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晃而過,又是七天過去,李之罔的傷已好上大半,僅需按時換藥便可。雖已可以自如行動,但他為了安全起見一直待在營帳中,今日又是收拾起行李來,卻是早間時候齊雨思下了命令,要入城了。
他背好行囊走出營帳,偃師也恰時從隔壁的營帳出來,他走上去問道,“偃掌教,城主大人這命令下得可真夠突然,是不是有什麽風聲。”
“聽說查到了靜閑宮被毀的真相,齊城主要進城找人算賬。”
“入城算賬?莫非是...”李之罔首先想到的便是永安王。
“不要瞎說。”偃師止住李之罔接下來的話,“權貴相爭,非是你我二人草芥能說道的。”
李之罔一聽,就知道偃師和他想到一處去了,但對方說得也是正理,隻好撇撇嘴揭過這茬兒。二人相對拒敵齊氏自然是外人,也不好幫忙收拾,便傻傻地等著,待得日上三竿才乘上驚惶寶船隨拒敵城一行人往黑獅方向飛去。
拒敵城在黑獅本也是有行宮的,但因兩方生惡,拒敵城早不派人打理,荒廢甚久,後又被大火燒毀,拒敵城更是看都不看一眼。如今齊雨思突然要參加永安王壽宴,則隻能住公館。
作為八方諸侯,自然有應得的特權,除了在入城時象征性地檢查下,齊雨思一行人直接駕馭著飛天寶具直達公館,這也讓李之罔不能細覽黑獅城全貌,但僅見到的雲中高塔、空中閣樓還是讓他大開眼界。
再有幾日便要到永安王壽辰,眾人皆有事要忙,齊雨思忙著找仇人,偃師忙著鞏固儡肢新法,偌大個公館裏反倒是隻有李之罔最為清閑。
窗外正下著細微小雨,他搬了把椅子坐到窗邊,無聊至極,不禁暢想起日後的生活。作為沈惜時親手冊封的騎士,壽宴結束後他自然要跟對方回千島群地,聽說在東仙洲,要穿過昏暗的流沙之地才能到達,那樣距離中洲就太遠了,遠得他再也找不到家鄉。
“李公子,城主叫你,說有事交代。”
門外的聲音一下將李之罔從雨幕的惆悵下抽拉出來,他答應一聲,整了整衣冠便跟著門外的侍衛去見齊雨思,結果齊雨思僅是告訴他灰塵方麵已經查清了他沒有犯事的嫌疑,這讓以為能做點事來打發時間的李之罔好一陣失望。
他看了眼明顯強壓著怒火的齊雨思,小心翼翼地問道,“城主大人,那在下現在能外出了嗎?”
“不要得寸進尺。”齊雨思的話很簡單,也沒有絲毫容許質疑的餘地,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沈惜時的關係,李之罔一輩子都不會有與齊雨思對話的機會。
李之罔不敢再說了,隻好行禮告退,他想在壽宴前為積灰山弟子采購貨品的料想算是落空了。
...
無聊的日子總是漫長,但時光又總是往前推進,終於還是到了壽宴的日子。
李之罔準時醒來,一邊穿衣一邊想著壽宴的安排,至於他為何知曉,卻是昨日沈惜時潛裝會見了二人,除了看看二人的狀態,便是說下有關壽宴的各項安排和注意事項。
壽宴的地點在萬壽塔,也就是入城時所見的雲中高塔,所有賓客會按照身份被分配到各層,雖然沒有明確的規定,但諸賓客自然知曉自己該在何層。舉例來說,如沈惜時、齊雨思等統禦一方的強權諸侯自然與永安王在第八層,這也是雲中高塔的最高層;往下一層則是雖無封國但有諸侯之名的弱勢諸侯,譬如失國的夜王後裔;再往下一層則是親臨黑獅城的諸山門掌教和神學院院長等同樣顯赫人物的位置,這些人皆據一州之地,在各自的地界都是說一不二的存在;第五層則是一些知名的山門掌教和部族首領,值得說道的是,為了籠絡年輕人,永安王也在第五層邀請了一些後起之秀,李之罔和偃師二人便是以南洲新秀的身份參加壽宴。後麵幾層,則沒有太過明顯的區分,隻要衣著得體,都能進入。
壽宴分為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為迎賓納禮,永安王會派出後輩親信迎接尊貴人物,接過賀禮後再接引到六、七層,至於強權諸侯則是由永安王親自迎接。事實上,永安王與各大諸侯關係都不錯,能親自到場的都會來,無法蒞臨的也會有厚禮送上,當然這要把南洲拒敵一脈拋開。五層及以下雖也有人接待,但也僅是收禮引路,無法享受全場矚目的殊榮。
第二個環節便是賀壽,在與強權諸侯會麵完後,永安王會陸續下到七、六、五層,接受眾人的賀詞,這樣一方麵能顯示其平易近人的態度,同時也能籠絡住一些人,這對於日益衰老的永安王來說應該是極為關鍵的一個環節,而對於極欲展示才學的偃師也是一個不容有失的環節。
最後一個環節便是開壇論道,除了永安王親自講道,指引受恩惠者修行外,其餘數位諸侯也會各自講述自己的修行經驗,甚至還會毫無保留地傳授眾人一門功法,至於永安王背後所付出的代價便不足為外人道了。
將沈惜時的叮囑一一回憶清澈後,李之罔也已整裝完畢。他走出房門,偃師已經準備好了,正在門外等他。兩人看到對方的打扮,皆不由地會心一笑。
“騰雲化龍便在今朝,祝掌教馬到功成!”李之罔由衷道。
偃師哈哈一笑,也正色起來,“儡肢新術雖有某苦研之功,但離不開晦朔殿下的栽培和公子的試肢之勇,積灰山門永遠為公子大門敞開!”
