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正常的學習和看閑書之外,他們最大的愛好就是觀察每個老師的生活。
語文課基本上排滿,語文老師就是照著書念,就是讓他們查字典認生字,也要把它上滿。有一堂課講斷句,老師在黑板上寫下“長春市長春藥店。”調皮的男生們一齊拉長了聲音念:“長春市長——春藥店。”
老師說:“原來你們懂這麽多呀!我們像你們這麽大的時候,才是什麽也不懂。”他們從來都是文質彬彬地講話,從來不開黃腔,這是他們唯一暴露了自己的一次。那些文學作品,不就是在給廣大的讀者猛開春藥嗎?正常的文學一定是讓人警醒,催人上進,而不是沉迷和墮落。
老師和他們,不過相隔二十年。上一代人的感情還是“純粹的革命友誼”,而這一代人卻已經被春藥灌暈。可能是要灌暈之後再好好地沉澱,才會是正常的理智十情感=愛情。
末了,老師還語重心長地說:“你們這些娃娃呀,不好好讀書,將來會後悔的。”聽到這一句,所有人都愣了一下。但是,又能怎樣呢?難道一個照著書念的老師能夠大力出奇跡,教出一個社會棟梁來?他們又不是沒有看過電視和電影,不知道別人的水平有多高。
語文老師的座右銘壓在辦公桌的玻璃下麵,是“鐵的紀律,金的人格。”她女兒考上了北方交大。當時,他們都嘲笑她,都上高中了,老師還在課堂上教查字典。直到現在才深刻體會到,除了查字典學會的字,除了課本上的字,還真是有很多漢字都不認識。
他們在背後議論她:“人是好人,就是死板,下鄉耽誤了,沒啥水平。”然而對他們自己,他們的說法是:”反正又不當老師,不需要水平。”他們也議論她女兒:“長得跟她一模一樣,一點都不好看。”
他們從來隻說誰是校花班花,而從來不說誰長得醜,他們說的隻是她長得不好看。他們很遺憾地說,從來沒見過她愛人,不知道是哪個單位的。總之,他肯定是受不了她的婆婆媽媽的。
但是他們在背地裏的議論,卻並不會影響到見麵時對她的尊重。他們照樣禮貌地稱呼她,被她扔粉筆也隻是頑皮地笑笑。其他同學,則哄堂大笑:“好準!”一點都不叛逆,倒像個油滑的社會人。因為他們知道,那是她在向他們表達愛。
生活比較富足,父母又很民主,進校的時候就說了工作要包分配,還有什麽理由去叛逆呢?如果有什麽小小的不如意,那也是無足掛齒的。他們的生活,簡直就像是一個童話般的世界。日子越過越好,連她母親都在不停地變著戲法,讓全家都吃得更好一些,穿得更好一些。
既然他們都知道春藥店了,而且還有那麽多人在談戀愛,湘瀟還是很好奇他們到底在談什麽。
她宿舍裏的三個就不說了。
一個異地戀,喜歡上一個二十五歲的社會人,他在新疆上班,每星期準時一封信。她常常給她們念他的信,通常要寫三頁,上千字。沒有什麽要隱藏的,就是他每天在幹什麽。還有,祖國的大好河山,壯麗風景。除了最後那句,“很想你,很牽掛你”除外。他的文采很好,字很漂亮,她讀他的信很開心,惹得她們好生羨慕。
她們問她:“那麽遙遠,結婚怎麽辦啊?”她回答說:“結婚?隻是在一起看了幾場電影就要想結婚?如果哪一天真的結婚了,我可以過去。新疆好遠啊,坐火車好慢啊,要整整一個星期。
因為她談的是社會人,她們老是纏著她問:“你們打kiss沒有?”那是她們認為最浪漫,最想去做,而又不敢去做的事情。她們所說的,是指吻額頭或者臉頰,而不是其他。她回答說:“真的沒有,騙你們是小狗。”
她們又慫恿她,帶過來看看。因為社會人有工資,這不是個好難的事。高三的最後一學期,他真的來了,穿著運動鞋,而不是皮鞋。看起來,和她們差不多大。
他買了一個大大的蛋糕,在宿舍裏給她過十九歲生日。中間,他們到走廊上說話,然後小聲地爭吵了幾句,然後他不辭而別。她拎著一個酒瓶子,絮絮叨叨地說著話,搖搖晃晃地從走廊這頭走到那一頭。最後站在窗戶邊,仰著頭一口喝光,一把將酒瓶子輕飄飄地扔了出去。
緊接著,樓下傳來物理老師不大的聲音:“幹什麽!”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他都懶得上樓來理論。沒有什麽壞與不壞,就是處理不好自己的情緒而已。他們隻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才喝酒,抽煙更是少有,並不上癮。
半夜,她酒醒了,她們很後悔慫恿她帶過來。她回答說:“見麵死,見麵就得死。晚死不如早死。”
她們都是新時代的獨立女性,以後都是要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的。不裝怪就是原則,她們是不會撒嬌,不會去乞求和好的。現代社會賦予婦女勞動的責任的同時,她們也為自己爭取到了選擇的權利。那個要和自己共渡一生的人,她們一定要選中又選。
從此,她們四個的關係更鐵了。
另外兩個的戀愛,她們最多在校園裏轉轉,然後就著急地回來互相匯報工作。不時帶回來一些水果和零食,大家都有,不過分給她的好像要少一些。她也並不難受,她所付出的,本來就要少得多。
有一個同學的苦惱竟然是,那男孩子老給她講他小時候的事。他覺得太有趣了,必須講給她聽。她實在不好意思打斷他。不過,即便是她的苦惱,等她講完,直說:“快笑岔氣了,肚子都笑疼了。”
同年齡的男孩子女孩子,女生會比男生成熟許多。但是,又還沒有成熟到知道正確答案的程度。再說,這世界變化這麽快,誰又真正地知道答案呢?
