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璃山的路都鋪上了圓圓的小石子,即使下雨也一點不泥濘,而且坡度平緩,騎著馬也能輕鬆上山。
細雨之中,兩人踏著那些小石子緩緩而行,竟十分的舒服。
莫岑菀很驚訝,殷崛說帶她來看道門前輩的故居,她本以為是什麽老舊建築,可看這條路,明顯是新近才鋪就的。
穿過一片蒼翠的竹林,一座別致的道觀出現在了眼前。建築的整個風格與靜寒山上的逍遙觀很相似,隻是略小,但也更華麗。
道觀的內部還在裝飾,沒有全部完工。廊道頂上那些棟梁上的繪畫也都沒幹透,顯得顏色十分鮮豔。
“你不是說帶我來看嶽陽真人遊曆秦國時的故居嗎?怎麽是座新建的道觀?”莫岑菀不解。
殷崛引著莫岑菀進了一個院子,笑道:“這個院子裏的幾間竹屋就是師父當年住的證道之所,我把它圍了起來,在旁邊擴建了這個道觀,你喜歡清靜,以後便可以經常來住了。我本想等一切布置好了再帶你來的,可是今日剛好有空,想著不如就先帶你來看看吧。”
莫岑菀看著那幾間竹屋雖然陳舊但完好無損,顯見是一直被妥善修護著的,周圍的草地花圃也都維護得極好,知道殷崛是個長情之人,對這些舊物自然是十分用心的。
可是,他剛才話裏的意思是說,這加蓋的道觀是為自己建的嗎?
看到莫岑菀驚奇的目光,殷崛笑了笑道:“我帶你到處看看吧,東邊的那個院子已經打掃好,今晚我們可以住在這裏。”
莫岑菀長大了嘴巴有些反應不過來:“今晚,住在這裏?不就是一個道觀嗎,參觀完了我們就回去呀。”
殷崛又笑了笑道:“山頂上也修建了練劍台,靜寒山上的練劍台叫碧玄台,這一個你看過之後想想,給它取個什麽名字。”
殷崛說著,牽起了莫岑菀的手向院外走去,邊走邊道:“趁現在雨小,先上山頂吧。”
信息量有點大,莫岑菀一時之間沒緩過神來,就這樣被殷崛牽著手,向山上走去。
上山的道路已改成了青石板鋪就的石階,蜿蜿蜒蜒向山頂盤去,比之靜寒山那條上山的土路真是不知道講究到哪裏去了,莫岑菀不禁側目,殷崛還真是大手筆。
然而讓莫岑菀更吃驚的還在後麵,山頂上,居然還有一間和靜寒山上一模一樣的草廬,還有那個飄蕩在空中的秋千。
“你怎麽知道這些?”莫岑菀默默的看了一遍眼前的一切,回身看向殷崛,目中已有點點閃動的光。
他沒有用金碧輝煌、榮華富貴來打動自己,足見對自己的了解,他也沒有用甜言蜜語、海誓山盟來討好自己,足見他的用心。
如果她真的入了秦宮成為他的妃子,他卻允許自己以這樣的方式住在宮外,這需要擔當多大的壓力和承受多少閑言碎語。
可是他卻把這一切做得如此不動聲色,似乎這隻是一件極其普通的事,自己隻需要坦然的接受,不需要有任何的心理負擔。
“菀兒。”殷崛溫和的笑了笑,道:“給這座練劍台取個名字吧。我讓工匠刻在石壁上,以後這個地方,就隻屬於你。”
看著殷崛寵溺的笑容,莫岑菀竟一時不知該如何表達自己的心緒,這種時候,拒絕的話是沒法說出口的,哪怕心裏覺得自己承受不起。
“我記得我們初遇的地方,叫三界山,而這座練劍台又是一整塊巨石鑿出的,不如就叫三界石吧。”莫岑菀聲音有些空靈,她想起了他們初遇時的情景,那都是五六年前的事了,她以為記憶已經模糊,可如今回想起來,那一切居然還是曆曆在目。
