“這個……”
多說多錯本就水官場的規矩,即便李霸有心想要推廣陶瓷炸炮,別人會不會聽他的,本身就是個問題。
因為那些目光短淺的家夥的怠慢與失誤,讓炸炮的成效打了折扣。諸多不是,最後還要算到他的頭上,何苦來哉?
可是,李霸又不能這麽明說,萬般委屈卡在了喉嚨口,不知道該如何解釋。
李姐卻是笑了笑,替她爹解圍道,“所以小女才說,赤木口地兒好,就是因為這裏夠偏僻、夠貧瘠,才適合埋置炸炮,河套地區沒法用。”
董公公挑了挑眉,“怎麽說?”
李姐俯身抓起一把土,置於董公公的麵前,“公公請瞧,這土經過炸炮一炸,都給烤熟了,別說是種糧食了,就連一根雜草都難以生長。
“河套地區土質肥沃,水草豐美,耕牧兼宜,哪肯如此糟蹋上好的肥田沃土啊!
“再說了那邊雨水充沛,土地濕潤。火藥埋在地下容易受潮,到了關鍵的時候,說不準就啞炮了,反而耽誤了正事。”
董公公想想也是,不覺道了一聲“可惜”,“依李小姐看來,河套地區該如何守,方能保全?”
李姐扯著嘴角,幹笑道,“這是國家大事,哪裏是我這個小女子說得的?”
“這又不是朝堂,你就隨便說說,咱家也是隨便聽聽。”
得!這是趕鴨子上架了!
李姐隻得硬著頭皮,挑了一個中規中矩的回答,“小王子弓馬嫻熟,行軍速度快。咱剛追出門去,他們就跑遠了。不如高築牆,廣積糧,他們打不進來,自然就會退兵了。”
“高築牆,廣積糧”本是太祖奪天下時的戰略,自然是高明不過的。
董公公的眼神卻是黯淡了下來,“如今各處在鬧饑荒,想要廣積糧,哪有那麽容易啊……”
董公公歎了一句,話鋒一轉道,“衛所的軍器局給各處配備了火炮,為何不見你們使用啊?”
李霸看看李姐,李姐又看看李霸,兩人大眼瞪小眼,努力搜刮著肚腸,都想找一個冠冕堂皇的托詞來。
不料,沈鈺卻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直指時弊,毫不避諱道,“衛所配置的火炮容易炸膛,不安全。”
董公公打量了沈鈺一眼,問李姐道,“這位是誰?倒是個敢說真話的,比你說話實在。”
李姐覥著臉,尬笑道,“他叫沈鈺,他爹原是兵部武庫清吏司的主事,所以對火器異常熟悉。”
董公公的目光回到了沈鈺的身上,“那你說說,衛所鑄造的火炮都有些什麽問題。”
沈鈺很耿直地答道,“一為減料,二為偷工,做出來的火炮不夠結實,自然容易炸膛。”
董公公冷哼一聲,“嘴裏喊著憂國憂民、心寄蒼生的是他們,背後欺下瞞上、貪墨成風的也是他們。
“製造火器的款項一年比一年多,造出來的東西卻是一年比一年差,其心可誅!
“想我泱泱大明,永樂年間靠著神機營的火器所向披靡。到了如今,所鑄的火器卻是一代不如一代,才會被韃子欺到了頭上。”
董公公對沈鈺道,“若是咱家讓你來造火器,你能造好嗎?”
沈鈺雙眉微蹙,“公公是想讓末將去軍器局?”
那兒可是衛所所屬的,可不歸他這麽個監槍內臣管啊?
董公公不屑道,“軍器局能做出什麽好東西?!咱家看這赤木口就不錯,人少,安靜,你們在這兒製造火器便好。”
這算什麽?
這裏既非神機營,又非軍器局,萬一被人參了一本,說他們私鑄火器,即便他們有一萬個腦袋,都不夠砍的。
李霸賠著十二分的小心,道,“公公,這不符合規矩吧?”
“規矩?李將軍違反的規矩還算少嗎?”董公公冷冷地掃了在場所有的人一眼,“單單是私造硝石,就夠你們這些人死上好幾回了!”
“這……”李霸咬了咬唇,估摸著,要不要將這董公公殺了得了,反正他就帶了一個人來,應該不難解決才是。
兔子急了還咬人呢,何況是征戰沙場的將軍?
董公公也不敢真將李霸給逼急了,語氣隨即軟了下來,“你們也不必有所顧慮,咱家是受張永張公公之命而來。張公公對外督十二團營,兼總神機營,於內提督兵仗局,本就是掌管著火器的督造。”
李霸笑得一臉尷尬。
吹得那麽牛,怎麽不自個人造火器啊,為難他們算什麽?
但是看這董公公的態度,此事不應也得應了,沒得商量。而且,他還是受了張永的指示。
張永是誰?
