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三夫人看著清一色的孫子,不知道說什麽好。


    長孫出生的時候,她很高興,第二個孩子她盼著是個孫女,但是失望了。第三個孩子本也是滿懷希望,結果,再一次失望。


    林雲曉還信誓旦旦地說,休整兩年,再給她生個孫女。


    龐三夫人看著她,很想說,她已經不抱希望了!


    ————


    林文康在永興十二年被調任回京,任戶部侍郎。


    他回京是準備接白老爺子的班。


    永興十三年,江南再次發生洪災,受災麵積極大。


    幸好這些年林雲紫大力發展農商,國庫充裕。這次撥了巨款救災。


    但林雲紫又擔心賑災款撥下去落不到受災百姓手裏,林文康便親自前往江南賑災。


    他身為端怡太後的親哥,又有實打實的政績在身,地方上的官員並不敢糊弄他。


    這次洪災雖是建國以來最大的一次,除了前期洪災來臨時,死了不少人。後期的傷亡極小。


    且救災糧食發放及時,災民也得到了妥善安置,沒有出現疫情和大規模逃難的流民。


    永興十四年,白老爺子告老。


    林文康憑藉他在地方上的政績和救災的突出表現,毫無爭議地升任了戶部尚書。


    永興十六年,李政親政。


    永興十八年,皇上欽點林文康入閣。


    這一年,林文康三十九歲。


    此時,林文康和曾芙已經有了一兒兩女。最大的珍姐兒已經嫁人。


    作為林家這一代的嫡長女,她終於擺脫了入宮的命運。


    林文康自從踏入官場,就有上峰或是巴結他的人,送了不少女子,但林文康始終遵守著當年和曾芙的約定,不納妾。


    如今,林文康入閣拜相,曾家早已不能鉗製他。


    曾芙指著自己眼尾的皺紋,笑問道:「現在可有想過納妾?」


    林文康一本正經地回道:「男子漢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這次曾芙真誠道:「你承諾的,已經做到了。曾家曾給你和永寧伯府的好處,也已經還清,甚至更多。這些年,我過得很好。我們不必再糾結當年那些約定。」


    曾閣老成了帝師,曾家的榮耀至少能惠及三代。方大儒也曾應端怡太後的邀請,入宮教導年幼時的皇上。不僅方大儒得以揚名,方家也得到了文人的追捧。


    所以,曾家當年的站隊,已經得到了數倍的回報。


    林文康輕搖了搖頭,他媳婦到現在還對二嫁之事耿耿於懷。認為當年是他吃了虧。


    林文康看著曾芙的眼睛,認真問道:「你可知曾家給我最大的好處是什麽?」


    不等曾芙回答,就輕點了一下她的額頭,一字一頓道:「是你呀!」


    曾芙看著林文康眼裏的光,嘴角上揚,「哦!」


    林文康無奈笑笑,他媳婦哪裏是耿耿於懷?


    她分明知道,偏偏要他說出來!


    ————


    林文傑和劉心瑤在生下輝哥兒後的第二年,便生了一個女兒。


    永興五年和永興八年,劉心瑤又接連生了兩個兒子。


    二子耀鑫從小就表現出了生意上的天賦。


    他七八歲的時候幫劉心瑤看帳本,就能發現鋪子裏的問題。十歲的時候,永寧伯府的鋪子在他的建議下,比以往的收入整整翻了一番。


    林耀鑫十二歲的時候,林文傑問過他自己的意思,將他過繼到了劉家。改名劉耀鑫。


    此後他便展開了他在經商一道上的宏圖。


    他的船隊去了比以往劉家商隊所到之處更遠的海外,他的商隊跨過戎國,到了更遠的塞外。


    本是伯府嫡子出身,卻自願從商。他的從商之路,又做到了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此後幾十年,他成為大幹傳奇性的人物。


    林文傑在林雲紫掌權後,就一直在鴻臚寺卿的位置上沒有動過,直至告老。


    並非他不想繼續往上走。


    隻是林雲紫掌權前期,他得考慮林雲紫的處境。那時最怕別人說外戚專權。


    所以,他的官職不宜變動。


    後來,林文康在地方上做出了耀眼的政績。


    他知道二弟的目標。他若坐上三品,二弟將來想要升上去就不那麽容易。


    且他深知,二弟比他能幹。不管是對家族,還是對國家,二弟都比他更適合進入權力中心。


    所以,他選擇待在鴻臚寺。


    他把大把的精力用在尋找新作物和林氏一族的發展上。


    林氏一族如今已不需要再去平陽府的白家族學求學。他們建立了自己的族學。


    族學裏有歷屆進士族人捐的書籍和讀書心得。


    到永興十八年,林氏一族已經出了八位進士。


    在林文康、林文彥、林文旻和十二叔之後,這十多年又出了四位。幾乎每一屆都有一位。


    舉人更是已經有二十來位。


    林氏一族算是徹底起來了!


    林文傑和劉心瑤知道,林雲紫和林文康都希望改善民生。


    但農作物產量和手工技術不提升,政策上再如何下功夫,效果也不會太過顯著。


    林文傑在接待外賓和掌管朝貢上很上心,他一直不斷尋找新的農作物和新的技術。


    劉心瑤的商隊也在海外和塞外尋找,並且建立了專門的工具改良團隊。


    他們在永興五年發現的海外農作物,在永興七年被黃浩成功種出,比玉米的畝產還高出許多。<="<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伯府翻身記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采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采雲並收藏伯府翻身記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