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朦朧,古錦岩站在分發處的篝火旁,環顧四周。
心中思索著如何讓“以工代賑”更高效地持續下去。
經過這段時間的觀察,為了更好地協調百姓們的勞作,確保每個人的努力都得到公正的回報。
有必要建立一個更係統的管理製度。
第二天清晨,古錦岩召集了士兵、工匠和一些熟悉分發流程的老人,開始討論一個新的勞動管理製度。
在她的規劃中,將挑選出一批可靠的百姓擔任“工頭”,每日監督和記錄出勤情況。
這樣不僅能減輕分發處的工作負擔,也能確保分配的透明與公正。
古錦岩環視著圍坐在她身邊的士兵和工匠們,開口說道:“諸位,我們的以工代賑計劃已經開始見效。
但如果想要讓它長久持續下去,必須要有一個合理的管理製度。
我提議設立‘工頭’一職,負責每日記錄百姓的出勤情況和勞動情況,確保按勞分配。”
她的建議引來一些低聲議論。
一位經驗豐富的工匠點頭表示讚同:“古大人此言有理,工頭的設立可以讓管理更有序,不必每件小事都勞煩大人決斷。”
古錦岩接著解釋:“工頭的職責不僅僅是記錄和監督,也包括調解工作中的問題,確保每個人的工時記錄準確無誤。
這樣一來,每位參與勞動的百姓都能心中有數,知道自己的辛勞不會被埋沒。”
最終,經過一番討論,工頭的職務職責被明確下來:他們負責記錄每日的出勤和勞動情況,並在每日分發處將這些記錄交給士兵核對。
為了確保工頭的公平性,古錦岩特意挑選了一些在城中有口碑、為人公正的長者擔任此職。
每個工頭將管理一小組人,按工種和工時來分發糧食,確保各工種的百姓都得到相應的報酬。
接下來幾天,古錦岩開始著手挑選並培訓工頭。
她站在空地上,仔細挑選出一群合適的百姓,耐心地向他們解釋工頭的職責和標準。
這些工頭來自不同的工種,有負責重體力活的壯漢,也有在中等體力活中經驗豐富的婦女。
還有輕體力活中勤勞的老人。
“作為工頭,你們的責任重大。”古錦岩嚴肅地對他們說道,“你們不僅要記錄每日的出勤情況。
也要注意各位百姓的身體狀況,確保每個人的工時真實、準確,不能讓任何一份勞作被忽視。”
這些工頭們點頭應聲,他們之中有些人原本不善言辭,但在古錦岩的鼓勵下,漸漸理解了自己肩上的責任。
古錦岩給每位工頭分發了一個簡易的記錄簿,記錄工人每日的工作時數、工種以及特殊情況,以便在發放口糧時公平合理。
隨著管理製度的推進,赫沙城的重建工作逐漸進入正軌。
清晨,百姓們來到分發處,先找到自己的工頭,在記錄簿上登記工時後,再前往各自的工地勞作。
工頭們認真記錄每個人的勞動情況,每日清點之後,將數據上交給士兵,由士兵統一核查和統計。
分發口糧時,古錦岩站在分發台前,親自監督工頭和士兵們核對記錄,以確保每一袋糧食的分配都清晰透明。
為激勵百姓們積極參與重建,古錦岩還設立了獎賞機製。
每月根據工時和勞動表現,獎勵一些努力突出的工人。
獎勵的形式不僅是額外的糧食,還可能是一些保暖的衣物或生活必需品,這些物資在寒冬即將到來之際,尤為珍貴。
古錦岩還特別設立了“辛勞榜”,將這些表現突出的工人姓名公示在分發處,以激勵更多人積極投入勞動。
這天,一位叫劉老漢的老人領到了額外的獎勵。
他今年已年近六十,平日裏總是挑輕體力活,負責清理廢墟。
由於他勤勞肯幹,每日從早忙到晚,工頭們特地上報了他的表現。
古錦岩將一件厚實的舊棉衣遞到他手中,微笑著說道:“劉老漢,感謝您的辛苦付出,這件棉衣給您,天氣還有些涼快,多穿些衣服,保重身體。”
劉老漢激動地雙手接過棉衣,哽咽著說道:“多謝古大人,老頭子這一把老骨頭,能為赫沙城出點力,心裏也高興。
您還惦記著我,實在是讓我感激不盡!”
