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雨微望著眼前憑空消失的透明顯示屏,心中暗自感歎未來科技的便捷與不可思議,搖了搖頭,將這份驚奇暫時擱置。


    開始審視自己住的這個房間,空間不寬敞,裏麵沒有太多家具,但也挺幹淨整潔的。


    屋內光線有些發暗,抬頭看去,花格窗上不是透明玻璃,而是斑駁的油蠟紙,是它們將外界的光與影擋在了窗外。


    光線勉強穿透這層屏障,灑在房間的角落。


    窗戶上,那些曾經用來抵禦寒風和濕氣,現在卻略顯斑駁的油蠟紙,邊緣已泛起毛邊,中間更是散布著幾處明顯的破洞。


    油蠟紙都破洞了,怎麽不換換?


    外麵一陣冷風襲來,化作一股細長的氣流,悄無聲息地穿透室內溫暖的屏障,帶著特有的清新與幾分寒意。


    這股涼意,不像昨天剛醒來時那般刺骨的寒冷,尚能接受,估計是身體快好了的緣故吧。


    屋內陳設簡單,隔著床邊不遠,擺放著一張略顯陳舊的木質書桌,上麵放著幾本書。


    緊鄰一側,是一個原木色的衣櫃,門板透露出歲月的痕跡。


    視線轉到床邊,上麵隨意擺放著幾件衣物,灰藍色上衣與紅色毛衣,黑色褲子。


    這些衣物沒有繁複裝飾,也不像上輩子的衣服那般多姿多彩,要說優點,估計是幹淨吧。


    穿的時間應該不短了,邊緣有些發白,有磨損。


    池雨微垂下眼簾,看著自己身上的衣物——一套雖顯樸素卻幹淨整潔的秋衣秋褲,布料雖不如上輩子那般細膩柔軟,卻也透著幾分溫暖。


    房間的布置雖然不怎麽枕頭套,卻也整潔有序,能單獨擁有一個房間,這在當時已屬難得。


    更不用說衣物上連一個補丁的影子都未見,雙手更是光滑細膩,沒有因繁重勞作而留下的痕跡。


    這一切,都讓池雨微暗自揣測,或許她所在的這個家庭,在70年代的社會中,算得上是條件較為優渥的。


    看來,自己不用吃苦了,這樣也好。


    不是有句老句,“隻要想吃苦,就會有吃不完的苦。”


    說實話,池雨微表示她不想吃苦。


    房間裏,還能聽到不遠處街道上偶爾駛過的自行車,鈴聲清脆悅耳,這個家住的並不偏僻。


    感受到身體較昨日明顯好轉的輕快,池雨微拿起床邊的衣物,準備起床。


    先是在房間走了幾圈,慢慢適應,腦中回憶著原主的過往生活。


    她們家,世代紮根在京市這片繁華的地方,家中的老宅子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與溫情。


    位置大概是上輩子的二環與三環之間,位置不錯。


    這片充滿生活氣息的地方,四周環繞著清新而又略帶幾分塵世的空氣,周圍彌漫著鄰裏間烹煮佳肴的溫馨香氣與遠處花草樹木的自然芬芳。


    這一片,中心位置,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靜靜佇立,青磚灰瓦,飛簷翹角,透露出歲月的沉澱與文化的底蘊。


    院內,幾株老槐樹枝葉繁茂,為炎炎夏日帶來一片涼爽的綠蔭,樹下擺放著石桌石凳,供人小憩對弈,為這古老的院落增添了幾分生機與色彩。


    裏麵住的人非富即貴,不然也不可能在這個時候還能完整保留下來。


    小時候不懂事,巷子裏小孩會跑過去玩耍,現在長大了,池雨微已經很久沒有進去過,四合院那邊的人也不跟她們來往。


    四合院不遠處,幾棟自建平房錯落有致,雖沒有四合院那般占地麵積大,卻也別有一番風味。


    每當夕陽西下,柔和的餘暉灑在這些平房上,給整個場景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顯得寧靜且美好。


