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宰相劫
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 作者:九指神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胡亥做了皇帝以後,很少出現在朝臣麵前。一方麵固然有胡亥自己耽於玩樂的原因,另一方麵,也是聽了趙高的蠱惑。
趙高對胡亥說:“先帝始皇帝統治天下時間長,所以群臣不敢做壞事,不敢進獻邪說。但是陛下您年輕,剛剛即位,恐怕朝臣會因為您年輕有所輕慢,如果您和公卿在朝廷上一起決斷事務,言語不當,有了錯誤,就會讓群臣看出陛下的不足。天子自稱朕,何等尊貴,怎麽能和群臣一起朝會討論呢?”
本就無意政務的胡亥覺得趙高師傅的這個說法實在是深得朕心,於是就刻意減少朝會的次數,用各種理由拒絕朝會。臣下上奏章的時候,也不找左右丞相禦史大夫商議,而是在深宮之中,召集趙高討論,或者詢問侍從的博士官、儒生的意見。但是趙高和儒生都不通政務,又哪裏有什麽正經的方略?
這天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和禦史大夫馮劫叩宮覲見。三公齊聚覲見皇帝,這也躲不了。就在內宮召見了這幾個人。馮去疾並不寒暄,展開地圖,開門見山說明來意:
“關東地區的盜賊叛亂,關中竟然無兵可用,隻能派少府章邯帶領二十萬刑徒軍出征討伐,雖然章邯所向披靡,已經平息了三川郡的叛亂,斬殺了不少叛軍,但泗水以東的叛亂仍然未能平息。如果要徹底消滅叛賊,還是需要更多的軍隊東征。臣下以為,可以調上郡王離所部二十萬大軍從北線,沿草原過代郡入邯鄲,與章邯會和,兩路合圍,一舉殲滅叛軍。”
胡亥看著地圖,邊聽馮去疾的解說,點點頭,“上郡又無戰事,留那麽多軍隊幹什麽,馮相建議甚好。”
馮去疾又補充一句:“陛下啊,眼下叛賊紛紛起兵,主要還是因為戍邊、修築阿房宮、運輸糧食等勞役太苦,賦稅太重。數十萬勞役刑徒進入阿房宮,關中糧食供應不足,市麵上糧價暴漲,長此以往,臣下等擔心關中也會亂起來。興兵平叛治標不治本,要徹底消除亂源,臣等以為,還是應該停止修建阿房宮,減少天下戍邊的兵役和修築阿房宮的勞役吧。”
胡亥挑了挑眉毛,這下他也品出味道來了,原來這三位重臣入宮,是來給自己添堵的!
“阿房宮不是從我開始修築的,長城也不是從我開始修築的,勞役和戍軍,從先帝始皇帝時期就開始了,為什麽始皇帝時代沒有叛賊作亂?”
三個大臣不發一言。
胡亥越加憤怒了:“你們是指責我大興土木耽於享樂嗎?”
三位大臣不吱聲。
“朕,朕修築阿房宮難道是為了自己享樂嗎?朕修建阿房宮,是為了彰顯我大秦的威嚴,給全天下看看,我們宮室多麽華美壯觀,讓全天下人都知道我大秦的偉大!難道我住在草屋子裏,天下百姓就會尊重和信服我嗎?不會,如果你們的皇帝住在草屋子裏,天下百姓就會輕視皇帝、輕視我大秦,就會有更多的人叛亂!”胡亥的聲音尖利起來。
“朕是大秦的皇帝,大秦是萬乘之國,我身為萬乘之國的皇帝,卻不曾有萬乘之國的軍隊,現在大秦的兵車也隻有幾千輛,這怎麽能和朕的身份相匹配?怎麽能和大秦的氣勢相匹配?”
“先帝始皇帝以諸侯起家,兼並天下。先帝平定天下以後,又驅逐四夷以安定邊境,建造宮室以彰顯得意,你們看!先帝在世連克六國,哪一年不興兵作戰?先帝從登基那一年就開始建造陵寢,足足建設了三十七年,一麵連年征戰,一麵連年徭役,但是先帝治下依然井井有條。先帝做這些的時候,你馮去疾,你李斯,你馮劫,可曾有一言勸諫?”
“朕剛剛登基,這泗水郡就有盜賊叛亂,而你們卻不能禁止叛賊作亂,也不能帶兵平叛,又想停止先帝所做的事情,你們居心何在?我看你們是上不能報答先帝,下不能為朕盡忠盡力,你們……你們憑什麽身居高位?”
胡亥越說越是憤怒,說到後來,拍著幾案,大喊:“來人,把這幾個不忠不義的佞臣給我抓起來,綁了送到天牢去!”