古錦岩溫和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您能為城裏的重建出力,已是我們的福分。
繼續努力,隻要大家齊心協力,赫沙城定能重新煥發生機。”
赫沙城的廢墟上,百姓們的身影在晨光中顯得格外清晰。
每日清晨,他們便會聚集在分發處等待領取當天的糧食。
可這些日子來,分發的口糧逐日減少,大家隻能勉強果腹,日複一日的勞動讓他們體力透支,士氣也逐漸低落。
古錦岩站在城牆上,望著眼前這些飽經戰火洗禮的百姓們,心中暗暗擔憂。
若不盡快找到解決糧食短缺的辦法,重建工作勢必陷入停滯。
夜幕降臨後,古錦岩召集了幾位村鎮的長者和工頭們商議對策。
坐在篝火旁的村長皺著眉頭,緩緩開口:“大人,咱們赫沙城的倉庫早已被焚,存糧寥寥無幾,再這麽下去,隻怕撐不過一個月。”
古錦岩沉吟片刻,環視眾人,目光堅定:“我打算在城郊開辟幾片菜地,種些青菜和豆類,這些作物生長周期短,可以應急。
我們還可以派人前往鄰近的村鎮求援,承諾日後用手工製品回報他們的慷慨相助。”
她的提議讓大家眼前一亮。
眾人紛紛點頭稱讚,但隨即又有人憂慮道:“這辦法雖好,可百姓們已每日勞作,再讓他們種菜,隻怕體力難以支撐。”
古錦岩深吸一口氣,安撫道:“我會安排輪班種植,讓大家可以在休息時兼顧菜地勞作,不會增加太多負擔。
再苦再累,撐過這一段日子,赫沙城才能重獲生機。”
第二日,古錦岩召集百姓,將種菜的計劃告知大家。
雖然有些人起初顯得疲憊不堪,但在古錦岩的動員下,百姓們紛紛自願報名,決定分批次在城外的空地上開墾菜地。
於是,一支由青壯年組成的菜地開墾隊伍便成立了。
人們扛著鋤頭、扁擔,在朝陽中走向城郊荒蕪的土地。
到達城郊後,古錦岩親自指揮開墾,她拿起鋤頭,挽起袖子,帶頭在荒地上翻土。
百姓們看見大人親自下田,深受鼓舞,紛紛卷起袖子投入到開墾中。
日頭漸漸高升,陽光灑在每個人汗濕的脊背上。
古錦岩額頭的汗水順著臉頰滑落。
但她始終不曾停下手中的動作,鋤頭一下一下地砸進幹裂的土地,將土壤翻得鬆軟。
就在這時,一名少年忽然停下,眼中滿是疑惑地問:“大人,咱們這樣種菜,能種出東西來嗎?
這地看著荒得很。”
古錦岩抬起頭,擦去汗水,微笑著回答:“隻要我們用心去做,大地會給我們回報的。
赫沙城雖然荒涼,但這片土地曾養育過我們的祖輩,隻要有水、有陽光,它就會重獲生機。”
少年聽了,重拾信心,繼續埋頭翻地。
旁邊的老人也停下鋤頭,用手撫摸著腳下的土地,仿佛在回憶往昔。
他低聲說道:“是啊,這片土地是我們的家園,總有一天會再次生機盎然。”
不久,菜地的雛形終於完成,大家開始播種。
古錦岩小心翼翼地將一顆顆青菜和豆類的種子撒入土壤,百姓們也紛紛跟隨,她教大家如何將種子均勻播撒、如何覆蓋薄土、如何適量澆水。
每個人都專注而認真,仿佛在播種的不僅是食物的希望,更是對未來的期盼。
接下來的日子裏,百姓們日間在城內勞作,夜晚輪流前往菜地澆水、除草。
年長的婦人和孩子們承擔了較輕的任務,提著小水桶,將井水一瓢一瓢地倒入菜地中。
婦人們小心地用手撥開泥土,檢查種子的發芽情況,不時輕聲喚來身邊的孩子:“看,這小芽冒出來了,等它長大,我們就有菜吃了。”
孩子們聽著大人的話,眼中閃爍著好奇的光芒,像是在目睹奇跡的發生。
有些孩子蹲在菜地旁,輕輕地用手指觸碰嫩綠的葉片,仿佛害怕打擾到這些脆弱的新生命。
古錦岩也會時常來到菜地,查看種植的進度。
她看到孩子們小心翼翼地照顧著這些菜苗,心中湧上一股暖意。
一日清晨,天空微亮,古錦岩便帶著幾名士兵趕往城郊,她早已聽聞,種植的青菜已有部分成熟。
到了菜地,她看到一片綠油油的菜苗在晨光中顯得生機勃勃,百姓們興奮地圍在菜地旁,不少人甚至已經開始采摘。
孩子們跑來跑去,興高采烈地喊道:“看!我摘到了最大的葉子!”
