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市場遇到鄭大發
雨天和媳婦磚窯躲雨,被拉去打靶 作者:睿佳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載著三噸藥材桔梗的躍進卡車從平和縣開到了豪縣,停在小劉莊新建了兩棟房子前。
鄭小偉跳下了車,這還是第一次到鄭慶仁在豪縣的房子。
用來居住的那棟房子外觀和小鄭村的差不多,正在裝修,在小劉莊,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聽說在豪縣其他地方,也有模仿的房子在建。
為了節省住宿費,鄭慶仁提前安排在倉庫的一樓裝修隔斷出來兩間房,作為臨時居住的地方。
豪縣倉庫總共有藥材桔梗六噸多,鄭小偉按照鄭慶仁給的計算方式,計算出來了這一批藥材整體的成本價格在每公斤三塊六毛錢,外加三百多公斤的尾貨。
其中包括三噸的精選一等藥材,市場價格在五塊五到五塊八每公斤。
有的接近三噸半的二等藥材,市場價格在四塊七到五塊每公斤。
尾貨大概賣到一塊五到兩塊每公斤。
鄭慶仁投資收購藥材的金額大概在兩萬五,有了上次收購藥材白芷的經驗,這次又大量收購藥材,統一大規模加工,才把成本壓縮在三塊六每公斤。按照市場價格出售的話,這一批藥材的總利潤在一萬塊左右。
收購加工周期在半個月,銷售周期暫時不確定。
掙錢是掙錢,可是,在萬元戶都鳳毛麟角的小縣城,有誰能投資的起兩萬多現金?
鄭慶仁也通過多方的信息判斷,桔梗在短時間內沒有大漲的空間,因此鄭小偉到了豪縣的首要工作,就是上午守在藥材市場的攤位上,盡快的把這一批藥材桔梗銷售掉,騰出現金,投資到豪縣張店鄉的釀酒廠。
下午的時候,鄭小偉就配合朱卓凡的三輪車店鋪,對新產品客運三輪車進行宣傳造勢。
同時也根據鄭慶仁的指示,鄭小偉和朱卓凡的店鋪準備共同開辦一家客運三輪車的租賃公司。
不過隻有偷偷摸摸的進行,現階段開辦公司還不現實,還沒有這種經營的先例。對有意向購買客運三輪車運營,自有資金不夠的人,先進行登記和背景調查,在客運三輪車正式銷售的時候,還無法湊足資金的情況下,提供租賃和分期付款兩種方式,可以先騎走三輪車運營。
通過張偉的關係,張旭的跑腿,張店鄉同意在洪家村旭日釀酒坊的基礎上,開辦新的釀酒廠。
批複文件上隻有同意開辦的內容,實際上張旭和鄉衙門私底下簽訂了長期協議。新的釀酒廠每年向鄉裏上交一千塊錢,是批複的二十畝的土地使用費用。釀酒廠是由張旭和其他人員聯合經營的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實際上就是以前的社隊辦企業,去年的國家下發了政策,承認這些企業都是集體經濟下的鄉鎮企業,享受著稅收和政策優惠。
鄉鎮企業允許農民個體或者合作開辦企業,但政策下發了以一年多,這種中部的小縣城,執行起來還比較少見,還有一部分阻力。
去年張店鄉有個劉營村,得知政策的幾位村民聯合投資了一家釀酒廠,設備剛采購過來,準備生產,就被同村的人到處舉報,鄉衙門也怕擔責和政策改變,就臨時叫停,投資的人損失不小。後來還是鄉裏出麵,把這個釀酒廠辦成了鄉辦酒廠。
但是,隨著鄉鎮企業的增多,給參與的村民帶來的收入增長,公家的人是能看的見的,暗地裏還是鼓勵各種投資的鄉鎮企業。鄭慶仁三人準備開辦的釀酒廠,因為使用了二十多畝公用地,在舉辦人上也遮遮掩掩,怕引起不必要麻煩。
鄭慶仁、張旭和張偉三人在張偉藥材行,商議了一下午的辦廠規模,投資金額,股權分配,設備采購。