之前安化王叛亂,他便是監軍,統京營兵三萬暨各鎮軍。出征前,聖上親自到東安門給他送行。
除了劉瑾之後,他便是聖上跟前的第一紅人,可不是他們能得罪得起的。
隻是……
讓他們造火器,又不是做饃饃,隨手就能捏出來,真的有些天方夜譚了……
李姐抱拳道,“不是我爹有意推脫,隻是沒有金剛鑽,不敢攬這瓷器活。
“您讓咱們做個土雷炸炮還成,要做火炮,頭一個得有上好的鐵鉛,這可是有配額的,您讓我們上哪兒弄去呀?
“二則,得建爐窯,找師傅吧?咱這兒盡是些大頭兵,也沒有那麽多的人才啊!
“隻得一個沈鈺,雖然懂得技術,但您看他細胳膊細腿的,可沒法讓他一個人將所有的活都攬了。”
簡單一句,就是缺原料,缺設備,缺人才,啥啥都缺!
“李小姐不用多慮,建造所需材料,咱家都會給你們送來。至於匠人……”
董公公又將目光落在了沈鈺身上,笑得頗有深意,“聽說沈巡檢的令尊,生前在大裁撤中,曾施惠於不少匠人,餘恩尤在。將他們都請過來,這不就有人手了嗎?”
得!看來對方早就算計好了,連沈鈺的身份都打聽清楚了。
李姐和她爹對視了一眼,隻得抱拳道,“末將(李姐)領命!”
董公公這才露出了笑容,從懷中取出一張紙,遞給了李霸。
李霸接過一瞧,不覺訝然道,“這是整片賀蘭山的地契?”
董公公笑了笑,“如此,你也好安心在此製造火器,不用受外界幹擾。此刻天色尚早,可否帶咱家去你們做火藥的作坊瞧瞧?”
“當然!”李霸小心地收起地契,將他帶到了作坊。
董公公一下馬車,便皺眉道,“你們怎麽將作坊建在了水邊,不怕火藥受潮嗎?”
李姐攤開雙手,苦笑了一下,“這也是被逼得沒法子了。剛來赤木口的時候,實在是人手不夠,又要修營牆,又要做火藥,隻能搭了個水車,靠著水力日夜不停地趕工,才將火藥給做了出來。”
董公公早就摸清楚了他們的底,對他們當時的難處深有體會,了然地點點頭,“難為你們了。”
他隨眾人進入了磨坊,隻見三個笨重的石磨排成了一排,由堅韌的榆木輪軸牽動著,一齊轉動著。一個磨砟子炭,一個磨硝石,一個磨硫磺。
董公公笑了起來,“這倒是省力,連騾子都省了,怪不得你們能在那麽短的時間內,造出那麽多的火藥呢!”
出了門,董公公又指著上遊的磨坊道,“那邊也是磨火藥的嗎?”
李姐揉了揉鼻子,“那是我用來磨米麵和番薯的。”
董公公點點頭,“咱家聽聞,你們種了不少番薯,這玩意兒產量高。近來多地鬧災,咱家正打算向張公公推薦這番薯呢!”
李姐忙擺手道,“公公可千萬別向張公公提,不然,可得浪費了您的一片好心。”
董公公不解了,“怎麽說?”
李姐解釋道,“大明子弟吃慣了米麵,不習慣番薯。偶爾來一個嚐嚐鮮還好,若是天天吃,就該膩歪了。
“又因番薯產量高,價格賤,賣不上價,無論是豪紳,還是佃農,都不願意種。
“我們這兒的軍婦肯種這個,是因為她們原本就有軍糧,不愁吃的。收了番薯之後,我們按照市價回收,可以多一筆收入。”
“你們的地可不少,收了那麽多番薯,士兵吃得完嗎?”董公公問道。
“番薯可以用來替代白米,做燒酒,做飴糖,我還做了粉絲。雖然沒綠豆的粉絲嫩,不過嚼勁十足,別有一番滋味。”
董公公輕輕點了下李姐的額頭,“你這小腦瓜倒是會做生意。”
出了作坊,董公公深深吸了一口氣,“這個味道真香,前頭是你做清露的作坊嗎?能帶咱家瞧瞧嗎?”
“公公這邊請!”
李姐帶他走了一小段路,便到了清露工坊,整整一排屋子,被隔了好幾間,香味一陣陣飄來。
董公公隨意進了一間,隻見一個夥計將一缸冷水泡好的檀香倒入了陶甑之中。
他倒是眼尖,不去瞧那檀香,而是彎著身子去瞅陶甑下的火,“你這兒生火的器具倒是新奇,非柴非炭,就是一根竹子,居然還能將火燒得如此之旺。”
“能燃的不是竹子,而是這竹子中通的氣,類似於寧夏的黑水,可以點燃。公公若是喜歡這清露啊,盡管拿!”李姐很豪氣地說。
“嗬嗬,就怕到時候,你該心疼了。”
“孝敬公公的,姐兒不心疼。”
“那……各個香味,給我三車吧!”
李姐臉上的笑容頓時僵住了,這個量未免太多了些,都可以放滿一個小池子,用來遊泳了。
董公公哈哈大笑一起,“逗你的,姐兒可想過,將這清露和胰子的生意,做到京師去?”
