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朝建立七十餘年來,農稅幾經變革。在國朝建立之初,由於連年戰亂,百姓罹難,造成全國大部分地區十室九空,又遇北方狄族入侵,國家形勢岌岌可危。時太祖在位,收攏流民,分地授田,但因經濟凋敝、生產力低下,為保證軍需及各州府供應,將地租提升至六成,並嚴格糧食配給,農民餘下糧食每人每日定量分配基本口糧,餘下部分必須上報官府,並由官府統一低價收夠以支援軍需,若遇隱瞞餘糧不報、少報或者不買著,將被關進郡府大牢並罰處勞役,至此軍需及各郡府得以所需,經十四年,北狄戰敗退回草原,東夷被趕出關外,南蠻俯首,國家逐漸安定。一方麵隨著糧食定量分配政策的實施,人口大幅增長,國家實力穩步提升,畢竟糧食隻按人頭分配,小孩子吃得少,老百姓可多留些糧食,也喜得多子多福,雖然仍舊貧困,卻也知足;另一方麵多年的戰爭,在這個以軍功授田、授爵的時代,造就了一大批土地的擁有者——地主,而且爵位越高,一定程度上占有田畝就越多。與此同時,一些古老世家、富戶在這逐漸安定、發展的社會條件下,也開始露出了他們對土地和財富的野心、獠牙,縱使有國朝金科玉律的管束,但是仍舊不知不覺間一點一滴地集中在這些組織或者個人手裏。
隨著四夷臣服,社會逐漸安定,大周對外戰爭也開始停下腳步,國家逐漸呈現出一番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圖景,但睿智的太祖皇帝力排眾議建設九邊重鎮,駐兵屯田,厲兵秣馬,大有席卷草原,並吞西域之勢,促使大周國尚武之風不絕。然國家要治理,文官必不可少,在這個識字率極為低下的皇朝,太祖皇帝大辦官學,興科舉,免賦稅徭役,促使讀書人地位進一步提高,如通過縣、府試便是“童生”,童生參加由各省學政或學道主持的院試,並獲得掛名於官學(府學、州學、縣學)的資格,被稱為“生員”,我們俗稱“秀才”,有秀才稱號便有了“功名”,有功名就等於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若是通過由朝廷委派翰林、內閣學士前往各地主持,各地布政使衙門抽調官員具體負責的鄉試,但凡榜上有名,則被稱為“舉人”,舉人則一方麵可以免除全家丁役,包括土地稅,即皇糧國稅,如此一來便會有百姓或鄉紳主動將土地投效到舉人名下,從而獲得免稅權,於是舉人一躍便可成為地主,促使土地進一步向權貴集中;另一方麵便是可以入士做官,因為考中舉人之後便等於擁有了做官的權力,雖然隻是候補官員,但運氣好點還是能夠外放個七品知縣,即便運氣差點也能混個縣丞、主簿等佐貳官,縱使如此身份地位也大為不同,畢竟已經等於成為了統治階層。因此就有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流言,終於在二十多年後,學堂如雨後春筍,遍布全國各地,讀書人蔚然成風,一批批文官陸續走上政治舞台,掌握權力,使用權利,享用權利,開始了他們光鮮又晦暗的職業生涯。
這一切似乎都呈現出一番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直到高祖二十一年發生了變化,遠離京城的豐州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抗稅納捐的事件,稅吏被殺死,縣府知縣、縣尉被憤怒的鄉民活埋,最後愈演愈烈,逐漸轉變為一次起義事件,朝廷最終派重兵鎮壓,帶頭的一眾鄉民被押至長安斬首示眾,其餘從眾被就地格殺,至此其餘各地發生的抗稅納捐事件也逐漸偃旗息鼓。