湘瀟從來不主動打聽別人的事,也並不參與議論。但是她對他們的生活還是很感興趣的,隻要有人講,她都會津津有味地聽下去。
她的座位是倒數第二排,她豎著耳朵聽後排斜對麵,班上那對最成熟的男生女生是怎樣談戀愛的。
那女生看起來像二十二三歲,眉目清秀,身形矯健。那男生看起來像二十四五歲,胡子很粗,很顯老。
她豎著耳朵聽,聽見他說,他姨媽從北京來了,送給他姐姐很多發卡,他打算明天送她一個。有很多同學的親戚都在大城市,他們的衣服都是親戚寄過來的,他們的穿著總是最時髦的。
有一次,他帶給她一些鹵鵝。他母親是家屬,沒有工作,在菜市場賣鹵鵝,生意非常好。她平靜地說:“味道太大了,下次不要帶這個,帶點別的東西。”其他的,也全是些家長裏短。但是,卻從來不見他到她宿舍,也不見她出去約會,他們隻在教室裏談。
後來一畢業,他們就分了。現在想來,他們真的是好成熟,情緒好穩定。小葉勝過她自己,而她又勝過小葉。
那時候住校的男生經常會到女生宿舍去串門,即便不談戀愛,大家也會正常地平等地交流。跟她初中時候男女生之間不但不說話,反而男生還要在桌子中間畫條三八線,要麽就是在教室不說話,在背後卻早戀,完全不同。
男女生之間多說幾句話,誰也不會吃醋。大家都是有原則的人,況且大家都差不多,誰也沒有魅力四射到那種程度。根本就不存在誰搶誰的男朋友,女朋友,誰搶誰的工作。反正,最後都會談戀愛的,都會有工作的。
班上有十幾對吧,有和同班同學談的,也有和普高班男生談的。身高和氣質占第一,帥不帥倒不那麽要緊,學習至少要中等。優生和差生都不會談戀愛,優生很忙,差生沒有人看得上。
班上有幾個男生的父母,在單位都是領導,長得也還不錯。也並沒有哪一個女生,因為這個而去喜歡他。如果她們要接近他,她們會很大大方方地,以好朋友的形式。而不是,以女朋友的形式。
這個年齡,連男生的父母都不著急,女生的父母就更不著急。更沒有不好找婆家,不好娶媳婦的說法。隻有農村裏才那樣,隻有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的地方才那樣。
他們的父母覺得,自己那代人還是比較苦的,孤孤單單地從大城市來建設荒涼的大涼山,他們這個年齡,就應該無憂無慮。學一學,玩一玩,不要過早談感情。他們說的是“這世上有剩菜剩飯,沒有剩男剩女。”反正,都要組成家庭共同抵禦風雨,都要結婚生子,養兒防老。
他們也並不嬌生慣養,他們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他們都會洗衣做飯,掃地拖地。她們甚至在宿舍裏用小電爐煮雞蛋蒸雞蛋煎雞蛋,下麵條,燙火鍋。偶爾做大餐時,各個宿舍之間,還會互相借鍋借碗。他們的臉上總是掛著幸福的笑容,他們無比地熱愛生活。他們對父母,父母對他們,都是很滿意的。
現在,班上還剩下唯一的一對。其他的,好像都僅僅隻是為了給室友掙零食,為了稍稍地體驗一下而已。除了喝醉的時候,好像也並不見得他們有多傷心。
他們議論班主任,捏著嗓子學她說話:“我哥在成都當教授,小朋友都叫他叔叔,見了我都叫婆婆。”
語文課基本上排滿,語文老師就是照著書念,就是讓他們查字典認生字,也要把它上滿。有一堂課講斷句,老師在黑板上寫下“長春市長春藥店。”調皮的男生們一齊拉長了聲音念:“長春市長——春藥店。”
老師說:“原來你們懂這麽多呀!我們像你們這麽大的時候,才是什麽也不懂。”他們從來都是文質彬彬地講話,從來不開黃腔,這是他們唯一暴露了自己的一次。那些文學作品,不就是在給廣大的讀者猛開春藥嗎?正常的文學一定是讓人警醒,催人上進,而不是沉迷和墮落。
老師和他們,不過相隔二十年。上一代人的感情還是“純粹的革命友誼”,而這一代人卻已經被春藥灌暈。可能是要灌暈之後再好好地沉澱,才會是正常的理智十情感=愛情。
末了,老師還語重心長地說:“你們這些娃娃呀,不好好讀書,將來會後悔的。”聽到這一句,所有人都愣了一下。但是,又能怎樣呢?難道一個照著書念的老師能夠大力出奇跡,教出一個社會棟梁來?他們又不是沒有看過電視和電影,不知道別人的水平有多高。
