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所有人都盯著太子妃的肚子,希望她能為太子誕下嫡長子。
但林雲珠知道,太子妃這一胎是女兒。
書裏倒沒有提過太子妃在生產前曾被人算計過的事,但太子和太子妃生育了一個女兒是真的。
而且,這個孩子是書裏太子唯一的孩子。
想到這點,林雲珠就覺得有些奇怪。
太子妃既然兩次有孕,那就說明她和太子都沒有問題。
為何太子此後再無子嗣?
即便太子妃因為小產和生育公主受了些影響,但太子若沒問題,其她的妃嬪總能生吧?
林雲紫謀算進了東宮,後來太子登基,直到涼王打進京城,一共六年時間,也從不曾有孕。
這絕不可能是偶然。
太子沒有子嗣,對誰有利?
就像林雲紫說的,自然是另外兩位皇子和涼王一方。
但原書裏,二皇子和三皇子在太子登基前也爭過,還讓李承昊撿了不少便宜。但太子登基後,兩人還是挺本分。
而且,涼王在起事後,也大肆宣揚,新皇無子正是因為不施德政,天怒人怨所以被上天懲罰。
如此看來,倒是涼王一脈的嫌疑比較大。
但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她要不要提醒?
她若提醒,必定會暴露些什麽。而且,她和太子地位太過懸殊,若去關注人家的子嗣問題,很容易讓人生疑。
更重要的是,書裏也沒提這一茬,這隻是她的猜測。她不知道問題到底出在哪裏。萬一她的猜測是錯的呢?
哎呀,反正她也試探過林雲紫,林雲紫現在並沒有進東宮的打算。那她懶得去管。
先把涼王府搞下去,保住一家子的命。二皇子和三皇子若不搞事,他們一家還是挺穩。
至於太子是去過繼還是怎麽滴,她管不著。
林家眾人也並不能商議出個什麽,隻是相互交流一下消息。
林文康提醒林文傑,有任何消息,不管大小都要通氣。
————
七月的天氣還很熱,但黃進財受了林雲珠的委託,帶著黃浩和十多個人,去了應平府。
永寧伯府準備涉足應平府的綢子生意。
這次,他們會在劉家的幫襯下,去應平府收綢子,然後運去湖廣一帶售賣。
林雲珠本想著,她需要劉家的幫扶,給劉家三成利。但劉家那邊推辭一番,最後約定收兩成。
若能成功,伯府今後的收益將會有保障。
而且,這門生意顯然也是能長久下去的,伯府還能慢慢累積一筆財富,逐漸置辦產業。
伯府穩定了,才能幫襯老家那邊。
老家那邊起來了,林氏一族才算穩了。
一個家族想要長盛不衰,光靠一兩個權臣是不行的。
那些世家大族屹立幾百年,難道就沒有站錯隊的時候?但他們依然能延續下來,並且始終保持著興盛。
這就是底蘊。
林雲珠倒沒這麽高的覺悟,但架不住林文傑整日裏念叨!
第121章 林文康定親】
白尚書有皇上的旨意,辦事自然快。
不過幾日,京城和京城附近的縣查了個遍。
那些普通學子祖上三代在前朝有案底的,也多不勝數。
主要是有戶部和刑部的配合,沒問題也能給你弄出點問題來。
白尚書讓各縣衙和順天府衙把有問題的全部張貼出來。
為了以示公正,還言明歡迎大家去查證。並特意安排了人接待查詢的人。
一連幾日,各縣衙和順天府衙排隊查證的人就沒斷過。
那些帶頭鬧事的學子,發現他們中一半的人都有問題,頓時啞火了。
他們才建立不久的小團隊也默契地解散。
開玩笑,自己的科考資格都沒有了,誰還去管權貴那點事?
就這樣又鬧了兩天,白尚書就安排人在學子中挑撥:「那些案底都是前朝的,前朝有多昏聵,大家心裏都有數。如此,怎麽能保證前朝那些案底沒有冤枉的?若人家真是被冤枉的,子孫被剝奪了科考資格,豈不是可惜?」
這個聲音一起來,頓時在學子中炸開了鍋。
那些祖上有案底的學子,本以為自己的科考資格馬上就沒了。結果,這讓他們又尋到了一絲生機。
開玩笑,都是苦讀了十多二十年的,誰願意放棄?
於是大家又組織了起來,還是去禮部鬧。
這次就比上次鬧林文康的事上心多了。
畢竟上次隻是對抗權貴,這次關係到自己的前途,怎能馬虎?
連這些學子的家人也沒在家閑著,齊齊上陣。聲勢之大,比狀元遊街還嚇人。
白尚書裝模作樣地派了人出來,勸說這些人回去。說是會把他們的訴求反映給皇上。
但這些人哪裏肯走?揚言,沒出結果前,絕不離開禮部。
白尚書又親自出來勸說,還裝作一副焦急的樣子。
見實在勸不動這些學子,便憂心忡忡地進宮去了。
當天晚上,這事還沒個結果,這些學子當真就沒離開。全部在禮部門口打地鋪。
第二天一早,朝廷的旨意就來了。
本朝科考,查三代。前朝的案底,真實性存疑,為確保公正,一律不查。
如此,這些學子才算鬆了一口氣。
對著皇宮的方向拜了又拜,大喊「皇上英明」,方才陸續離去。<="<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但林雲珠知道,太子妃這一胎是女兒。
書裏倒沒有提過太子妃在生產前曾被人算計過的事,但太子和太子妃生育了一個女兒是真的。
而且,這個孩子是書裏太子唯一的孩子。
想到這點,林雲珠就覺得有些奇怪。
太子妃既然兩次有孕,那就說明她和太子都沒有問題。
為何太子此後再無子嗣?
