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忽過,吹的人直打哆嗦。連日來的陰冷天氣絲毫不見減弱,秋風啊,你何時走過,帶走這一片寥落。院裏的樹木光禿禿尤其單薄,是不是備受你的冷落。我無意與你蹉跎,隻想問一問這愈加寒冷的村落,老百姓該怎麽過活。母親和劉伯、葉娘、阿大他們又去村口施粥了,北邊來的人越來越多,縣府城牆外已經擠滿了人,而粥卻熬得越來越像清水一般清亮,城內的糧價一漲再漲, 部分人開始逃離,搜尋新的活命機會。朝廷再一次下了旨意,號召各地捐財納物,共度時艱,鄉間裏正四處奔走,安子言和母親商議,之前購買的大批糧食正是適逢其時,與其納捐不如自己施粥救濟,於是告知裏正,聯合許多富戶一起於村寨南門外,開設粥棚,實施救濟;此外,一些蓋房修屋、補路、挖井、修渠等活計也由各家各戶集資統籌,裏正和鄉間賢達一起安排,雇傭流民修建,也算是另給他們一條活路。
秋風秋雨愁煞人。安子言穿著往年留下的厚實衣服,呷一口熱茶,方覺身子暖和一些。回到書房裏,安錦兒和十幾個孩子正在做功課,上前仔細查看,孩子們都很認真,似乎都知曉學習機會的來之不易,隻見一個個木板上的字,一筆一劃寫地是橫平豎直,十分有力,寫完再用抹布擦幹,而後反複書寫。這些孩子都是鄰裏或者宗族的貧苦孩子,在這愈加寒冷的天氣裏,一是少農活,二是可跟著秀才免費學習,各家父母也是期盼的緊,當然這也是安子言來者不拒導致的,也因此這書房越來越是擁擠;至於為什麽用木板書寫,那也是沒辦法的事兒,這時候的筆墨紙硯對於平民百姓來講,當真是一筆不小的花費,尤其這紙張不耐用的厲害,安錦兒也是用了三天之後,做哥哥的心痛不已,堅決拒絕提供了,而木板則方便去多,寫了擦,擦了寫,周而複始,無窮盡也。學生書寫用的毛筆,還是安子言想得辦法,取來阿大打獵來的野兔皮毛,在石灰水浸泡之後,分揀捆紮,然後拆了自家的竹掃把,做成簡易的小毛筆。墨就更簡單了,各自回家刮下鍋底的煙煤,兌水調製即可使用;硯台用的不是小碗就是菜碟,就這樣筆墨紙硯全備齊了,從此這間房子裏“大碟小碟墨粉碟,碟碟不休;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不絕”。
站在劉紹雲(阿大的大兒子)的身側,木板上的字剛被擦去,旁邊的抹布一半兒已經黑的似煤球一般,菜碟裏的墨此時已剩不多了,他現在寫的是一首詩——“春x不覺x,處處xx鳥,夜來風雨聲,花x知多少”,看來還是有些字不會寫呀,安子言蹲下身子,接過毛筆,取來另一塊木板,一邊寫一邊念一邊解釋道“眠,睡眠的眠;曉,春曉的曉;聞,聽聞的聞;啼,啼叫的啼;落,落葉的落;仔細看好了,這些字的寫法和讀法,然後將這首詩再反複背誦幾遍,直待字都記熟了”,“好的,先生”紹雲回答道。而後走到另一個學生身旁,這是個八歲的小男孩,佃戶路家的小孩,是從城裏約見知遠回來那天剛送來的,小孩很聰明也知道學習,正在書寫自己的名字“路子明”,字兒雖然歪歪扭扭,不甚好看,但貴在正確,一番勉勵後便去看下一個學生。這是王大爺家的孫兒,來的也沒幾天,總是掉個鼻涕,活生生個鼻涕蟲,或許是穿的單薄,有些冷,安子言讓他坐在屋子最裏麵,叮囑他回家一定要多穿衣服,少生病。再看看其他孩子,也大都一樣,衣服大多打著補丁,有的鞋子還露著腳指頭,回頭望著門外的天氣,不禁搖了搖頭,又反複叮囑孩子們一番,無論好壞都要穿暖、保暖。