語文老師的座右銘壓在辦公桌的玻璃下麵,是“鐵的紀律,金的人格。”她女兒考上了北方交大。當時,他們都嘲笑她,都上高中了,老師還在課堂上教查字典。直到現在才深刻體會到,除了查字典學會的字,除了課本上的字,還真是有很多漢字都不認識。
他們在背後議論她:“人是好人,就是死板,下鄉耽誤了,沒啥水平。”然而對他們自己,他們的說法是:”反正又不當老師,不需要水平。”他們也議論她女兒:“長得跟她一模一樣,一點都不好看。”
他們從來隻說誰是校花班花,而從來不說誰長得醜,他們說的隻是她長得不好看。他們很遺憾地說,從來沒見過她愛人,不知道是哪個單位的。總之,他肯定是受不了她的婆婆媽媽的。
但是他們在背地裏的議論,卻並不會影響到見麵時對她的尊重。他們照樣禮貌地稱呼她,被她扔粉筆也隻是頑皮地笑笑。其他同學,則哄堂大笑:“好準!”一點都不叛逆,倒像個油滑的社會人。因為他們知道,那是她在向他們表達愛。
生活比較富足,父母又很民主,進校的時候就說了工作要包分配,還有什麽理由去叛逆呢?如果有什麽小小的不如意,那也是無足掛齒的。他們的生活,簡直就像是一個童話般的世界。日子越過越好,連她母親都在不停地變著戲法,讓全家都吃得更好一些,穿得更好一些。
既然他們都知道春藥店了,而且還有那麽多人在談戀愛,湘瀟還是很好奇他們到底在談什麽。
她宿舍裏的三個就不說了。
一個異地戀,喜歡上一個二十五歲的社會人,他在新疆上班,每星期準時一封信。她常常給她們念他的信,通常要寫三頁,上千字。沒有什麽要隱藏的,就是他每天在幹什麽。還有,祖國的大好河山,壯麗風景。除了最後那句,“很想你,很牽掛你”除外。他的文采很好,字很漂亮,她讀他的信很開心,惹得她們好生羨慕。
她們問她:“那麽遙遠,結婚怎麽辦啊?”她回答說:“結婚?隻是在一起看了幾場電影就要想結婚?如果哪一天真的結婚了,我可以過去。新疆好遠啊,坐火車好慢啊,要整整一個星期。
因為她談的是社會人,她們老是纏著她問:“你們打kiss沒有?”那是她們認為最浪漫,最想去做,而又不敢去做的事情。她們所說的,是指吻額頭或者臉頰,而不是其他。她回答說:“真的沒有,騙你們是小狗。”
她們又慫恿她,帶過來看看。因為社會人有工資,這不是個好難的事。高三的最後一學期,他真的來了,穿著運動鞋,而不是皮鞋。看起來,和她們差不多大。
他買了一個大大的蛋糕,在宿舍裏給她過十九歲生日。中間,他們到走廊上說話,然後小聲地爭吵了幾句,然後他不辭而別。她拎著一個酒瓶子,絮絮叨叨地說著話,搖搖晃晃地從走廊這頭走到那一頭。最後站在窗戶邊,仰著頭一口喝光,一把將酒瓶子輕飄飄地扔了出去。
緊接著,樓下傳來物理老師不大的聲音:“幹什麽!”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他都懶得上樓來理論。沒有什麽壞與不壞,就是處理不好自己的情緒而已。他們隻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才喝酒,抽煙更是少有,並不上癮。
半夜,她酒醒了,她們很後悔慫恿她帶過來。她回答說:“見麵死,見麵就得死。晚死不如早死。”
她們都是新時代的獨立女性,以後都是要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的。不裝怪就是原則,她們是不會撒嬌,不會去乞求和好的。現代社會賦予婦女勞動的責任的同時,她們也為自己爭取到了選擇的權利。那個要和自己共渡一生的人,她們一定要選中又選。
從此,她們四個的關係更鐵了。
另外兩個的戀愛,她們最多在校園裏轉轉,然後就著急地回來互相匯報工作。不時帶回來一些水果和零食,大家都有,不過分給她的好像要少一些。她也並不難受,她所付出的,本來就要少得多。
有一個同學的苦惱竟然是,那男孩子老給她講他小時候的事。他覺得太有趣了,必須講給她聽。她實在不好意思打斷他。不過,即便是她的苦惱,等她講完,直說:“快笑岔氣了,肚子都笑疼了。”
同年齡的男孩子女孩子,女生會比男生成熟許多。但是,又還沒有成熟到知道正確答案的程度。再說,這世界變化這麽快,誰又真正地知道答案呢?
