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都沒有過。
在社會輿論中,針對憫憫也有一些偏負麵的說法。
除了「如果沒有那熊貓, 這些災禍本來其實不會發生」的顛倒因果外,還有一些稍微有邏輯一點、隻是比較陰謀論的。
比如:
從來就沒有熊貓說人話,全部都是人工配音。
那些「預言」其實是通過大數據分析出來的。
以熊貓的身份說出,是為了將這事娛樂化,給更深入、更廣泛的大數據收集與使用做鋪墊。
又比如:
憫憫這隻熊貓是假的。那是披著毛絨套的機器熊貓。
——毛絨套會定期更換尺寸,以符合熊貓的成長速度。反正熊貓基地對正常熊貓的尺寸更新再熟悉不過了。
這一點,憫憫從小與其他熊貓的格格不入就是證據。
所謂的「預言」確實是這個機器說的,但僅是人工事先輸入的程序。
這個機器熊貓預言家被打造出來,是為了迷惑外國間諜,讓他們以為我們國家真會依靠一隻熊貓來製定國家大事。
再比如還有擔憂型的:
我國真的沒有過分依賴熊貓預言嗎?
熊貓的壽命可並不很長,預言這種不科學的技能也隨時有可能消失。
如果國家過分依賴一隻熊貓,那麽當憫憫死了或突然啞了,整個國家豈不是會發生巨震?
幸好,在官方的引導下,主流輿論對待憫憫的態度還是重視中帶著不少娛樂。
大眾普遍相信,官方能在最大化利用憫憫預言的同時,也研發出科技向的準確、穩定、更大範圍的「預言」技術。
大眾:
「至少在天氣預報這一塊,憫憫就沒有很大優勢。」
「報一報小雨憫憫可能比app強,但對稱得上災難的暴雨狂風,還是氣象台更靠譜。」
「播報時間的提前量、暴雨的準確影響範圍,憫憫都不如科技。」
「當然地震預報肯定是憫憫更強。強太多了。」
「地震局千辛萬苦弄出來的地震預警隻能按秒搶時間,而憫憫基本都是提前幾天預言,最差也會提前幾小時。」
「還有車禍、墜機、高空墜物這些預兆很少的,也是憫憫更強。」
官方試圖在不傷害憫憫的前提下研究出憫憫的預言原理。
憫憫很配合,但研究沒啥成果。
相關研究人員:
「憫憫的腦部應該有一個接收災禍相關頻率信息的特殊區域。」
「一旦出現災禍徵兆了,憫憫就能接收到,並將其中部分翻譯為人語。」
「過程中,最難的步驟應該是翻譯而不是接收。」
「就是說,憫憫感知到的災禍信息遠遠比它說出來的多,所以它的心理壓力應該非常大。」
「長期接收負麵信息,輸出通道卻非常狹小,所以憫憫心理壓力不斷增大是很必然的事情。」
「在這種壓力下,憫憫的壽命恐怕不會太長。」
「我們還猜測,如果我們能獲知憫憫接收到的所有災禍信息,並將所有災禍都消滅在其發生之前,憫憫應該會放鬆下來,不再憂鬱望天。」
提出的「玩具計劃」不僅是為了給憫憫找一個伴,還因為研究人員認為,如果出現一個願意長期與憫憫近距離接觸、又被憫憫主動親近的生物,那個生物也許可以共享憫憫的災禍信息接收能力。
證據是,長期照顧憫憫的飼養員有一段時間形成過一種直覺:
每天一早起床就能預感到自己今天會不會遇到倒黴事。且預感越強烈,倒黴事就越嚴重。
遺憾的是,她不能預感到倒黴事的具體內容。
所以當預感強烈時,她隻能一直戰戰兢兢地等待倒黴發生,根本找不到防備方向。
如果她按照平常的方式生活,她的倒黴就會爆發在天天做慣了的事情之中。
如果她故意迴避平常、去做她從未做過的事情,那麽帶給她倒黴的就會是那些陌生。
憫憫的具體預言是可以改變、可以使之不發生的,但那位飼養員的預感除了提前讓自己疑神疑鬼外,看不出任何作用。
研究人員對那飼養員說:
「我們猜,這可能是因為憫憫沒有對你敞開心扉過。」
「憫憫對待你的態度與它對待其他熊貓的差不多,所以它的接收能力沒有真正分享給你,而隻是讓你沾染了邊角的壓力氣息。」
「可能其他熊貓也被憫憫如此感染過。」
「且其他熊貓都知道自己新增的、無用的預感來源於憫憫,於是其他熊貓都避開憫憫,盡量避免加重自身症狀。」
照顧憫憫的飼養員因此改為了數人輪換製。
接觸憫憫的時間少了後,最初那位飼養員的預感能力便減弱了,剩餘的一點隻要專注做事便能忽略過去。
研究人員:「找的玩具最好是讓憫憫覺得『這玩具死掉或者瘋了都無所謂』。這樣憫憫才能無顧忌地靠近玩具、與玩具長期相處。所以,最好選擇在熊貓食譜上的那些動物。」
常用實驗動物小白鼠立刻被推入了備選項。
研究人員倒是更想使用絕不會引起多數人心疼的蟲子等生物,這樣即使以後被大眾知曉了實驗的詳細內容,也可以少些輿論爭執。
可惜,一來這事需要觀察玩具的情緒變化,這個觀察項目放在蟲子身上實現難度很大。
在社會輿論中,針對憫憫也有一些偏負麵的說法。
除了「如果沒有那熊貓, 這些災禍本來其實不會發生」的顛倒因果外,還有一些稍微有邏輯一點、隻是比較陰謀論的。
比如:
從來就沒有熊貓說人話,全部都是人工配音。
那些「預言」其實是通過大數據分析出來的。
以熊貓的身份說出,是為了將這事娛樂化,給更深入、更廣泛的大數據收集與使用做鋪墊。
又比如:
憫憫這隻熊貓是假的。那是披著毛絨套的機器熊貓。
——毛絨套會定期更換尺寸,以符合熊貓的成長速度。反正熊貓基地對正常熊貓的尺寸更新再熟悉不過了。
這一點,憫憫從小與其他熊貓的格格不入就是證據。
所謂的「預言」確實是這個機器說的,但僅是人工事先輸入的程序。
這個機器熊貓預言家被打造出來,是為了迷惑外國間諜,讓他們以為我們國家真會依靠一隻熊貓來製定國家大事。
再比如還有擔憂型的:
我國真的沒有過分依賴熊貓預言嗎?