古錦岩走到一名婦人旁邊,微笑著接過她手中的青菜,溫柔地說:“多虧你們的辛勞,赫沙城才有了這片菜地。
這些青菜能讓大家暫時果腹,撐過最艱難的日子。”
婦人聽了,感動地說:“大人,能為城裏出一份力,我們心甘情願。
隻要城裏的百姓能活下去,咱們就有希望。”
百姓們將采摘下的青菜一一分裝,每戶人家都分得一些新鮮蔬菜,帶回家中。
夜幕降臨時,城中每戶人家都燃起了爐火,煮上新鮮的青菜湯,香氣四溢,彌漫在整個赫沙城。
孩子們端著碗,大口大口地喝著青菜湯,臉上帶著滿足的笑容。
大人們也品嚐著辛苦勞作換來的食物,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實。
古錦岩站在城頭,看著家家戶戶亮起的火光,心中安慰。
她知道,這片菜地不僅解決了糧食匱乏的問題,更讓百姓們找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隨著菜地的成熟,百姓們逐漸形成了勞動與耕種的輪班機製。
一部分人繼續在城內修複房屋和城牆,另一部分則輪流負責菜地的耕種和管理。
古錦岩安排士兵每隔幾日運送井水,確保菜地的水源充足。
每逢播種或收獲時,古錦岩都會親自前往菜地,鼓勵百姓們。
有一日,她遇到一位年邁的老人,正在地裏拔草,滿頭大汗卻不曾停歇。
古錦岩走上前,輕聲道:“老人家,您年事已高,何必如此辛苦,還是讓年輕人來吧。”
老人抬頭,露出布滿皺紋的笑容,回答道:“大人,我雖然老了,但還能出一把力。
這是咱們赫沙城的希望,我也想為後人留下一片家園。”
古錦岩聽著,心頭一熱。
她扶起老人,低聲說道:“多謝您,我們會記住您的付出,赫沙城的百姓永遠不會忘記。”
在古錦岩的引領下,百姓們從菜地中得到的收獲逐漸增多。
雖然每天的口糧依然有限,但每晚的青菜湯已經成為了支撐他們勞作的動力。
這些新鮮的蔬菜讓百姓們的身體逐漸恢複了些許力氣,也讓他們心中燃起了對未來的信心。
漸漸地,百姓們日複一日地勞作,不再隻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讓赫沙城再度繁榮。
他們懂得,這片菜地不僅僅是一塊耕地,更是他們對生活的執著與希望。
赫沙城的重建工作日漸深入,但需要大量木材和石料的城牆修補和房屋搭建讓古錦岩深感壓力。
周圍的林地早已荒廢,采石場也無人打理,取材變得異常艱難,工人們在城內徒勞地等待,進度開始受阻。
望著逐漸顯得荒涼的工地,如果不能迅速找到足夠的建材,赫沙城的複興將遙遙無期。
古錦岩當即決定,親自前往數日路程外的一片山林勘察,希望找到可用的木材資源。
清晨,她帶領一支小隊出發,隨行的還有幾位強壯的青年和經驗豐富的伐木工人。
一路上,古錦岩仔細觀察四周的地勢與植被,留心記下水源的分布和山路的崎嶇,以便今後運輸木材時能找到最佳路線。
經過三天的跋涉,隊伍終於到達了預期的山林。
這片森林茂密,參天大樹隨處可見,樹冠遮天蔽日,空氣中彌漫著樹木的清香。
看到這片未被采伐的林地,古錦岩心中燃起了希望。
這片林地就是重建赫沙城的關鍵所在。
古錦岩帶領小隊曆經數日艱苦跋涉,終於抵達山林中的村莊。
麵對著眼前的村民,她心中充滿期待,但同時也知道,這場談判充滿了不確定性。
當古錦岩帶著隨行人員進入村子時,村民們用探究的目光打量著這些遠道而來的陌生人。
她察覺到大家的警惕和疑慮,便放緩步伐,微微彎腰,以示尊重。
村長是位年過花甲的老人,衣著樸素,但眼神淩厲,顯然是個精明的人。
他走上前來,客氣卻略帶防備地問道:“幾位客人,您們此行是為何事?”
古錦岩上前一步,抱拳行禮,微笑著回答道:“我們是赫沙城的百姓,久聞貴村善良淳樸。
我等此次前來,是為貴村提供一個互利的機會。”
她一邊說著,一邊用誠摯的眼神與村長對視,希望以真誠贏得對方的信任。
村長沉默片刻,點了點頭,示意古錦岩和隨行人員到村裏的一棵大榕樹下坐下。
村民們圍了上來,抱著手臂或站或坐,神情各異。
古錦岩微笑著點頭示意,接下來的一番話,至關重要。
古錦岩開口向村民們解釋道:“赫沙城曆經戰火,百姓無家可歸,但我們並沒有放棄重建的希望。
眼下,赫沙城重建急需大量木材,而貴村附近的山林正是最好的資源。
我們並非強求,而是希望通過合理的交換,互通有無,幫助貴村也獲得更多生活物資。”
她的話語溫和而有力,言辭懇切,不帶絲毫的強硬之意。
然而,村長微微皺眉,顯然不太放心。
他緩緩說道:“大人,您說的我們都明白。
但這片林地可是我們祖輩留下的,我們需要它來取火、搭建房屋。
若是將木材都提供給赫沙城,今後我們的生活怎麽辦?”
