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以川氣得磨牙:「你知道有機關,怎麽不早說?」
第237章 石壁下的洞穴
荀言:「不是我不說,而是我實在沒想到你會用這麽……直接的方法,這種風水的古墓是家族式的,不會隻埋葬一個人就被封起來的,肯定會給後人留下送葬的機關。」
秦以川:「我又不是盜墓賊,我怎麽會知道?!」
荀言:「不過現在也沒有關係,就當提前發掘了,回去之後讓殷弘寧帶人立刻處理就好。」
秦以川板著臉,不想理他。將手電筒的光開到最強,先行一步進入深邃的洞窟。
從石板進入之後先是一條相對狹窄的通道,他們兩個人都得彎著些腰才能進去。通道不到十米,前方又是一塊石板,同樣用糯米漿封住。不過這裏與外麵不一樣,這裏的糯米漿顯然已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不曾補過新的,負責修補的人,似乎從來不曾進入過。
這一次秦以川學聰明了些,沒有上來直接拿劍就撬,而是反覆找了好幾遍,才終於在最邊緣的石板地下找到了一個可以擰動的八卦圖,順著磨損的痕跡用力擰過去,通道盡頭的石板中發出沉悶的轟隆聲,聽起來很像山體滑坡的動靜;秦以川正尋思著這山可別塌了,就見石板被什麽東西推著旋轉出四十五度角,露出一個能容兩個人並肩通過的通道。
秦以川拿著手電筒往裏麵照,但所見之處都是黑黢黢的山壁。
穿過石板,裏麵的空間大了許多,起碼不必再彎腰駝背地走。石壁上多了許多人工開鑿的痕跡,但都比較粗糙,走出百米之外,又是一個石板。
同樣的材質,同樣的規格,要不是位置不一樣,秦以川都要懷疑,他們現在是不是又陷進了鬼打牆裏。
等他耐著性子,找到機關擰開之後,石板沉重緩慢地移動開,露出的空間裏不再是漆黑一片,而是發著淡淡的青白色的光。
進門之後,所見之處是一個巨大的空間,這裏應該是由天然溶洞擴建而成,幾乎掏空了半個山腹。四麵的石壁上都鑿出來兩米多高的凹槽,裏麵放著與成年男子等高的蠟燭,直徑有一米多粗,材質並非現在常見的石蠟,而是一種油脂,有的點燃了,隻剩下一小半,燭火幽幽,泛著令人不太舒服的光。有的還完好無損,應當是作為備用的。
光是青白色,但蠟燭本身的顏色是暗紅的,空氣裏的味道有些刺鼻,應當是在蠟燭的油脂中摻了少量的硃砂。
糯米封門,蠟中加硃砂,這兩種東西都有驅邪的作用,這裏麵,怎麽看著都像存在著不太好的東西。
而且這看著實在不太像一個古墓,沒有壁畫沒有棺槨沒有主墓穴和耳室,隻有這麽一個大空間,像個囚牢。
但是連犯人都看不見。
石板的機關隻開不到五分鍾就會自動關閉,石室內的空氣是流通的,但看不見通風口在哪。秦以川和荀言幾乎把整個空間都翻遍了,沒有再看見機關的痕跡。頭頂上是天然溶洞不規則的石頂,高度都在五米朝上,不少位置還有沒有清理的鍾乳石,就算真有能工巧匠把機關設置在頂部,可是這裏沒那麽高的梯子,後來的送葬者除非拿著繩索滑下來——當然,在生前死後都特別重視「禮儀」這種儀式感的古代人那裏,這壓根是不可能的選擇。
所以機關通道,就隻能設置在地下。
