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車內坐了四個人,炭火燒得暖,楊芸兒一時覺著有些氣悶,便隨手將馬車窗戶微微推開一條縫。


    車外風雪正緊,隻需一條小縫,一陣寒風呼嘯著就卷入馬車內,打斷了李泓暄與羅子昂的談話。


    “你在做什麽?”李泓暄挑眉問道。


    “通通風,車裏有點兒悶熱。”楊芸兒尷尬地笑了笑,心想總不好說,怕你一氧化碳中毒吧。


    楊芸兒緊了緊身上的毛毯,深深吸了一口新鮮空氣,卻沒忍住重重打了個噴嚏。


    身側的嫣紅見狀立即抬手將窗戶關上。


    李泓暄揉了揉酸脹的太陽穴,將眼睛閉上,他本意是略養會神,可才閉上眼,腦海中又浮現出這兩日見到的淒慘場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凍斃於大雪之中。


    聽聞城內也凍死了不少人。


    李泓暄莫名煩躁起來,他抬眼看到車內燃得正旺的炭火,皺了皺眉,說道:


    “既然覺得熱,就把這炭滅了吧。如今城裏缺柴薪,王府也省著點用。”


    李泓暄活動了一下僵硬的雙腿,轉過臉去,對羅子昂吩咐道:“羅叔,明日再送些石炭去粥棚。”


    “王爺心善,可再這樣下去,府上隻怕也要不夠用了。”


    “婉兒屋裏的不能短了。”李泓暄皺眉思索了會,吩咐道。


    他抬眼望了一眼對麵的楊芸兒,接著補了一句,“也不要少了她的,其餘地方就省著點用吧。”


    “某省得。”


    楊芸兒吃驚地望著眼前這兩個男人一問一答,尤其是李泓暄。這往日裏大手大腳的小王爺,從不知節儉為何物,今日這是怎麽了?


    她沒留意李泓暄惦記婉兒時,居然也考慮到了她,隻覺得一貫大方的老板突然摳門起來,難道是經濟危機的征兆?


    見側妃麵帶問詢之色,羅子昂主動解釋道:


    “如今京城柴薪緊缺,一秤炭的價格竟然漲到200文之多,翻了整整十倍不止,即便是王府也要用不起了!更不用說那些平寒之家。”


    奇貨可居,坐地起價,古今相通!


    楊芸兒憤憤地咬了咬唇!早前羅子昂曾提醒過她,冬日粥棚賑災,最難是柴薪,當時她以為不過是運輸困難,可以克服,如今看來,自己又過於樂觀了。


    她忍不住驚歎出聲:“何以至此?”


    李泓暄苦著臉瞪著她,反問道:“京城附近,除了西郊的皇家獵苑以及東南帝陵,哪裏還有成片的山林?”


    羅子昂則耐心為楊芸兒解惑:“京城人口眾多。往日都要依靠南北貨運供養,如今南北都受雪災,河流凍結,漕運停滯。京中哪裏去尋柴薪?即便是石炭,也十分有限。”


    談話間,六小王爺重重一拳砸在馬車壁上,前麵馬兒似有感應,一聲長嘶,算作對主人的呼應。


    楊芸兒胸口發悶,她聯想到上輩子的封控,那時還有逆行的快遞小哥,這個時代若真成了孤城,會不會餓肚子啊!


    “京城貨運中斷,米糧可足?”


    “京中糧倉存糧照例可供九年之需,這是太祖定下的鐵律。”


    “既然可以存糧,為啥京中不儲存柴薪?”


    麵對楊芸兒的“天真”發問,李泓暄和羅子昂皆皺起了眉頭。六小王爺更是扭頭看向窗外,不想理睬。


    羅子昂出聲解釋道:“此乃積弊也。真宗朝也曾遇冬日大寒,雨雪不止,民饑寒死道路者甚眾,當時真宗大怒,曾下旨‘令三司常貯炭五七十萬秤,如常平倉,遇價貴則糶之’,然而……”羅子昂長歎一聲。


    楊芸兒跟著心頭一緊,出現轉折詞,大多是壞事。


    “無論是北邊的棉花、生絲,還是南邊的糧食、茶葉,都依賴運河,然河道就那麽寬,船就那麽多,運力有限。軍餉糧草、民間糧食,還有達官貴人的消費都是不能短的,雪災並非年年有,何況民間有雲‘百裏不販樵、千裏不販糴’,一來二去,這柴薪常平倉便不了了之。”


    楊芸兒聽明白了,京城人口密集,周邊過度砍伐,民間遠程運柴費力不賺錢,而承擔官方漕運任務的船舶數量有限,首先得保證糧食的運力,這樣一來,又重又占地方的柴薪隻能靠後。


    這不是經濟危機,而是能源危機。是大自然對人類文明的報複。


    “其實年年京中或多或少都會凍死人,隻是鬥升小民,命賤如紙,不入貴人的眼罷了。”


    楊芸兒正死命地在腦海中搜索上輩子學的知識,盤算著哪些可以應用於眼下困局,就聽得耳畔咚一聲,原來六小王爺又開始拳砸馬車。


    楊芸兒心中腹誹,老板您這是要把車劈了捐出去當柴燒麽,不能這樣啊!


