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螺是頭足綱、鸚鵡螺科的海洋軟體動物的通稱。共有2屬、6種,具卷曲的珍珠似外殼,貝殼最大可為26.8厘米,但成年鸚鵡螺一般都不超過20厘米。大臍鸚鵡螺是鸚鵡螺家族中體形最小的屬種,一般隻有16厘米。絕大部分的螺,是屬於腹足綱的軟體動物。而鸚鵡螺卻屬於頭足綱,和烏賊之類的動物是一家親。
鸚鵡螺是現生頭足綱中唯一具有外殼的種類,是一類古老而珍稀的物種。他的外殼由許多腔室組成,外套位於外殼內。各腔室之間有隔膜隔開;鰓2對;具63-94隻腕,但無吸盤;眼簡單,無晶狀體;無墨囊。殼薄而輕,呈螺旋形盤卷,殼的表麵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長紋從殼的臍部輻射而出,平滑細密,多為紅褐色。整個螺旋形外殼光滑如圓盤狀,形似鸚鵡嘴,故此得名“鸚鵡螺”。
鸚鵡螺這個名字,據說源自拉丁文中的“水手”,因為鸚鵡螺死亡後,身軀軟體會沉入海底,而外殼就“像水手一樣永遠漂泊在海麵”。
其實,活體鸚鵡螺偶爾也會“漂泊”。在暴風雨過後,風平浪靜的夜晚,鸚鵡螺會成群結隊的飄浮在海麵上,貝殼向上,殼口向下,頭部及腕完全舒展,輕鬆自在地隨波逐流,被水手們稱為“優雅的漂浮者”。不過,一旦風起浪湧,它們很快會回到海底,所以很少有人能碰見活體鸚鵡螺,隻有非常幸運的水手,才會偶爾一睹鸚鵡螺的美麗。而那些漂泊的鸚鵡螺殼,就更加稀罕了--幸運碰到的水手,會把它當做神物而珍重不已,他們認為這是慷慨的大海恩賜的護符,可以保護他們平安地回到遙遠的故鄉。
當代的一些數學家,則被鸚鵡螺外殼所呈現的優美螺線所吸引,也發掘出了許多有趣的內容。鸚鵡螺外殼的螺旋形狀,在數學上被稱為“等角螺線”,是一種出現在自然界少數貝殼、動物或花朵(如向日葵的種子盤)上的規則圖案,其中暗含了斐波拉契數列(即每一項都是前兩項之和),而數列的每兩項之間的比值,也無限接近黃金分割數(約0.618)。
鸚鵡螺分布於熱帶印度洋--西太平洋珊瑚礁水域。鸚鵡螺已經在地球上經曆了數億年的演變,但外形、習性等變化很小,被被古生物學家稱為無脊椎動物中的“拉蒂曼魚”,(拉蒂曼魚是登上陸地的脊椎動物的祖先,1.2億年前已經滅絕),是見證地球生命進化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進化和古生物學等方麵有很高的價值。
從遙遠的奧陶紀、白堊紀、新生代一直到現代,鸚鵡螺種群經曆了數億年的滄海桑田而繁衍生息,但它們的形態和習性卻幾乎沒有變化。
一、海洋最強霸主:距今5億年前的遙遠歲月,被定義為“奧陶紀”。那時候,地球的麵貌與今天截然不同--海洋麵積遠比現在遼闊,大部分陸地都被淺海覆蓋。
在奧陶紀後期,鸚鵡螺幾乎遍布全球,一種被稱為“角石”(平殼鸚鵡螺,可以理解為直殼的鸚鵡螺)的巨大無脊椎種族異軍突起。在奧陶紀的海洋裏,鸚鵡螺堪稱頂級掠食者,其中最凶猛的代表性族群,當屬海筆鸚鵡螺,也叫直殼鸚鵡螺,它們的殼並沒有卷曲成螺旋形,而是筆直得如同劍形--其最長的個體可達 11米,主要以三葉蟲、海蠍子等為食。
這種奧陶紀肉食性動物胃口非常不錯。它們在大海中橫行無敵,經常襲擊或吞食大量的三葉蟲、海蠍子等節肢類動物,有時候也會攻擊魚類,很快稱霸海洋。
但那時的地球,就像是一個躁動不安的孩子,火山、地震、海嘯時常發生,大地的形態也在不斷改變。
頻繁的火山活動和地殼運動,直接導致了地球生態環境的劇烈變化,繼而催發了生命的災難--第一次物種大滅絕。這次物種大滅絕持續了大約6500萬年,造成約85%的物種滅亡。
當時的海洋霸主直殼鸚鵡螺及其諸多近親族群,也絕大部分慘遭滅頂之災,僅有少數存活了下來,後來,一些鸚鵡螺的外殼變彎,大概就是現存鸚鵡螺的樣子了。