二人再次相視一笑,隨後便不再言語,去拜會齊雨思一番,得其囑托後便跟著侍衛去往等候入場的閣館,除了因等級森嚴入場順序分有先後外,還有部分原因便是此次壽宴聲勢浩大,參加人員眾多,如此也好做管理。
李之罔推開馬車上的簾布,隻見城內祥雲朵朵,彩旗飄飄,不時還能聽見禮炮的餘聲,遠遠高空中更有瑞獸分據八方,拱衛著黑獅城。近處除了一眾居所閣樓都修繕得煥然一新外,還有眾多身披黑甲的軍士指引路人前往萬壽塔,能讓人感覺出永安王此番壽宴確實是想與民同樂,氛圍中夾雜著嚴穆與活潑。
等候閣館設在覲見大道,大道的盡頭便是特意修建的萬壽塔,而如今這條大道上擠滿了人,全在等待審核完畢後進入等候閣館。雖然已料想到是這樣的局麵,但李之罔還是有些詫然,他與偃師在三個街道前就棄了馬車改用步行,誰料百丈寬的覲見大道還是堵得水泄不通。
“擠進去?”李之罔看向偃師,他們第五層的等候閣館在大道前段,要走上好一段路才能到。
“儀容不能失。”偃師擺擺手,越到關鍵時候,越要謹慎。忽得他注意到什麽,指著一邊道,“我們去那邊,不用擠。”
李之罔沒看清,走得進了才發現原來是所謂的特別通道,乃是專為上四層設立的,方才人頭攢動,根本看不見,倒是偃師眼尖發現了。經過一番查驗,二人並沒受任何阻隔便進入了特別通道,有些許人,但不算很多。
“這特別通道恐怕隻有我們第五層的賓客才會行走的。”偃師見此,感歎道。
“是啊,六、七層的皆是一方大佬,肯定不會屈尊來此,不過這樣也就不會擁擠了,不是嗎?”李之罔開趣道。
偃師搖搖頭,用近乎無人可聽聞的聲音道,“再有一次這樣的盛會,某絕不為下客,必被奉為上賓。”
李之罔沒聽清,追問,偃師卻隻搖頭不應,二人便在這樣沉默的境況下趕到等候公館。
已來了些人,皆著華服桂冠,三三兩兩的坐在四處,小聲的交流著。李之罔見偃師情緒低沉,便做主選了個靠窗的位子,不一會兒便有侍者端上茶水點心,二人就就著這些看大道上人潮漲休。
“公子看見沒,這便是下士,為了搶個入塔的位子,從前夜便開始排隊。無權無勢,無依無靠,稍微來陣風便撲地不起。”偃師忽然道,“而倘若沒有儡肢新術,某卻連這些人都不如。”
“偃掌教這是?”
偃師有些自嘲地笑笑,“想起了過往的事,某本以為潛修多年,早不記仇怨,杵見故人卻還是有些失態。”
“掌教曾侍從過的貴人後裔也在此間?”
“嗯。”偃師點點頭,“某後方十丈遠三人中左邊那人便是鄭家小公子,別去看,知道便行了。”
李之罔聽話地收回目光,隻隱約看見對方蓄了個短須,看起來頗為年輕,他開解道,“仇怨不報非好漢,但如今正處關節,掌教萬不可因小廢大。”
“某知曉,自然知曉。”偃師兩手擰做一團,胸中怒怨沸騰不消,他強自按下恨恨道,“今朝如若化龍遊風,定要其狗彘難如。”
李之罔皺緊眉頭,他從未見過偃師這般作態,幾近瘋魔。他咧了咧嘴,決定把事情告訴沈惜時,讓對方來開解偃師,遂岔開話題道,“偃掌教覺得大概多久人群才會入館完畢?”
“大概明日正午前。”
偃師沒了興趣,隻回上句便盯著茶杯不再言語。
李之罔本以為在入場前偃師都會這般,結果才過一個時辰,其便醒轉過來,重新變為以前風趣模樣。而且不止於此,偃師開始大麵積地接觸閣館中的諸位貴人,有些看他不上,隻互報名號便借故離開,少部分人則還與偃師聊上個刻鍾,但無論麵對哪種人,偃師都樂嗬嗬的,根本不受別人影響,被上個人拒絕又去找下一人熟識。看不出其還是個臉皮厚的,李之罔不由吐槽。
等著,李之罔竟然看到偃師正往鄭家小公子的方向走去。他趕忙站起身來追到偃師身後,生怕二人在這兒大打出手。
偃師沒管李之罔,如之前般拱手作禮道,“在下紀星道懸儡派掌教偃師,公子還記得某嗎?”
“閣下是?”鄭家小公子一臉疑惑,回禮道,“在下鄭斂,似乎從未見過閣下。”
“那遊致遠這名字,公子還記得否?”
“是你!”鄭斂瞳孔緊縮,難以置信,“不可能,這絕無可能,方無期告訴我你死了!”