地上與頂部截然不同,二百多平的麵積,都鋪了統一規格的石板,這就把找到機關的難度成倍提高。秦以川和荀言都對盜墓和機關術這兩個行當沒有什麽建樹,將所有石板都敲了一遍,但是從聲音上聽都是沉悶的,聽不見空洞的回聲,也就無從判斷哪裏才是入口。最後秦以川失去了耐心,幹脆故技重施,從正中心開始,將所有石板一個挨一個掀起來。
掀到第四塊石板的時候,裸露出來的不再是山石,而是蓋著一塊薄石板的泥土,用來阻隔上層石板敲擊時候的回聲。石板與泥土分別清理幹淨之後,下麵是一串台階,綿延不絕地向下蜿蜒,不知通向何方。
這台階比進來的路還要窄,秦以川他們兩個人走在上麵,不僅抬不起頭來,甚至左右肩膀稍不注意都會蹭到兩側的岩石,萬一地下躥出什麽帶有攻擊性的東西,連躲都沒有地方躲。
一直向下走了得有三四層樓的距離,腳下的台階總算換成了平地,但隨之而來的,是一股濃鬱的血腥氣,像有什麽野獸剛剛被剝了皮,尚未風幹時的味道。
一個鮮紅色的棺槨停在地麵的正中央,四角的位置同樣燃燒著與人同高的蠟燭,而且硃砂的含量比上麵的濃鬱得多,嗆得秦以川和荀言不約而同掩住口鼻。
但這其實作用不大。
硃砂燃燒後的味道是有劇毒的,這對普通人來說是致命的。
好在他們兩個不算普通人,但是這種高濃度的硃砂會對他們造成什麽影響,誰也沒有親自試驗過,根本沒有辦法判定。
那麽重的硃砂味都掩不住的血腥氣,正是從中間那棺槨裏滲出來的。
秦以川:「我還沒聽過哪朝哪代的棺槨是艷紅色的,多不吉利。」
荀言:「那倒未必,據說有些地方的喜喪,就會選擇用紅木來做棺槨,上等的紅木,年份越久色澤就越紅潤。一些少數民族的貴族死後,也會用紅色顏料將棺木塗紅。隻不過,這裏在古時候是中原腹地,少數民族的貴族不大可能葬在這裏,而喜喪又用不著這麽多硃砂。」
第237章 石壁下的洞穴
荀言:「不是我不說,而是我實在沒想到你會用這麽……直接的方法,這種風水的古墓是家族式的,不會隻埋葬一個人就被封起來的,肯定會給後人留下送葬的機關。」
秦以川:「我又不是盜墓賊,我怎麽會知道?!」
荀言:「不過現在也沒有關係,就當提前發掘了,回去之後讓殷弘寧帶人立刻處理就好。」
秦以川板著臉,不想理他。將手電筒的光開到最強,先行一步進入深邃的洞窟。
從石板進入之後先是一條相對狹窄的通道,他們兩個人都得彎著些腰才能進去。通道不到十米,前方又是一塊石板,同樣用糯米漿封住。不過這裏與外麵不一樣,這裏的糯米漿顯然已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不曾補過新的,負責修補的人,似乎從來不曾進入過。
這一次秦以川學聰明了些,沒有上來直接拿劍就撬,而是反覆找了好幾遍,才終於在最邊緣的石板地下找到了一個可以擰動的八卦圖,順著磨損的痕跡用力擰過去,通道盡頭的石板中發出沉悶的轟隆聲,聽起來很像山體滑坡的動靜;秦以川正尋思著這山可別塌了,就見石板被什麽東西推著旋轉出四十五度角,露出一個能容兩個人並肩通過的通道。
秦以川拿著手電筒往裏麵照,但所見之處都是黑黢黢的山壁。
穿過石板,裏麵的空間大了許多,起碼不必再彎腰駝背地走。石壁上多了許多人工開鑿的痕跡,但都比較粗糙,走出百米之外,又是一個石板。
同樣的材質,同樣的規格,要不是位置不一樣,秦以川都要懷疑,他們現在是不是又陷進了鬼打牆裏。