二、孑遺生物:鸚鵡螺在古生代幾乎遍布全球,經過億萬年的進化和滄海變遷,遠古鸚鵡螺類動物中的大部分都已滅絕,隻有現生的1科6種卷殼鸚鵡螺,頑強地生存下來。它們分別是:珍珠鸚鵡螺、窄鸚鵡螺、帕勞鸚鵡螺、穿孔異鸚鵡螺、異鸚鵡螺、大臍鸚鵡螺。但他們都是暖水性動物,分布水層為表層至600米水深,最適水層150~300米,壽命可達20年。分布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暖水區域,中國台灣、海南島和南海諸島都有原生的鸚鵡螺,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與現生鸚鵡螺相似的種類的最早化石記錄,出現在三疊紀(約2億多年前),而現生種類很可能是白堊紀晚期(6500多萬年前)躲過大滅絕的一支進化而來的。
即使這樣,現生鸚鵡螺也是當之無愧的“孑遺生物”,在研究生物進化和古生物學等方麵有著很高的價值。
三、特殊能力:鸚鵡螺是一種少見的會遊泳的貝殼,它的精密構造堪稱造物的奇跡,被海洋生物學家稱為汪洋中的噴射推進器。
鸚鵡螺基本上屬於底棲動物,平時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層用腕部緩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著在岩石或珊瑚礁上。通常夜間活躍,日間則在海洋底質上歇息,以觸手握在底質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層一直到600米深,適應不同深度的壓力。鸚鵡螺是肉食性動物,食物主要是小魚、軟體動物、底棲的甲殼類、特別以小蟹為多。
鸚鵡螺的遊行原理是借由水流不斷通過外套膜,然後經管狀肌肉本身以及動物體膨脹而噴射,往後方推進,提供向前的動力。
人類模仿鸚鵡螺排水,吸水的上浮、下沉方式,製造出了第一艘潛水艇--1954年,美國研製出世界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在美國格羅頓下水,在仿生科學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四、自然記錄者:1978年,世界一流的科學期刊《自然》上發表了一篇文章。
文章稱兩位年輕的科學家在研究了大量的鸚鵡螺殼後認為,鸚鵡螺殼每個腔室的條紋的數目同月亮繞地球運動的周期時間相關。
四億兩千萬年前的螺殼每個腔室隻有9條,而今天的螺殼大概每個腔室有30條紋路;這些發現與天文學發現相符--四億兩千萬年前月亮繞地球公轉的周期似乎是9天。
這篇論文在科學界和主流媒體都引起了轟動。這是實際的觀察結果,被不同科學領域獨立證據支持,最終成了令人驚歎的故事--鸚鵡螺是大自然版的宇宙時鍾,反映了月球繞地球運動周期的時間變化。
從此,不再隻是海螺的一種,他也代表了自然記錄者的角色,記載了自然界的演變。
從鸚鵡螺美麗外殼所昭示的自然數學原理,到他內部精密構造形成的造物奇跡,再到五億年歲月變遷依然幸存於世的神奇宿命,它揭示了大自然的奧秘,見證了生態的演變……這些無一不意味著它值得被保護與珍惜。
然而在今天,他卻因人類的捕殺與販賣,而麵臨著愈發嚴峻的生存危機。
鸚鵡螺現有的種類不多,但化石的種類多達2500種。這些在古生代高度繁榮的種群,構成了重要的地層指標。地質學家利用這些存在於不同地質年代的化石,可以研究與之相關的動物演化、能源礦產和環境變化,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科學的數據。且鸚鵡螺屬為古老的鸚鵡螺目唯一的現存屬,在古生物學十分重要,可藉以斷定地層的年代。