偃師榮辱不驚,淡淡道,“方無期自不敢欺瞞公子,便是在下,身負九創,刀刀要害,也沒想過能僥幸不死。”
“到別處說。”鄭斂看有人觀望過來,指了個偏僻處,邊走邊壓低聲音道,“說吧,你意欲何為?”
“在下來黑獅自有其他事,但既有幸相逢,為從前所受屈辱複仇也不是不可。”
“你確定?”鄭斂側過頭,有些不屑,“就算你今日可以在第五層參與壽宴,卻也沒有資格與我鄭氏對抗分毫。”
“從前不能有,往後不一定沒有。”偃師似乎隻是來下戰書,“以往鄭氏對在下做的,在下全都會一一報之,公子最好細細想想做了些什麽。”
李之罔注意到鄭斂青筋畢露,看來已被激怒。隻聽他道,“那我們且比比誰手段粗硬,嘴上功夫誰都說得,手上功夫才是真章。”說罷,便拂袖而去。
李之罔明顯鬆了口氣,幸虧二人沒打起來,不然到時候還不知該如何收場。
偃師隻笑笑,也不再去認識人,徑直回到坐位,給李之罔和他自己斟上杯茶後,道,“心中苦悶,可聽得?”
“偃掌教且言,在下不會傳於第三人耳。”
偃師的故事很長,但歸根來也算簡單。大約在兆天8237年,他跟隨鄭家貴人回了黑獅城,起初隻是做些經管開源之事,算不得重要人物,熬了十年,年年評優才算在鄭氏有了一席之地。但偃師猶不滿足,處心積慮想往上爬,他便投鄭家大公子鄭揚所好,對方想打獵,他便送上最好的弓矢;對方想論道,他便廣邀俊秀,設場論經,數年下來,鄭揚便引其為至交好友,不僅同寢共食,甚至還為其介紹了一門親事。當時偃師醉心名利,隻覺得這是自己應得的,而鄭揚不過是他往上跳的踏板。
偃師的心態改轉發生在數年後,那時他正陪同鄭揚遠到各州視察產業情況。起初一切正常,但很快便出了差錯,先是聯絡不上交接人員,車隊又遭到襲擊,僅偃師和鄭揚活了下來,二人為求活命並肩作戰,相救數次,也就是從這時候偃師真正認鄭揚為其主,心甘情願地為其效命。後二人順利回到黑獅,鄭揚認定乃是鄭斂要害他,兩兄弟間的爭鬥趨於頻繁,但礙於鄭家貴人還在,尚未發生太過明顯的爭鬥。
鄭揚才學尚可,又具有嫡長子的優勢,大部分鄭家人都投向鄭揚,攏聚在鄭斂身邊的僅有其從小便培養起來的死黨隨扈,如果擁有足夠的時間,鄭揚必能取得家主之位。但天不假人,鄭氏貴人突然一病不起,連句遺囑都沒留下便撒手人寰,鄭氏兩兄弟的權力爭奪終於擺到台麵上來。
在這個時刻,鄭揚比起鄭斂還是擁有極為明顯的優勢,但家族生意一下陷入了僵局,不僅屬下連連犯事,就連同行也來分羹搶食,鄭揚隻得一心二用,一麵重整家族產業,一麵打壓鄭斂,而偃師便是作為鄭揚最為重要的幕僚之一留在黑獅對付鄭斂。
礙於身份,偃師對鄭斂表現的很是尊敬,但私下裏的手段從不少使,不過也僅限於鏟除其黨羽,對於鄭斂則不敢動上分毫。或許是注意到這點,鄭斂對於任何事情都開始親力親為,這讓偃師的謀劃受到了些許影響,但他還是有極大的把握完成鄭揚的目標——即讓鄭斂變成一個實實在在的孤家寡人。
變故發生在鄭揚那邊,跟隨其外出的方無期的驟然叛變成為鄭揚勢力瓦解的序曲。不僅鄭揚被灌藥軟禁,他的一眾親信也慘遭屠戮,當時偃師對於這一切並不知曉,出城迎接了獨自回返的方無期。二人作為鄭揚手下的兩大幕僚,配合默契,私交也算不錯,故此偃師雖然有些疑惑為何隻有方無期一人回來,但並沒有設防。
當他知道這一切的時候已身中數刀,拚著餘力重傷方無期後竄上貨運車隊逃離了黑獅城,而他的妻小,他侍奉的主人已在時光的灼燒下化作過往雲煙,僅剩下改頭換麵的懸儡派掌教。
故事講完已到第二日,其間偃師數次涕不成聲,講到悲痛處更是哽咽不已。他擰了把鼻涕,望向天幕喃喃道,“說出來感覺好上許多,我一定要複仇,一定要。”
“掌教不害怕提早與鄭斂接觸讓他起了防備?”李之罔追問道,“他或許現在正在追查我們的來曆。”
“他肯定在查我二人來曆,他就是這種謀而後動的性格,不然大公子也不會驟然失勢。”偃師擺擺手,對此並不上心,“紀星道離黑獅太過遙遠,他就算找到懸儡派所在也不能奈何,反而是他要擔心自己殘殺親兄、霸占長嫂的醜事敗露。算了,不說這個,壽宴將開,我們準備觀禮吧。”
時間已到正午,此前水泄不通的覲見大道已沒有等候的人,所有的賓客都已進入等候閣館,僅剩黑獅軍士分立大道兩旁,以五丈的間距從大道入口處列隊到萬壽塔前。
隨著吉時的到來,城中禮炮齊鳴,從內向外連放三輪,足足一萬八千響。接著千家萬戶中飛出無數華彩靈鳥,伴隨祝壽古調銜枝飛來覲見大道,鋪出一條淩空的枝條大道,隨即靈鳥皆化作侍女模樣,和著音樂唱起祝壽詞來。
“鮮奉聖朝永安王一萬八千歲誕辰開始,為大王賀,為聖朝賀!”一個渾厚的聲音突得響起,蓋住了周遭一眾雜音,眾人紛紛撲首在地,亦高聲喊道,“為大王賀,為聖朝賀!”