李姐搖搖頭,“京師可是天子腳下,街上隨便逮個人,可能都比我爹的官大。咱人生地不熟的,貿貿然去了,得罪了人都不知道。不如就待在咱們這一畝三分地,夠吃夠用就成了。”
“你倒是知足。”董公公收了笑意,沉聲道,“這火器的製造耽誤不得,得盡快抓緊了,可別為了商賈的一點蠅頭小利,耽誤了正事。”
“飯總得一口口吃,事得一件件做。咱們現在可是白手起來,單單是選個適合的地兒建工坊,便不是一天兩天能完成的,還得招募人手不是。”
李姐既然將事應下了,就得好好規劃一番,“什麽時候交貨?交什麽貨?交多少貨?您得給我們個章程,我們心裏也好有個底。”
董公公轉動著左手的白玉扳指,“咱家也知道,一時半會兒,東西出不來。隻一點你得注意,咱們做出來的東西,絕對不能比那軍器局的差咯!”
“這個必定,姐兒還指望著火器做出來後,能替我爹武裝這赤木口呢!自個兒用的保命東西,質量怎麽會差呢!”
李姐的這種私心,正是董公公喜聞樂見的,這可比什麽賭天咒地的誓言更讓他放心,眼底的笑意不覺真誠了幾分。
“咱家也等著你們的火器來武裝寧夏,在時間上,你們也不能太拖遝了。”
李姐聽董公公說了半天,沒見著什麽幹貨,怕是他自個兒心裏都沒個章程。做生產的,最頭疼的就是遇到他這種沒個計劃性的大領導。
到時候,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將東西生產出來了,不符合市場需求,難以派上用場,指不定都成了無用功了。
李姐得給他梳理梳理,“您造這火器,主要是用來守城的呢?還是用來剿滅賊寇呀?兩者所用的火器可大相徑庭。”
“二者有何不同?”董公公問道。
“守城的話,自然是多生產些威力大、射程遠的火炮,給賊寇迎頭痛擊。
“但是剿滅賊寇則不同,火炮移動不便,不如火銃攜帶便捷。
“這二者研製起來,方向不同,所需花費的時日都不少。您得給咱們先圈個重點,才好一個個攻破難點。”
董公公皺了皺眉,“火銃不是很容易炸膛嗎?咱家聽聞,就連神機營的人,都不怎麽願用了。”
李姐答道,“火銃易於攜帶,這是火炮沒有的優勢。韃靼的強盛,靠的就是弓馬的迅速,發展火銃更利於軍事。”
“那就做火銃!當初永樂爺,就是靠著這火銃楊威的,神機營人手一支,將韃子打得落花流水,何等的輝煌?可惜,後來火銃的製造,落在了那群酸丁的手中,才漸漸地沒落了……”說著,董公公的眼中還泛起了淚花。
“火銃的部件細致,研製所需的時日,怕是要更長些……”
“慢工出細活,咱家給你一年的時間,可夠?”
李姐望向了沈鈺,見他點了點頭,方才應諾道,“夠了。”
“那好,咱家回去後便著人,將鐵鉛給你們盡快送來。”
董公公似乎很忙的樣子,商議完正事,沒有要留宿的意思,趁著月色匆匆離開了。
臨行的時候,李姐著人裝了一箱子的清露和胰子,將人給笑眯眯地送走了。
董公公的辦事效率很快,三日之後,上好的鐵、鉛,連同五千兩白花花的現銀便運到了,可見對此事十分上心。
不過,東西沒送去軍營,而是直接運到了李姐的火藥作坊。
人家給錢給得大方,他們辦事也得辦得賣力不是?
李姐忙讓沈鈺和鍾叔收拾了包袱,東去聯係從前熟識的匠人。
她則留在了赤木口,緊鑼密鼓地將工匠的住房搭建起來,準備好人員的安置工作。
住房就選在工坊邊,每戶一個帶菜園的獨立小院,廚衛俱全,各加了一排後罩房。無論是要住人,還是堆放雜物皆可。
等沈鈺將人及其全家連哄帶騙拐來的時候,看到了建好的新宅子,滿意得不得了,頓時對背井離鄉的顧慮消去了大半,歡歡喜喜地拎包入住了。
沈鈺一刻也沒閑著,路上就將工坊的圖紙給畫好了,一回來便找了李姐等人,探討工坊的建造細則。
“煉製火銃的槍管,必須得有好鋼,而好鋼得由猛火來淬煉。我們之前用於燒製清露的沼氣,怕是火力弱了些,得改用炭火,還得找些力氣大的拉風箱。”沈鈺微微蹙著眉,“以我們目前這些人手,怕是不足了,得再招募些……”
“不是有水力嗎?就和磨坊一樣,借用水車拉風箱不行嗎?”