在當日押赴刑場之前,在一番審問之後,高祖一夜未眠,隨後招宰相及六部主官於太和殿議事三日之後,開始推行兩稅法,取消其他各捐雜稅,同時在各部州設立刺史,建立健全中央對地方的監察體係,並以“奉詔六條察州”之規定,整飭吏治,維護皇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兩稅法,即取消租庸調及各項雜稅、雜役,隻保留戶稅和地稅;其次“量出製入”,由中央預算開支已確定賦稅總額,並根據太祖十四年征收標準分攤於各地、各州,進行征收賦稅。其中戶稅是按戶等高低征錢,戶等高的出錢多,戶等低的出錢少。戶等劃分,是依據財產的多寡,戶稅在征收時大部分錢要折算成絹帛,征錢隻是很少一部分;再次地稅按畝征收穀物,納稅的土地以太祖十四年的墾田數為準;再次無論戶稅和地稅,都分夏秋兩季征收,夏稅限六月納畢, 秋稅限十一月納畢。因為夏秋兩征,因此稱為兩稅法,其夏稅主要有絲、綿、絲織品、大小麥、錢幣等,秋稅征收稻、粟、豆類、草等;最後,沒有固定住所的商人所在州縣依據其收入征三十分之一的稅。此時,兩稅法的實施,把征稅原則由按人丁轉為按貧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負擔,緩解了社會矛盾。至此高宗十二年,兩稅法已實施近二十年,朝堂雖有幾次大的爭論,但仍舊實行下來。
明日就是納秋稅的日子,安子言雖是秀才,可以免掉部分地丁錢糧和差賦徭役,但這夏秋兩稅還是得按時繳納,好在此事有劉伯常年操持,倒也安穩。隻是今日遇見劉伯說要支取些銀錢,子言甚是不解,問其緣由,不外如是呀。聽劉伯講來,這些銀錢是明日俸給稅吏們的茶錢,請他們高抬貴手,勿使好糧變劣糧,一等劃普通,幹淨糧成“升溢糧”,我們納糧不少,權當花些銀子買個放心也值了;而那些貧苦百姓,有地的還可以維持,最苦的是那些失地的,所謂產去稅存,官府又征繳其他雜稅,當真苦不堪言,隻有逃亡。聽完之後,子言不禁長歎,原來在這收繳納稅的檔口兒,稅吏們還能如此謀取私利,這要置國法於何地呀!
“言哥兒,你可不要衝動呀!這種事情,古今皆是如此,我們損失點兒銀子不算什麽,你可切莫認真,俗話說民不與官鬥,縱使你有幾個攀得上的親戚、朋友,好歹是縣官不如現管,況且來往具是人情,遲早要還的,何必為了些許小事,有損自己門麵!”,劉伯看著子言那義憤填膺的樣子,關切地開解道。
“子言呀,你劉伯說的是,你且聽此一言,這世道本就如此,千萬莫往心裏去!”安母走過來,殷切說道,隨後將幾兩銀子遞到劉伯手裏。
聽到母親也如此說,向來孝順的子言頓時啞口無言,隻是心中依舊意難平,要知道這幾兩銀子可是自己好久的生活費,何況貧苦人家呢?!
隨著四夷臣服,社會逐漸安定,大周對外戰爭也開始停下腳步,國家逐漸呈現出一番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圖景,但睿智的太祖皇帝力排眾議建設九邊重鎮,駐兵屯田,厲兵秣馬,大有席卷草原,並吞西域之勢,促使大周國尚武之風不絕。然國家要治理,文官必不可少,在這個識字率極為低下的皇朝,太祖皇帝大辦官學,興科舉,免賦稅徭役,促使讀書人地位進一步提高,如通過縣、府試便是“童生”,童生參加由各省學政或學道主持的院試,並獲得掛名於官學(府學、州學、縣學)的資格,被稱為“生員”,我們俗稱“秀才”,有秀才稱號便有了“功名”,有功名就等於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若是通過由朝廷委派翰林、內閣學士前往各地主持,各地布政使衙門抽調官員具體負責的鄉試,但凡榜上有名,則被稱為“舉人”,舉人則一方麵可以免除全家丁役,包括土地稅,即皇糧國稅,如此一來便會有百姓或鄉紳主動將土地投效到舉人名下,從而獲得免稅權,於是舉人一躍便可成為地主,促使土地進一步向權貴集中;另一方麵便是可以入士做官,因為考中舉人之後便等於擁有了做官的權力,雖然隻是候補官員,但運氣好點還是能夠外放個七品知縣,即便運氣差點也能混個縣丞、主簿等佐貳官,縱使如此身份地位也大為不同,畢竟已經等於成為了統治階層。因此就有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流言,終於在二十多年後,學堂如雨後春筍,遍布全國各地,讀書人蔚然成風,一批批文官陸續走上政治舞台,掌握權力,使用權利,享用權利,開始了他們光鮮又晦暗的職業生涯。