李之罔亦是照做,喊足三聲才站起身來,此時枝條大道入口已緩緩駛出一具四轡車架,穿著諸侯服飾的永安王正坐其上,目不斜視。車架每到一處,人們便再次俯首跪地,連連祝壽,待車架駛遠了才緩緩起身。永安王什麽也沒說,隻擺手示意,但即便如此也讓國人振奮,賓客從服。
待永安王的車架駛到萬壽塔,李之罔才不舍地收回目光,向偃師感歎道,“大丈夫當如是也,為一國之尊,掌天下權柄。”
“哈哈,那公子要多加努力了。”
隨著永安王的入場,壽宴正式開始。先是兩架六轡馬車駛來,分別代表遠在王城的征戰王與永知女王,眾人再次跪地,而方才的那聲音也適時響起,念出王與後所送壽禮。緊接著便是四方諸侯,有些親自到場,有些則隻是送禮,李之罔目前隻知曉沈惜時、齊雨思、永安王三位諸侯王,聽司儀的介紹大為不解,遂讓偃師解惑。
偃師清了清嗓子,以僅二人能聽到的聲音道,“此事說來有些麻煩,某就說一遍,且聽好。諸侯有三,一是皇室後裔,二是異姓封侯,三則是異族歸降。先說皇室後裔,王朝先後立有兩王,分別是初王與如今的征戰王,皆與永知女王育有三子。初王子嗣封為永安王,恩享王,承平王,但永安王於世泰年間遭刺,如今的是第二代,初代永安王的長子。”
“征戰王子嗣則有天陰公主、殺生王,還有一位便是晦朔公主,封國分別在北仙洲的屠龍原、西仙洲的高陵之地和東仙洲的千島群地。天陰公主要監視龍族動向,應隻會派人送禮,殺生王和晦朔殿下則肯定是會到的。”
偃師一邊說著,李之罔也注意著枝條大道上的動向,他發現承平王、天陰公主都沒到場,如今入場的乃是殺生王,其一身錦衣,麵相陰柔,與沈惜時一般遺傳了其父的銀發。等著殺生王的車架駛過,晦朔公主沈惜時也入場了,隻見其戴珠飾玉,華服加身,又配淡妝點染,真不愧“天仙子”美名。
二人恭敬地向沈惜時俯首行禮後,偃師繼續解釋道,“說完了皇室諸侯,便是異姓諸侯。此類諸侯皆是立國之前便跟隨初王征戰四方,尚有實權的譬如獲封烈王的拒敵齊氏,已被去國的譬如獲封夜王的川崖起氏,這些諸侯不具皇室血脈,壽元僅憑修為決定,遂延綿多代,就以拒敵齊氏來說,如今已有三十二代,這在諸侯中代數最多。”
“這是為何?”李之罔有些不解。
“你不知?”偃師側過頭來,拍拍腦袋才想起來李之罔失憶了,遂道,“拒敵齊氏雖然強橫,但怪病代傳,無論修為多高都活不過三千五百歲,便是齊城主的父親,那位‘紅龍’,也僅活到兩千四百五十八歲罷了。”
李之罔頓時了然,同時也明白了當時為何齊蔭笳會被上官恪暗中指引到岱隍觀,看來是為其祈福長生,他道,“那歸降異族呢?”
偃師喝口茶水,繼續道,“歸降異族說來便多了,像北仙洲的殘龍一族、中洲西側的獸爪一族、東仙洲的蟲妖族都是異族歸降,但這些不過小諸侯,不足為道。非要說的話便是流沙一族的兩位諸侯,封國西仙洲流沙之地的扼沙將軍與封國東仙洲流沙之地的北河公主,畢竟流沙之地占據兩洲,王朝也是在明德年間才迫使其歸降。”
“等等。”李之罔打斷偃師,問道,“那那位北河公主在黑獅城中的府邸便是北河府?”
