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年代文裏的好閨女1
快穿囤貨:利已的我殺瘋了 作者:阿顧6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入眼就是一個狹小的房間,不足幾平米的地方,擺著一個上下木床,上下床的對麵,還有一張小小木板床。
清沫就是躺在這張小木板床上,大冬天的,被子單薄的能凍死人,裏麵的棉絮還硬邦邦的,結成了一團一團。
清沫忍不住打了一個寒顫,自己身上穿的更是單薄,這個家這麽窮的嘛?
“小五,接收劇情。”
現在是1967年的冬天,原主姚三妮,父親姚剛,母親胡芬芳,兩人共育有二子三女。
老大姚大妮,今年19,在紡織廠當女工,一個月23.5塊。
老二姚大強,今年18,高中畢業幾個月了,還沒找到工作。
老三姚三妮,今年16,小學畢業,一直在家做家務。
老四姚四妮,今年13,在讀初中。
老五姚小強,今年13,在讀初中。
老四跟老五是雙胞胎,自然是很得胡芬芳喜愛的;老大是第一個閨女,感情難免不一樣;老二是第一個男娃,家裏的長子,更是不用說。
隻有原主,夾在中間,上麵有哥姐,下麵有弟妹,最是不得寵。
姚剛是機械廠的技術工,一個月也有45塊的工資,胡芬芳是棉紡廠的,一個月27.5塊。
一家七口,全靠這點工資過活,姚剛每個月還得給鄉下的父母,寄五塊錢養老錢,胡芬芳這邊逢年過節回娘家,也要帶點東西拿點錢,一家子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這年頭講究的就是多子多福,有錢沒錢,生就完了,反正是越生越窮,越窮就越生。
按姚剛兩口子的工資,要是不生五個孩子,何至於過得如此拮據。
也許也隻是拮據了原主,作為全家最不受重視的,從小到大沒人在乎過她的感受,爹不疼娘不愛,就連學也是全家唯一一個小學畢業的。
原主也不是沒有反抗過,換來的隻是一頓毒打,打完以後胡芬芳又一臉心疼。
抱著原主說:“三妮啊,你別怪媽,都是媽身上掉下來的肉,我怎麽可能不心疼你,可你也心疼心疼我啊,媽每天下班回來還要做飯,照顧弟弟妹妹,洗衣服,這個家裏你最懂事,你幫我分擔分擔。”
說的很好聽,分擔,分擔到後麵就全是她的活了。
人還沒灶台高的時候,原主就幫忙做飯幹家務,家裏的活她什麽都做,從一開始的幫幫忙,到後麵一次沒做就一頓罵。
有時候,小小的原主也會疑惑,難道自己不是父母的女兒嗎?為什麽隻有自己不一樣?
想去上初中,胡芬芳死活不同意,讓她在家做家務,街道辦事處也上門勸過。
胡芬芳隻一句,“我們家難啊,這麽多孩子,我管不過來啊,每天的家務都做不完,三妮不幫我,那誰幫我洗衣服,誰幫我帶孩子,主任您嗎?”