這一切似乎都呈現出一番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直到高祖二十一年發生了變化,遠離京城的豐州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抗稅納捐的事件,稅吏被殺死,縣府知縣、縣尉被憤怒的鄉民活埋,最後愈演愈烈,逐漸轉變為一次起義事件,朝廷最終派重兵鎮壓,帶頭的一眾鄉民被押至長安斬首示眾,其餘從眾被就地格殺,至此其餘各地發生的抗稅納捐事件也逐漸偃旗息鼓。在當日押赴刑場之前,在一番審問之後,高祖一夜未眠,隨後招宰相及六部主官於太和殿議事三日之後,開始推行兩稅法,取消其他各捐雜稅,同時在各部州設立刺史,建立健全中央對地方的監察體係,並以“奉詔六條察州”之規定,整飭吏治,維護皇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兩稅法,即取消租庸調及各項雜稅、雜役,隻保留戶稅和地稅;其次“量出製入”,由中央預算開支已確定賦稅總額,並根據太祖十四年征收標準分攤於各地、各州,進行征收賦稅。其中戶稅是按戶等高低征錢,戶等高的出錢多,戶等低的出錢少。戶等劃分,是依據財產的多寡,戶稅在征收時大部分錢要折算成絹帛,征錢隻是很少一部分;再次地稅按畝征收穀物,納稅的土地以太祖十四年的墾田數為準;再次無論戶稅和地稅,都分夏秋兩季征收,夏稅限六月納畢, 秋稅限十一月納畢。因為夏秋兩征,因此稱為兩稅法,其夏稅主要有絲、綿、絲織品、大小麥、錢幣等,秋稅征收稻、粟、豆類、草等;最後,沒有固定住所的商人所在州縣依據其收入征三十分之一的稅。此時,兩稅法的實施,把征稅原則由按人丁轉為按貧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負擔,緩解了社會矛盾。至此高宗十二年,兩稅法已實施近二十年,朝堂雖有幾次大的爭論,但仍舊實行下來。
明日就是納秋稅的日子,安子言雖是秀才,可以免掉部分地丁錢糧和差賦徭役,但這夏秋兩稅還是得按時繳納,好在此事有劉伯常年操持,倒也安穩。隻是今日遇見劉伯說要支取些銀錢,子言甚是不解,問其緣由,不外如是呀。聽劉伯講來,這些銀錢是明日俸給稅吏們的茶錢,請他們高抬貴手,勿使好糧變劣糧,一等劃普通,幹淨糧成“升溢糧”,我們納糧不少,權當花些銀子買個放心也值了;而那些貧苦百姓,有地的還可以維持,最苦的是那些失地的,所謂產去稅存,官府又征繳其他雜稅,當真苦不堪言,隻有逃亡。聽完之後,子言不禁長歎,原來在這收繳納稅的檔口兒,稅吏們還能如此謀取私利,這要置國法於何地呀!
“言哥兒,你可不要衝動呀!這種事情,古今皆是如此,我們損失點兒銀子不算什麽,你可切莫認真,俗話說民不與官鬥,縱使你有幾個攀得上的親戚、朋友,好歹是縣官不如現管,況且來往具是人情,遲早要還的,何必為了些許小事,有損自己門麵!”,劉伯看著子言那義憤填膺的樣子,關切地開解道。
“子言呀,你劉伯說的是,你且聽此一言,這世道本就如此,千萬莫往心裏去!”安母走過來,殷切說道,隨後將幾兩銀子遞到劉伯手裏。
聽到母親也如此說,向來孝順的子言頓時啞口無言,隻是心中依舊意難平,要知道這幾兩銀子可是自己好久的生活費,何況貧苦人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