    她自己從來都是理智的,並不讚成那種割肉救人無原則的聖母心。


    楊芸兒擔心地望著李泓暄,就怕這小老板衝動下幹傻事。


    “我明日再去村中走一趟,那些輔兵實在是太磨蹭了,本王明日親自動手。”李泓暄的聲音有些沙啞。


    聞言楊芸兒和羅子昂雙雙皺眉。


    羅子昂還在思索如何勸阻時,楊芸兒已率先急聲叫道:


    “王爺,您這身份應該去調動更多的資源改變現狀,而不是直接跑村裏搬磚!”


    聞言,李泓暄立馬嘟起嘴,毫不客氣地回懟道:“不是你笑話本王雲端救災,催著本王去現場看看麽?”


    “您來了,也看到了,感覺怎麽樣?”


    看著小老板一下子炸了毛的樣子,楊芸兒倒是冷靜下來,年輕人需要耐心引導。


    李泓暄沉默了半晌說道:“以往聽聞京城凍死人,雖心疼,但並未有多大觸動,可如今親眼見了,本王無法再忍。”


    看著六小王爺又舉起拳頭準備砸車,楊芸兒也顧不上身份,直接伸手一把拉住,開口勸到:


    “王爺,您知曉便夠了。留在村裏,您隻是一名普通的搬磚工人,您就是把自己累死,一天能搬多少磚頭?但如果回到朝堂之上,您是大瑞的皇子。您可以調度的遠不止村裏的幾塊磚頭!”


    羅子昂適時跟進:“王爺,娘娘說得對!”


    李泓暄拳頭舉到半空,沉默了。


    “娘娘那日的話……意思其實是,隻有您親眼見了,才知道救災的事有多急。”羅子昂再次從中說和。


    李泓暄想到前日與楊芸兒吵架時,這小妮子曾叉著腰瞪著眼對自己嗬斥:“王爺您在書房喝茶擺棋譜的功夫,城外就可能有一人倒斃於風雪之中!”


    當時自己隻嫌她危言聳聽,不料如今卻是一言難盡。


    看著馬車中一搭一檔試圖勸服自己的兩人,李泓暄把頭轉向窗外,沉聲道:“本王知曉了,今晚回去便寫折子。”


    “上完折子,還得催那些人快些動作!”


    “可那些老大人……”


    “王爺,您可以去催!往死裏催!”


    往日見到小側妃這副火急火燎推自己幹活的樣子,李泓暄總是萬分不耐。


    然而此刻,他握緊了拳頭,指尖掐入掌心,十分鄭重地點了點頭。


    ——狐狸出場線——


    李宏燁背手站在窗前,看著屋外呼嘯的風雪,神情帶著幾分玩味。


    “六哥親自去村裏修屋?看不出來,一年多不見,倒成了個能吃苦的!”


    “聽那婆子說,六王爺將府中的石炭捐去了村裏,村裏人對六王爺感恩戴德……”


    “也是個蠢的,他手頭能有多少石炭?一味蠻幹有什麽用?”


    李泓曄撣了撣衣袖上的灰,踱步回桌前坐定,端起一碗熱茶,悠悠品了一口。


    誰能料到自己被打發到北邊苦寒之地,竟能探得礦藏,真天意也。


    “王爺常與風雪打交道,自是最知道這裏麵的門道。”


    李泓曄擺了擺手,打斷了手下人的恭維。


    “此前運來京中的貨都安排好了吧?再送一車去給老大人。這時候,石炭比什麽都應景。就讓這些老家夥們陪著六哥先玩一玩吧。”


    李泓曄放下茶盞,用指節敲擊著桌麵,眼中帶笑:“六哥,看你這次如何應對!”


    【為愛發電之——學習筆記分享


    為了寫這次雪災,查閱資料才知道宋代曾發生過能源危機。唐朝的賣炭翁尚能“伐薪燒炭南山中”,到了宋代,根據《夢溪筆談》記載:“今齊、魯間鬆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鬆山大半皆童矣”。樹都砍光了,燃料危機凸顯。


    除了沒有柴薪,當時棉花還沒有普及。富人有皮裘,蠶絲綿,民間卻隻能用麻、葛。


    據說唐宋時期為禦寒,產生了名為“紙裘”的特質紙衣。唐代取材於麻紙,宋代改成用楮皮紙製作,耐磨,可禦風寒,透氣性好,關鍵是便宜。據說迫於饑寒,文人、士兵、小吏以及僧侶紛紛穿上“紙裘”禦寒。


    文雖參考唐宋,但我想了想,還是讓大瑞的百姓穿棉衣蓋棉被吧。我實在想象不出穿紙衣的樣子,親們覺得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學霸穿越成側妃,咱不卷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紫竹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紫竹君並收藏學霸穿越成側妃,咱不卷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