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來日本的另一個目的
重生出國留學:開啟封神之路 作者:逍遙易水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二天,吳煒他們去了東京證券取引所,弗朗茨德維爾陪著倆姐妹去逛東京銀座了。
此時的日本股市一片祥和,群情激昂,人們都在為了在80年代最後的幾天裏,見證日本股市的輝煌。
此時的日本股市市值占比最大的是金融板塊,市值占比高達 28%;其次是工業,市值占比 23%;然後是可選消費和原材料。信息技術、必需消費、醫療健康板塊占比較低。
這種不對稱的市值虛高,沒有引起日本政府的足夠重視。
日本市值最大的 30 家上市公司中,16 家屬於金融行業,日本銀行股的市值居於全球前列,野村控股的市值超過巴克萊、摩根斯坦利、花旗等公司市值之和。
日本電信電話公司的市值,超過 ibm、at&t 公司的市值加總;豐田的市值也達到福特的 2.5 倍以上。
市值較大且我們熟悉的公司,還包括三菱電子、鬆下集團、永旺、資生堂、花王、尤妮佳、小鬆、佳能、和光百貨等都是在這種情況下,過激的虛報股價。在股市裏瘋狂的籌集資金。
日本經濟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從以消費科技為主導的產業模式,向金融地產為主導的產業模式轉向了。給以後的日本經濟泡沫破裂留下了伏筆。
聖誕節前夕,美國《紐約時報》報道了一則新聞,讓美國人陷入沉思。
在太平洋的另一邊,日本國的首都東京有個“東京帝國廣場”,這個小小的一平方英裏土地,其市場價格約等於42萬平方公裏的加利福尼亞州。
而日本東京的整個地價,已經超過了美國930萬平方公裏國土的價值。《紐約時報》因此向美國人發問:到底是誰打贏了二戰?
除了瘋狂,還是瘋狂,這就是泡沫經濟裏的日本真實寫照。
在80年代最後的一段時間裏,東京主流媒體甚至喊出了口號,要取代紐約成為世界中心。
當時不僅是美國,整個世界都在驚訝於日本的繁榮,日本股市、樓市是世界最熱的投資點,歐美資本家紛紛前來,都想來這裏撈上一筆。
這個時候的日本人均gdp一度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富國。
日本人在歐洲和北美瘋狂購物,一到冬天,日本遊客承包了夏威夷、關島所有的度假酒店,為了給他們服務,美國酒店行業不得不請日本員工。
不光是外國的投資公司和投資商來這裏撈錢,普通的日本人也在投資。因為日元在升值,美元在貶值,日本全民開始在金融行業投資。大小公司瘋狂貸款,投入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一個月後就能連本帶利贏回來。
無限的循環,產出無限的日元,在這波匯率紅利裏,任何人都可賺錢的。
為了幫助美元“有序貶值”、應對“日元貶值蕭條”(日元大幅升值導致出口受損)以及擴大內需,日本連續5次降息,並維持了27個月的超低利率,“無意間”導致泡沫快速膨脹。
這個時候的日本辦公室白領女性,流行起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即工作一段時間就辭職,拿著離職金和失業補助去國外旅行,玩一段時間後再回國工作。
即使這樣在找工作,她們的薪資也是隻漲不跌,而且工作環境會更加的舒適。
更加令人不解的是12月日本政府在最後一次的加息文件中提到了國內經濟、物價、匯率、海外利率,就是沒說股市和樓市。
這次采取的措施,綜合考量了近期國內景氣、物價、貨幣供應量、匯率市場、海外利率的動向等。希望這些舉措能確保今後物價穩定,推動以內需為主的持續型發展。
這一舉動誤導了許多的投資客和日本人。而繁榮的背後就是消費了。
在這段繁榮時期,日本國民在海外開啟了瘋狂的購物模式,堪比當今超市大減價的大媽搶貨,最為經典的一個場麵就是曾經一個人在巴黎旅遊期間,偶遇一個日本旅行團,他聽到不遠處一個日本大媽對著巴黎幾座高樓說:要買幾棟呢?