湘瀟從來不主動打聽別人的事,也並不參與議論。但是她對他們的生活還是很感興趣的,隻要有人講,她都會津津有味地聽下去。
她的座位是倒數第二排,她豎著耳朵聽後排斜對麵,班上那對最成熟的男生女生是怎樣談戀愛的。
那女生看起來像二十二三歲,眉目清秀,身形矯健。那男生看起來像二十四五歲,胡子很粗,很顯老。
她豎著耳朵聽,聽見他說,他姨媽從北京來了,送給他姐姐很多發卡,他打算明天送她一個。有很多同學的親戚都在大城市,他們的衣服都是親戚寄過來的,他們的穿著總是最時髦的。
有一次,他帶給她一些鹵鵝。他母親是家屬,沒有工作,在菜市場賣鹵鵝,生意非常好。她平靜地說:“味道太大了,下次不要帶這個,帶點別的東西。”其他的,也全是些家長裏短。但是,卻從來不見他到她宿舍,也不見她出去約會,他們隻在教室裏談。
後來一畢業,他們就分了。現在想來,他們真的是好成熟,情緒好穩定。小葉勝過她自己,而她又勝過小葉。
那時候住校的男生經常會到女生宿舍去串門,即便不談戀愛,大家也會正常地平等地交流。跟她初中時候男女生之間不但不說話,反而男生還要在桌子中間畫條三八線,要麽就是在教室不說話,在背後卻早戀,完全不同。
男女生之間多說幾句話,誰也不會吃醋。大家都是有原則的人,況且大家都差不多,誰也沒有魅力四射到那種程度。根本就不存在誰搶誰的男朋友,女朋友,誰搶誰的工作。反正,最後都會談戀愛的,都會有工作的。
班上有十幾對吧,有和同班同學談的,也有和普高班男生談的。身高和氣質占第一,帥不帥倒不那麽要緊,學習至少要中等。優生和差生都不會談戀愛,優生很忙,差生沒有人看得上。
班上有幾個男生的父母,在單位都是領導,長得也還不錯。也並沒有哪一個女生,因為這個而去喜歡他。如果她們要接近他,她們會很大大方方地,以好朋友的形式。而不是,以女朋友的形式。
這個年齡,連男生的父母都不著急,女生的父母就更不著急。更沒有不好找婆家,不好娶媳婦的說法。隻有農村裏才那樣,隻有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的地方才那樣。
他們的父母覺得,自己那代人還是比較苦的,孤孤單單地從大城市來建設荒涼的大涼山,他們這個年齡,就應該無憂無慮。學一學,玩一玩,不要過早談感情。他們說的是“這世上有剩菜剩飯,沒有剩男剩女。”反正,都要組成家庭共同抵禦風雨,都要結婚生子,養兒防老。
他們也並不嬌生慣養,他們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他們都會洗衣做飯,掃地拖地。她們甚至在宿舍裏用小電爐煮雞蛋蒸雞蛋煎雞蛋,下麵條,燙火鍋。偶爾做大餐時,各個宿舍之間,還會互相借鍋借碗。他們的臉上總是掛著幸福的笑容,他們無比地熱愛生活。他們對父母,父母對他們,都是很滿意的。
現在,班上還剩下唯一的一對。其他的,好像都僅僅隻是為了給室友掙零食,為了稍稍地體驗一下而已。除了喝醉的時候,好像也並不見得他們有多傷心。
他們議論班主任,捏著嗓子學她說話:“我哥在成都當教授,小朋友都叫他叔叔,見了我都叫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