村民們聽到村長的話,紛紛點頭表示擔憂。
古錦岩心中也理解他們的顧慮,她知道這片林地對村民的重要性。
她稍作思索,繼續說道:“我十分理解各位的憂慮。
我們並不會過度采伐,隻會選擇符合建築需求的成熟木材,同時保證山林的可持續性。
此外,我承諾,用赫沙城未來的糧食和布匹作為交換,讓大家有足夠的物資過冬,不會影響生活所需。”
聽到這裏,有一名年長的婦女忍不住插嘴道:“大人,您說的這些雖好,可我們怎麽能確定你們會遵守承諾呢?
到時候木材被砍了,我們拿不到糧食怎麽辦?”
古錦岩微微點頭,理解她的擔憂,溫柔地回答:“為了保證雙方的利益,我們可以逐批交換。
每一批木材運回赫沙城後,我會派人將糧食和布匹送到貴村。
並且,我願立下文書,簽字畫押,以赫沙城百姓的名義,保證我們的承諾。”
村長沉思片刻,似乎被她的真誠打動,但他依舊不放心:“文書固然能表明您的誠意,可我們村子人口不少,光是糧食和布匹怕是難以支撐。
若是日後貴城無力履行承諾,我們該怎麽辦?”
古錦岩並未被這番質疑激怒,她保持耐心,提出了進一步的方案:“既然大家有此擔憂,那麽我們可以增加對村子的回報。
不僅是糧食和布匹,我們還可以派工匠來幫貴村修繕房屋、改善農具,以此回報村民們的慷慨之心。”
她的話引起了村民們的竊竊私語。
村裏不少房屋年久失修,工匠對他們來說是難得的資源。
村長見村民們有所動心,略顯鬆動,但他並未完全放下戒備。
他繼續追問道:“既然如此,那我鬥膽提出一個條件。
赫沙城若有餘糧,可否每年為村中老弱提供一些,以確保他們的溫飽?”
古錦岩點頭應允,答道:“貴村老弱若需幫助,我必不推辭。
赫沙城的重建不會忘記大家的支持,我會定期送糧,確保大家的生活無憂。”
聽到這裏,村長終於露出一絲微笑,但他還是提出最後的條件:“大人言之有理,但這林地畢竟是我村的根本,
我們隻能先讓出一部分,若赫沙城確實守信,才可繼續合作。”
古錦岩深知這是談判的突破點,便立即答應下來:“一部分木材足以,先從最外圍的區域采伐,確保不傷林地根本。”
村長思索良久,終於伸出手,與古錦岩緊緊握手,象征著這場談判的達成。
商議完成後,古錦岩開始指揮隊伍勘測山林,並規劃出一條安全的伐木路徑。
每一棵樹木的選擇都經過仔細考慮,她指示伐木工人們隻砍伐符合建築需求的大樹。
避免過度采伐,以確保山林的可持續發展。
伐木工人們依照她的指令,謹慎而有序地工作起來。
山林間不時傳出伐木的聲音,沉穩的斧頭聲和樹木倒地的悶響在靜謐的森林中回蕩。
古錦岩親自參與其中,帶頭進行勞作。
古錦岩卷起袖子,挽好斧頭的握柄,沉穩地揮動斧頭,砍下一棵合適的大樹。
大樹倒地後,她帶領工人們仔細查看樹幹的質量和粗細。
為了保證木材的利用率,她決定根據木材的長度和粗度進行分類,並對不同用途的木材進行精細的劃分。
首先,她示意工人們將較為筆直、粗壯的木材切成三米長的段落,這類木材將用於搭建城牆的主梁結構。
這些主梁需要承受巨大的重量,所以必須選取直徑最粗、年輪緊密的樹幹。
古錦岩指著這些木材,囑咐工人們用特別的刻痕標記,以便之後運回赫沙城時能直接分配到城牆工地。
工人們一一標記後,將這些主梁木整齊地堆放在一側,防止混淆。
接下來,她指揮工人們將較為細長的樹幹切割成兩米左右的短段,作為房屋的梁柱和屋頂支撐。
她要求這類木材既要直且堅韌,不宜過於粗重,以便用於房屋的結構搭建。
心中思索著如何讓“以工代賑”更高效地持續下去。