“自然。”偃師不太清楚李之罔幹嘛糾結這個。
但李之罔的心中可是翻起了驚天大浪,那位神秘女子要他壽宴結束後去北河府,莫非其便是北河公主?他抬頭去望,卻見北河公主的車架剛剛駛過,無法一睹芳容。
他回過神來,歉然道,“方才在下想起些事,還請掌教繼續。”
“扼沙將軍與北河公主是親兄妹,乃是流沙一族落日女王子嗣,聽說女王昏聵,王朝遂封二人為王,各守流沙之地。不過若真按權力大小來說,此二位可比肩皇室諸侯,不可小覷。”
有了偃師的講解,李之罔也對整個王朝的權力架構有了淺顯的了解,說到底,便是諸侯外藩,拱衛王城,而且能夠感覺出,王城對於各封侯王具有相當的掌控力,並沒有出現諸侯自恃的情況。
他背好行囊走出營帳,偃師也恰時從隔壁的營帳出來,他走上去問道,“偃掌教,城主大人這命令下得可真夠突然,是不是有什麽風聲。”
“聽說查到了靜閑宮被毀的真相,齊城主要進城找人算賬。”
“入城算賬?莫非是...”李之罔首先想到的便是永安王。
“不要瞎說。”偃師止住李之罔接下來的話,“權貴相爭,非是你我二人草芥能說道的。”
李之罔一聽,就知道偃師和他想到一處去了,但對方說得也是正理,隻好撇撇嘴揭過這茬兒。二人相對拒敵齊氏自然是外人,也不好幫忙收拾,便傻傻地等著,待得日上三竿才乘上驚惶寶船隨拒敵城一行人往黑獅方向飛去。
拒敵城在黑獅本也是有行宮的,但因兩方生惡,拒敵城早不派人打理,荒廢甚久,後又被大火燒毀,拒敵城更是看都不看一眼。如今齊雨思突然要參加永安王壽宴,則隻能住公館。
作為八方諸侯,自然有應得的特權,除了在入城時象征性地檢查下,齊雨思一行人直接駕馭著飛天寶具直達公館,這也讓李之罔不能細覽黑獅城全貌,但僅見到的雲中高塔、空中閣樓還是讓他大開眼界。
再有幾日便要到永安王壽辰,眾人皆有事要忙,齊雨思忙著找仇人,偃師忙著鞏固儡肢新法,偌大個公館裏反倒是隻有李之罔最為清閑。
窗外正下著細微小雨,他搬了把椅子坐到窗邊,無聊至極,不禁暢想起日後的生活。作為沈惜時親手冊封的騎士,壽宴結束後他自然要跟對方回千島群地,聽說在東仙洲,要穿過昏暗的流沙之地才能到達,那樣距離中洲就太遠了,遠得他再也找不到家鄉。
“李公子,城主叫你,說有事交代。”
門外的聲音一下將李之罔從雨幕的惆悵下抽拉出來,他答應一聲,整了整衣冠便跟著門外的侍衛去見齊雨思,結果齊雨思僅是告訴他灰塵方麵已經查清了他沒有犯事的嫌疑,這讓以為能做點事來打發時間的李之罔好一陣失望。
他看了眼明顯強壓著怒火的齊雨思,小心翼翼地問道,“城主大人,那在下現在能外出了嗎?”
“不要得寸進尺。”齊雨思的話很簡單,也沒有絲毫容許質疑的餘地,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沈惜時的關係,李之罔一輩子都不會有與齊雨思對話的機會。
李之罔不敢再說了,隻好行禮告退,他想在壽宴前為積灰山弟子采購貨品的料想算是落空了。
...
無聊的日子總是漫長,但時光又總是往前推進,終於還是到了壽宴的日子。
李之罔準時醒來,一邊穿衣一邊想著壽宴的安排,至於他為何知曉,卻是昨日沈惜時潛裝會見了二人,除了看看二人的狀態,便是說下有關壽宴的各項安排和注意事項。
壽宴的地點在萬壽塔,也就是入城時所見的雲中高塔,所有賓客會按照身份被分配到各層,雖然沒有明確的規定,但諸賓客自然知曉自己該在何層。舉例來說,如沈惜時、齊雨思等統禦一方的強權諸侯自然與永安王在第八層,這也是雲中高塔的最高層;往下一層則是雖無封國但有諸侯之名的弱勢諸侯,譬如失國的夜王後裔;再往下一層則是親臨黑獅城的諸山門掌教和神學院院長等同樣顯赫人物的位置,這些人皆據一州之地,在各自的地界都是說一不二的存在;第五層則是一些知名的山門掌教和部族首領,值得說道的是,為了籠絡年輕人,永安王也在第五層邀請了一些後起之秀,李之罔和偃師二人便是以南洲新秀的身份參加壽宴。後麵幾層,則沒有太過明顯的區分,隻要衣著得體,都能進入。
壽宴分為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為迎賓納禮,永安王會派出後輩親信迎接尊貴人物,接過賀禮後再接引到六、七層,至於強權諸侯則是由永安王親自迎接。事實上,永安王與各大諸侯關係都不錯,能親自到場的都會來,無法蒞臨的也會有厚禮送上,當然這要把南洲拒敵一脈拋開。五層及以下雖也有人接待,但也僅是收禮引路,無法享受全場矚目的殊榮。
第二個環節便是賀壽,在與強權諸侯會麵完後,永安王會陸續下到七、六、五層,接受眾人的賀詞,這樣一方麵能顯示其平易近人的態度,同時也能籠絡住一些人,這對於日益衰老的永安王來說應該是極為關鍵的一個環節,而對於極欲展示才學的偃師也是一個不容有失的環節。
最後一個環節便是開壇論道,除了永安王親自講道,指引受恩惠者修行外,其餘數位諸侯也會各自講述自己的修行經驗,甚至還會毫無保留地傳授眾人一門功法,至於永安王背後所付出的代價便不足為外人道了。
將沈惜時的叮囑一一回憶清澈後,李之罔也已整裝完畢。他走出房門,偃師已經準備好了,正在門外等他。兩人看到對方的打扮,皆不由地會心一笑。
“騰雲化龍便在今朝,祝掌教馬到功成!”李之罔由衷道。
偃師哈哈一笑,也正色起來,“儡肢新術雖有某苦研之功,但離不開晦朔殿下的栽培和公子的試肢之勇,積灰山門永遠為公子大門敞開!”