看這幾天的情況還算不錯,大多都已會書寫自己的名字,該開始自己的教學計劃了,走到最前麵的黑板前,看著這一堂學子,安子言不由想起張先生,理理衣服,壓壓嗓子,端正自身姿態,接著開口道:“這幾天來,大家都很認真,基本都已會書寫自己的姓名了,從今天開始我們進行下一項學習內容,這次我們首先要學的是《千字文》,此成書於南北朝,是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的兒童識字書,現在讓我們來開始學習 。”轉過身後,拿過石膏筆,在黑板上寫到“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隨後轉身麵對一群小學生解釋道:“今天我們先學習這一小節,這幾句的意思是: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黃色的,宇宙形成於混沌蒙昧的狀態中。太陽正了又斜,月亮圓了又缺,星辰布滿在無邊的太空中。寒暑循環變換,來了又去,去了又來,秋天收割莊稼,冬天儲藏糧食。積累數年的閏餘並成一個月在閏年裏,古人用六律六呂來調節陰陽。對這些,大家應該很好理解吧,你們出門看看天是什麽顏色,地是什麽顏色,晚上星空又是什麽樣子;春天過後是炎夏,炎夏之後是收獲的秋天,秋天之後便是寒冷的冬天,冬天之後呢,又回到百花競豔的春天,就這樣周而複始,往複輪回;我們春天播種,秋天收獲已備嚴冬之需,同時冬天也是作物蓄養營養的時機。至於閏月是是在農曆年份中加入一個額外的月份,是為了防止農曆年月和回歸年即四季的脫節,這涉及到日月及天象的運轉變化關係。律呂則是指十二律呂,分別是黃鍾、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中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鍾。其中單數的六個為陽,稱六律,雙數的六個為陰,稱六呂。早在黃帝時代的伶倫用十二隻不同長度且符合十二律呂頻率的竹筒,在其中裝滿蘆葦燃燒後的灰,依一定方位豎直插在土中。當時令運行到某一節氣時,因地下運行的陰陽二氣與某一竹筒產生共振,將蘆葦灰“吹”出竹筒,同時發出這個律呂聲音,以此可以定時間,來調物候的變化,所以叫做\"律呂調陽\"。”待詞句、釋義講完,又帶學生誦讀幾遍,依然口幹舌燥,估計時間也不早了,於是準備放學,便吩咐道:“此四句雖然俱是生字,但是簡短易學,諸生需好生複習,認真識字,否則必當嚴懲。好了,今日至此,放學吧!”
諸生起立作揖回答道“先生再見!”而後各自收拾東西三三兩兩一起回家。
秋風秋雨愁煞人。安子言穿著往年留下的厚實衣服,呷一口熱茶,方覺身子暖和一些。回到書房裏,安錦兒和十幾個孩子正在做功課,上前仔細查看,孩子們都很認真,似乎都知曉學習機會的來之不易,隻見一個個木板上的字,一筆一劃寫地是橫平豎直,十分有力,寫完再用抹布擦幹,而後反複書寫。這些孩子都是鄰裏或者宗族的貧苦孩子,在這愈加寒冷的天氣裏,一是少農活,二是可跟著秀才免費學習,各家父母也是期盼的緊,當然這也是安子言來者不拒導致的,也因此這書房越來越是擁擠;至於為什麽用木板書寫,那也是沒辦法的事兒,這時候的筆墨紙硯對於平民百姓來講,當真是一筆不小的花費,尤其這紙張不耐用的厲害,安錦兒也是用了三天之後,做哥哥的心痛不已,堅決拒絕提供了,而木板則方便去多,寫了擦,擦了寫,周而複始,無窮盡也。學生書寫用的毛筆,還是安子言想得辦法,取來阿大打獵來的野兔皮毛,在石灰水浸泡之後,分揀捆紮,然後拆了自家的竹掃把,做成簡易的小毛筆。墨就更簡單了,各自回家刮下鍋底的煙煤,兌水調製即可使用;硯台用的不是小碗就是菜碟,就這樣筆墨紙硯全備齊了,從此這間房子裏“大碟小碟墨粉碟,碟碟不休;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不絕”。