經過這段時間的觀察,為了更好地協調百姓們的勞作,確保每個人的努力都得到公正的回報。
有必要建立一個更係統的管理製度。
第二天清晨,古錦岩召集了士兵、工匠和一些熟悉分發流程的老人,開始討論一個新的勞動管理製度。
在她的規劃中,將挑選出一批可靠的百姓擔任“工頭”,每日監督和記錄出勤情況。
這樣不僅能減輕分發處的工作負擔,也能確保分配的透明與公正。
古錦岩環視著圍坐在她身邊的士兵和工匠們,開口說道:“諸位,我們的以工代賑計劃已經開始見效。
但如果想要讓它長久持續下去,必須要有一個合理的管理製度。
我提議設立‘工頭’一職,負責每日記錄百姓的出勤情況和勞動情況,確保按勞分配。”
她的建議引來一些低聲議論。
一位經驗豐富的工匠點頭表示讚同:“古大人此言有理,工頭的設立可以讓管理更有序,不必每件小事都勞煩大人決斷。”
古錦岩接著解釋:“工頭的職責不僅僅是記錄和監督,也包括調解工作中的問題,確保每個人的工時記錄準確無誤。
這樣一來,每位參與勞動的百姓都能心中有數,知道自己的辛勞不會被埋沒。”
最終,經過一番討論,工頭的職務職責被明確下來:他們負責記錄每日的出勤和勞動情況,並在每日分發處將這些記錄交給士兵核對。
為了確保工頭的公平性,古錦岩特意挑選了一些在城中有口碑、為人公正的長者擔任此職。
每個工頭將管理一小組人,按工種和工時來分發糧食,確保各工種的百姓都得到相應的報酬。
接下來幾天,古錦岩開始著手挑選並培訓工頭。
她站在空地上,仔細挑選出一群合適的百姓,耐心地向他們解釋工頭的職責和標準。
這些工頭來自不同的工種,有負責重體力活的壯漢,也有在中等體力活中經驗豐富的婦女。
還有輕體力活中勤勞的老人。
“作為工頭,你們的責任重大。”古錦岩嚴肅地對他們說道,“你們不僅要記錄每日的出勤情況。
也要注意各位百姓的身體狀況,確保每個人的工時真實、準確,不能讓任何一份勞作被忽視。”
這些工頭們點頭應聲,他們之中有些人原本不善言辭,但在古錦岩的鼓勵下,漸漸理解了自己肩上的責任。
古錦岩給每位工頭分發了一個簡易的記錄簿,記錄工人每日的工作時數、工種以及特殊情況,以便在發放口糧時公平合理。
隨著管理製度的推進,赫沙城的重建工作逐漸進入正軌。
清晨,百姓們來到分發處,先找到自己的工頭,在記錄簿上登記工時後,再前往各自的工地勞作。
工頭們認真記錄每個人的勞動情況,每日清點之後,將數據上交給士兵,由士兵統一核查和統計。
分發口糧時,古錦岩站在分發台前,親自監督工頭和士兵們核對記錄,以確保每一袋糧食的分配都清晰透明。
為激勵百姓們積極參與重建,古錦岩還設立了獎賞機製。
每月根據工時和勞動表現,獎勵一些努力突出的工人。
獎勵的形式不僅是額外的糧食,還可能是一些保暖的衣物或生活必需品,這些物資在寒冬即將到來之際,尤為珍貴。
古錦岩還特別設立了“辛勞榜”,將這些表現突出的工人姓名公示在分發處,以激勵更多人積極投入勞動。
這天,一位叫劉老漢的老人領到了額外的獎勵。
他今年已年近六十,平日裏總是挑輕體力活,負責清理廢墟。
由於他勤勞肯幹,每日從早忙到晚,工頭們特地上報了他的表現。
古錦岩將一件厚實的舊棉衣遞到他手中,微笑著說道:“劉老漢,感謝您的辛苦付出,這件棉衣給您,天氣還有些涼快,多穿些衣服,保重身體。”
劉老漢激動地雙手接過棉衣,哽咽著說道:“多謝古大人,老頭子這一把老骨頭,能為赫沙城出點力,心裏也高興。
您還惦記著我,實在是讓我感激不盡!”