即便太子妃因為小產和生育公主受了些影響,但太子若沒問題,其她的妃嬪總能生吧?
林雲紫謀算進了東宮,後來太子登基,直到涼王打進京城,一共六年時間,也從不曾有孕。
這絕不可能是偶然。
太子沒有子嗣,對誰有利?
就像林雲紫說的,自然是另外兩位皇子和涼王一方。
但原書裏,二皇子和三皇子在太子登基前也爭過,還讓李承昊撿了不少便宜。但太子登基後,兩人還是挺本分。
而且,涼王在起事後,也大肆宣揚,新皇無子正是因為不施德政,天怒人怨所以被上天懲罰。
如此看來,倒是涼王一脈的嫌疑比較大。
但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她要不要提醒?
她若提醒,必定會暴露些什麽。而且,她和太子地位太過懸殊,若去關注人家的子嗣問題,很容易讓人生疑。
更重要的是,書裏也沒提這一茬,這隻是她的猜測。她不知道問題到底出在哪裏。萬一她的猜測是錯的呢?
哎呀,反正她也試探過林雲紫,林雲紫現在並沒有進東宮的打算。那她懶得去管。
先把涼王府搞下去,保住一家子的命。二皇子和三皇子若不搞事,他們一家還是挺穩。
至於太子是去過繼還是怎麽滴,她管不著。
林家眾人也並不能商議出個什麽,隻是相互交流一下消息。
林文康提醒林文傑,有任何消息,不管大小都要通氣。
————
七月的天氣還很熱,但黃進財受了林雲珠的委託,帶著黃浩和十多個人,去了應平府。
永寧伯府準備涉足應平府的綢子生意。
這次,他們會在劉家的幫襯下,去應平府收綢子,然後運去湖廣一帶售賣。
林雲珠本想著,她需要劉家的幫扶,給劉家三成利。但劉家那邊推辭一番,最後約定收兩成。
若能成功,伯府今後的收益將會有保障。
而且,這門生意顯然也是能長久下去的,伯府還能慢慢累積一筆財富,逐漸置辦產業。
伯府穩定了,才能幫襯老家那邊。
老家那邊起來了,林氏一族才算穩了。
一個家族想要長盛不衰,光靠一兩個權臣是不行的。
那些世家大族屹立幾百年,難道就沒有站錯隊的時候?但他們依然能延續下來,並且始終保持著興盛。
這就是底蘊。
林雲珠倒沒這麽高的覺悟,但架不住林文傑整日裏念叨!
第121章 林文康定親】
白尚書有皇上的旨意,辦事自然快。
不過幾日,京城和京城附近的縣查了個遍。
那些普通學子祖上三代在前朝有案底的,也多不勝數。
主要是有戶部和刑部的配合,沒問題也能給你弄出點問題來。
白尚書讓各縣衙和順天府衙把有問題的全部張貼出來。
為了以示公正,還言明歡迎大家去查證。並特意安排了人接待查詢的人。
一連幾日,各縣衙和順天府衙排隊查證的人就沒斷過。
那些帶頭鬧事的學子,發現他們中一半的人都有問題,頓時啞火了。
他們才建立不久的小團隊也默契地解散。
開玩笑,自己的科考資格都沒有了,誰還去管權貴那點事?
就這樣又鬧了兩天,白尚書就安排人在學子中挑撥:「那些案底都是前朝的,前朝有多昏聵,大家心裏都有數。如此,怎麽能保證前朝那些案底沒有冤枉的?若人家真是被冤枉的,子孫被剝奪了科考資格,豈不是可惜?」
這個聲音一起來,頓時在學子中炸開了鍋。
那些祖上有案底的學子,本以為自己的科考資格馬上就沒了。結果,這讓他們又尋到了一絲生機。
開玩笑,都是苦讀了十多二十年的,誰願意放棄?
於是大家又組織了起來,還是去禮部鬧。
這次就比上次鬧林文康的事上心多了。
畢竟上次隻是對抗權貴,這次關係到自己的前途,怎能馬虎?
連這些學子的家人也沒在家閑著,齊齊上陣。聲勢之大,比狀元遊街還嚇人。
白尚書裝模作樣地派了人出來,勸說這些人回去。說是會把他們的訴求反映給皇上。
但這些人哪裏肯走?揚言,沒出結果前,絕不離開禮部。
白尚書又親自出來勸說,還裝作一副焦急的樣子。
見實在勸不動這些學子,便憂心忡忡地進宮去了。
當天晚上,這事還沒個結果,這些學子當真就沒離開。全部在禮部門口打地鋪。
第二天一早,朝廷的旨意就來了。
本朝科考,查三代。前朝的案底,真實性存疑,為確保公正,一律不查。
如此,這些學子才算鬆了一口氣。
對著皇宮的方向拜了又拜,大喊「皇上英明」,方才陸續離去。<="<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