在如今的螺殼市場上,鸚鵡螺與萬寶螺、唐冠螺、鳳尾螺並稱“世界四大名螺”。鸚鵡螺也真是當之無愧的“藝術品”,它的美麗花紋和獨特的構造形態,加上傳奇般的生存狀態,的確是很好的收藏品。很多生物就是這樣從自然界中銷聲匿跡,出現在人類的壁櫥或者博物館中靜靜的見證著生態的演變曆史的變遷。
鸚鵡螺是現生頭足綱中唯一具有外殼的種類,是一類古老而珍稀的物種。他的外殼由許多腔室組成,外套位於外殼內。各腔室之間有隔膜隔開;鰓2對;具63-94隻腕,但無吸盤;眼簡單,無晶狀體;無墨囊。殼薄而輕,呈螺旋形盤卷,殼的表麵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長紋從殼的臍部輻射而出,平滑細密,多為紅褐色。整個螺旋形外殼光滑如圓盤狀,形似鸚鵡嘴,故此得名“鸚鵡螺”。
鸚鵡螺這個名字,據說源自拉丁文中的“水手”,因為鸚鵡螺死亡後,身軀軟體會沉入海底,而外殼就“像水手一樣永遠漂泊在海麵”。
其實,活體鸚鵡螺偶爾也會“漂泊”。在暴風雨過後,風平浪靜的夜晚,鸚鵡螺會成群結隊的飄浮在海麵上,貝殼向上,殼口向下,頭部及腕完全舒展,輕鬆自在地隨波逐流,被水手們稱為“優雅的漂浮者”。不過,一旦風起浪湧,它們很快會回到海底,所以很少有人能碰見活體鸚鵡螺,隻有非常幸運的水手,才會偶爾一睹鸚鵡螺的美麗。而那些漂泊的鸚鵡螺殼,就更加稀罕了--幸運碰到的水手,會把它當做神物而珍重不已,他們認為這是慷慨的大海恩賜的護符,可以保護他們平安地回到遙遠的故鄉。
當代的一些數學家,則被鸚鵡螺外殼所呈現的優美螺線所吸引,也發掘出了許多有趣的內容。鸚鵡螺外殼的螺旋形狀,在數學上被稱為“等角螺線”,是一種出現在自然界少數貝殼、動物或花朵(如向日葵的種子盤)上的規則圖案,其中暗含了斐波拉契數列(即每一項都是前兩項之和),而數列的每兩項之間的比值,也無限接近黃金分割數(約0.618)。
鸚鵡螺分布於熱帶印度洋--西太平洋珊瑚礁水域。鸚鵡螺已經在地球上經曆了數億年的演變,但外形、習性等變化很小,被被古生物學家稱為無脊椎動物中的“拉蒂曼魚”,(拉蒂曼魚是登上陸地的脊椎動物的祖先,1.2億年前已經滅絕),是見證地球生命進化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進化和古生物學等方麵有很高的價值。
從遙遠的奧陶紀、白堊紀、新生代一直到現代,鸚鵡螺種群經曆了數億年的滄海桑田而繁衍生息,但它們的形態和習性卻幾乎沒有變化。
一、海洋最強霸主:距今5億年前的遙遠歲月,被定義為“奧陶紀”。那時候,地球的麵貌與今天截然不同--海洋麵積遠比現在遼闊,大部分陸地都被淺海覆蓋。
在奧陶紀後期,鸚鵡螺幾乎遍布全球,一種被稱為“角石”(平殼鸚鵡螺,可以理解為直殼的鸚鵡螺)的巨大無脊椎種族異軍突起。在奧陶紀的海洋裏,鸚鵡螺堪稱頂級掠食者,其中最凶猛的代表性族群,當屬海筆鸚鵡螺,也叫直殼鸚鵡螺,它們的殼並沒有卷曲成螺旋形,而是筆直得如同劍形--其最長的個體可達 11米,主要以三葉蟲、海蠍子等為食。
這種奧陶紀肉食性動物胃口非常不錯。它們在大海中橫行無敵,經常襲擊或吞食大量的三葉蟲、海蠍子等節肢類動物,有時候也會攻擊魚類,很快稱霸海洋。
但那時的地球,就像是一個躁動不安的孩子,火山、地震、海嘯時常發生,大地的形態也在不斷改變。
頻繁的火山活動和地殼運動,直接導致了地球生態環境的劇烈變化,繼而催發了生命的災難--第一次物種大滅絕。這次物種大滅絕持續了大約6500萬年,造成約85%的物種滅亡。
當時的海洋霸主直殼鸚鵡螺及其諸多近親族群,也絕大部分慘遭滅頂之災,僅有少數存活了下來,後來,一些鸚鵡螺的外殼變彎,大概就是現存鸚鵡螺的樣子了。
