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拖油瓶繼子vs頂替繼姐下鄉的女知青49
快穿:炮灰男配要翻身 作者:一個平平無奇的撲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路上碰到了一些鄰居,看陶父與周棟走在一起,都好奇的問兩人的關係。
聽到陶父說這是他小女婿時,大家的眼神中帶著一些輕蔑。
陶玲的事情在他們圈裏都傳遍了,在鄉下找了個男人,這個估計就是從鄉下來的,說不定是來找陶父化緣的。
後來陶父隆重的介紹了周棟,大家才知道周棟原來考上了大學,還是一所好大學。
紛紛誇讚陶父的這個女婿前途無量,畢業之後肯定能分配一個好工作。
陶父聽到別人的奉承,心裏也是樂開了花。
他總共有三個孩子,大女兒不是他親生的,現在也工作了,平平無奇。
小兒子正在上小學,成績不怎麽好,還調皮搗蛋,暫時看不出來有什麽出息。
本來以為這輩子就這樣了,沒想到小女兒給了他一個驚喜,竟然能在鄉下給他找一個大學生女婿。
從人群裏擠出來,陶父笑的合不攏嘴,要不是上班快要遲到了,他還想跟這些鄰居聊聊天。
看著周棟麵色平靜,陶父不由的更滿意了,被這麽多人誇讚還這麽穩重,一看就知道日後是個做大事的人。
周棟不知道陶父竟然給他這麽高的評價,反而覺得陶父速度太慢了,他迫不及待的想去印刷廠。
路上陶父跟周棟聊天,他也隻是隨意敷兩句。
直到看到印刷廠的大門,周棟的眼睛才亮起來。
“陶主任,你身邊的人是誰?”門口大爺問道。
還沒等陶父說話,周棟便開口道:“大爺,我是他女婿,今天就是想到廠裏隨便看看。”
“看看啊!那趕緊進去吧!”門口大爺哪敢反對,陶主任在廠裏也是個小領導,別人不讓進,他女婿還是可以進的,自己總得給他一點麵子。
陶父還沒反應過來,周棟就拉著他進了印刷廠。
廠子裏的工人都認識陶父,看到他來了連忙打招呼。
周棟趁著陶父還在,跟大家做自我介紹,先是提及陶父的名頭,再說自己是他的小女婿。
還沒過幾分鍾,整個廠子都知道陶父有個女婿叫周棟,是個大學生。
陶父的大女婿他們都見過,這個小女婿還是第一次見,不愧是大學生,看起來氣質就是不一樣。
等陶父進了生產車間,周棟又開始跟別人聊天。
他逮到一個沒幹活的工人,遞上去一根煙:“大哥,你們這廠子的效益怎麽樣?”
“還挺好的,每個月都能領不少的工資。”
“那你們廠子能接私活嗎?”
“私活不接,我們廠子上麵分配的活還幹不完呢,哪有時間幹私活。”
像他們這種大廠子,都有政府照顧著,哪個地方有印刷的需求,都會派活給他們。
有時候活都幹不完,再說了接私活要被別人逮到了,可是要受處罰的。
周棟若有所思,看來要想把生意做大,他還得改變一下策略。
不能再像在老家一樣,隨便找個廠子人家就能幫他印資料,還是要有名號才行。
了解完信息之後,周棟離開了印刷廠。
......