    這片區域的另一側,則是熱鬧非凡的大雜院,大雜院內,幾排低矮的房屋緊密相連。


    這裏居住著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居民,他們共同生活在這裏,相互幫助,彼此關照,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鄰裏情誼。


    院內,孩子們追逐嬉戲,笑聲連連;大人們則或聚在一起聊天,分享著生活的點滴;老人們則坐在樹下,享受著這難得的閑適時光。


    大雜院雖顯擁擠,卻充滿了人情味和生活的煙火氣,但平常也是吵鬧不斷。


    池雨微家在自建平房那一塊,宅院前,一方小院靜謐且雅致,中間那棵老棗樹曆經風霜,每年秋天依舊掛滿累累碩果;一旁的桂花樹則在中秋時節,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芬芳。


    正房有三間,青磚灰瓦,古樸中透著歲月的沉穩。


    兩邊的偏房也是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旁邊還有後建的小廚房、廁所、洗漱間。


    廚房裏,母親忙碌的身影總是最早迎接晨光,為家人準備一日三餐的溫馨;簡陋卻幹淨的廁所,則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小空間。


    70年代這會兒,大多數家庭的生活空間相對緊湊,洗漱間的概念尚未普及到家家戶戶,能夠擁有一間獨立的洗漱間實屬罕見。


    那時的生活節奏與現在大相徑庭,人們的日常清潔習慣也深受環境影響。


    洗澡這一活動,往往不是在家中私密進行,而是在街道上的公共大澡堂,是那個時代所特有的。


    池雨微家,在這份普遍之中顯得特別。


    她父親池立國,為了讓妻子和女兒在日常生活中用水便利,建造了一個獨立的洗漱間,免去麻煩。


    在物資並不充裕的70年代,像池雨微家這樣的一座平房宅院是許多人羨慕的。


    她也很高興,家裏條件不錯。


    慢慢回憶著,池雨微的思緒也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小時候那個充滿歡聲笑語的老宅。


    父親池立國,作為義利食品廠車間的資深大師傅,不僅技術精湛,更是同事們心中的楷模,他的雙手仿佛能點石成金,將簡單的食材變為舌尖上的美味。


    母親黃臘梅,則是廠裏不可或缺的會計,以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守護著每一筆資金的流轉,為廠裏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大哥池明輝,作為家中的驕傲,幸運地趕上了大學的末班車,現在京市第一機床廠鍛冶科擔任技術人員。


    池雨微是家中唯一的女兒,高中畢業還未找到工作,閑在家裏,幫忙分擔家務。


    原主偶爾也會在夜晚燈下,翻閱書本,暗自感歎不能像大哥那樣參加高考的惋惜。


    小弟池明遠,年僅八歲,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小學二年級的他,每天背著書包蹦蹦跳跳地去學,放學後又總愛纏著姐姐和爸媽講故事。


    池家的親情網,除了一家人外,還延伸至兩邊的親戚。


    父親池立國這邊有姑姑和叔叔,雖不常聚,但每逢佳節,定會相約一堂,共享喜樂。


    母親黃臘梅那邊是一個大家庭。


    京市昌平縣興壽公社下麵的一個小村子-桃林村。


    這裏四季分明,春日裏桃花笑映紅雲,夏日裏綠蔭蔽日,秋風送爽時果實累累,冬雪覆蓋下更顯幾分靜謐與純潔。


    母親黃臘梅的家,便坐落在這片充滿自然韻味與家族溫情的小村。


    家中,外公外婆以慈祥的笑容和勤勞的雙手,守護著這個大家。


    大舅、二舅在田間地頭揮汗如雨,用辛勤的勞動換來一季的豐收。


    閑暇之餘,滿載著從田間地頭采摘的新鮮蔬菜與甘甜水果,帶給池雨微一家 。


    小弟池明遠,總是對大舅的到來充滿無限的期待與歡喜。


    池雨微還在回憶,一陣清晰且爽朗的聲音穿透了房間。


    “臘梅,你今天竟然在家啊?真是難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早知道係統能掙錢,還下鄉幹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樂藍雅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樂藍雅季並收藏早知道係統能掙錢,還下鄉幹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