一個大媽都如此囂張,看來當時的日本確實牛,整個國家的國民當時都處於一個盲目消費的階段,大量的購買奢侈品,豪車豪宅到處都是,國內經濟在大量的消耗。
但弊端就此出現了,當時國內大量的企業為了省下雇傭勞工的費用,將大量的產業遷移到歐美地區,國內的年輕人則因為泡沫經濟帶來的虛榮,過度的消費,欠下大量的欠款。
當時日本人特別是年輕的日本人,平均每人擁有六張信用卡,百分之九十的支出都耗費了奢侈品上,即便是利息高到百分之五十,也無法阻擋那些年輕人對奢侈品的追求。
還有一個更加明顯的,就是地價明顯上漲,是從廣場協議簽訂開始的。根據1987年1月的公示地價,東京圈的地價上漲了23.8%,到1988年1月,土地價格上漲率高達65.3%。
以東京為圓心的60公裏半徑範圍內,擁有5億日元以上土地資產的人超過100萬,同時,對於那些剛想買房的人來說,這簡直就是地獄一般的世界。
東京圈的公寓價格,是人均年收入的10倍以上,東京都中心位置的房價,更逼近人均年收入的20倍。
除了投資日經225指數,吳煒來日本的另一個目的,就是圈地,不過不是現在,而是等待一個機會。這也是吳煒留著百億美元的根本目的。日本人不是要買下美國嗎?那我就跟你們過過招,買下你們引以為傲的地方。
此時的日本股市一片祥和,群情激昂,人們都在為了在80年代最後的幾天裏,見證日本股市的輝煌。
此時的日本股市市值占比最大的是金融板塊,市值占比高達 28%;其次是工業,市值占比 23%;然後是可選消費和原材料。信息技術、必需消費、醫療健康板塊占比較低。
這種不對稱的市值虛高,沒有引起日本政府的足夠重視。
日本市值最大的 30 家上市公司中,16 家屬於金融行業,日本銀行股的市值居於全球前列,野村控股的市值超過巴克萊、摩根斯坦利、花旗等公司市值之和。
日本電信電話公司的市值,超過 ibm、at&t 公司的市值加總;豐田的市值也達到福特的 2.5 倍以上。
市值較大且我們熟悉的公司,還包括三菱電子、鬆下集團、永旺、資生堂、花王、尤妮佳、小鬆、佳能、和光百貨等都是在這種情況下,過激的虛報股價。在股市裏瘋狂的籌集資金。
日本經濟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從以消費科技為主導的產業模式,向金融地產為主導的產業模式轉向了。給以後的日本經濟泡沫破裂留下了伏筆。
聖誕節前夕,美國《紐約時報》報道了一則新聞,讓美國人陷入沉思。
在太平洋的另一邊,日本國的首都東京有個“東京帝國廣場”,這個小小的一平方英裏土地,其市場價格約等於42萬平方公裏的加利福尼亞州。
而日本東京的整個地價,已經超過了美國930萬平方公裏國土的價值。《紐約時報》因此向美國人發問:到底是誰打贏了二戰?
除了瘋狂,還是瘋狂,這就是泡沫經濟裏的日本真實寫照。
在80年代最後的一段時間裏,東京主流媒體甚至喊出了口號,要取代紐約成為世界中心。
當時不僅是美國,整個世界都在驚訝於日本的繁榮,日本股市、樓市是世界最熱的投資點,歐美資本家紛紛前來,都想來這裏撈上一筆。
這個時候的日本人均gdp一度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富國。
日本人在歐洲和北美瘋狂購物,一到冬天,日本遊客承包了夏威夷、關島所有的度假酒店,為了給他們服務,美國酒店行業不得不請日本員工。
不光是外國的投資公司和投資商來這裏撈錢,普通的日本人也在投資。因為日元在升值,美元在貶值,日本全民開始在金融行業投資。大小公司瘋狂貸款,投入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一個月後就能連本帶利贏回來。
無限的循環,產出無限的日元,在這波匯率紅利裏,任何人都可賺錢的。
為了幫助美元“有序貶值”、應對“日元貶值蕭條”(日元大幅升值導致出口受損)以及擴大內需,日本連續5次降息,並維持了27個月的超低利率,“無意間”導致泡沫快速膨脹。
這個時候的日本辦公室白領女性,流行起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即工作一段時間就辭職,拿著離職金和失業補助去國外旅行,玩一段時間後再回國工作。
即使這樣在找工作,她們的薪資也是隻漲不跌,而且工作環境會更加的舒適。
更加令人不解的是12月日本政府在最後一次的加息文件中提到了國內經濟、物價、匯率、海外利率,就是沒說股市和樓市。
這次采取的措施,綜合考量了近期國內景氣、物價、貨幣供應量、匯率市場、海外利率的動向等。希望這些舉措能確保今後物價穩定,推動以內需為主的持續型發展。
這一舉動誤導了許多的投資客和日本人。而繁榮的背後就是消費了。
在這段繁榮時期,日本國民在海外開啟了瘋狂的購物模式,堪比當今超市大減價的大媽搶貨,最為經典的一個場麵就是曾經一個人在巴黎旅遊期間,偶遇一個日本旅行團,他聽到不遠處一個日本大媽對著巴黎幾座高樓說:要買幾棟呢?
一個大媽都如此囂張,看來當時的日本確實牛,整個國家的國民當時都處於一個盲目消費的階段,大量的購買奢侈品,豪車豪宅到處都是,國內經濟在大量的消耗。
但弊端就此出現了,當時國內大量的企業為了省下雇傭勞工的費用,將大量的產業遷移到歐美地區,國內的年輕人則因為泡沫經濟帶來的虛榮,過度的消費,欠下大量的欠款。
當時日本人特別是年輕的日本人,平均每人擁有六張信用卡,百分之九十的支出都耗費了奢侈品上,即便是利息高到百分之五十,也無法阻擋那些年輕人對奢侈品的追求。
還有一個更加明顯的,就是地價明顯上漲,是從廣場協議簽訂開始的。根據1987年1月的公示地價,東京圈的地價上漲了23.8%,到1988年1月,土地價格上漲率高達65.3%。
以東京為圓心的60公裏半徑範圍內,擁有5億日元以上土地資產的人超過100萬,同時,對於那些剛想買房的人來說,這簡直就是地獄一般的世界。
東京圈的公寓價格,是人均年收入的10倍以上,東京都中心位置的房價,更逼近人均年收入的20倍。
除了投資日經225指數,吳煒來日本的另一個目的,就是圈地,不過不是現在,而是等待一個機會。這也是吳煒留著百億美元的根本目的。日本人不是要買下美國嗎?那我就跟你們過過招,買下你們引以為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