沈鈺聽了張平的提議,雙眼一亮,“此舉可行。”
有錢、有人、有物、還有心,辦事的效率就特別的快。即便在尋工匠和蓋工坊二項上浪費了不少工夫,依舊按照原定的時間,將火銃給趕製出來了。
沈鈺做的是火繩銃,本是永樂年間是從倭寇處繳獲的西洋火器,因其槍機形似鳥嘴,故又名鳥嘴銃。
槍機可繞軸旋轉,一端連著扳機,一端夾持燃燒的火繩,扣動扳機便可發射。
因為用上了好鋼好料,又有手藝絕佳的師傅打造,質量杠杠的,炸膛的幾率明顯降低了不少,令董公公交口稱讚。
要培養一個全能型的手藝人可不容易,少說也得有十年的工夫才能出師。相比之下,若隻掌握集中的一項,就要容易不少。
李姐又將她的那套流水線作業思路搬了出來,將手藝最好的三個大師傅請來,經過集體探討,將整個製槍的工藝拆分成了十道工序,每一道都分別定製了統一的工藝規範和質量標準。
如今各地災荒不斷,流民不少。李姐特意讓劉安去招募了些舞象之年的成童,作為工坊的學徒。
這個年齡段,學東西最易上手。李姐將他們分作十個班級,對應十道不同的工藝,又挑出工藝最好的師傅,給他們開堂授課。
手藝人怕的就是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哪個老師傅願意傾囊相授?
但是李姐的學習班卻不一樣,學徒所學的僅僅隻是拆分後的一道工序,給他們留了足足九手。
即便那些學徒學得再精,也無法撼動老師傅的地位,自然也就沒了藏私的必要。
那些老師傅樂得做個順水人情,又有優渥的勞賜,教得格外上心。
學徒每日上午習課,下午幫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此一來,大大加快了他們的上手速度,同時,還提高了製槍的產量和效率,還防止了核心工藝外泄,一舉多得。
她又借住現代的人事管理知識,給那些學徒安排好了一個晉升之路:
學徒——普工——工頭——管事
至於薪資這一塊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為績效工資,占總體薪資的八成,以多勞多得為原則。
第二部分為工齡津貼,隻占總體薪資的二成,每年的月錢漲個幾文。雖然錢不多,但對小學徒來說是個盼頭,對老師傅來說也是種恩澤。
第三部分為等級津貼,這個是額外的補貼,需要通過考核才能獲得。
理論成績占三成,實踐成績占七成,由沈鈺親自出題把關,每半年考核一次,分為聖、神、工、巧四個等級,逐級往上考。
即便是考核過關的,半年後也得參加複試,複試不合格者降級,並刪減等級津貼。
李姐還給予了工匠良好的住房福利,所有學徒剛來工坊時,睡得全是通鋪。
待及冠後可申請配婦,用積蓄換購一個一院八戶的單間。
待孩子三歲時,可搬至一院四戶的兩居室,大人一間,孩子一間。
孩子住的屋子,設置的是一對上下鋪的雙人床,最多可安置四個。
若想住一院二戶的,或是獨立的院落,也行,又兩條途徑,其一是用積蓄換購,其二是通過考核,獲得神級、聖級資質,即可免費申請。
工匠的孩子到了啟蒙年齡,可以免費進入李姐開設的學堂讀書。
經過三年的認字、算術、製圖和拳法學習,根據他們各自的興趣與專長,分專業進修技能。
再三年,即可成為學徒。
李姐還會同沈鈺商討一些技術性難關,由神級、聖級匠組織研究組。
這些研究組,是麵向所有工匠公開招聘的,每個季度開設一次招聘會,擇優錄取。
若是能攻克難關,或是提出技術革新,每個組員都能根據各自的貢獻,獲得一筆優渥的獎勵。
在一係列獎勵機製的激勵下,火繩銃的產能大幅提升,射擊的距離和精準度也提高了不少,質量遠超火器局,可把董公公給樂壞了。
李姐趁機向他申報,自掏腰包購置原料,生產了五百支火繩銃給她爹提升兵力。
雖說火繩銃的數量充足,卻不是任意士兵都能獲得的,得先通過嚴苛的考核。
考核內容有三項:即填裝火藥、拆裝槍械和射擊打把。全得獲得甲等成績,方才能夠申領配槍的資格。
當然啦,作為獲得配槍的獎賞,每日午膳可多得一塊大肉,連領三日。
一時間,軍營中人人以配槍為榮,練習起槍械時格外地認真。
李姐還增設了火銃比賽,參賽者需蒙眼將拆散的槍械組裝起來,然後迅速填裝火藥,射擊打把。
前三甲將獲得一個特質的帶鉤,材質分別為金、銀、銅,戴在腰間特別氣派。
這個帶鉤如同流動紅旗一般,誰是三甲就是誰的。想要保住它,可得勤加練習,不然下一次比賽,若是名次落後了,可就得拱手送人了。
即便是普通士兵,每月也會重新考核一次,考核過關的授予一張刻有睚眥的皮麵具,失敗的將被剝奪麵具與配槍資格。
於是,讓敵寇聞風喪膽、以睚眥麵具為標識的狼煞軍就此誕生了!