最終商議,首批投資金額六十萬。由鄭慶仁出資三十五萬,占股百分之五十一,張旭本身就沒有資金,隻能以現有的釀酒作坊設備和釀酒工藝入股,占股百分之十五,張偉因為投資了中藥廠的,手頭不怎麽寬裕,也不想打破鄭慶仁控股股東的地位,出資二十五萬,隻要了百分之三十四的股份。
三人簽訂了投資協議。張旭為釀酒廠廠長。
鄭慶仁從甜肅省收購過來的一批藥材銷售款,存了十五萬進藥材市場南門的農行,在蓋小劉莊兩棟房子的時候,取出了一萬,還有十四萬的存款。
從平和縣來豪縣之前,鄭慶仁讓鄭潔欣統計了一下廠裏能夠動用的資金,也就在五萬多。就算把豪縣的藥材桔梗全部銷售出去,能收回三萬五的資金,加在一起,二十三萬左右。距離三十五萬,還有十二萬的差額。
這三十五萬並不是一次性全部投入進去。
前期的廠房建設,發酵池的開發修建,新建地下酒庫,這些十幾萬就能搞定。花費最高的部分,在設備上,三人商議的,是采購一套半機械釀酒設備,按照計劃,廠房修建的同時,設備的采購也要同步進行,最快進度的讓釀酒廠投入生產。
張偉也知道鄭慶仁的資金壓力,說道:“先修建發酵池和釀酒車間,半個月後設備進場,調試之後,能試生產,這些資金投入,五十萬應該差不多,我們現在的錢足夠,所以,慶仁,剩餘資金問題不用急。”
鄭慶仁點頭說:“你說的這些,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剩餘的資金,我會盡快湊齊。”
五十萬能到釀酒廠的生產地步,營銷費用,也需要不少資金。
鄭慶仁和張偉先準備好了廠房建設的啟動資金,同時讓張旭聯絡釀酒廠需要引進的設備。
在張旭釀酒作坊基礎上,再擴大二十畝的釀酒廠,風風火火的建設起來。
而距離釀酒廠不遠,張偉新建的中藥廠,手續也批了下來。從張偉口中得知,這個中藥廠,背後還有幾個股東,至於都是誰,沒有說。新建的中藥廠前期主要加工中藥材,生產藥材飲片,之後會慢慢生產中成藥。
鄭小偉在藥材市場守了三天,六噸的藥材桔梗一噸都沒賣出去。
這期間沒有遇到采購大戶,都是零散幾十公斤的賣。
鄭小偉也開始急躁,在市場人流量下降的時,用布兜裝了兩公斤的藥材樣品,像上次銷售當歸和黨參一樣,到處溜達,主動推銷。
走到外圍流動攤位聚集的地方,看到兩位中年人圍著一輛載著藥材的架車,像是在降價,走了過去,看了架車上是藥材白芍,和自己準備銷售的品種不衝突,對著中年人說:“桔梗要不,大貨?”
中年人不耐煩的說了一句:“不要。”
對著架車的車主說道:“兩塊三,要賣的話,我們就稱重。”
“老板,加點吧,我這藥材自己地裏產的,也是我一鍋一鍋煮的刮了皮,菜刀切的片子,曬了十成幹,市場上的價格都賣三塊,你給兩塊六怎麽樣?”
鄭小偉這才留意到,這批藥材主是一對四十多歲的夫婦。
男的身著灰色的冬衣,筆直立著,精神抖擻,女的瘦瘦高高,身上披著一件軍大衣,兩人臉上都有絲焦急,冒著汗絲。
車子上散著是藥材白芍,切片規整,大小均勻,抓了一把,嘩嘩的響,確實有近十成的幹度。
這幾天鄭小偉也對市場上的各種藥材價格有所了解,尤其豪縣地產藥材,這樣的藥材白芍,應該能賣到三塊出頭。
這兩個中年人也挺貪心,隻給兩塊三。估計就看這兩人從農村過來的。
“兩塊三,不賣拉倒。”
中年人揮了揮手,假裝就要離開。
藥材男主立馬說道:“兩塊五,這是最低價了。剛才有幾位買家,都是給了兩塊六沒賣。”
同時心裏也是一陣後悔。剛來到市場上,一打聽藥材價格,能賣三塊,就一直拿著勁最低賣兩塊八,幾個給兩塊六一公斤價格的人,都沒有賣。
“那你就等著吧。”
已經降到兩塊五了,兩個中年人依舊不打算要。眼看著兩人離開,藥材主正在猶豫的時候,身邊響起了一道聲音:“兩塊五,我要了。”
藥材主一抬頭,是剛才要賣桔梗的年輕人,說:“你要?”
