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曉韓娘子在碧花樓做什麽?」
綠珠頓了頓,「聽聞今日在褚玉苑鬧出了一些事,她們本就來過水榭,因未見到公主,便琢磨在碧花樓裏等著午間休憩後來見公主。那個小內侍過去時,她三人在碧花樓內安坐,也並未鬧出過響動,所以奴婢覺得奇怪。後來問過從露,從露道應是心緒不寧,所以見著人都顯得聒噪。奴婢覺得有些道理,過後便沒放在心上。」
寧知越與虞循相視一眼,看來公主今次犯病也並非麵上看到的這麽簡單。
說話間,濃鬱的藥味已經在院中散開,抬眼看去,已行至怡景殿的偏殿,三人也止住話題。
**
給公主看診的大夫有四位,有兩個是當年從太醫院調派出來的,年紀都在四十歲左右,一個姓田一個姓王,公主從來到汜州後一直由他二人請脈問診,後來公主突發癔症,兩位太醫開的藥方也一直不見效,情急之下漪蘭才從坊間招攬了兩個小有名望的大夫,一個姓黃,另一個姓劉。
黃大夫看起來比兩位太醫更顯年輕,但綠珠說他已年近半百,駐顏有術,也因此
叫漪蘭以為他醫術高明,但實際在公主病發後穩住公主病情的卻是劉大夫。
劉大夫年紀比其他三人都大,鬚髮皆白,耳朵也不大靈光,身子一直佝僂著,虞循問他們是否知曉『仙子笑』,其他人你看看我我看看隻說不知道,問到他這兒,一句話還得由黃大夫從中傳達,再等上一陣才搖頭閉眼,拖長了調子道:「什麽藥啊毒的,沒有的事,就是病了,是心病,心病得心藥醫,什麽藥都不好使……」
黃大夫訕笑著幫忙解釋:劉大夫年紀大了,記錯了醫案胡亂說話。
虞循便問:「那你說說看,公主這般情形究竟是因何所致,又要如何醫治?」
黃大夫犯了難,支支吾吾說不出一個所以然,還是一邊的田太醫出言替他解釋:「欽使,不是我們不盡心,實在是……實在是診過無數次脈,確實是癔症。正如吳大夫所言,癔症是心病,尋常醫藥隻能暫時控製,若要徹底根治需得解開公主心結才行啊。」
「隻是溺水便患上了癔症,你覺得這個說辭可信?」
三人皆是瑟縮著低下頭,末了王太醫囁嚅道:「或許……或許是可能的,公主養尊處優多年,遇上這樣駭人的事,心中鬱結難消也不是不可能……」
他瞥了一眼一旁的寧知越,心知這大概就是綠珠此前提過的那位女大夫,又道:「聽說欽使帶來一位醫術精湛的大夫,您不妨請她看看我等的醫案,便知這用藥是否盡心盡力了。」說著連忙將醫案翻開遞到寧知越麵前。
寧知越顧不上看內容,隻看著四人各是厚厚的一本,上麵密密麻麻寫了一堆字,就一個頭兩個大,沉著臉睨了虞循一眼,正要接過來,被虞循搶先一步,「我替你拿著。」
眾目睽睽,又被漪蘭誇口稱讚,已是騎虎難下,寧知越隻能硬著頭皮裝模作樣的翻看起來,本是想著假意翻兩頁作罷,不料看著看著寧知越的眉頭越皺越緊。
這本醫案是田太醫所著,大約是依照公主從京城來汜州起填寫,從公主來汜州的第一年,也就是永成十二年一直到永成十五年的九月之前,田太醫的醫案所著皆是『身體康健,鳳體無恙』,偶有幾次病痛也都是夏日暑熱、冬日風寒所致,病情並不嚴重,但在永成十五年八月後突然出現了病情變化,公主落水後昏迷一日,神情委頓,肝氣鬱結,好在用了安神湯藥後逐漸恢復。