“三界石?嗯,好,明日我就讓工匠將它刻上去。”殷崛上前來,替莫岑菀將額前被雨水打濕的一縷頭發順到了耳後,溫柔笑道:“進草廬裏坐一會吧。我沒有完全按靜寒山的樣子布置,我還是想有一些屬於我們的特別的東西。”
莫岑菀有些不知所措的笑著點了點頭,沒說話,她也不知道應該說什麽,隻是默默的隨著殷崛進了那座崖邊的草廬。
入夜,秦都國公館裏除了那位齊國太子江琪,又迎來了一位客人,晉國上將軍鄢黎。
晉國這兩年的形勢已經越來越緊張,智氏一族在多年陰謀顛覆王室無果之後,近兩年已公開與國君撕破了臉,智氏族長已有一年未入政事堂,智氏封地也已經不再上繳歲貢。
而穀陽軍占著其強大的軍事實力,不斷吞並周邊氏族封地,智氏的疆域也一日一日在擴大,搞得晉國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各大氏族害怕自己封地被吞,漸漸開始討好智氏。
晉國王室已危機四伏,隨時有朝堂倒戈的凶險。鄢氏一族在這場王權鬥爭中,為了支持王室,一直損耗巨大,勢力不斷的在被削弱。鄢氏族長鄢尚無奈,隻得派出鄢黎遊說各國,尋求財力物力人力各個方麵盡可能的支持。
這些年,鄢黎遊走各國,雖舉的是晉國王室的旗子,但晉國形勢誰人不知?天下列強又有哪一個不是以利換利的,有誰會不圖回報出錢出力的幫助你晉國王室。
因此,鄢黎這樣的使者身份,其實真不比江琪那種尋求庇護的失勢太子身份好到哪裏去。
上一次鄢黎來秦國時是帶著一尊九州玉鼎來的,這一次,他帶來的交換條件卻是晉國嘉禾郡三年織錦的交易權。
秦國地處西北,織錦類的手工業品極其缺乏。而晉國卻是織錦的高產國,特別是嘉禾織錦,天下聞名。燕國、齊國、秦國對其需求量極大,根本供不應求,價格是年年高漲,年年哄搶。三年嘉禾織錦的優先交易權,這個誘惑,對秦國來說不可謂不大。
而鄢黎想要交換的條件,是秦國每年五萬匹西北良馬的供應。
麵對智氏穀陽軍的咄咄逼人,王室及鄢氏已別無選擇,武力回擊是唯一的結局。
但五萬匹良馬,這是多麽龐大的一個數目,任誰來做這場交易,都必將是一個艱難的談判過程。
細雨之中,兩人踏著那些小石子緩緩而行,竟十分的舒服。
莫岑菀很驚訝,殷崛說帶她來看道門前輩的故居,她本以為是什麽老舊建築,可看這條路,明顯是新近才鋪就的。
穿過一片蒼翠的竹林,一座別致的道觀出現在了眼前。建築的整個風格與靜寒山上的逍遙觀很相似,隻是略小,但也更華麗。
道觀的內部還在裝飾,沒有全部完工。廊道頂上那些棟梁上的繪畫也都沒幹透,顯得顏色十分鮮豔。
“你不是說帶我來看嶽陽真人遊曆秦國時的故居嗎?怎麽是座新建的道觀?”莫岑菀不解。
殷崛引著莫岑菀進了一個院子,笑道:“這個院子裏的幾間竹屋就是師父當年住的證道之所,我把它圍了起來,在旁邊擴建了這個道觀,你喜歡清靜,以後便可以經常來住了。我本想等一切布置好了再帶你來的,可是今日剛好有空,想著不如就先帶你來看看吧。”
莫岑菀看著那幾間竹屋雖然陳舊但完好無損,顯見是一直被妥善修護著的,周圍的草地花圃也都維護得極好,知道殷崛是個長情之人,對這些舊物自然是十分用心的。
可是,他剛才話裏的意思是說,這加蓋的道觀是為自己建的嗎?