古錦岩溫和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您能為城裏的重建出力,已是我們的福分。
繼續努力,隻要大家齊心協力,赫沙城定能重新煥發生機。”
赫沙城的廢墟上,百姓們的身影在晨光中顯得格外清晰。
每日清晨,他們便會聚集在分發處等待領取當天的糧食。
可這些日子來,分發的口糧逐日減少,大家隻能勉強果腹,日複一日的勞動讓他們體力透支,士氣也逐漸低落。
古錦岩站在城牆上,望著眼前這些飽經戰火洗禮的百姓們,心中暗暗擔憂。
若不盡快找到解決糧食短缺的辦法,重建工作勢必陷入停滯。
夜幕降臨後,古錦岩召集了幾位村鎮的長者和工頭們商議對策。
坐在篝火旁的村長皺著眉頭,緩緩開口:“大人,咱們赫沙城的倉庫早已被焚,存糧寥寥無幾,再這麽下去,隻怕撐不過一個月。”
古錦岩沉吟片刻,環視眾人,目光堅定:“我打算在城郊開辟幾片菜地,種些青菜和豆類,這些作物生長周期短,可以應急。
我們還可以派人前往鄰近的村鎮求援,承諾日後用手工製品回報他們的慷慨相助。”
她的提議讓大家眼前一亮。
眾人紛紛點頭稱讚,但隨即又有人憂慮道:“這辦法雖好,可百姓們已每日勞作,再讓他們種菜,隻怕體力難以支撐。”
古錦岩深吸一口氣,安撫道:“我會安排輪班種植,讓大家可以在休息時兼顧菜地勞作,不會增加太多負擔。
再苦再累,撐過這一段日子,赫沙城才能重獲生機。”
第二日,古錦岩召集百姓,將種菜的計劃告知大家。
雖然有些人起初顯得疲憊不堪,但在古錦岩的動員下,百姓們紛紛自願報名,決定分批次在城外的空地上開墾菜地。
於是,一支由青壯年組成的菜地開墾隊伍便成立了。
人們扛著鋤頭、扁擔,在朝陽中走向城郊荒蕪的土地。
到達城郊後,古錦岩親自指揮開墾,她拿起鋤頭,挽起袖子,帶頭在荒地上翻土。
百姓們看見大人親自下田,深受鼓舞,紛紛卷起袖子投入到開墾中。
日頭漸漸高升,陽光灑在每個人汗濕的脊背上。
古錦岩額頭的汗水順著臉頰滑落。
但她始終不曾停下手中的動作,鋤頭一下一下地砸進幹裂的土地,將土壤翻得鬆軟。
就在這時,一名少年忽然停下,眼中滿是疑惑地問:“大人,咱們這樣種菜,能種出東西來嗎?
這地看著荒得很。”
古錦岩抬起頭,擦去汗水,微笑著回答:“隻要我們用心去做,大地會給我們回報的。
赫沙城雖然荒涼,但這片土地曾養育過我們的祖輩,隻要有水、有陽光,它就會重獲生機。”
少年聽了,重拾信心,繼續埋頭翻地。
旁邊的老人也停下鋤頭,用手撫摸著腳下的土地,仿佛在回憶往昔。
他低聲說道:“是啊,這片土地是我們的家園,總有一天會再次生機盎然。”
不久,菜地的雛形終於完成,大家開始播種。
古錦岩小心翼翼地將一顆顆青菜和豆類的種子撒入土壤,百姓們也紛紛跟隨,她教大家如何將種子均勻播撒、如何覆蓋薄土、如何適量澆水。
每個人都專注而認真,仿佛在播種的不僅是食物的希望,更是對未來的期盼。
接下來的日子裏,百姓們日間在城內勞作,夜晚輪流前往菜地澆水、除草。
年長的婦人和孩子們承擔了較輕的任務,提著小水桶,將井水一瓢一瓢地倒入菜地中。
婦人們小心地用手撥開泥土,檢查種子的發芽情況,不時輕聲喚來身邊的孩子:“看,這小芽冒出來了,等它長大,我們就有菜吃了。”
孩子們聽著大人的話,眼中閃爍著好奇的光芒,像是在目睹奇跡的發生。
有些孩子蹲在菜地旁,輕輕地用手指觸碰嫩綠的葉片,仿佛害怕打擾到這些脆弱的新生命。
古錦岩也會時常來到菜地,查看種植的進度。
她看到孩子們小心翼翼地照顧著這些菜苗,心中湧上一股暖意。
一日清晨,天空微亮,古錦岩便帶著幾名士兵趕往城郊,她早已聽聞,種植的青菜已有部分成熟。
到了菜地,她看到一片綠油油的菜苗在晨光中顯得生機勃勃,百姓們興奮地圍在菜地旁,不少人甚至已經開始采摘。
孩子們跑來跑去,興高采烈地喊道:“看!我摘到了最大的葉子!”