二人再次相視一笑,隨後便不再言語,去拜會齊雨思一番,得其囑托後便跟著侍衛去往等候入場的閣館,除了因等級森嚴入場順序分有先後外,還有部分原因便是此次壽宴聲勢浩大,參加人員眾多,如此也好做管理。
李之罔推開馬車上的簾布,隻見城內祥雲朵朵,彩旗飄飄,不時還能聽見禮炮的餘聲,遠遠高空中更有瑞獸分據八方,拱衛著黑獅城。近處除了一眾居所閣樓都修繕得煥然一新外,還有眾多身披黑甲的軍士指引路人前往萬壽塔,能讓人感覺出永安王此番壽宴確實是想與民同樂,氛圍中夾雜著嚴穆與活潑。
等候閣館設在覲見大道,大道的盡頭便是特意修建的萬壽塔,而如今這條大道上擠滿了人,全在等待審核完畢後進入等候閣館。雖然已料想到是這樣的局麵,但李之罔還是有些詫然,他與偃師在三個街道前就棄了馬車改用步行,誰料百丈寬的覲見大道還是堵得水泄不通。
“擠進去?”李之罔看向偃師,他們第五層的等候閣館在大道前段,要走上好一段路才能到。
“儀容不能失。”偃師擺擺手,越到關鍵時候,越要謹慎。忽得他注意到什麽,指著一邊道,“我們去那邊,不用擠。”
李之罔沒看清,走得進了才發現原來是所謂的特別通道,乃是專為上四層設立的,方才人頭攢動,根本看不見,倒是偃師眼尖發現了。經過一番查驗,二人並沒受任何阻隔便進入了特別通道,有些許人,但不算很多。
“這特別通道恐怕隻有我們第五層的賓客才會行走的。”偃師見此,感歎道。
“是啊,六、七層的皆是一方大佬,肯定不會屈尊來此,不過這樣也就不會擁擠了,不是嗎?”李之罔開趣道。
偃師搖搖頭,用近乎無人可聽聞的聲音道,“再有一次這樣的盛會,某絕不為下客,必被奉為上賓。”
李之罔沒聽清,追問,偃師卻隻搖頭不應,二人便在這樣沉默的境況下趕到等候公館。
已來了些人,皆著華服桂冠,三三兩兩的坐在四處,小聲的交流著。李之罔見偃師情緒低沉,便做主選了個靠窗的位子,不一會兒便有侍者端上茶水點心,二人就就著這些看大道上人潮漲休。
“公子看見沒,這便是下士,為了搶個入塔的位子,從前夜便開始排隊。無權無勢,無依無靠,稍微來陣風便撲地不起。”偃師忽然道,“而倘若沒有儡肢新術,某卻連這些人都不如。”
“偃掌教這是?”
偃師有些自嘲地笑笑,“想起了過往的事,某本以為潛修多年,早不記仇怨,杵見故人卻還是有些失態。”
“掌教曾侍從過的貴人後裔也在此間?”
“嗯。”偃師點點頭,“某後方十丈遠三人中左邊那人便是鄭家小公子,別去看,知道便行了。”
李之罔聽話地收回目光,隻隱約看見對方蓄了個短須,看起來頗為年輕,他開解道,“仇怨不報非好漢,但如今正處關節,掌教萬不可因小廢大。”
“某知曉,自然知曉。”偃師兩手擰做一團,胸中怒怨沸騰不消,他強自按下恨恨道,“今朝如若化龍遊風,定要其狗彘難如。”
李之罔皺緊眉頭,他從未見過偃師這般作態,幾近瘋魔。他咧了咧嘴,決定把事情告訴沈惜時,讓對方來開解偃師,遂岔開話題道,“偃掌教覺得大概多久人群才會入館完畢?”
“大概明日正午前。”
偃師沒了興趣,隻回上句便盯著茶杯不再言語。
李之罔本以為在入場前偃師都會這般,結果才過一個時辰,其便醒轉過來,重新變為以前風趣模樣。而且不止於此,偃師開始大麵積地接觸閣館中的諸位貴人,有些看他不上,隻互報名號便借故離開,少部分人則還與偃師聊上個刻鍾,但無論麵對哪種人,偃師都樂嗬嗬的,根本不受別人影響,被上個人拒絕又去找下一人熟識。看不出其還是個臉皮厚的,李之罔不由吐槽。
等著,李之罔竟然看到偃師正往鄭家小公子的方向走去。他趕忙站起身來追到偃師身後,生怕二人在這兒大打出手。
偃師沒管李之罔,如之前般拱手作禮道,“在下紀星道懸儡派掌教偃師,公子還記得某嗎?”
“閣下是?”鄭家小公子一臉疑惑,回禮道,“在下鄭斂,似乎從未見過閣下。”
“那遊致遠這名字,公子還記得否?”
“是你!”鄭斂瞳孔緊縮,難以置信,“不可能,這絕無可能,方無期告訴我你死了!”