鄭小偉沒回話,而且用手扒拉木駕車上的藥材,確認了藥材質量都一致之後,說:“我要了,裝包稱重。”
藥材主夫婦兩人興奮的拿出了簸箕,開始裝包。
剛剛離開的兩個中年人又返了回來,得知鄭小偉要買下藥材白芍,說:“這藥材是我們先談的,怎麽又賣給其他人?”
鄭小偉一聽,不高興了:“什麽又賣給其他人,剛才要賣給你,你不是不要嘛?”
中年人臉色一陰,說:“誰說我不要了?我隻讓他們等著,沒說不要,這藥材,不能賣個他。”
中年人指了指鄭小偉,說:“我們談好的,兩塊五,我全要,裝好包,隨我去過磅。”
嗬,這不就是典型的壓價買便宜,一看到其他人要買,開始強買。
鄭小偉想買這批藥材,主要看藥材質量不錯,自己攤位上隻賣桔梗一個品種顯得單調,中間又有幾毛錢的差價,轉手賣有些利潤。
不一定非得要這些藥材,但聽到中年人說的話,那還非得爭一下不可。
“你沒當場表示成交,又離開了,我自然可以去買。大叔,你這藥材賣給誰?”
鄭小偉把選擇權,給了賣藥材的夫婦。
“小夥子,我賣給你。”
中年人一聽要賣給鄭小偉,不願意,說:“不行,我們先談的,這藥材,得賣給我。”
“想強買強賣?要不要我把管理的人喊過來。”
鄭小偉見中年人還不死心,上前了一步,站在藥材前,大聲的說道。現在雖然放開市場,但強買強賣,違背市場公平原則的,市場管理方還會出麵製止,甚至還有處罰。
估計這兩人可能在市場管理的關注名單上。
一聽要喊市場管理,中年人慫了,冷哼一聲,才離去。
“大叔,大媽,繼續裝包稱重。你們是從鄉下過來的吧?”鄭小偉見人走了,轉身幫著藥材裝包。
大叔往簸箕裏麵扒著藥材,對這個年輕人有些好感,說:“我們是新寺鄉黃莊的,這藥材白芍我們自己地裏出的,也是我們自己加工的,鄉下賣給販子價格不高,這不一早拉到城裏市場上賣。”
“秀影,麻袋口撐大些。”大叔端起簸箕,斜著角,輕輕的抖動,藥材從簸箕滑進了麻袋裏。
鄭小偉不是豪縣人,根本不知道新寺鄉在哪,距離縣城有多遠,還是應和著說:“大叔,時間也不早了,咱們趕緊稱完,你們拿著錢回去。”
加快了速度。
稱完重,二百三十公斤。
鄭小偉騎來了三輪車,大叔幫著把藥材裝上了三輪車,從架車把下的布袋裏,掏出了罐頭瓶子,灌了兩口水。
鄭小偉從早上賣藥材的錢裏,數了五百七十五塊錢,遞了過去。
拿到錢的大叔數了一遍,交給身邊的大媽。大媽從中數了二十張出來,又從自己兜裏掏出兩塊多錢零錢,一同交給了大叔手中,說:“國梁,我在這看著架車,你去郵局,把這錢給萍青匯去,讓她在學校那邊買輛自行車。”
大叔一聽到萍青這個名字,嘴咧了開,把錢小心的揣進懷裏的衣兜,幸福的道:“我這就去。”
鄭小偉騎在三輪車上,看著大叔邁著寬闊的步子,精神的背影,心想,這個叫萍青的人,一定對這兩人很重要,而且還很幸福。
兩塊五一公斤收購的藥材白芍,鄭小偉第二天剛擺上攤,就以兩塊八的價格,賣出去兩麻袋,一百二十公斤。
輕輕鬆鬆賺了近四十塊錢,這可是國營工廠裏,普通工人引以自豪的一個月工資。
摸到生意門道、嚐到甜頭的鄭小偉在市場上人少的時候,又到流動區域,能不能遇到著急出售藥材的人,再便宜點收購點藥材,掙點差價。
剛走到一半,又遇到了熟人,鄭大發和劉慧兩人,還是在賣藥材桔梗。
鄭小偉跳下了車,這還是第一次到鄭慶仁在豪縣的房子。