回到學校後,周棟開始在紙上寫寫畫畫。
他製訂了一個計劃,以學校的名義出一套教材,然後辦一個校辦企業。
有了一個正經的單位,想必印刷廠應該會接他們的活。
不過這樣做他就賺不了多少錢了,好處是學校教授們編寫的高考資料,肯定比他自己編的好。
他先印一批資料出來,打開知名度,等大家都知道這套資料的好處後,國家也允許私人做生意了。
他就能開公司,自己印資料,然後賣出去,到時候準能掙大錢。
不過現在的難題在於怎麽能讓學校同意辦企業,讓學校的教授編寫教材。
周棟為了能讓校長同意,寫了十幾頁的計劃,闡述了種種好處。
搞完這一切之後,已經是晚上了,他隨便吃了點東西就睡覺了。
第二天,周棟帶著自己的計劃書來到了學校。
校長辦公室在哪裏他已經向老師打聽過了,聽說校長每天八點上班,從來不遲到。
上午周棟隻有兩節課,正好能去找校長。
可能是因為他是第一屆,校長對他的態度很和藹。
他看著眼前頭發有些白,臉上長出皺紋五十多歲的校長:“校長好!我叫周棟,是管理係的一名新生。”
“這位同學,你來找我是有什麽事情嗎?”
“今天過來主要是想跟校長聊一聊,我這段時間觀察了一下咱們學校,發現了一個問題。”
“什麽問題?”周棟的話引起了校長的好奇心。
“咱們學校在省內的知名度挺好,但在別的省份知名度就很小了,我們班上隻有兩個省外的,我跟他們聊了一下,發現他們根本就沒聽過咱們學校,隻是在填報誌願的時候,分數不夠想上的大學,這才在老師的建議下報了咱們學校。”
安省大學雖然是一本,但由於區域的限製,很多人以為他是平平無奇的一所大學。
其它省份的大學也是一樣的,校長自然知道這個問題,可他也無法改變。
出了這個省份,到別的地方工作,人家問你是什麽大學,你說安省大學,他們嘴上會說這個學校不錯,可心裏卻在琢磨這個安省大學是啥學校,有些人甚至連學校是一本還是二本都分不清。
這個時候學校知名度高,就可以避免這種問題的出現。
到時候一提起學校的名字,人家會說“這個學校我知道的,很出名,以後我也讓孩子讀這所大學。”
找工作的時候也不用跟別人解釋上的大學是一本還是二本,雖然現在大學生畢業會直接分配,在找工作方麵並沒有什麽影響。
校長沉思了片刻:“這位同學,你的想法有些道理,不過這個問題很難解決。”
他也想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可這個過程太難了。
周棟道:“其實有個方法很簡單,保證能讓全國人民都知道咱們學校。”
聽到陶父說這是他小女婿時,大家的眼神中帶著一些輕蔑。
陶玲的事情在他們圈裏都傳遍了,在鄉下找了個男人,這個估計就是從鄉下來的,說不定是來找陶父化緣的。
後來陶父隆重的介紹了周棟,大家才知道周棟原來考上了大學,還是一所好大學。
紛紛誇讚陶父的這個女婿前途無量,畢業之後肯定能分配一個好工作。
陶父聽到別人的奉承,心裏也是樂開了花。
他總共有三個孩子,大女兒不是他親生的,現在也工作了,平平無奇。
小兒子正在上小學,成績不怎麽好,還調皮搗蛋,暫時看不出來有什麽出息。
本來以為這輩子就這樣了,沒想到小女兒給了他一個驚喜,竟然能在鄉下給他找一個大學生女婿。
從人群裏擠出來,陶父笑的合不攏嘴,要不是上班快要遲到了,他還想跟這些鄰居聊聊天。
看著周棟麵色平靜,陶父不由的更滿意了,被這麽多人誇讚還這麽穩重,一看就知道日後是個做大事的人。
周棟不知道陶父竟然給他這麽高的評價,反而覺得陶父速度太慢了,他迫不及待的想去印刷廠。
路上陶父跟周棟聊天,他也隻是隨意敷兩句。
直到看到印刷廠的大門,周棟的眼睛才亮起來。
“陶主任,你身邊的人是誰?”門口大爺問道。
還沒等陶父說話,周棟便開口道:“大爺,我是他女婿,今天就是想到廠裏隨便看看。”
“看看啊!那趕緊進去吧!”門口大爺哪敢反對,陶主任在廠裏也是個小領導,別人不讓進,他女婿還是可以進的,自己總得給他一點麵子。
陶父還沒反應過來,周棟就拉著他進了印刷廠。
廠子裏的工人都認識陶父,看到他來了連忙打招呼。
周棟趁著陶父還在,跟大家做自我介紹,先是提及陶父的名頭,再說自己是他的小女婿。
還沒過幾分鍾,整個廠子都知道陶父有個女婿叫周棟,是個大學生。
陶父的大女婿他們都見過,這個小女婿還是第一次見,不愧是大學生,看起來氣質就是不一樣。
等陶父進了生產車間,周棟又開始跟別人聊天。
他逮到一個沒幹活的工人,遞上去一根煙:“大哥,你們這廠子的效益怎麽樣?”
