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瑩焦頭爛額:「朝中能送物資過來嗎?」
不等蕭子衿說,她自己就哂笑道:「想想也不大可能,如今朝中也還亂著呢。」
季遠之自外頭進來,手裏捏著一封信,溫聲細語道:「阿楠,鄢都來消息了。」
蕭子衿心裏一突,無意識地凝重起來:「如何?」
「不是什麽壞消息,是太子妃來信。」他柔聲笑道,「西南狄家小公子帶人已平鄢都世家之亂。」
他話裏帶了幾分不易察覺的譏嘲:「打的也是『清君側』的名頭。」
蕭子衿明白他的意思。
數十年前,武帝起義時也曾用這個名頭聚集天下有識之士共討大慶,此後建國登基,卻在至高之位上一點一點丟了往昔的初心。
直至如今,由武帝推上位的蕭俞被投毒身亡,曾因陳家舊案險些身死的先太子妃文綺作為此事的罪魁禍首,又被狄家以此名頭保下。
世事如輪迴,一環扣一環。
武帝戎馬一生,陳家舊案後更是說一不二,卻估計至死都不曾想到不過短短幾年,已是人走茶涼。
季遠之意識到自己方才的刻薄,立即垂了眼,溫聲細語地說:「狄家已下注,如今萬事俱備,隻欠你這股東風了,阿楠。」
邱瑩眼睛刷啦亮了,這會兒倒是聽懂了季遠之的意思:「王爺你要當皇帝了?!!!」
蕭子衿瞥她:「禍從口出,邱瑩。」
邱瑩撇嘴:「這不是都是自己人嗎?」她莫名其妙就鬆了口氣,「那我不在這礙眼了哈,我去看看方帥。」說完就一溜煙跑了。
季遠之走到蕭子衿身側,將手搭在他的肩上:「阿楠,聽說會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屆時我是你的什麽呢?那些親近你的、你喜歡的、所寵愛的,我都將她們做成人彘陪著你可好?」
肩上的手有些用力,捏得蕭子衿左肩舊傷處發疼。
蕭子衿倒吸口氣,卻並不生氣,斜他道:「你說呢,愛妻?」
「何況——我另有打算。」
……
慶元三年,四月初,西南狄家二公子遠赴西北。
四月中旬,靜王蕭子衿返回鄢都。
深紅色的宮門在日色下紅如艷陽,正陽殿中空出了不少的位置,隻留下了大部分的武將和少數一部分的文臣。
狄家小公子站在最前,不過十幾歲卻已格外穩重,見了蕭子衿當即撩開衣擺拜倒在地。
「臣等恭迎王爺回宮。」
隨著他的跪倒,其他諸臣也齊齊跪下。
「臣等恭迎王爺回宮。」
狄家同蕭子衿並不熟,隻在早年宮宴上有過幾麵之緣。
先太子出事,陳家受到牽連時,狄家也並未作聲。
即便是後來蕭子衿回宮,兩方亦是算不得親近,在蕭子衿和幼帝蕭俞的暗鬥中,永遠不表態,看起來非常中立——直至幼帝蕭俞身死,他們以最快的速度確定了家族後續的站隊。
蕭子衿收回目光:「朝中急下八道紅羽令召本王返鄢都是有何要事?」
狄小公子言辭懇切,麵不改色:「先帝為三家暗害病逝,朝中群龍無首,臣等還望王爺擔此重任,揚大元國威。」
蕭子衿一頷首,示意自己知道:「先太子妃文綺呢?」
狄小公子有些莫名,卻還是如是說:「王爺放心,文姑娘一切安好。」
「召進宮吧。」
諸臣麵麵相覷,都沒搞明白蕭子衿在賣什麽關子,卻也沒敢反對,即刻讓人去召了文綺進宮。
幾個月不見,比起蕭子衿離鄢都赴西北戰局時,文綺明顯瘦削了些,精神倒不錯。
她剛踏進殿門口,蕭子衿就一抬眼:「本王愚鈍木訥,天資有限,當不起如此大任。願將此位禪讓於先太子妃文綺,助她平外患、除內憂,諸卿有何異議?」
文綺剛要落下的右腳停在半空,少有的露出了愕然。
狄小公子頓時變了臉色:「王爺?!此事豈可?」
蕭子衿當即反問:「有何不可?」
有文臣驚怒道:「她可是女子!」
「這本王看不出來?」蕭子衿挑眉,上上下下地打量他,「原是習侍郎。十數年前,太子規含冤而死時倒不見侍郎有如此的赤誠之心。」
習侍郎臉一陣黑一陣紅,吶吶著沒敢說話。
諸多目光匯聚在蕭子衿身上,他上前一步,在狄小公子耳側低聲道:「狄公子應知,本王眼裏素來容不下沙子。水至清則無魚,狄家若是選了一潭清水,日子怕是並不會好過。」
狄小公子抿唇思索,當即有了決斷:「狄家從靜王之命。」
稀稀拉拉的,有不少人跟著低下了頭。
橫跨十數年的生死紛亂,蕭子衿隔著大半個正陽殿望向文綺。
文綺全然沒想到事情會發展到如此地步,表情格外複雜。
朝臣們三三兩兩地離開後,她叫住準備離開的蕭子衿,問道:「你原本就如此打算的,是嗎阿楠?」
蕭子衿沒轉身,隻沉聲回了句「是」。
在周家查探文綺消息時,繆叔曾說「盛級轉衰,陽極轉陰,天道循環當如是」,當時他隻以為對方在故弄玄虛,可歷經諸事,他似乎明白了繆叔的意思。
文綺做事決絕果斷,進退有度,遠比他更適合這個位置。
「阿楠!」
文綺倏然又叫了一聲。