用來居住的那棟房子外觀和小鄭村的差不多,正在裝修,在小劉莊,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聽說在豪縣其他地方,也有模仿的房子在建。
為了節省住宿費,鄭慶仁提前安排在倉庫的一樓裝修隔斷出來兩間房,作為臨時居住的地方。
豪縣倉庫總共有藥材桔梗六噸多,鄭小偉按照鄭慶仁給的計算方式,計算出來了這一批藥材整體的成本價格在每公斤三塊六毛錢,外加三百多公斤的尾貨。
其中包括三噸的精選一等藥材,市場價格在五塊五到五塊八每公斤。
有的接近三噸半的二等藥材,市場價格在四塊七到五塊每公斤。
尾貨大概賣到一塊五到兩塊每公斤。
鄭慶仁投資收購藥材的金額大概在兩萬五,有了上次收購藥材白芷的經驗,這次又大量收購藥材,統一大規模加工,才把成本壓縮在三塊六每公斤。按照市場價格出售的話,這一批藥材的總利潤在一萬塊左右。
收購加工周期在半個月,銷售周期暫時不確定。
掙錢是掙錢,可是,在萬元戶都鳳毛麟角的小縣城,有誰能投資的起兩萬多現金?
鄭慶仁也通過多方的信息判斷,桔梗在短時間內沒有大漲的空間,因此鄭小偉到了豪縣的首要工作,就是上午守在藥材市場的攤位上,盡快的把這一批藥材桔梗銷售掉,騰出現金,投資到豪縣張店鄉的釀酒廠。
下午的時候,鄭小偉就配合朱卓凡的三輪車店鋪,對新產品客運三輪車進行宣傳造勢。
同時也根據鄭慶仁的指示,鄭小偉和朱卓凡的店鋪準備共同開辦一家客運三輪車的租賃公司。
不過隻有偷偷摸摸的進行,現階段開辦公司還不現實,還沒有這種經營的先例。對有意向購買客運三輪車運營,自有資金不夠的人,先進行登記和背景調查,在客運三輪車正式銷售的時候,還無法湊足資金的情況下,提供租賃和分期付款兩種方式,可以先騎走三輪車運營。
通過張偉的關係,張旭的跑腿,張店鄉同意在洪家村旭日釀酒坊的基礎上,開辦新的釀酒廠。
批複文件上隻有同意開辦的內容,實際上張旭和鄉衙門私底下簽訂了長期協議。新的釀酒廠每年向鄉裏上交一千塊錢,是批複的二十畝的土地使用費用。釀酒廠是由張旭和其他人員聯合經營的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實際上就是以前的社隊辦企業,去年的國家下發了政策,承認這些企業都是集體經濟下的鄉鎮企業,享受著稅收和政策優惠。
鄉鎮企業允許農民個體或者合作開辦企業,但政策下發了以一年多,這種中部的小縣城,執行起來還比較少見,還有一部分阻力。
去年張店鄉有個劉營村,得知政策的幾位村民聯合投資了一家釀酒廠,設備剛采購過來,準備生產,就被同村的人到處舉報,鄉衙門也怕擔責和政策改變,就臨時叫停,投資的人損失不小。後來還是鄉裏出麵,把這個釀酒廠辦成了鄉辦酒廠。
但是,隨著鄉鎮企業的增多,給參與的村民帶來的收入增長,公家的人是能看的見的,暗地裏還是鼓勵各種投資的鄉鎮企業。鄭慶仁三人準備開辦的釀酒廠,因為使用了二十多畝公用地,在舉辦人上也遮遮掩掩,怕引起不必要麻煩。
鄭慶仁、張旭和張偉三人在張偉藥材行,商議了一下午的辦廠規模,投資金額,股權分配,設備采購。
最終商議,首批投資金額六十萬。由鄭慶仁出資三十五萬,占股百分之五十一,張旭本身就沒有資金,隻能以現有的釀酒作坊設備和釀酒工藝入股,占股百分之十五,張偉因為投資了中藥廠的,手頭不怎麽寬裕,也不想打破鄭慶仁控股股東的地位,出資二十五萬,隻要了百分之三十四的股份。
三人簽訂了投資協議。張旭為釀酒廠廠長。