多說多錯本就水官場的規矩,即便李霸有心想要推廣陶瓷炸炮,別人會不會聽他的,本身就是個問題。
因為那些目光短淺的家夥的怠慢與失誤,讓炸炮的成效打了折扣。諸多不是,最後還要算到他的頭上,何苦來哉?
可是,李霸又不能這麽明說,萬般委屈卡在了喉嚨口,不知道該如何解釋。
李姐卻是笑了笑,替她爹解圍道,“所以小女才說,赤木口地兒好,就是因為這裏夠偏僻、夠貧瘠,才適合埋置炸炮,河套地區沒法用。”
董公公挑了挑眉,“怎麽說?”
李姐俯身抓起一把土,置於董公公的麵前,“公公請瞧,這土經過炸炮一炸,都給烤熟了,別說是種糧食了,就連一根雜草都難以生長。
“河套地區土質肥沃,水草豐美,耕牧兼宜,哪肯如此糟蹋上好的肥田沃土啊!
“再說了那邊雨水充沛,土地濕潤。火藥埋在地下容易受潮,到了關鍵的時候,說不準就啞炮了,反而耽誤了正事。”
董公公想想也是,不覺道了一聲“可惜”,“依李小姐看來,河套地區該如何守,方能保全?”
李姐扯著嘴角,幹笑道,“這是國家大事,哪裏是我這個小女子說得的?”
“這又不是朝堂,你就隨便說說,咱家也是隨便聽聽。”
得!這是趕鴨子上架了!
李姐隻得硬著頭皮,挑了一個中規中矩的回答,“小王子弓馬嫻熟,行軍速度快。咱剛追出門去,他們就跑遠了。不如高築牆,廣積糧,他們打不進來,自然就會退兵了。”
“高築牆,廣積糧”本是太祖奪天下時的戰略,自然是高明不過的。
董公公的眼神卻是黯淡了下來,“如今各處在鬧饑荒,想要廣積糧,哪有那麽容易啊……”
董公公歎了一句,話鋒一轉道,“衛所的軍器局給各處配備了火炮,為何不見你們使用啊?”
李霸看看李姐,李姐又看看李霸,兩人大眼瞪小眼,努力搜刮著肚腸,都想找一個冠冕堂皇的托詞來。
不料,沈鈺卻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直指時弊,毫不避諱道,“衛所配置的火炮容易炸膛,不安全。”
董公公打量了沈鈺一眼,問李姐道,“這位是誰?倒是個敢說真話的,比你說話實在。”
李姐覥著臉,尬笑道,“他叫沈鈺,他爹原是兵部武庫清吏司的主事,所以對火器異常熟悉。”
董公公的目光回到了沈鈺的身上,“那你說說,衛所鑄造的火炮都有些什麽問題。”
沈鈺很耿直地答道,“一為減料,二為偷工,做出來的火炮不夠結實,自然容易炸膛。”
董公公冷哼一聲,“嘴裏喊著憂國憂民、心寄蒼生的是他們,背後欺下瞞上、貪墨成風的也是他們。
“製造火器的款項一年比一年多,造出來的東西卻是一年比一年差,其心可誅!
“想我泱泱大明,永樂年間靠著神機營的火器所向披靡。到了如今,所鑄的火器卻是一代不如一代,才會被韃子欺到了頭上。”
董公公對沈鈺道,“若是咱家讓你來造火器,你能造好嗎?”
沈鈺雙眉微蹙,“公公是想讓末將去軍器局?”
那兒可是衛所所屬的,可不歸他這麽個監槍內臣管啊?
董公公不屑道,“軍器局能做出什麽好東西?!咱家看這赤木口就不錯,人少,安靜,你們在這兒製造火器便好。”
這算什麽?
這裏既非神機營,又非軍器局,萬一被人參了一本,說他們私鑄火器,即便他們有一萬個腦袋,都不夠砍的。
李霸賠著十二分的小心,道,“公公,這不符合規矩吧?”
“規矩?李將軍違反的規矩還算少嗎?”董公公冷冷地掃了在場所有的人一眼,“單單是私造硝石,就夠你們這些人死上好幾回了!”
“這……”李霸咬了咬唇,估摸著,要不要將這董公公殺了得了,反正他就帶了一個人來,應該不難解決才是。
兔子急了還咬人呢,何況是征戰沙場的將軍?
董公公也不敢真將李霸給逼急了,語氣隨即軟了下來,“你們也不必有所顧慮,咱家是受張永張公公之命而來。張公公對外督十二團營,兼總神機營,於內提督兵仗局,本就是掌管著火器的督造。”
李霸笑得一臉尷尬。
吹得那麽牛,怎麽不自個人造火器啊,為難他們算什麽?
但是看這董公公的態度,此事不應也得應了,沒得商量。而且,他還是受了張永的指示。
張永是誰?