看到莫岑菀驚奇的目光,殷崛笑了笑道:“我帶你到處看看吧,東邊的那個院子已經打掃好,今晚我們可以住在這裏。”
莫岑菀長大了嘴巴有些反應不過來:“今晚,住在這裏?不就是一個道觀嗎,參觀完了我們就回去呀。”
殷崛又笑了笑道:“山頂上也修建了練劍台,靜寒山上的練劍台叫碧玄台,這一個你看過之後想想,給它取個什麽名字。”
殷崛說著,牽起了莫岑菀的手向院外走去,邊走邊道:“趁現在雨小,先上山頂吧。”
信息量有點大,莫岑菀一時之間沒緩過神來,就這樣被殷崛牽著手,向山上走去。
上山的道路已改成了青石板鋪就的石階,蜿蜿蜒蜒向山頂盤去,比之靜寒山那條上山的土路真是不知道講究到哪裏去了,莫岑菀不禁側目,殷崛還真是大手筆。
然而讓莫岑菀更吃驚的還在後麵,山頂上,居然還有一間和靜寒山上一模一樣的草廬,還有那個飄蕩在空中的秋千。
“你怎麽知道這些?”莫岑菀默默的看了一遍眼前的一切,回身看向殷崛,目中已有點點閃動的光。
他沒有用金碧輝煌、榮華富貴來打動自己,足見對自己的了解,他也沒有用甜言蜜語、海誓山盟來討好自己,足見他的用心。
如果她真的入了秦宮成為他的妃子,他卻允許自己以這樣的方式住在宮外,這需要擔當多大的壓力和承受多少閑言碎語。
可是他卻把這一切做得如此不動聲色,似乎這隻是一件極其普通的事,自己隻需要坦然的接受,不需要有任何的心理負擔。
“菀兒。”殷崛溫和的笑了笑,道:“給這座練劍台取個名字吧。我讓工匠刻在石壁上,以後這個地方,就隻屬於你。”
看著殷崛寵溺的笑容,莫岑菀竟一時不知該如何表達自己的心緒,這種時候,拒絕的話是沒法說出口的,哪怕心裏覺得自己承受不起。
“我記得我們初遇的地方,叫三界山,而這座練劍台又是一整塊巨石鑿出的,不如就叫三界石吧。”莫岑菀聲音有些空靈,她想起了他們初遇時的情景,那都是五六年前的事了,她以為記憶已經模糊,可如今回想起來,那一切居然還是曆曆在目。
“三界石?嗯,好,明日我就讓工匠將它刻上去。”殷崛上前來,替莫岑菀將額前被雨水打濕的一縷頭發順到了耳後,溫柔笑道:“進草廬裏坐一會吧。我沒有完全按靜寒山的樣子布置,我還是想有一些屬於我們的特別的東西。”
莫岑菀有些不知所措的笑著點了點頭,沒說話,她也不知道應該說什麽,隻是默默的隨著殷崛進了那座崖邊的草廬。
入夜,秦都國公館裏除了那位齊國太子江琪,又迎來了一位客人,晉國上將軍鄢黎。
晉國這兩年的形勢已經越來越緊張,智氏一族在多年陰謀顛覆王室無果之後,近兩年已公開與國君撕破了臉,智氏族長已有一年未入政事堂,智氏封地也已經不再上繳歲貢。
而穀陽軍占著其強大的軍事實力,不斷吞並周邊氏族封地,智氏的疆域也一日一日在擴大,搞得晉國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各大氏族害怕自己封地被吞,漸漸開始討好智氏。
晉國王室已危機四伏,隨時有朝堂倒戈的凶險。鄢氏一族在這場王權鬥爭中,為了支持王室,一直損耗巨大,勢力不斷的在被削弱。鄢氏族長鄢尚無奈,隻得派出鄢黎遊說各國,尋求財力物力人力各個方麵盡可能的支持。
這些年,鄢黎遊走各國,雖舉的是晉國王室的旗子,但晉國形勢誰人不知?天下列強又有哪一個不是以利換利的,有誰會不圖回報出錢出力的幫助你晉國王室。
因此,鄢黎這樣的使者身份,其實真不比江琪那種尋求庇護的失勢太子身份好到哪裏去。
上一次鄢黎來秦國時是帶著一尊九州玉鼎來的,這一次,他帶來的交換條件卻是晉國嘉禾郡三年織錦的交易權。
秦國地處西北,織錦類的手工業品極其缺乏。而晉國卻是織錦的高產國,特別是嘉禾織錦,天下聞名。燕國、齊國、秦國對其需求量極大,根本供不應求,價格是年年高漲,年年哄搶。三年嘉禾織錦的優先交易權,這個誘惑,對秦國來說不可謂不大。
而鄢黎想要交換的條件,是秦國每年五萬匹西北良馬的供應。
麵對智氏穀陽軍的咄咄逼人,王室及鄢氏已別無選擇,武力回擊是唯一的結局。
但五萬匹良馬,這是多麽龐大的一個數目,任誰來做這場交易,都必將是一個艱難的談判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