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9年之前,啤酒作為舶來品傳入中國。


    當時國內多數的啤酒廠,由外國資本、民族資本、民國政府間交替經營,經營情況非常不穩定。


    所有生產原料全部依賴進口,生產釀造公司也在外國手中,啤酒年產值隻有7000千升,啤酒廠數量稀少。


    建國後,國內企業通過合作引進先進的啤酒生產技術,從資本主義手裏接過企業後,自主經營,擺脫了落後的狀態。


    特別改革開放後,在國家一係列啤酒優惠政策下,很多省市和自治區前後從國外引進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設備,建立了啤酒廠。


    中國啤酒廠商井噴式發展。幾乎每個地級市都有一家甚至幾家年產量上萬千升的酒廠,到了現在的總數達到800家以上。


    雖然現在的啤酒廠家多,而此時的啤酒行業雖然覆蓋麵廣,但也暴露出國企大爺身份的特征,其分散、產能低的弊端,滿足生產地周圍的人們消費還可以,但是要想走出去,就很難了。


    啤酒不像是軟飲料,由於產業貨單值低,貨物重,生產商設備貴,製作工藝又複雜,需要以銷量拉動收入增長,所以品牌魚龍混雜,造成群龍無首的一種局麵。


    而燕京啤酒說是壟斷著燕京地區的市場,這也是在計劃經濟形勢下,燕京城區內確是被白牌和五星以及玉泉山啤酒占領著,以天安門為界,五星和玉泉山在東城,白牌在西城,都遵守著潛規則,互不過界。


    啤酒真正走進百姓家門那得從80年代初說起。雖說已經改革開放,但那會兒很多東西還是限量供給。一到夏景天兒,啤酒就成了緊俏貨。每天酒館,食堂,飯店前都排起了長龍,銷售的方法是:打一升啤酒搭賣涼菜。


    當時“瓶啤”是很難弄到,隻有大飯店或高檔飯莊供應瓶啤,隻有過年或國慶節的時候商店裏才會擺上幾箱瓶啤繁榮一下瞬間也就被搶購一空。


    到了80年代中期,外埠啤酒大量進入燕京,市場銷售完全敞開,居民家庭啤酒的消費量逐年上升,因為這時人們的手頭寬綽了,喝啤酒逐漸在京城流行,人們時常會聚在一起喝上一頓。


    特別是電冰箱、冰櫃略微普及之後,冰鎮啤酒成為夏季人們消暑的佳品。對於不少年輕人來說,最過癮的是不用杯子喝,而是直接用啤酒瓶子嘴對嘴地喝,美其名曰“吹”。每到三伏天兒,在大雜院的房簷下、門道裏、大門前,街巷的餐館裏,都能看見人們暢飲啤酒的情形。


    這才是京城人夏天消暑降溫的最好方法。


    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的大門一開,許多民營啤酒品牌一下子闖進了燕京。


    不同於老國企“坐在家裏等訂單”的高冷大牌範兒,這些民營品牌的經營模式相對靈活。民營企業主動推銷,老國企被動等單,啤酒的質量、價格都差不多,市場做出的選擇讓占據燕京的啤酒品牌一下子尷尬了。


    國企經營理念的落後,讓燕京啤酒在激烈的競爭中,被這些年輕同行輕鬆地甩在了後頭。訂單越來越少,廠子也在風雨飄搖中麵臨前所未有的危機。直到那時起,燕京啤酒才猛然意識到,真的需要改變了。如果再不改變,這個曾經聲名顯赫的品牌真的就從此消失了。


    怎麽轉變呢,燕京啤酒廠的負責人李樹福也在考慮這個問題。


    現在的燕京啤酒廠因為有三個分廠,其中還有一個分廠和香港的公司合資經營。由於前一階段擴大經營,現在受到民營企業的衝擊,出現了虧損。


    並且,合資品牌華爾森啤酒銷售也受到了影響,第二分廠開始出現了合資以後的虧損。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四個多月,現下馬上到了啤酒銷售的旺季,也沒有多大的改變。


    港資那邊經過四五年的投資運作,華爾森啤酒不溫不火,加上出現了虧損,對於品牌的未來,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查,反饋不是很好。其實去年就有了虧損的苗頭,不過由於是計劃經濟下的提前訂單。所以還能維持不虧損。


    在搶購熱潮的影響下,還能出現了虧損情況,預測短期不會有太大的改觀,就有了撤資的念頭,按照協議,港資可以隨時撤股走人的。


    所以接到港資撤資的通知,李樹福是一臉的愁容。當下,啤酒銷售前景不容樂觀,因為搶購熱潮的影響,上半年將將收支平衡。


    為了擴展市場份額,正跟政府協商招商引資,現在又接到了撤資的通知。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全趕到一起了。如果再給撤資的港企一部分資金,那麽今年生產任務能不能完成,和堅持下去都是問題。


    李樹福連夜召開了啤酒廠的黨委會,商量一下對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出國留學:開啟封神之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逍遙易水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逍遙易水寒並收藏重生出國留學:開啟封神之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