二、孑遺生物:鸚鵡螺在古生代幾乎遍布全球,經過億萬年的進化和滄海變遷,遠古鸚鵡螺類動物中的大部分都已滅絕,隻有現生的1科6種卷殼鸚鵡螺,頑強地生存下來。它們分別是:珍珠鸚鵡螺、窄鸚鵡螺、帕勞鸚鵡螺、穿孔異鸚鵡螺、異鸚鵡螺、大臍鸚鵡螺。但他們都是暖水性動物,分布水層為表層至600米水深,最適水層150~300米,壽命可達20年。分布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暖水區域,中國台灣、海南島和南海諸島都有原生的鸚鵡螺,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與現生鸚鵡螺相似的種類的最早化石記錄,出現在三疊紀(約2億多年前),而現生種類很可能是白堊紀晚期(6500多萬年前)躲過大滅絕的一支進化而來的。
即使這樣,現生鸚鵡螺也是當之無愧的“孑遺生物”,在研究生物進化和古生物學等方麵有著很高的價值。
三、特殊能力:鸚鵡螺是一種少見的會遊泳的貝殼,它的精密構造堪稱造物的奇跡,被海洋生物學家稱為汪洋中的噴射推進器。
鸚鵡螺基本上屬於底棲動物,平時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層用腕部緩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著在岩石或珊瑚礁上。通常夜間活躍,日間則在海洋底質上歇息,以觸手握在底質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層一直到600米深,適應不同深度的壓力。鸚鵡螺是肉食性動物,食物主要是小魚、軟體動物、底棲的甲殼類、特別以小蟹為多。
鸚鵡螺的遊行原理是借由水流不斷通過外套膜,然後經管狀肌肉本身以及動物體膨脹而噴射,往後方推進,提供向前的動力。
人類模仿鸚鵡螺排水,吸水的上浮、下沉方式,製造出了第一艘潛水艇--1954年,美國研製出世界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在美國格羅頓下水,在仿生科學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四、自然記錄者:1978年,世界一流的科學期刊《自然》上發表了一篇文章。
文章稱兩位年輕的科學家在研究了大量的鸚鵡螺殼後認為,鸚鵡螺殼每個腔室的條紋的數目同月亮繞地球運動的周期時間相關。
四億兩千萬年前的螺殼每個腔室隻有9條,而今天的螺殼大概每個腔室有30條紋路;這些發現與天文學發現相符--四億兩千萬年前月亮繞地球公轉的周期似乎是9天。
這篇論文在科學界和主流媒體都引起了轟動。這是實際的觀察結果,被不同科學領域獨立證據支持,最終成了令人驚歎的故事--鸚鵡螺是大自然版的宇宙時鍾,反映了月球繞地球運動周期的時間變化。
從此,不再隻是海螺的一種,他也代表了自然記錄者的角色,記載了自然界的演變。
從鸚鵡螺美麗外殼所昭示的自然數學原理,到他內部精密構造形成的造物奇跡,再到五億年歲月變遷依然幸存於世的神奇宿命,它揭示了大自然的奧秘,見證了生態的演變……這些無一不意味著它值得被保護與珍惜。
然而在今天,他卻因人類的捕殺與販賣,而麵臨著愈發嚴峻的生存危機。
鸚鵡螺現有的種類不多,但化石的種類多達2500種。這些在古生代高度繁榮的種群,構成了重要的地層指標。地質學家利用這些存在於不同地質年代的化石,可以研究與之相關的動物演化、能源礦產和環境變化,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科學的數據。且鸚鵡螺屬為古老的鸚鵡螺目唯一的現存屬,在古生物學十分重要,可藉以斷定地層的年代。
在如今的螺殼市場上,鸚鵡螺與萬寶螺、唐冠螺、鳳尾螺並稱“世界四大名螺”。鸚鵡螺也真是當之無愧的“藝術品”,它的美麗花紋和獨特的構造形態,加上傳奇般的生存狀態,的確是很好的收藏品。很多生物就是這樣從自然界中銷聲匿跡,出現在人類的壁櫥或者博物館中靜靜的見證著生態的演變曆史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