一直到次年四月,公主又突發病症,由田太醫與王太醫會診,得出公主患有癔症,配用湯藥加之疏導,病情並未加劇,可不出三月,公主的病就來勢洶洶,兩位太醫變換數種藥方依舊毫無起色。
於是黃大夫與劉大夫便出現了,診斷結果如出一轍,卻在用藥意見不合。兩位太醫與黃大夫考慮公主鳳體安康,不敢用藥過猛,而劉大夫卻覺得如今藥方太過溫和,已經不適合公主的病勢,遂下了一副猛藥,令公主在昏睡中平靜下來。饒是如此,有時也並不能抑製住公主的病勢。
寧知越將這幾處疑問指給虞循看,「最初這幾服藥雖不至於藥到病除,但穩住癔症病情已是足矣,後來劉大夫以丹砂和金仙花入藥也算是用藥兇險,卻是有時管用有時有無用,會不會這幾次,公主本就不是患病?」
虞循不知她是真的看懂了藥方還是信口胡說,但她的推斷僅從醫案上永成十五年前後公主身體急遽變差便能得到印證,公主數次犯病的確有蹊蹺。遂向綠珠與幾位大夫問起公主此前數次犯病有無異常之處。
綠珠見虞循和寧知越神情肅然,也十分謹慎地回憶起來。
「若奴婢未曾記錯,公主犯病應是有六次,永成十六年的四月、七月、十月,十七年的四月、八月、十月,因公主也不總是在水榭休息,這幾次發病也都不在同一個地方,欽使要問大致的情形奴婢或許還能說說,再仔細一些的一時半會恐怕會有疏漏。公主每日起居皆照從前在宮中時備了起居簿,不若奴婢命人取了來,欽使也知道的更細緻些。」
田太醫也附言,公主發病當日的情形都一應記錄在醫案中,再多的事也就不清楚了。
虞循頷首,心知暫時也問不出什麽,便讓綠珠帶路先去公主寢閣看看。
路上仍是綠珠走在前頭,虞循與寧知越並排在後,三人都未曾說話,氣氛一時沉重起來。<="<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綠珠頓了頓,「聽聞今日在褚玉苑鬧出了一些事,她們本就來過水榭,因未見到公主,便琢磨在碧花樓裏等著午間休憩後來見公主。那個小內侍過去時,她三人在碧花樓內安坐,也並未鬧出過響動,所以奴婢覺得奇怪。後來問過從露,從露道應是心緒不寧,所以見著人都顯得聒噪。奴婢覺得有些道理,過後便沒放在心上。」
寧知越與虞循相視一眼,看來公主今次犯病也並非麵上看到的這麽簡單。
說話間,濃鬱的藥味已經在院中散開,抬眼看去,已行至怡景殿的偏殿,三人也止住話題。
**
給公主看診的大夫有四位,有兩個是當年從太醫院調派出來的,年紀都在四十歲左右,一個姓田一個姓王,公主從來到汜州後一直由他二人請脈問診,後來公主突發癔症,兩位太醫開的藥方也一直不見效,情急之下漪蘭才從坊間招攬了兩個小有名望的大夫,一個姓黃,另一個姓劉。
黃大夫看起來比兩位太醫更顯年輕,但綠珠說他已年近半百,駐顏有術,也因此
叫漪蘭以為他醫術高明,但實際在公主病發後穩住公主病情的卻是劉大夫。
劉大夫年紀比其他三人都大,鬚髮皆白,耳朵也不大靈光,身子一直佝僂著,虞循問他們是否知曉『仙子笑』,其他人你看看我我看看隻說不知道,問到他這兒,一句話還得由黃大夫從中傳達,再等上一陣才搖頭閉眼,拖長了調子道:「什麽藥啊毒的,沒有的事,就是病了,是心病,心病得心藥醫,什麽藥都不好使……」
黃大夫訕笑著幫忙解釋:劉大夫年紀大了,記錯了醫案胡亂說話。
虞循便問:「那你說說看,公主這般情形究竟是因何所致,又要如何醫治?」