古錦岩走到一名婦人旁邊,微笑著接過她手中的青菜,溫柔地說:“多虧你們的辛勞,赫沙城才有了這片菜地。
這些青菜能讓大家暫時果腹,撐過最艱難的日子。”
婦人聽了,感動地說:“大人,能為城裏出一份力,我們心甘情願。
隻要城裏的百姓能活下去,咱們就有希望。”
百姓們將采摘下的青菜一一分裝,每戶人家都分得一些新鮮蔬菜,帶回家中。
夜幕降臨時,城中每戶人家都燃起了爐火,煮上新鮮的青菜湯,香氣四溢,彌漫在整個赫沙城。
孩子們端著碗,大口大口地喝著青菜湯,臉上帶著滿足的笑容。
大人們也品嚐著辛苦勞作換來的食物,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實。
古錦岩站在城頭,看著家家戶戶亮起的火光,心中安慰。
她知道,這片菜地不僅解決了糧食匱乏的問題,更讓百姓們找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隨著菜地的成熟,百姓們逐漸形成了勞動與耕種的輪班機製。
一部分人繼續在城內修複房屋和城牆,另一部分則輪流負責菜地的耕種和管理。
古錦岩安排士兵每隔幾日運送井水,確保菜地的水源充足。
每逢播種或收獲時,古錦岩都會親自前往菜地,鼓勵百姓們。
有一日,她遇到一位年邁的老人,正在地裏拔草,滿頭大汗卻不曾停歇。
古錦岩走上前,輕聲道:“老人家,您年事已高,何必如此辛苦,還是讓年輕人來吧。”
老人抬頭,露出布滿皺紋的笑容,回答道:“大人,我雖然老了,但還能出一把力。
這是咱們赫沙城的希望,我也想為後人留下一片家園。”
古錦岩聽著,心頭一熱。
她扶起老人,低聲說道:“多謝您,我們會記住您的付出,赫沙城的百姓永遠不會忘記。”
在古錦岩的引領下,百姓們從菜地中得到的收獲逐漸增多。
雖然每天的口糧依然有限,但每晚的青菜湯已經成為了支撐他們勞作的動力。
這些新鮮的蔬菜讓百姓們的身體逐漸恢複了些許力氣,也讓他們心中燃起了對未來的信心。
漸漸地,百姓們日複一日地勞作,不再隻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讓赫沙城再度繁榮。
他們懂得,這片菜地不僅僅是一塊耕地,更是他們對生活的執著與希望。
赫沙城的重建工作日漸深入,但需要大量木材和石料的城牆修補和房屋搭建讓古錦岩深感壓力。
周圍的林地早已荒廢,采石場也無人打理,取材變得異常艱難,工人們在城內徒勞地等待,進度開始受阻。
望著逐漸顯得荒涼的工地,如果不能迅速找到足夠的建材,赫沙城的複興將遙遙無期。
古錦岩當即決定,親自前往數日路程外的一片山林勘察,希望找到可用的木材資源。
清晨,她帶領一支小隊出發,隨行的還有幾位強壯的青年和經驗豐富的伐木工人。
一路上,古錦岩仔細觀察四周的地勢與植被,留心記下水源的分布和山路的崎嶇,以便今後運輸木材時能找到最佳路線。
經過三天的跋涉,隊伍終於到達了預期的山林。
這片森林茂密,參天大樹隨處可見,樹冠遮天蔽日,空氣中彌漫著樹木的清香。
看到這片未被采伐的林地,古錦岩心中燃起了希望。
這片林地就是重建赫沙城的關鍵所在。
古錦岩帶領小隊曆經數日艱苦跋涉,終於抵達山林中的村莊。
麵對著眼前的村民,她心中充滿期待,但同時也知道,這場談判充滿了不確定性。
當古錦岩帶著隨行人員進入村子時,村民們用探究的目光打量著這些遠道而來的陌生人。
她察覺到大家的警惕和疑慮,便放緩步伐,微微彎腰,以示尊重。
村長是位年過花甲的老人,衣著樸素,但眼神淩厲,顯然是個精明的人。
他走上前來,客氣卻略帶防備地問道:“幾位客人,您們此行是為何事?”
古錦岩上前一步,抱拳行禮,微笑著回答道:“我們是赫沙城的百姓,久聞貴村善良淳樸。
我等此次前來,是為貴村提供一個互利的機會。”
她一邊說著,一邊用誠摯的眼神與村長對視,希望以真誠贏得對方的信任。
村長沉默片刻,點了點頭,示意古錦岩和隨行人員到村裏的一棵大榕樹下坐下。
村民們圍了上來,抱著手臂或站或坐,神情各異。
古錦岩微笑著點頭示意,接下來的一番話,至關重要。
古錦岩開口向村民們解釋道:“赫沙城曆經戰火,百姓無家可歸,但我們並沒有放棄重建的希望。
眼下,赫沙城重建急需大量木材,而貴村附近的山林正是最好的資源。
我們並非強求,而是希望通過合理的交換,互通有無,幫助貴村也獲得更多生活物資。”
她的話語溫和而有力,言辭懇切,不帶絲毫的強硬之意。
然而,村長微微皺眉,顯然不太放心。
他緩緩說道:“大人,您說的我們都明白。
但這片林地可是我們祖輩留下的,我們需要它來取火、搭建房屋。
若是將木材都提供給赫沙城,今後我們的生活怎麽辦?”
