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池經業因為喝多就倒下了,木千羽讓人把他送回到他的營帳中去,告訴手下時刻看著他。
一個喝醉酒的人,要麽會狂吐,要麽就直接倒床就睡,還有可能是亂折騰。
木千羽可不想這個家夥不小心把自己折騰沒了,這可是林州。
沒有池經業的嘮叨,木千羽的營帳中非常的安靜。
木千羽的思緒開始起伏,陷入了沉思中。
池經業的一家的遭遇隻是天下的一個縮影,還不是最慘的那種。
一個享受過現代文明的人,被古代的殘酷現狀一次次刷新認知。在曆史的巨輪中,底層的百姓總是被無情的碾壓。
回想自己當初的理想,隻不過是想當好南歸的縣令罷了。
誰曾想,在命運這個巨手推動下,自己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因為自己,有多少人的命運被改變?在曆史的長河中,又掀起了多大的波瀾?
今晚被池經業一番是述說後,千羽到底要建立一個怎樣的國度?
千羽的製度大多數都是仿照明朝的,建立內閣六部。官員的品級,將士們的軍級都是。
武器裝備上仿照的是唐朝的,後勤保障上是仿照明朝的。
軍官培養上,卻是仿照近代的軍事模式。
除了仿照中國的幾個朝代製度,有些地方還仿照了西方國家的一些做法。
例如帝國法令,這個可是仿照了拜占庭帝國。這個帝國能延續上千年,就是因為他們的帝國法令。
不過,有學者認為,西方的曆史無從考究,上千年這個說法有點誇張了。
自己不在乎拜占庭帝國是不是有上千年的曆史,隻是覺得一個要想保證一個帝國的正常發展,法律是必須的。
從心理學上來說,人性是經不考驗的,法律就是來約束人性的。
有句話是,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標準。
還有的就是,發展大量的農莊經濟。
說到經濟,這是千羽帝國的薄弱之處。
可以這樣子說,千羽目前的經濟狀況跟朝鮮這個國家差不多,就是開放部分的城池,全國進行規劃性經濟。
這種模式,在現代是格格不入,在古代同樣的。
如果不是現在各方勢力全部進入到不斷的對外戰爭,所有的國家都成了戰爭機器,以這種經濟方式,國家很有可能就崩潰了。
很多穿越的人,第一時間就會考慮到如何搞活經濟。
自己本身就不是一個經濟人才,對如何盤活經濟,還差些火候。
但是以一個朝廷的超強幹預,就算自己不懂,大把懂這方麵的人才,就比如池經業。
可是,自己有自己的擔憂在裏麵。
在自己有限的曆史知識中,從古到今,尤其是封建社會,提倡的都是重農抑商。
為什麽?
因為商人重利,會侵蝕國家的利益,掠奪百姓生存的資源。
很多人都說,王朝的滅亡都是因為土地兼並,導致人口的資源分配不平衡,然後就有人起義。
這是根本原因,再認真細究一下,裏麵有商人的影子。
在別人的觀點中,商人就是那些做生意的人,不屬於朝廷範圍內的,最多就是官商勾結。
可是,明朝之前,曆朝曆代,占據國家大多資源的都是那些門閥,世家。
有人就會說,在唐朝的時候,黃巢不是把那些門閥世家都殺清光了嗎?至少唐朝以後就沒有什麽門閥世家了。
真正沒有門閥世家的,其實還是明朝開始。
明朝以前的門閥世家都是以皇族、權貴為中心,壟斷了國家機器和國家極大資源。
這些門閥世家說白了,就是披著權力的商人而已。
經濟的本質就是交換和商品流通!
明朝之前誰占資源多,就是經濟的占有者。那些權貴,有哪一家,家裏是沒有產業的?又有哪一家不做生意的?
沒有這些經濟活動,朝廷哪裏的經費開支,單靠稅收嗎?沒有那些商業行為,門閥世家能維持奢靡的生活?