黃大夫犯了難,支支吾吾說不出一個所以然,還是一邊的田太醫出言替他解釋:「欽使,不是我們不盡心,實在是……實在是診過無數次脈,確實是癔症。正如吳大夫所言,癔症是心病,尋常醫藥隻能暫時控製,若要徹底根治需得解開公主心結才行啊。」
「隻是溺水便患上了癔症,你覺得這個說辭可信?」
三人皆是瑟縮著低下頭,末了王太醫囁嚅道:「或許……或許是可能的,公主養尊處優多年,遇上這樣駭人的事,心中鬱結難消也不是不可能……」
他瞥了一眼一旁的寧知越,心知這大概就是綠珠此前提過的那位女大夫,又道:「聽說欽使帶來一位醫術精湛的大夫,您不妨請她看看我等的醫案,便知這用藥是否盡心盡力了。」說著連忙將醫案翻開遞到寧知越麵前。
寧知越顧不上看內容,隻看著四人各是厚厚的一本,上麵密密麻麻寫了一堆字,就一個頭兩個大,沉著臉睨了虞循一眼,正要接過來,被虞循搶先一步,「我替你拿著。」
眾目睽睽,又被漪蘭誇口稱讚,已是騎虎難下,寧知越隻能硬著頭皮裝模作樣的翻看起來,本是想著假意翻兩頁作罷,不料看著看著寧知越的眉頭越皺越緊。
這本醫案是田太醫所著,大約是依照公主從京城來汜州起填寫,從公主來汜州的第一年,也就是永成十二年一直到永成十五年的九月之前,田太醫的醫案所著皆是『身體康健,鳳體無恙』,偶有幾次病痛也都是夏日暑熱、冬日風寒所致,病情並不嚴重,但在永成十五年八月後突然出現了病情變化,公主落水後昏迷一日,神情委頓,肝氣鬱結,好在用了安神湯藥後逐漸恢復。
一直到次年四月,公主又突發病症,由田太醫與王太醫會診,得出公主患有癔症,配用湯藥加之疏導,病情並未加劇,可不出三月,公主的病就來勢洶洶,兩位太醫變換數種藥方依舊毫無起色。
於是黃大夫與劉大夫便出現了,診斷結果如出一轍,卻在用藥意見不合。兩位太醫與黃大夫考慮公主鳳體安康,不敢用藥過猛,而劉大夫卻覺得如今藥方太過溫和,已經不適合公主的病勢,遂下了一副猛藥,令公主在昏睡中平靜下來。饒是如此,有時也並不能抑製住公主的病勢。
寧知越將這幾處疑問指給虞循看,「最初這幾服藥雖不至於藥到病除,但穩住癔症病情已是足矣,後來劉大夫以丹砂和金仙花入藥也算是用藥兇險,卻是有時管用有時有無用,會不會這幾次,公主本就不是患病?」
虞循不知她是真的看懂了藥方還是信口胡說,但她的推斷僅從醫案上永成十五年前後公主身體急遽變差便能得到印證,公主數次犯病的確有蹊蹺。遂向綠珠與幾位大夫問起公主此前數次犯病有無異常之處。
綠珠見虞循和寧知越神情肅然,也十分謹慎地回憶起來。
「若奴婢未曾記錯,公主犯病應是有六次,永成十六年的四月、七月、十月,十七年的四月、八月、十月,因公主也不總是在水榭休息,這幾次發病也都不在同一個地方,欽使要問大致的情形奴婢或許還能說說,再仔細一些的一時半會恐怕會有疏漏。公主每日起居皆照從前在宮中時備了起居簿,不若奴婢命人取了來,欽使也知道的更細緻些。」
田太醫也附言,公主發病當日的情形都一應記錄在醫案中,再多的事也就不清楚了。
虞循頷首,心知暫時也問不出什麽,便讓綠珠帶路先去公主寢閣看看。
路上仍是綠珠走在前頭,虞循與寧知越並排在後,三人都未曾說話,氣氛一時沉重起來。<="<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