鄭慶仁從甜肅省收購過來的一批藥材銷售款,存了十五萬進藥材市場南門的農行,在蓋小劉莊兩棟房子的時候,取出了一萬,還有十四萬的存款。
從平和縣來豪縣之前,鄭慶仁讓鄭潔欣統計了一下廠裏能夠動用的資金,也就在五萬多。就算把豪縣的藥材桔梗全部銷售出去,能收回三萬五的資金,加在一起,二十三萬左右。距離三十五萬,還有十二萬的差額。
這三十五萬並不是一次性全部投入進去。
前期的廠房建設,發酵池的開發修建,新建地下酒庫,這些十幾萬就能搞定。花費最高的部分,在設備上,三人商議的,是采購一套半機械釀酒設備,按照計劃,廠房修建的同時,設備的采購也要同步進行,最快進度的讓釀酒廠投入生產。
張偉也知道鄭慶仁的資金壓力,說道:“先修建發酵池和釀酒車間,半個月後設備進場,調試之後,能試生產,這些資金投入,五十萬應該差不多,我們現在的錢足夠,所以,慶仁,剩餘資金問題不用急。”
鄭慶仁點頭說:“你說的這些,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剩餘的資金,我會盡快湊齊。”
五十萬能到釀酒廠的生產地步,營銷費用,也需要不少資金。
鄭慶仁和張偉先準備好了廠房建設的啟動資金,同時讓張旭聯絡釀酒廠需要引進的設備。
在張旭釀酒作坊基礎上,再擴大二十畝的釀酒廠,風風火火的建設起來。
而距離釀酒廠不遠,張偉新建的中藥廠,手續也批了下來。從張偉口中得知,這個中藥廠,背後還有幾個股東,至於都是誰,沒有說。新建的中藥廠前期主要加工中藥材,生產藥材飲片,之後會慢慢生產中成藥。
鄭小偉在藥材市場守了三天,六噸的藥材桔梗一噸都沒賣出去。
這期間沒有遇到采購大戶,都是零散幾十公斤的賣。
鄭小偉也開始急躁,在市場人流量下降的時,用布兜裝了兩公斤的藥材樣品,像上次銷售當歸和黨參一樣,到處溜達,主動推銷。
走到外圍流動攤位聚集的地方,看到兩位中年人圍著一輛載著藥材的架車,像是在降價,走了過去,看了架車上是藥材白芍,和自己準備銷售的品種不衝突,對著中年人說:“桔梗要不,大貨?”
中年人不耐煩的說了一句:“不要。”
對著架車的車主說道:“兩塊三,要賣的話,我們就稱重。”
“老板,加點吧,我這藥材自己地裏產的,也是我一鍋一鍋煮的刮了皮,菜刀切的片子,曬了十成幹,市場上的價格都賣三塊,你給兩塊六怎麽樣?”
鄭小偉這才留意到,這批藥材主是一對四十多歲的夫婦。
男的身著灰色的冬衣,筆直立著,精神抖擻,女的瘦瘦高高,身上披著一件軍大衣,兩人臉上都有絲焦急,冒著汗絲。
車子上散著是藥材白芍,切片規整,大小均勻,抓了一把,嘩嘩的響,確實有近十成的幹度。
這幾天鄭小偉也對市場上的各種藥材價格有所了解,尤其豪縣地產藥材,這樣的藥材白芍,應該能賣到三塊出頭。
這兩個中年人也挺貪心,隻給兩塊三。估計就看這兩人從農村過來的。
“兩塊三,不賣拉倒。”
中年人揮了揮手,假裝就要離開。
藥材男主立馬說道:“兩塊五,這是最低價了。剛才有幾位買家,都是給了兩塊六沒賣。”
同時心裏也是一陣後悔。剛來到市場上,一打聽藥材價格,能賣三塊,就一直拿著勁最低賣兩塊八,幾個給兩塊六一公斤價格的人,都沒有賣。
“那你就等著吧。”
已經降到兩塊五了,兩個中年人依舊不打算要。眼看著兩人離開,藥材主正在猶豫的時候,身邊響起了一道聲音:“兩塊五,我要了。”
藥材主一抬頭,是剛才要賣桔梗的年輕人,說:“你要?”