人家街道辦事處也沒法,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那是人自己閨女,他們若幫人解決不了難處,就插不上手。
胡芬芳還會一遍一遍pua原主,對她說:“這個家裏啊,媽最喜歡的就是你,你為家裏做的這些爸媽都記著,兄弟姐妹也都念著你的好,等將來日子好過,我一定給我們家三妮買最好的衣服,戴最好看的花。”
胡芬芳嘴上說的,跟實際做的永遠不一樣,早上天不亮,原主就得早早起來,準備一家人的早飯,等人吃完飯都走了,她一個就在家洗碗打掃衛生。
好不容易幹完活了,又到中午做飯時間了,然後晚飯,一天根本停不下來。
還得看著弟妹,讓他們不要亂跑,別的兄弟姐妹都在玩,隻有她一個人在幹活,空閑了就糊火柴盒貼補家用。
這年頭家家戶戶的衣服,都是穿了又穿,補了又補,特別是孩子的衣服,老大穿完老二穿,就這麽,小的一直撿大的舊衣服穿,這很正常。
但輪到原主,連大姐二哥的舊衣服也輪不上她,她得撿別人家,破得不能再破的衣服穿。
哥姐好點的衣服,都留給弟妹,壞的都給她,弟弟妹妹穿完的也不扔,縫補縫補做成襪子或改成小背心給原主。
一年到頭,不說年年有新衣服穿,但每個孩子都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不是撿別人的,隻有原主,從來沒有穿過一件新衣裳。
就連吃飯,家裏好不容易開一次葷,原主的筷子剛伸進碗裏,胡芬芳就拿眼神瞪她。
沒吃飽,想起身添點飯,她就陰陽怪氣來一句。“吃吃吃,吃死你們這群餓死鬼,都不知道家裏快揭不開鍋了。”
久而久之,原主越來越內向,沉默寡言也不愛說話了,在家幹最多的活,吃最少的飯,家裏人也習慣性,忽視了她的存在。
直到二哥畢業幾個月,還沒找到工作,新一輪的知識青年下農村,也是輪到他們家了。
二哥是長子,又是心肝肝,家裏自然不會讓他去,但總得有人去。
大姐有工作也到了結婚的年齡,也不會讓她去,弟妹年齡還小,也不可能是他們,那誰去?隻能是原主了。
胡芬芳主動給原主報了名,下鄉補貼給了50塊,但送原主走的時候,胡芬芳隻給了10塊錢,還讓原主在鄉下多幹活,城裏糧食緊,有多餘的就寄回來給家裏。
“三妮啊,你就放心去,媽不會忘了你的,你二哥也會記得你的好,將來媽給你找個好人家,你就去鄉下受幾年苦,等過幾年我就退下來,把工作讓給你,接你回來,別忘了給家裏寄信,勤快點賺工分,寄點糧食回來。”
原主隻是默默點頭,她不知道胡芬芳是敷衍她嗎?她知道,但她能怎麽辦?這件事從頭到尾,也沒人問過她的意見。
她永遠都是被忽視,最不重要,最先被放棄的那個人。
小時候不懂為什麽這麽對她,長大了也還是不懂,隻是一顆心,疼著疼著也就麻木了,無所謂了,逃離了這個家也好。
厄運專挑苦命人,原主覺得下鄉了也沒什麽不好,她卻不知,這改變了她的一生。
清沫就是躺在這張小木板床上,大冬天的,被子單薄的能凍死人,裏麵的棉絮還硬邦邦的,結成了一團一團。
清沫忍不住打了一個寒顫,自己身上穿的更是單薄,這個家這麽窮的嘛?
“小五,接收劇情。”
現在是1967年的冬天,原主姚三妮,父親姚剛,母親胡芬芳,兩人共育有二子三女。
老大姚大妮,今年19,在紡織廠當女工,一個月23.5塊。
老二姚大強,今年18,高中畢業幾個月了,還沒找到工作。
老三姚三妮,今年16,小學畢業,一直在家做家務。
老四姚四妮,今年13,在讀初中。
老五姚小強,今年13,在讀初中。
老四跟老五是雙胞胎,自然是很得胡芬芳喜愛的;老大是第一個閨女,感情難免不一樣;老二是第一個男娃,家裏的長子,更是不用說。
隻有原主,夾在中間,上麵有哥姐,下麵有弟妹,最是不得寵。
姚剛是機械廠的技術工,一個月也有45塊的工資,胡芬芳是棉紡廠的,一個月27.5塊。
一家七口,全靠這點工資過活,姚剛每個月還得給鄉下的父母,寄五塊錢養老錢,胡芬芳這邊逢年過節回娘家,也要帶點東西拿點錢,一家子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這年頭講究的就是多子多福,有錢沒錢,生就完了,反正是越生越窮,越窮就越生。
按姚剛兩口子的工資,要是不生五個孩子,何至於過得如此拮據。
也許也隻是拮據了原主,作為全家最不受重視的,從小到大沒人在乎過她的感受,爹不疼娘不愛,就連學也是全家唯一一個小學畢業的。
原主也不是沒有反抗過,換來的隻是一頓毒打,打完以後胡芬芳又一臉心疼。
抱著原主說:“三妮啊,你別怪媽,都是媽身上掉下來的肉,我怎麽可能不心疼你,可你也心疼心疼我啊,媽每天下班回來還要做飯,照顧弟弟妹妹,洗衣服,這個家裏你最懂事,你幫我分擔分擔。”
說的很好聽,分擔,分擔到後麵就全是她的活了。
人還沒灶台高的時候,原主就幫忙做飯幹家務,家裏的活她什麽都做,從一開始的幫幫忙,到後麵一次沒做就一頓罵。
有時候,小小的原主也會疑惑,難道自己不是父母的女兒嗎?為什麽隻有自己不一樣?