偃師榮辱不驚,淡淡道,“方無期自不敢欺瞞公子,便是在下,身負九創,刀刀要害,也沒想過能僥幸不死。”
“到別處說。”鄭斂看有人觀望過來,指了個偏僻處,邊走邊壓低聲音道,“說吧,你意欲何為?”
“在下來黑獅自有其他事,但既有幸相逢,為從前所受屈辱複仇也不是不可。”
“你確定?”鄭斂側過頭,有些不屑,“就算你今日可以在第五層參與壽宴,卻也沒有資格與我鄭氏對抗分毫。”
“從前不能有,往後不一定沒有。”偃師似乎隻是來下戰書,“以往鄭氏對在下做的,在下全都會一一報之,公子最好細細想想做了些什麽。”
李之罔注意到鄭斂青筋畢露,看來已被激怒。隻聽他道,“那我們且比比誰手段粗硬,嘴上功夫誰都說得,手上功夫才是真章。”說罷,便拂袖而去。
李之罔明顯鬆了口氣,幸虧二人沒打起來,不然到時候還不知該如何收場。
偃師隻笑笑,也不再去認識人,徑直回到坐位,給李之罔和他自己斟上杯茶後,道,“心中苦悶,可聽得?”
“偃掌教且言,在下不會傳於第三人耳。”
偃師的故事很長,但歸根來也算簡單。大約在兆天8237年,他跟隨鄭家貴人回了黑獅城,起初隻是做些經管開源之事,算不得重要人物,熬了十年,年年評優才算在鄭氏有了一席之地。但偃師猶不滿足,處心積慮想往上爬,他便投鄭家大公子鄭揚所好,對方想打獵,他便送上最好的弓矢;對方想論道,他便廣邀俊秀,設場論經,數年下來,鄭揚便引其為至交好友,不僅同寢共食,甚至還為其介紹了一門親事。當時偃師醉心名利,隻覺得這是自己應得的,而鄭揚不過是他往上跳的踏板。
偃師的心態改轉發生在數年後,那時他正陪同鄭揚遠到各州視察產業情況。起初一切正常,但很快便出了差錯,先是聯絡不上交接人員,車隊又遭到襲擊,僅偃師和鄭揚活了下來,二人為求活命並肩作戰,相救數次,也就是從這時候偃師真正認鄭揚為其主,心甘情願地為其效命。後二人順利回到黑獅,鄭揚認定乃是鄭斂要害他,兩兄弟間的爭鬥趨於頻繁,但礙於鄭家貴人還在,尚未發生太過明顯的爭鬥。
鄭揚才學尚可,又具有嫡長子的優勢,大部分鄭家人都投向鄭揚,攏聚在鄭斂身邊的僅有其從小便培養起來的死黨隨扈,如果擁有足夠的時間,鄭揚必能取得家主之位。但天不假人,鄭氏貴人突然一病不起,連句遺囑都沒留下便撒手人寰,鄭氏兩兄弟的權力爭奪終於擺到台麵上來。
在這個時刻,鄭揚比起鄭斂還是擁有極為明顯的優勢,但家族生意一下陷入了僵局,不僅屬下連連犯事,就連同行也來分羹搶食,鄭揚隻得一心二用,一麵重整家族產業,一麵打壓鄭斂,而偃師便是作為鄭揚最為重要的幕僚之一留在黑獅對付鄭斂。
礙於身份,偃師對鄭斂表現的很是尊敬,但私下裏的手段從不少使,不過也僅限於鏟除其黨羽,對於鄭斂則不敢動上分毫。或許是注意到這點,鄭斂對於任何事情都開始親力親為,這讓偃師的謀劃受到了些許影響,但他還是有極大的把握完成鄭揚的目標——即讓鄭斂變成一個實實在在的孤家寡人。
變故發生在鄭揚那邊,跟隨其外出的方無期的驟然叛變成為鄭揚勢力瓦解的序曲。不僅鄭揚被灌藥軟禁,他的一眾親信也慘遭屠戮,當時偃師對於這一切並不知曉,出城迎接了獨自回返的方無期。二人作為鄭揚手下的兩大幕僚,配合默契,私交也算不錯,故此偃師雖然有些疑惑為何隻有方無期一人回來,但並沒有設防。
當他知道這一切的時候已身中數刀,拚著餘力重傷方無期後竄上貨運車隊逃離了黑獅城,而他的妻小,他侍奉的主人已在時光的灼燒下化作過往雲煙,僅剩下改頭換麵的懸儡派掌教。
故事講完已到第二日,其間偃師數次涕不成聲,講到悲痛處更是哽咽不已。他擰了把鼻涕,望向天幕喃喃道,“說出來感覺好上許多,我一定要複仇,一定要。”
“掌教不害怕提早與鄭斂接觸讓他起了防備?”李之罔追問道,“他或許現在正在追查我們的來曆。”
“他肯定在查我二人來曆,他就是這種謀而後動的性格,不然大公子也不會驟然失勢。”偃師擺擺手,對此並不上心,“紀星道離黑獅太過遙遠,他就算找到懸儡派所在也不能奈何,反而是他要擔心自己殘殺親兄、霸占長嫂的醜事敗露。算了,不說這個,壽宴將開,我們準備觀禮吧。”
時間已到正午,此前水泄不通的覲見大道已沒有等候的人,所有的賓客都已進入等候閣館,僅剩黑獅軍士分立大道兩旁,以五丈的間距從大道入口處列隊到萬壽塔前。
隨著吉時的到來,城中禮炮齊鳴,從內向外連放三輪,足足一萬八千響。接著千家萬戶中飛出無數華彩靈鳥,伴隨祝壽古調銜枝飛來覲見大道,鋪出一條淩空的枝條大道,隨即靈鳥皆化作侍女模樣,和著音樂唱起祝壽詞來。
“鮮奉聖朝永安王一萬八千歲誕辰開始,為大王賀,為聖朝賀!”一個渾厚的聲音突得響起,蓋住了周遭一眾雜音,眾人紛紛撲首在地,亦高聲喊道,“為大王賀,為聖朝賀!”