鄭小偉沒回話,而且用手扒拉木駕車上的藥材,確認了藥材質量都一致之後,說:“我要了,裝包稱重。”
藥材主夫婦兩人興奮的拿出了簸箕,開始裝包。
剛剛離開的兩個中年人又返了回來,得知鄭小偉要買下藥材白芍,說:“這藥材是我們先談的,怎麽又賣給其他人?”
鄭小偉一聽,不高興了:“什麽又賣給其他人,剛才要賣給你,你不是不要嘛?”
中年人臉色一陰,說:“誰說我不要了?我隻讓他們等著,沒說不要,這藥材,不能賣個他。”
中年人指了指鄭小偉,說:“我們談好的,兩塊五,我全要,裝好包,隨我去過磅。”
嗬,這不就是典型的壓價買便宜,一看到其他人要買,開始強買。
鄭小偉想買這批藥材,主要看藥材質量不錯,自己攤位上隻賣桔梗一個品種顯得單調,中間又有幾毛錢的差價,轉手賣有些利潤。
不一定非得要這些藥材,但聽到中年人說的話,那還非得爭一下不可。
“你沒當場表示成交,又離開了,我自然可以去買。大叔,你這藥材賣給誰?”
鄭小偉把選擇權,給了賣藥材的夫婦。
“小夥子,我賣給你。”
中年人一聽要賣給鄭小偉,不願意,說:“不行,我們先談的,這藥材,得賣給我。”
“想強買強賣?要不要我把管理的人喊過來。”
鄭小偉見中年人還不死心,上前了一步,站在藥材前,大聲的說道。現在雖然放開市場,但強買強賣,違背市場公平原則的,市場管理方還會出麵製止,甚至還有處罰。
估計這兩人可能在市場管理的關注名單上。
一聽要喊市場管理,中年人慫了,冷哼一聲,才離去。
“大叔,大媽,繼續裝包稱重。你們是從鄉下過來的吧?”鄭小偉見人走了,轉身幫著藥材裝包。
大叔往簸箕裏麵扒著藥材,對這個年輕人有些好感,說:“我們是新寺鄉黃莊的,這藥材白芍我們自己地裏出的,也是我們自己加工的,鄉下賣給販子價格不高,這不一早拉到城裏市場上賣。”
“秀影,麻袋口撐大些。”大叔端起簸箕,斜著角,輕輕的抖動,藥材從簸箕滑進了麻袋裏。
鄭小偉不是豪縣人,根本不知道新寺鄉在哪,距離縣城有多遠,還是應和著說:“大叔,時間也不早了,咱們趕緊稱完,你們拿著錢回去。”
加快了速度。
稱完重,二百三十公斤。
鄭小偉騎來了三輪車,大叔幫著把藥材裝上了三輪車,從架車把下的布袋裏,掏出了罐頭瓶子,灌了兩口水。
鄭小偉從早上賣藥材的錢裏,數了五百七十五塊錢,遞了過去。
拿到錢的大叔數了一遍,交給身邊的大媽。大媽從中數了二十張出來,又從自己兜裏掏出兩塊多錢零錢,一同交給了大叔手中,說:“國梁,我在這看著架車,你去郵局,把這錢給萍青匯去,讓她在學校那邊買輛自行車。”
大叔一聽到萍青這個名字,嘴咧了開,把錢小心的揣進懷裏的衣兜,幸福的道:“我這就去。”
鄭小偉騎在三輪車上,看著大叔邁著寬闊的步子,精神的背影,心想,這個叫萍青的人,一定對這兩人很重要,而且還很幸福。
兩塊五一公斤收購的藥材白芍,鄭小偉第二天剛擺上攤,就以兩塊八的價格,賣出去兩麻袋,一百二十公斤。
輕輕鬆鬆賺了近四十塊錢,這可是國營工廠裏,普通工人引以自豪的一個月工資。
摸到生意門道、嚐到甜頭的鄭小偉在市場上人少的時候,又到流動區域,能不能遇到著急出售藥材的人,再便宜點收購點藥材,掙點差價。
剛走到一半,又遇到了熟人,鄭大發和劉慧兩人,還是在賣藥材桔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