“還挺好的,每個月都能領不少的工資。”
“那你們廠子能接私活嗎?”
“私活不接,我們廠子上麵分配的活還幹不完呢,哪有時間幹私活。”
像他們這種大廠子,都有政府照顧著,哪個地方有印刷的需求,都會派活給他們。
有時候活都幹不完,再說了接私活要被別人逮到了,可是要受處罰的。
周棟若有所思,看來要想把生意做大,他還得改變一下策略。
不能再像在老家一樣,隨便找個廠子人家就能幫他印資料,還是要有名號才行。
了解完信息之後,周棟離開了印刷廠。
......
回到學校後,周棟開始在紙上寫寫畫畫。
他製訂了一個計劃,以學校的名義出一套教材,然後辦一個校辦企業。
有了一個正經的單位,想必印刷廠應該會接他們的活。
不過這樣做他就賺不了多少錢了,好處是學校教授們編寫的高考資料,肯定比他自己編的好。
他先印一批資料出來,打開知名度,等大家都知道這套資料的好處後,國家也允許私人做生意了。
他就能開公司,自己印資料,然後賣出去,到時候準能掙大錢。
不過現在的難題在於怎麽能讓學校同意辦企業,讓學校的教授編寫教材。
周棟為了能讓校長同意,寫了十幾頁的計劃,闡述了種種好處。
搞完這一切之後,已經是晚上了,他隨便吃了點東西就睡覺了。
第二天,周棟帶著自己的計劃書來到了學校。
校長辦公室在哪裏他已經向老師打聽過了,聽說校長每天八點上班,從來不遲到。
上午周棟隻有兩節課,正好能去找校長。
可能是因為他是第一屆,校長對他的態度很和藹。
他看著眼前頭發有些白,臉上長出皺紋五十多歲的校長:“校長好!我叫周棟,是管理係的一名新生。”
“這位同學,你來找我是有什麽事情嗎?”
“今天過來主要是想跟校長聊一聊,我這段時間觀察了一下咱們學校,發現了一個問題。”
“什麽問題?”周棟的話引起了校長的好奇心。
“咱們學校在省內的知名度挺好,但在別的省份知名度就很小了,我們班上隻有兩個省外的,我跟他們聊了一下,發現他們根本就沒聽過咱們學校,隻是在填報誌願的時候,分數不夠想上的大學,這才在老師的建議下報了咱們學校。”
安省大學雖然是一本,但由於區域的限製,很多人以為他是平平無奇的一所大學。
其它省份的大學也是一樣的,校長自然知道這個問題,可他也無法改變。
出了這個省份,到別的地方工作,人家問你是什麽大學,你說安省大學,他們嘴上會說這個學校不錯,可心裏卻在琢磨這個安省大學是啥學校,有些人甚至連學校是一本還是二本都分不清。
這個時候學校知名度高,就可以避免這種問題的出現。
到時候一提起學校的名字,人家會說“這個學校我知道的,很出名,以後我也讓孩子讀這所大學。”
找工作的時候也不用跟別人解釋上的大學是一本還是二本,雖然現在大學生畢業會直接分配,在找工作方麵並沒有什麽影響。
校長沉思了片刻:“這位同學,你的想法有些道理,不過這個問題很難解決。”
他也想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可這個過程太難了。
周棟道:“其實有個方法很簡單,保證能讓全國人民都知道咱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