之前安化王叛亂,他便是監軍,統京營兵三萬暨各鎮軍。出征前,聖上親自到東安門給他送行。
除了劉瑾之後,他便是聖上跟前的第一紅人,可不是他們能得罪得起的。
隻是……
讓他們造火器,又不是做饃饃,隨手就能捏出來,真的有些天方夜譚了……
李姐抱拳道,“不是我爹有意推脫,隻是沒有金剛鑽,不敢攬這瓷器活。
“您讓咱們做個土雷炸炮還成,要做火炮,頭一個得有上好的鐵鉛,這可是有配額的,您讓我們上哪兒弄去呀?
“二則,得建爐窯,找師傅吧?咱這兒盡是些大頭兵,也沒有那麽多的人才啊!
“隻得一個沈鈺,雖然懂得技術,但您看他細胳膊細腿的,可沒法讓他一個人將所有的活都攬了。”
簡單一句,就是缺原料,缺設備,缺人才,啥啥都缺!
“李小姐不用多慮,建造所需材料,咱家都會給你們送來。至於匠人……”
董公公又將目光落在了沈鈺身上,笑得頗有深意,“聽說沈巡檢的令尊,生前在大裁撤中,曾施惠於不少匠人,餘恩尤在。將他們都請過來,這不就有人手了嗎?”
得!看來對方早就算計好了,連沈鈺的身份都打聽清楚了。
李姐和她爹對視了一眼,隻得抱拳道,“末將(李姐)領命!”
董公公這才露出了笑容,從懷中取出一張紙,遞給了李霸。
李霸接過一瞧,不覺訝然道,“這是整片賀蘭山的地契?”
董公公笑了笑,“如此,你也好安心在此製造火器,不用受外界幹擾。此刻天色尚早,可否帶咱家去你們做火藥的作坊瞧瞧?”
“當然!”李霸小心地收起地契,將他帶到了作坊。
董公公一下馬車,便皺眉道,“你們怎麽將作坊建在了水邊,不怕火藥受潮嗎?”
李姐攤開雙手,苦笑了一下,“這也是被逼得沒法子了。剛來赤木口的時候,實在是人手不夠,又要修營牆,又要做火藥,隻能搭了個水車,靠著水力日夜不停地趕工,才將火藥給做了出來。”
董公公早就摸清楚了他們的底,對他們當時的難處深有體會,了然地點點頭,“難為你們了。”
他隨眾人進入了磨坊,隻見三個笨重的石磨排成了一排,由堅韌的榆木輪軸牽動著,一齊轉動著。一個磨砟子炭,一個磨硝石,一個磨硫磺。
董公公笑了起來,“這倒是省力,連騾子都省了,怪不得你們能在那麽短的時間內,造出那麽多的火藥呢!”
出了門,董公公又指著上遊的磨坊道,“那邊也是磨火藥的嗎?”
李姐揉了揉鼻子,“那是我用來磨米麵和番薯的。”
董公公點點頭,“咱家聽聞,你們種了不少番薯,這玩意兒產量高。近來多地鬧災,咱家正打算向張公公推薦這番薯呢!”
李姐忙擺手道,“公公可千萬別向張公公提,不然,可得浪費了您的一片好心。”
董公公不解了,“怎麽說?”
李姐解釋道,“大明子弟吃慣了米麵,不習慣番薯。偶爾來一個嚐嚐鮮還好,若是天天吃,就該膩歪了。
“又因番薯產量高,價格賤,賣不上價,無論是豪紳,還是佃農,都不願意種。
“我們這兒的軍婦肯種這個,是因為她們原本就有軍糧,不愁吃的。收了番薯之後,我們按照市價回收,可以多一筆收入。”
“你們的地可不少,收了那麽多番薯,士兵吃得完嗎?”董公公問道。
“番薯可以用來替代白米,做燒酒,做飴糖,我還做了粉絲。雖然沒綠豆的粉絲嫩,不過嚼勁十足,別有一番滋味。”
董公公輕輕點了下李姐的額頭,“你這小腦瓜倒是會做生意。”
出了作坊,董公公深深吸了一口氣,“這個味道真香,前頭是你做清露的作坊嗎?能帶咱家瞧瞧嗎?”
“公公這邊請!”
李姐帶他走了一小段路,便到了清露工坊,整整一排屋子,被隔了好幾間,香味一陣陣飄來。
董公公隨意進了一間,隻見一個夥計將一缸冷水泡好的檀香倒入了陶甑之中。
他倒是眼尖,不去瞧那檀香,而是彎著身子去瞅陶甑下的火,“你這兒生火的器具倒是新奇,非柴非炭,就是一根竹子,居然還能將火燒得如此之旺。”
“能燃的不是竹子,而是這竹子中通的氣,類似於寧夏的黑水,可以點燃。公公若是喜歡這清露啊,盡管拿!”李姐很豪氣地說。
“嗬嗬,就怕到時候,你該心疼了。”
“孝敬公公的,姐兒不心疼。”
“那……各個香味,給我三車吧!”
李姐臉上的笑容頓時僵住了,這個量未免太多了些,都可以放滿一個小池子,用來遊泳了。
董公公哈哈大笑一起,“逗你的,姐兒可想過,將這清露和胰子的生意,做到京師去?”