重農抑商,隻不過是不允許民間普通老百姓大搞而已,做小本生意還是允許的。
以前是門閥世家都是一些功勳家族,是開國時候就開始創立的,一代接一代。
他們作為統治階級,也會考慮到天下的安穩,會讓利一部分給底層的百姓。
隻是到了一定時間,氣候大變,造成了極端的天氣,百姓出現顆粒無收,土地又被兼並的情況下,王朝就會進入到末期。
到明朝了,經曆了土木堡之變,上層的功勳階層被滅個精光。
這就給了底層商人的機會,讓他們有了發展的希望。
這些商人是沒有進入仕途的機會,但他們另辟蹊徑,砸錢去培養那些讀書人。
這群讀書人可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東林黨,也是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可能有人會質疑,開什麽玩笑,明朝滅亡還跟商人有關係?
在讀書的時候,曆史書裏可有那麽一句話,明朝時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
在英國的曆史上,經曆了兩次的工業革命,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
這就導致了英國產生了資產階級。
新興的資產階級階級在得到極大的財富之後,就想謀求更多的權利,便發動了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國王的統治,通過了《權利法案》!
明朝時期的商人,采取的折中的辦法,培養了自己的代理人。
朝廷的經濟命脈掌握在商人的手裏,又怎麽會有足夠的經費提供給前線軍隊?
所以,明朝亡了,亡於一群商人之手。
清朝的統治者怎麽不知道這群商人,可是又有什麽辦法,他們都已經根深蒂固了。
不過,雍正不信這個邪。借殺貪官之名,打壓了這群商人。
可惜啊,後來的清朝統治者就沒這個魄力了。再者,雍正也隻有殺戮這一個方式,也不是什麽經濟高手,隻能壓的一時而已。
所以,在封建社會中,如何搞好經濟是一大難題。
一不小心,就像明朝那般。
商人是貪婪的,有足夠的利益,國家都能賣,祖宗都能背叛。
而且商人在獲得足夠多的利益後,便會尋求更大更多的權利。
那又有什麽是能夠滿足他們的貪心呢?
朝廷的權力,官員的權力,擁有這個權力,他們就能獲得更加多的利益。
一個喝醉酒的人,要麽會狂吐,要麽就直接倒床就睡,還有可能是亂折騰。
木千羽可不想這個家夥不小心把自己折騰沒了,這可是林州。
沒有池經業的嘮叨,木千羽的營帳中非常的安靜。
木千羽的思緒開始起伏,陷入了沉思中。
池經業的一家的遭遇隻是天下的一個縮影,還不是最慘的那種。
一個享受過現代文明的人,被古代的殘酷現狀一次次刷新認知。在曆史的巨輪中,底層的百姓總是被無情的碾壓。
回想自己當初的理想,隻不過是想當好南歸的縣令罷了。
誰曾想,在命運這個巨手推動下,自己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因為自己,有多少人的命運被改變?在曆史的長河中,又掀起了多大的波瀾?
今晚被池經業一番是述說後,千羽到底要建立一個怎樣的國度?
千羽的製度大多數都是仿照明朝的,建立內閣六部。官員的品級,將士們的軍級都是。
武器裝備上仿照的是唐朝的,後勤保障上是仿照明朝的。
軍官培養上,卻是仿照近代的軍事模式。
除了仿照中國的幾個朝代製度,有些地方還仿照了西方國家的一些做法。
例如帝國法令,這個可是仿照了拜占庭帝國。這個帝國能延續上千年,就是因為他們的帝國法令。
不過,有學者認為,西方的曆史無從考究,上千年這個說法有點誇張了。
自己不在乎拜占庭帝國是不是有上千年的曆史,隻是覺得一個要想保證一個帝國的正常發展,法律是必須的。
從心理學上來說,人性是經不考驗的,法律就是來約束人性的。
有句話是,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標準。
還有的就是,發展大量的農莊經濟。
說到經濟,這是千羽帝國的薄弱之處。
可以這樣子說,千羽目前的經濟狀況跟朝鮮這個國家差不多,就是開放部分的城池,全國進行規劃性經濟。
這種模式,在現代是格格不入,在古代同樣的。
如果不是現在各方勢力全部進入到不斷的對外戰爭,所有的國家都成了戰爭機器,以這種經濟方式,國家很有可能就崩潰了。
很多穿越的人,第一時間就會考慮到如何搞活經濟。
自己本身就不是一個經濟人才,對如何盤活經濟,還差些火候。
但是以一個朝廷的超強幹預,就算自己不懂,大把懂這方麵的人才,就比如池經業。
可是,自己有自己的擔憂在裏麵。
在自己有限的曆史知識中,從古到今,尤其是封建社會,提倡的都是重農抑商。
為什麽?