村民們聽到村長的話,紛紛點頭表示擔憂。
古錦岩心中也理解他們的顧慮,她知道這片林地對村民的重要性。
她稍作思索,繼續說道:“我十分理解各位的憂慮。
我們並不會過度采伐,隻會選擇符合建築需求的成熟木材,同時保證山林的可持續性。
此外,我承諾,用赫沙城未來的糧食和布匹作為交換,讓大家有足夠的物資過冬,不會影響生活所需。”
聽到這裏,有一名年長的婦女忍不住插嘴道:“大人,您說的這些雖好,可我們怎麽能確定你們會遵守承諾呢?
到時候木材被砍了,我們拿不到糧食怎麽辦?”
古錦岩微微點頭,理解她的擔憂,溫柔地回答:“為了保證雙方的利益,我們可以逐批交換。
每一批木材運回赫沙城後,我會派人將糧食和布匹送到貴村。
並且,我願立下文書,簽字畫押,以赫沙城百姓的名義,保證我們的承諾。”
村長沉思片刻,似乎被她的真誠打動,但他依舊不放心:“文書固然能表明您的誠意,可我們村子人口不少,光是糧食和布匹怕是難以支撐。
若是日後貴城無力履行承諾,我們該怎麽辦?”
古錦岩並未被這番質疑激怒,她保持耐心,提出了進一步的方案:“既然大家有此擔憂,那麽我們可以增加對村子的回報。
不僅是糧食和布匹,我們還可以派工匠來幫貴村修繕房屋、改善農具,以此回報村民們的慷慨之心。”
她的話引起了村民們的竊竊私語。
村裏不少房屋年久失修,工匠對他們來說是難得的資源。
村長見村民們有所動心,略顯鬆動,但他並未完全放下戒備。
他繼續追問道:“既然如此,那我鬥膽提出一個條件。
赫沙城若有餘糧,可否每年為村中老弱提供一些,以確保他們的溫飽?”
古錦岩點頭應允,答道:“貴村老弱若需幫助,我必不推辭。
赫沙城的重建不會忘記大家的支持,我會定期送糧,確保大家的生活無憂。”
聽到這裏,村長終於露出一絲微笑,但他還是提出最後的條件:“大人言之有理,但這林地畢竟是我村的根本,
我們隻能先讓出一部分,若赫沙城確實守信,才可繼續合作。”
古錦岩深知這是談判的突破點,便立即答應下來:“一部分木材足以,先從最外圍的區域采伐,確保不傷林地根本。”
村長思索良久,終於伸出手,與古錦岩緊緊握手,象征著這場談判的達成。
商議完成後,古錦岩開始指揮隊伍勘測山林,並規劃出一條安全的伐木路徑。
每一棵樹木的選擇都經過仔細考慮,她指示伐木工人們隻砍伐符合建築需求的大樹。
避免過度采伐,以確保山林的可持續發展。
伐木工人們依照她的指令,謹慎而有序地工作起來。
山林間不時傳出伐木的聲音,沉穩的斧頭聲和樹木倒地的悶響在靜謐的森林中回蕩。
古錦岩親自參與其中,帶頭進行勞作。
古錦岩卷起袖子,挽好斧頭的握柄,沉穩地揮動斧頭,砍下一棵合適的大樹。
大樹倒地後,她帶領工人們仔細查看樹幹的質量和粗細。
為了保證木材的利用率,她決定根據木材的長度和粗度進行分類,並對不同用途的木材進行精細的劃分。
首先,她示意工人們將較為筆直、粗壯的木材切成三米長的段落,這類木材將用於搭建城牆的主梁結構。
這些主梁需要承受巨大的重量,所以必須選取直徑最粗、年輪緊密的樹幹。
古錦岩指著這些木材,囑咐工人們用特別的刻痕標記,以便之後運回赫沙城時能直接分配到城牆工地。
工人們一一標記後,將這些主梁木整齊地堆放在一側,防止混淆。
接下來,她指揮工人們將較為細長的樹幹切割成兩米左右的短段,作為房屋的梁柱和屋頂支撐。
她要求這類木材既要直且堅韌,不宜過於粗重,以便用於房屋的結構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