李姐搖搖頭,“京師可是天子腳下,街上隨便逮個人,可能都比我爹的官大。咱人生地不熟的,貿貿然去了,得罪了人都不知道。不如就待在咱們這一畝三分地,夠吃夠用就成了。”
“你倒是知足。”董公公收了笑意,沉聲道,“這火器的製造耽誤不得,得盡快抓緊了,可別為了商賈的一點蠅頭小利,耽誤了正事。”
“飯總得一口口吃,事得一件件做。咱們現在可是白手起來,單單是選個適合的地兒建工坊,便不是一天兩天能完成的,還得招募人手不是。”
李姐既然將事應下了,就得好好規劃一番,“什麽時候交貨?交什麽貨?交多少貨?您得給我們個章程,我們心裏也好有個底。”
董公公轉動著左手的白玉扳指,“咱家也知道,一時半會兒,東西出不來。隻一點你得注意,咱們做出來的東西,絕對不能比那軍器局的差咯!”
“這個必定,姐兒還指望著火器做出來後,能替我爹武裝這赤木口呢!自個兒用的保命東西,質量怎麽會差呢!”
李姐的這種私心,正是董公公喜聞樂見的,這可比什麽賭天咒地的誓言更讓他放心,眼底的笑意不覺真誠了幾分。
“咱家也等著你們的火器來武裝寧夏,在時間上,你們也不能太拖遝了。”
李姐聽董公公說了半天,沒見著什麽幹貨,怕是他自個兒心裏都沒個章程。做生產的,最頭疼的就是遇到他這種沒個計劃性的大領導。
到時候,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將東西生產出來了,不符合市場需求,難以派上用場,指不定都成了無用功了。
李姐得給他梳理梳理,“您造這火器,主要是用來守城的呢?還是用來剿滅賊寇呀?兩者所用的火器可大相徑庭。”
“二者有何不同?”董公公問道。
“守城的話,自然是多生產些威力大、射程遠的火炮,給賊寇迎頭痛擊。
“但是剿滅賊寇則不同,火炮移動不便,不如火銃攜帶便捷。
“這二者研製起來,方向不同,所需花費的時日都不少。您得給咱們先圈個重點,才好一個個攻破難點。”
董公公皺了皺眉,“火銃不是很容易炸膛嗎?咱家聽聞,就連神機營的人,都不怎麽願用了。”
李姐答道,“火銃易於攜帶,這是火炮沒有的優勢。韃靼的強盛,靠的就是弓馬的迅速,發展火銃更利於軍事。”
“那就做火銃!當初永樂爺,就是靠著這火銃楊威的,神機營人手一支,將韃子打得落花流水,何等的輝煌?可惜,後來火銃的製造,落在了那群酸丁的手中,才漸漸地沒落了……”說著,董公公的眼中還泛起了淚花。
“火銃的部件細致,研製所需的時日,怕是要更長些……”
“慢工出細活,咱家給你一年的時間,可夠?”
李姐望向了沈鈺,見他點了點頭,方才應諾道,“夠了。”
“那好,咱家回去後便著人,將鐵鉛給你們盡快送來。”
董公公似乎很忙的樣子,商議完正事,沒有要留宿的意思,趁著月色匆匆離開了。
臨行的時候,李姐著人裝了一箱子的清露和胰子,將人給笑眯眯地送走了。
董公公的辦事效率很快,三日之後,上好的鐵、鉛,連同五千兩白花花的現銀便運到了,可見對此事十分上心。
不過,東西沒送去軍營,而是直接運到了李姐的火藥作坊。
人家給錢給得大方,他們辦事也得辦得賣力不是?
李姐忙讓沈鈺和鍾叔收拾了包袱,東去聯係從前熟識的匠人。
她則留在了赤木口,緊鑼密鼓地將工匠的住房搭建起來,準備好人員的安置工作。
住房就選在工坊邊,每戶一個帶菜園的獨立小院,廚衛俱全,各加了一排後罩房。無論是要住人,還是堆放雜物皆可。
等沈鈺將人及其全家連哄帶騙拐來的時候,看到了建好的新宅子,滿意得不得了,頓時對背井離鄉的顧慮消去了大半,歡歡喜喜地拎包入住了。
沈鈺一刻也沒閑著,路上就將工坊的圖紙給畫好了,一回來便找了李姐等人,探討工坊的建造細則。
“煉製火銃的槍管,必須得有好鋼,而好鋼得由猛火來淬煉。我們之前用於燒製清露的沼氣,怕是火力弱了些,得改用炭火,還得找些力氣大的拉風箱。”沈鈺微微蹙著眉,“以我們目前這些人手,怕是不足了,得再招募些……”
“不是有水力嗎?就和磨坊一樣,借用水車拉風箱不行嗎?”