李之罔亦是照做,喊足三聲才站起身來,此時枝條大道入口已緩緩駛出一具四轡車架,穿著諸侯服飾的永安王正坐其上,目不斜視。車架每到一處,人們便再次俯首跪地,連連祝壽,待車架駛遠了才緩緩起身。永安王什麽也沒說,隻擺手示意,但即便如此也讓國人振奮,賓客從服。
待永安王的車架駛到萬壽塔,李之罔才不舍地收回目光,向偃師感歎道,“大丈夫當如是也,為一國之尊,掌天下權柄。”
“哈哈,那公子要多加努力了。”
隨著永安王的入場,壽宴正式開始。先是兩架六轡馬車駛來,分別代表遠在王城的征戰王與永知女王,眾人再次跪地,而方才的那聲音也適時響起,念出王與後所送壽禮。緊接著便是四方諸侯,有些親自到場,有些則隻是送禮,李之罔目前隻知曉沈惜時、齊雨思、永安王三位諸侯王,聽司儀的介紹大為不解,遂讓偃師解惑。
偃師清了清嗓子,以僅二人能聽到的聲音道,“此事說來有些麻煩,某就說一遍,且聽好。諸侯有三,一是皇室後裔,二是異姓封侯,三則是異族歸降。先說皇室後裔,王朝先後立有兩王,分別是初王與如今的征戰王,皆與永知女王育有三子。初王子嗣封為永安王,恩享王,承平王,但永安王於世泰年間遭刺,如今的是第二代,初代永安王的長子。”
“征戰王子嗣則有天陰公主、殺生王,還有一位便是晦朔公主,封國分別在北仙洲的屠龍原、西仙洲的高陵之地和東仙洲的千島群地。天陰公主要監視龍族動向,應隻會派人送禮,殺生王和晦朔殿下則肯定是會到的。”
偃師一邊說著,李之罔也注意著枝條大道上的動向,他發現承平王、天陰公主都沒到場,如今入場的乃是殺生王,其一身錦衣,麵相陰柔,與沈惜時一般遺傳了其父的銀發。等著殺生王的車架駛過,晦朔公主沈惜時也入場了,隻見其戴珠飾玉,華服加身,又配淡妝點染,真不愧“天仙子”美名。
二人恭敬地向沈惜時俯首行禮後,偃師繼續解釋道,“說完了皇室諸侯,便是異姓諸侯。此類諸侯皆是立國之前便跟隨初王征戰四方,尚有實權的譬如獲封烈王的拒敵齊氏,已被去國的譬如獲封夜王的川崖起氏,這些諸侯不具皇室血脈,壽元僅憑修為決定,遂延綿多代,就以拒敵齊氏來說,如今已有三十二代,這在諸侯中代數最多。”
“這是為何?”李之罔有些不解。
“你不知?”偃師側過頭來,拍拍腦袋才想起來李之罔失憶了,遂道,“拒敵齊氏雖然強橫,但怪病代傳,無論修為多高都活不過三千五百歲,便是齊城主的父親,那位‘紅龍’,也僅活到兩千四百五十八歲罷了。”
李之罔頓時了然,同時也明白了當時為何齊蔭笳會被上官恪暗中指引到岱隍觀,看來是為其祈福長生,他道,“那歸降異族呢?”
偃師喝口茶水,繼續道,“歸降異族說來便多了,像北仙洲的殘龍一族、中洲西側的獸爪一族、東仙洲的蟲妖族都是異族歸降,但這些不過小諸侯,不足為道。非要說的話便是流沙一族的兩位諸侯,封國西仙洲流沙之地的扼沙將軍與封國東仙洲流沙之地的北河公主,畢竟流沙之地占據兩洲,王朝也是在明德年間才迫使其歸降。”
“等等。”李之罔打斷偃師,問道,“那那位北河公主在黑獅城中的府邸便是北河府?”
“自然。”偃師不太清楚李之罔幹嘛糾結這個。
但李之罔的心中可是翻起了驚天大浪,那位神秘女子要他壽宴結束後去北河府,莫非其便是北河公主?他抬頭去望,卻見北河公主的車架剛剛駛過,無法一睹芳容。
他回過神來,歉然道,“方才在下想起些事,還請掌教繼續。”
“扼沙將軍與北河公主是親兄妹,乃是流沙一族落日女王子嗣,聽說女王昏聵,王朝遂封二人為王,各守流沙之地。不過若真按權力大小來說,此二位可比肩皇室諸侯,不可小覷。”
有了偃師的講解,李之罔也對整個王朝的權力架構有了淺顯的了解,說到底,便是諸侯外藩,拱衛王城,而且能夠感覺出,王城對於各封侯王具有相當的掌控力,並沒有出現諸侯自恃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