等他耐著性子,找到機關擰開之後,石板沉重緩慢地移動開,露出的空間裏不再是漆黑一片,而是發著淡淡的青白色的光。
進門之後,所見之處是一個巨大的空間,這裏應該是由天然溶洞擴建而成,幾乎掏空了半個山腹。四麵的石壁上都鑿出來兩米多高的凹槽,裏麵放著與成年男子等高的蠟燭,直徑有一米多粗,材質並非現在常見的石蠟,而是一種油脂,有的點燃了,隻剩下一小半,燭火幽幽,泛著令人不太舒服的光。有的還完好無損,應當是作為備用的。
光是青白色,但蠟燭本身的顏色是暗紅的,空氣裏的味道有些刺鼻,應當是在蠟燭的油脂中摻了少量的硃砂。
糯米封門,蠟中加硃砂,這兩種東西都有驅邪的作用,這裏麵,怎麽看著都像存在著不太好的東西。
而且這看著實在不太像一個古墓,沒有壁畫沒有棺槨沒有主墓穴和耳室,隻有這麽一個大空間,像個囚牢。
但是連犯人都看不見。
石板的機關隻開不到五分鍾就會自動關閉,石室內的空氣是流通的,但看不見通風口在哪。秦以川和荀言幾乎把整個空間都翻遍了,沒有再看見機關的痕跡。頭頂上是天然溶洞不規則的石頂,高度都在五米朝上,不少位置還有沒有清理的鍾乳石,就算真有能工巧匠把機關設置在頂部,可是這裏沒那麽高的梯子,後來的送葬者除非拿著繩索滑下來——當然,在生前死後都特別重視「禮儀」這種儀式感的古代人那裏,這壓根是不可能的選擇。
所以機關通道,就隻能設置在地下。
地上與頂部截然不同,二百多平的麵積,都鋪了統一規格的石板,這就把找到機關的難度成倍提高。秦以川和荀言都對盜墓和機關術這兩個行當沒有什麽建樹,將所有石板都敲了一遍,但是從聲音上聽都是沉悶的,聽不見空洞的回聲,也就無從判斷哪裏才是入口。最後秦以川失去了耐心,幹脆故技重施,從正中心開始,將所有石板一個挨一個掀起來。
掀到第四塊石板的時候,裸露出來的不再是山石,而是蓋著一塊薄石板的泥土,用來阻隔上層石板敲擊時候的回聲。石板與泥土分別清理幹淨之後,下麵是一串台階,綿延不絕地向下蜿蜒,不知通向何方。
這台階比進來的路還要窄,秦以川他們兩個人走在上麵,不僅抬不起頭來,甚至左右肩膀稍不注意都會蹭到兩側的岩石,萬一地下躥出什麽帶有攻擊性的東西,連躲都沒有地方躲。
一直向下走了得有三四層樓的距離,腳下的台階總算換成了平地,但隨之而來的,是一股濃鬱的血腥氣,像有什麽野獸剛剛被剝了皮,尚未風幹時的味道。
一個鮮紅色的棺槨停在地麵的正中央,四角的位置同樣燃燒著與人同高的蠟燭,而且硃砂的含量比上麵的濃鬱得多,嗆得秦以川和荀言不約而同掩住口鼻。
但這其實作用不大。
硃砂燃燒後的味道是有劇毒的,這對普通人來說是致命的。
好在他們兩個不算普通人,但是這種高濃度的硃砂會對他們造成什麽影響,誰也沒有親自試驗過,根本沒有辦法判定。
那麽重的硃砂味都掩不住的血腥氣,正是從中間那棺槨裏滲出來的。
秦以川:「我還沒聽過哪朝哪代的棺槨是艷紅色的,多不吉利。」
荀言:「那倒未必,據說有些地方的喜喪,就會選擇用紅木來做棺槨,上等的紅木,年份越久色澤就越紅潤。一些少數民族的貴族死後,也會用紅色顏料將棺木塗紅。隻不過,這裏在古時候是中原腹地,少數民族的貴族不大可能葬在這裏,而喜喪又用不著這麽多硃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