因為商人重利,會侵蝕國家的利益,掠奪百姓生存的資源。
很多人都說,王朝的滅亡都是因為土地兼並,導致人口的資源分配不平衡,然後就有人起義。
這是根本原因,再認真細究一下,裏麵有商人的影子。
在別人的觀點中,商人就是那些做生意的人,不屬於朝廷範圍內的,最多就是官商勾結。
可是,明朝之前,曆朝曆代,占據國家大多資源的都是那些門閥,世家。
有人就會說,在唐朝的時候,黃巢不是把那些門閥世家都殺清光了嗎?至少唐朝以後就沒有什麽門閥世家了。
真正沒有門閥世家的,其實還是明朝開始。
明朝以前的門閥世家都是以皇族、權貴為中心,壟斷了國家機器和國家極大資源。
這些門閥世家說白了,就是披著權力的商人而已。
經濟的本質就是交換和商品流通!
明朝之前誰占資源多,就是經濟的占有者。那些權貴,有哪一家,家裏是沒有產業的?又有哪一家不做生意的?
沒有這些經濟活動,朝廷哪裏的經費開支,單靠稅收嗎?沒有那些商業行為,門閥世家能維持奢靡的生活?
重農抑商,隻不過是不允許民間普通老百姓大搞而已,做小本生意還是允許的。
以前是門閥世家都是一些功勳家族,是開國時候就開始創立的,一代接一代。
他們作為統治階級,也會考慮到天下的安穩,會讓利一部分給底層的百姓。
隻是到了一定時間,氣候大變,造成了極端的天氣,百姓出現顆粒無收,土地又被兼並的情況下,王朝就會進入到末期。
到明朝了,經曆了土木堡之變,上層的功勳階層被滅個精光。
這就給了底層商人的機會,讓他們有了發展的希望。
這些商人是沒有進入仕途的機會,但他們另辟蹊徑,砸錢去培養那些讀書人。
這群讀書人可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東林黨,也是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可能有人會質疑,開什麽玩笑,明朝滅亡還跟商人有關係?
在讀書的時候,曆史書裏可有那麽一句話,明朝時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
在英國的曆史上,經曆了兩次的工業革命,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
這就導致了英國產生了資產階級。
新興的資產階級階級在得到極大的財富之後,就想謀求更多的權利,便發動了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國王的統治,通過了《權利法案》!
明朝時期的商人,采取的折中的辦法,培養了自己的代理人。
朝廷的經濟命脈掌握在商人的手裏,又怎麽會有足夠的經費提供給前線軍隊?
所以,明朝亡了,亡於一群商人之手。
清朝的統治者怎麽不知道這群商人,可是又有什麽辦法,他們都已經根深蒂固了。
不過,雍正不信這個邪。借殺貪官之名,打壓了這群商人。
可惜啊,後來的清朝統治者就沒這個魄力了。再者,雍正也隻有殺戮這一個方式,也不是什麽經濟高手,隻能壓的一時而已。
所以,在封建社會中,如何搞好經濟是一大難題。
一不小心,就像明朝那般。
商人是貪婪的,有足夠的利益,國家都能賣,祖宗都能背叛。
而且商人在獲得足夠多的利益後,便會尋求更大更多的權利。
那又有什麽是能夠滿足他們的貪心呢?
朝廷的權力,官員的權力,擁有這個權力,他們就能獲得更加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