沈鈺聽了張平的提議,雙眼一亮,“此舉可行。”
有錢、有人、有物、還有心,辦事的效率就特別的快。即便在尋工匠和蓋工坊二項上浪費了不少工夫,依舊按照原定的時間,將火銃給趕製出來了。
沈鈺做的是火繩銃,本是永樂年間是從倭寇處繳獲的西洋火器,因其槍機形似鳥嘴,故又名鳥嘴銃。
槍機可繞軸旋轉,一端連著扳機,一端夾持燃燒的火繩,扣動扳機便可發射。
因為用上了好鋼好料,又有手藝絕佳的師傅打造,質量杠杠的,炸膛的幾率明顯降低了不少,令董公公交口稱讚。
要培養一個全能型的手藝人可不容易,少說也得有十年的工夫才能出師。相比之下,若隻掌握集中的一項,就要容易不少。
李姐又將她的那套流水線作業思路搬了出來,將手藝最好的三個大師傅請來,經過集體探討,將整個製槍的工藝拆分成了十道工序,每一道都分別定製了統一的工藝規範和質量標準。
如今各地災荒不斷,流民不少。李姐特意讓劉安去招募了些舞象之年的成童,作為工坊的學徒。
這個年齡段,學東西最易上手。李姐將他們分作十個班級,對應十道不同的工藝,又挑出工藝最好的師傅,給他們開堂授課。
手藝人怕的就是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哪個老師傅願意傾囊相授?
但是李姐的學習班卻不一樣,學徒所學的僅僅隻是拆分後的一道工序,給他們留了足足九手。
即便那些學徒學得再精,也無法撼動老師傅的地位,自然也就沒了藏私的必要。
那些老師傅樂得做個順水人情,又有優渥的勞賜,教得格外上心。
學徒每日上午習課,下午幫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此一來,大大加快了他們的上手速度,同時,還提高了製槍的產量和效率,還防止了核心工藝外泄,一舉多得。
她又借住現代的人事管理知識,給那些學徒安排好了一個晉升之路:
學徒——普工——工頭——管事
至於薪資這一塊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為績效工資,占總體薪資的八成,以多勞多得為原則。
第二部分為工齡津貼,隻占總體薪資的二成,每年的月錢漲個幾文。雖然錢不多,但對小學徒來說是個盼頭,對老師傅來說也是種恩澤。
第三部分為等級津貼,這個是額外的補貼,需要通過考核才能獲得。
理論成績占三成,實踐成績占七成,由沈鈺親自出題把關,每半年考核一次,分為聖、神、工、巧四個等級,逐級往上考。
即便是考核過關的,半年後也得參加複試,複試不合格者降級,並刪減等級津貼。
李姐還給予了工匠良好的住房福利,所有學徒剛來工坊時,睡得全是通鋪。
待及冠後可申請配婦,用積蓄換購一個一院八戶的單間。
待孩子三歲時,可搬至一院四戶的兩居室,大人一間,孩子一間。
孩子住的屋子,設置的是一對上下鋪的雙人床,最多可安置四個。
若想住一院二戶的,或是獨立的院落,也行,又兩條途徑,其一是用積蓄換購,其二是通過考核,獲得神級、聖級資質,即可免費申請。
工匠的孩子到了啟蒙年齡,可以免費進入李姐開設的學堂讀書。
經過三年的認字、算術、製圖和拳法學習,根據他們各自的興趣與專長,分專業進修技能。
再三年,即可成為學徒。
李姐還會同沈鈺商討一些技術性難關,由神級、聖級匠組織研究組。
這些研究組,是麵向所有工匠公開招聘的,每個季度開設一次招聘會,擇優錄取。
若是能攻克難關,或是提出技術革新,每個組員都能根據各自的貢獻,獲得一筆優渥的獎勵。
在一係列獎勵機製的激勵下,火繩銃的產能大幅提升,射擊的距離和精準度也提高了不少,質量遠超火器局,可把董公公給樂壞了。
李姐趁機向他申報,自掏腰包購置原料,生產了五百支火繩銃給她爹提升兵力。
雖說火繩銃的數量充足,卻不是任意士兵都能獲得的,得先通過嚴苛的考核。
考核內容有三項:即填裝火藥、拆裝槍械和射擊打把。全得獲得甲等成績,方才能夠申領配槍的資格。
當然啦,作為獲得配槍的獎賞,每日午膳可多得一塊大肉,連領三日。
一時間,軍營中人人以配槍為榮,練習起槍械時格外地認真。
李姐還增設了火銃比賽,參賽者需蒙眼將拆散的槍械組裝起來,然後迅速填裝火藥,射擊打把。
前三甲將獲得一個特質的帶鉤,材質分別為金、銀、銅,戴在腰間特別氣派。
這個帶鉤如同流動紅旗一般,誰是三甲就是誰的。想要保住它,可得勤加練習,不然下一次比賽,若是名次落後了,可就得拱手送人了。
即便是普通士兵,每月也會重新考核一次,考核過關的授予一張刻有睚眥的皮麵具,失敗的將被剝奪麵具與配槍資格。
於是,讓敵寇聞風喪膽、以睚眥麵具為標識的狼煞軍就此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