站在劉紹雲(阿大的大兒子)的身側,木板上的字剛被擦去,旁邊的抹布一半兒已經黑的似煤球一般,菜碟裏的墨此時已剩不多了,他現在寫的是一首詩——“春x不覺x,處處xx鳥,夜來風雨聲,花x知多少”,看來還是有些字不會寫呀,安子言蹲下身子,接過毛筆,取來另一塊木板,一邊寫一邊念一邊解釋道“眠,睡眠的眠;曉,春曉的曉;聞,聽聞的聞;啼,啼叫的啼;落,落葉的落;仔細看好了,這些字的寫法和讀法,然後將這首詩再反複背誦幾遍,直待字都記熟了”,“好的,先生”紹雲回答道。而後走到另一個學生身旁,這是個八歲的小男孩,佃戶路家的小孩,是從城裏約見知遠回來那天剛送來的,小孩很聰明也知道學習,正在書寫自己的名字“路子明”,字兒雖然歪歪扭扭,不甚好看,但貴在正確,一番勉勵後便去看下一個學生。這是王大爺家的孫兒,來的也沒幾天,總是掉個鼻涕,活生生個鼻涕蟲,或許是穿的單薄,有些冷,安子言讓他坐在屋子最裏麵,叮囑他回家一定要多穿衣服,少生病。再看看其他孩子,也大都一樣,衣服大多打著補丁,有的鞋子還露著腳指頭,回頭望著門外的天氣,不禁搖了搖頭,又反複叮囑孩子們一番,無論好壞都要穿暖、保暖。
看這幾天的情況還算不錯,大多都已會書寫自己的名字,該開始自己的教學計劃了,走到最前麵的黑板前,看著這一堂學子,安子言不由想起張先生,理理衣服,壓壓嗓子,端正自身姿態,接著開口道:“這幾天來,大家都很認真,基本都已會書寫自己的姓名了,從今天開始我們進行下一項學習內容,這次我們首先要學的是《千字文》,此成書於南北朝,是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的兒童識字書,現在讓我們來開始學習 。”轉過身後,拿過石膏筆,在黑板上寫到“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隨後轉身麵對一群小學生解釋道:“今天我們先學習這一小節,這幾句的意思是: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黃色的,宇宙形成於混沌蒙昧的狀態中。太陽正了又斜,月亮圓了又缺,星辰布滿在無邊的太空中。寒暑循環變換,來了又去,去了又來,秋天收割莊稼,冬天儲藏糧食。積累數年的閏餘並成一個月在閏年裏,古人用六律六呂來調節陰陽。對這些,大家應該很好理解吧,你們出門看看天是什麽顏色,地是什麽顏色,晚上星空又是什麽樣子;春天過後是炎夏,炎夏之後是收獲的秋天,秋天之後便是寒冷的冬天,冬天之後呢,又回到百花競豔的春天,就這樣周而複始,往複輪回;我們春天播種,秋天收獲已備嚴冬之需,同時冬天也是作物蓄養營養的時機。至於閏月是是在農曆年份中加入一個額外的月份,是為了防止農曆年月和回歸年即四季的脫節,這涉及到日月及天象的運轉變化關係。律呂則是指十二律呂,分別是黃鍾、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中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鍾。其中單數的六個為陽,稱六律,雙數的六個為陰,稱六呂。早在黃帝時代的伶倫用十二隻不同長度且符合十二律呂頻率的竹筒,在其中裝滿蘆葦燃燒後的灰,依一定方位豎直插在土中。當時令運行到某一節氣時,因地下運行的陰陽二氣與某一竹筒產生共振,將蘆葦灰“吹”出竹筒,同時發出這個律呂聲音,以此可以定時間,來調物候的變化,所以叫做\"律呂調陽\"。”待詞句、釋義講完,又帶學生誦讀幾遍,依然口幹舌燥,估計時間也不早了,於是準備放學,便吩咐道:“此四句雖然俱是生字,但是簡短易學,諸生需好生複習,認真識字,否則必當嚴懲。好了,今日至此,放學吧!”
諸生起立作揖回答道“先生再見!”而後各自收拾東西三三兩兩一起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