蕭子衿站在門口沒動。
不等蕭子衿說,她自己就哂笑道:「想想也不大可能,如今朝中也還亂著呢。」
季遠之自外頭進來,手裏捏著一封信,溫聲細語道:「阿楠,鄢都來消息了。」
蕭子衿心裏一突,無意識地凝重起來:「如何?」
「不是什麽壞消息,是太子妃來信。」他柔聲笑道,「西南狄家小公子帶人已平鄢都世家之亂。」
他話裏帶了幾分不易察覺的譏嘲:「打的也是『清君側』的名頭。」
蕭子衿明白他的意思。
數十年前,武帝起義時也曾用這個名頭聚集天下有識之士共討大慶,此後建國登基,卻在至高之位上一點一點丟了往昔的初心。
直至如今,由武帝推上位的蕭俞被投毒身亡,曾因陳家舊案險些身死的先太子妃文綺作為此事的罪魁禍首,又被狄家以此名頭保下。
世事如輪迴,一環扣一環。
武帝戎馬一生,陳家舊案後更是說一不二,卻估計至死都不曾想到不過短短幾年,已是人走茶涼。
季遠之意識到自己方才的刻薄,立即垂了眼,溫聲細語地說:「狄家已下注,如今萬事俱備,隻欠你這股東風了,阿楠。」
邱瑩眼睛刷啦亮了,這會兒倒是聽懂了季遠之的意思:「王爺你要當皇帝了?!!!」
蕭子衿瞥她:「禍從口出,邱瑩。」
邱瑩撇嘴:「這不是都是自己人嗎?」她莫名其妙就鬆了口氣,「那我不在這礙眼了哈,我去看看方帥。」說完就一溜煙跑了。
季遠之走到蕭子衿身側,將手搭在他的肩上:「阿楠,聽說會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屆時我是你的什麽呢?那些親近你的、你喜歡的、所寵愛的,我都將她們做成人彘陪著你可好?」
肩上的手有些用力,捏得蕭子衿左肩舊傷處發疼。
蕭子衿倒吸口氣,卻並不生氣,斜他道:「你說呢,愛妻?」
「何況——我另有打算。」
……
慶元三年,四月初,西南狄家二公子遠赴西北。
四月中旬,靜王蕭子衿返回鄢都。
深紅色的宮門在日色下紅如艷陽,正陽殿中空出了不少的位置,隻留下了大部分的武將和少數一部分的文臣。
狄家小公子站在最前,不過十幾歲卻已格外穩重,見了蕭子衿當即撩開衣擺拜倒在地。
「臣等恭迎王爺回宮。」
隨著他的跪倒,其他諸臣也齊齊跪下。
「臣等恭迎王爺回宮。」
狄家同蕭子衿並不熟,隻在早年宮宴上有過幾麵之緣。
先太子出事,陳家受到牽連時,狄家也並未作聲。
即便是後來蕭子衿回宮,兩方亦是算不得親近,在蕭子衿和幼帝蕭俞的暗鬥中,永遠不表態,看起來非常中立——直至幼帝蕭俞身死,他們以最快的速度確定了家族後續的站隊。
蕭子衿收回目光:「朝中急下八道紅羽令召本王返鄢都是有何要事?」
狄小公子言辭懇切,麵不改色:「先帝為三家暗害病逝,朝中群龍無首,臣等還望王爺擔此重任,揚大元國威。」
蕭子衿一頷首,示意自己知道:「先太子妃文綺呢?」
狄小公子有些莫名,卻還是如是說:「王爺放心,文姑娘一切安好。」
「召進宮吧。」
諸臣麵麵相覷,都沒搞明白蕭子衿在賣什麽關子,卻也沒敢反對,即刻讓人去召了文綺進宮。
幾個月不見,比起蕭子衿離鄢都赴西北戰局時,文綺明顯瘦削了些,精神倒不錯。
她剛踏進殿門口,蕭子衿就一抬眼:「本王愚鈍木訥,天資有限,當不起如此大任。願將此位禪讓於先太子妃文綺,助她平外患、除內憂,諸卿有何異議?」
文綺剛要落下的右腳停在半空,少有的露出了愕然。
狄小公子頓時變了臉色:「王爺?!此事豈可?」
蕭子衿當即反問:「有何不可?」
有文臣驚怒道:「她可是女子!」
「這本王看不出來?」蕭子衿挑眉,上上下下地打量他,「原是習侍郎。十數年前,太子規含冤而死時倒不見侍郎有如此的赤誠之心。」
習侍郎臉一陣黑一陣紅,吶吶著沒敢說話。
諸多目光匯聚在蕭子衿身上,他上前一步,在狄小公子耳側低聲道:「狄公子應知,本王眼裏素來容不下沙子。水至清則無魚,狄家若是選了一潭清水,日子怕是並不會好過。」
狄小公子抿唇思索,當即有了決斷:「狄家從靜王之命。」
稀稀拉拉的,有不少人跟著低下了頭。
橫跨十數年的生死紛亂,蕭子衿隔著大半個正陽殿望向文綺。
文綺全然沒想到事情會發展到如此地步,表情格外複雜。
朝臣們三三兩兩地離開後,她叫住準備離開的蕭子衿,問道:「你原本就如此打算的,是嗎阿楠?」
蕭子衿沒轉身,隻沉聲回了句「是」。
在周家查探文綺消息時,繆叔曾說「盛級轉衰,陽極轉陰,天道循環當如是」,當時他隻以為對方在故弄玄虛,可歷經諸事,他似乎明白了繆叔的意思。
文綺做事決絕果斷,進退有度,遠比他更適合這個位置。
「阿楠!」
文綺倏然又叫了一聲。
蕭子衿站在門口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