熊貓的壽命可並不很長,預言這種不科學的技能也隨時有可能消失。
如果國家過分依賴一隻熊貓,那麽當憫憫死了或突然啞了,整個國家豈不是會發生巨震?
幸好,在官方的引導下,主流輿論對待憫憫的態度還是重視中帶著不少娛樂。
大眾普遍相信,官方能在最大化利用憫憫預言的同時,也研發出科技向的準確、穩定、更大範圍的「預言」技術。
大眾:
「至少在天氣預報這一塊,憫憫就沒有很大優勢。」
「報一報小雨憫憫可能比app強,但對稱得上災難的暴雨狂風,還是氣象台更靠譜。」
「播報時間的提前量、暴雨的準確影響範圍,憫憫都不如科技。」
「當然地震預報肯定是憫憫更強。強太多了。」
「地震局千辛萬苦弄出來的地震預警隻能按秒搶時間,而憫憫基本都是提前幾天預言,最差也會提前幾小時。」
「還有車禍、墜機、高空墜物這些預兆很少的,也是憫憫更強。」
官方試圖在不傷害憫憫的前提下研究出憫憫的預言原理。
憫憫很配合,但研究沒啥成果。
相關研究人員:
「憫憫的腦部應該有一個接收災禍相關頻率信息的特殊區域。」
「一旦出現災禍徵兆了,憫憫就能接收到,並將其中部分翻譯為人語。」
「過程中,最難的步驟應該是翻譯而不是接收。」
「就是說,憫憫感知到的災禍信息遠遠比它說出來的多,所以它的心理壓力應該非常大。」
「長期接收負麵信息,輸出通道卻非常狹小,所以憫憫心理壓力不斷增大是很必然的事情。」
「在這種壓力下,憫憫的壽命恐怕不會太長。」
「我們還猜測,如果我們能獲知憫憫接收到的所有災禍信息,並將所有災禍都消滅在其發生之前,憫憫應該會放鬆下來,不再憂鬱望天。」
提出的「玩具計劃」不僅是為了給憫憫找一個伴,還因為研究人員認為,如果出現一個願意長期與憫憫近距離接觸、又被憫憫主動親近的生物,那個生物也許可以共享憫憫的災禍信息接收能力。
證據是,長期照顧憫憫的飼養員有一段時間形成過一種直覺:
每天一早起床就能預感到自己今天會不會遇到倒黴事。且預感越強烈,倒黴事就越嚴重。
遺憾的是,她不能預感到倒黴事的具體內容。
所以當預感強烈時,她隻能一直戰戰兢兢地等待倒黴發生,根本找不到防備方向。
如果她按照平常的方式生活,她的倒黴就會爆發在天天做慣了的事情之中。
如果她故意迴避平常、去做她從未做過的事情,那麽帶給她倒黴的就會是那些陌生。
憫憫的具體預言是可以改變、可以使之不發生的,但那位飼養員的預感除了提前讓自己疑神疑鬼外,看不出任何作用。
研究人員對那飼養員說:
「我們猜,這可能是因為憫憫沒有對你敞開心扉過。」
「憫憫對待你的態度與它對待其他熊貓的差不多,所以它的接收能力沒有真正分享給你,而隻是讓你沾染了邊角的壓力氣息。」
「可能其他熊貓也被憫憫如此感染過。」
「且其他熊貓都知道自己新增的、無用的預感來源於憫憫,於是其他熊貓都避開憫憫,盡量避免加重自身症狀。」
照顧憫憫的飼養員因此改為了數人輪換製。
接觸憫憫的時間少了後,最初那位飼養員的預感能力便減弱了,剩餘的一點隻要專注做事便能忽略過去。
研究人員:「找的玩具最好是讓憫憫覺得『這玩具死掉或者瘋了都無所謂』。這樣憫憫才能無顧忌地靠近玩具、與玩具長期相處。所以,最好選擇在熊貓食譜上的那些動物。」
常用實驗動物小白鼠立刻被推入了備選項。
研究人員倒是更想使用絕不會引起多數人心疼的蟲子等生物,這樣即使以後被大眾知曉了實驗的詳細內容,也可以少些輿論爭執。
可惜,一來這事需要觀察玩具的情緒變化,這個觀察項目放在蟲子身上實現難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