想去上初中,胡芬芳死活不同意,讓她在家做家務,街道辦事處也上門勸過。
胡芬芳隻一句,“我們家難啊,這麽多孩子,我管不過來啊,每天的家務都做不完,三妮不幫我,那誰幫我洗衣服,誰幫我帶孩子,主任您嗎?”
人家街道辦事處也沒法,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那是人自己閨女,他們若幫人解決不了難處,就插不上手。
胡芬芳還會一遍一遍pua原主,對她說:“這個家裏啊,媽最喜歡的就是你,你為家裏做的這些爸媽都記著,兄弟姐妹也都念著你的好,等將來日子好過,我一定給我們家三妮買最好的衣服,戴最好看的花。”
胡芬芳嘴上說的,跟實際做的永遠不一樣,早上天不亮,原主就得早早起來,準備一家人的早飯,等人吃完飯都走了,她一個就在家洗碗打掃衛生。
好不容易幹完活了,又到中午做飯時間了,然後晚飯,一天根本停不下來。
還得看著弟妹,讓他們不要亂跑,別的兄弟姐妹都在玩,隻有她一個人在幹活,空閑了就糊火柴盒貼補家用。
這年頭家家戶戶的衣服,都是穿了又穿,補了又補,特別是孩子的衣服,老大穿完老二穿,就這麽,小的一直撿大的舊衣服穿,這很正常。
但輪到原主,連大姐二哥的舊衣服也輪不上她,她得撿別人家,破得不能再破的衣服穿。
哥姐好點的衣服,都留給弟妹,壞的都給她,弟弟妹妹穿完的也不扔,縫補縫補做成襪子或改成小背心給原主。
一年到頭,不說年年有新衣服穿,但每個孩子都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不是撿別人的,隻有原主,從來沒有穿過一件新衣裳。
就連吃飯,家裏好不容易開一次葷,原主的筷子剛伸進碗裏,胡芬芳就拿眼神瞪她。
沒吃飽,想起身添點飯,她就陰陽怪氣來一句。“吃吃吃,吃死你們這群餓死鬼,都不知道家裏快揭不開鍋了。”
久而久之,原主越來越內向,沉默寡言也不愛說話了,在家幹最多的活,吃最少的飯,家裏人也習慣性,忽視了她的存在。
直到二哥畢業幾個月,還沒找到工作,新一輪的知識青年下農村,也是輪到他們家了。
二哥是長子,又是心肝肝,家裏自然不會讓他去,但總得有人去。
大姐有工作也到了結婚的年齡,也不會讓她去,弟妹年齡還小,也不可能是他們,那誰去?隻能是原主了。
胡芬芳主動給原主報了名,下鄉補貼給了50塊,但送原主走的時候,胡芬芳隻給了10塊錢,還讓原主在鄉下多幹活,城裏糧食緊,有多餘的就寄回來給家裏。
“三妮啊,你就放心去,媽不會忘了你的,你二哥也會記得你的好,將來媽給你找個好人家,你就去鄉下受幾年苦,等過幾年我就退下來,把工作讓給你,接你回來,別忘了給家裏寄信,勤快點賺工分,寄點糧食回來。”
原主隻是默默點頭,她不知道胡芬芳是敷衍她嗎?她知道,但她能怎麽辦?這件事從頭到尾,也沒人問過她的意見。
她永遠都是被忽視,最不重要,最先被放棄的那個人。
小時候不懂為什麽這麽對她,長大了也還是不懂,隻是一顆心,疼著疼著也就麻木了,無所謂了,逃離了這個家也好。
厄運專挑苦命人,原主覺得下鄉了也沒什麽不好,她卻不知,這改變了她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