內宮的侍衛當然唯皇帝的號令是從,立刻就有人衝進殿堂,綁了馮去疾、李斯和馮劫。五花大綁送上囚車,當著鹹陽人的麵,這尊貴無比的兩相一禦史,就被送去了天牢。
胡亥又派人給負責審案的官吏下命令,讓去牢裏審訊這三人。
在陰濕幽暗的大牢裏,馮去疾、李斯、馮劫三人麵麵相覷。明明是入宮商討政務的,怎麽轉眼就被打入大牢?這時牢門打開,內侍進來宣讀皇帝詔諭,說馮去疾、李斯、馮劫三人大不敬,要廷尉審理定罪。
自商周以來,一直有刑不上大夫的說法,高官貴胄可以被清洗,卻不能用刑訊審問的方法羞辱,哪怕是呂不韋這樣的權相,始皇帝陛下也不過是免去其丞相職位,將其貶斥到蜀中,傳言始皇帝給呂不韋寫過一封信,呂不韋看過後就飲鴆自盡了,但是無論如何,始皇帝也給呂不韋留下了體麵。
這如今,換了二世皇帝,居然要廷尉來審丞相!
馮去疾和馮劫都是家族在秦國世代為官的,哪裏能忍受這種屈辱。聽到使者這話,三人相視,馮去疾先站起身來說:“馮去疾身為大秦丞相,不能受這種屈辱。”於是從懷中拔出小刀,刎頸自盡。馮劫看了眼倒在自己麵前的馮去疾,歎口氣,掰開馮去疾的手指,把小刀握在手裏,對使者說:“請回複陛下,馮劫身為禦史大夫,不能被廷尉審訊。”也拔刀自盡。
使者看著倒在地上的兩位大佬,發出一聲冷笑,轉臉來看李斯。李斯此刻已經戰戰發抖,抬起頭來對使者說:“臣李斯有話,臣想上書自辯……”
使者冷哼一聲,回去複命了。
此時的李斯,根本不知道什麽樣的命運在等著自己。
趙高對胡亥說:“先帝始皇帝統治天下時間長,所以群臣不敢做壞事,不敢進獻邪說。但是陛下您年輕,剛剛即位,恐怕朝臣會因為您年輕有所輕慢,如果您和公卿在朝廷上一起決斷事務,言語不當,有了錯誤,就會讓群臣看出陛下的不足。天子自稱朕,何等尊貴,怎麽能和群臣一起朝會討論呢?”
本就無意政務的胡亥覺得趙高師傅的這個說法實在是深得朕心,於是就刻意減少朝會的次數,用各種理由拒絕朝會。臣下上奏章的時候,也不找左右丞相禦史大夫商議,而是在深宮之中,召集趙高討論,或者詢問侍從的博士官、儒生的意見。但是趙高和儒生都不通政務,又哪裏有什麽正經的方略?
這天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和禦史大夫馮劫叩宮覲見。三公齊聚覲見皇帝,這也躲不了。就在內宮召見了這幾個人。馮去疾並不寒暄,展開地圖,開門見山說明來意:
“關東地區的盜賊叛亂,關中竟然無兵可用,隻能派少府章邯帶領二十萬刑徒軍出征討伐,雖然章邯所向披靡,已經平息了三川郡的叛亂,斬殺了不少叛軍,但泗水以東的叛亂仍然未能平息。如果要徹底消滅叛賊,還是需要更多的軍隊東征。臣下以為,可以調上郡王離所部二十萬大軍從北線,沿草原過代郡入邯鄲,與章邯會和,兩路合圍,一舉殲滅叛軍。”
胡亥看著地圖,邊聽馮去疾的解說,點點頭,“上郡又無戰事,留那麽多軍隊幹什麽,馮相建議甚好。”
馮去疾又補充一句:“陛下啊,眼下叛賊紛紛起兵,主要還是因為戍邊、修築阿房宮、運輸糧食等勞役太苦,賦稅太重。數十萬勞役刑徒進入阿房宮,關中糧食供應不足,市麵上糧價暴漲,長此以往,臣下等擔心關中也會亂起來。興兵平叛治標不治本,要徹底消除亂源,臣等以為,還是應該停止修建阿房宮,減少天下戍邊的兵役和修築阿房宮的勞役吧。”
胡亥挑了挑眉毛,這下他也品出味道來了,原來這三位重臣入宮,是來給自己添堵的!
“阿房宮不是從我開始修築的,長城也不是從我開始修築的,勞役和戍軍,從先帝始皇帝時期就開始了,為什麽始皇帝時代沒有叛賊作亂?”
三個大臣不發一言。
胡亥越加憤怒了:“你們是指責我大興土木耽於享樂嗎?”
三位大臣不吱聲。
“朕,朕修築阿房宮難道是為了自己享樂嗎?朕修建阿房宮,是為了彰顯我大秦的威嚴,給全天下看看,我們宮室多麽華美壯觀,讓全天下人都知道我大秦的偉大!難道我住在草屋子裏,天下百姓就會尊重和信服我嗎?不會,如果你們的皇帝住在草屋子裏,天下百姓就會輕視皇帝、輕視我大秦,就會有更多的人叛亂!”胡亥的聲音尖利起來。
“朕是大秦的皇帝,大秦是萬乘之國,我身為萬乘之國的皇帝,卻不曾有萬乘之國的軍隊,現在大秦的兵車也隻有幾千輛,這怎麽能和朕的身份相匹配?怎麽能和大秦的氣勢相匹配?”
“先帝始皇帝以諸侯起家,兼並天下。先帝平定天下以後,又驅逐四夷以安定邊境,建造宮室以彰顯得意,你們看!先帝在世連克六國,哪一年不興兵作戰?先帝從登基那一年就開始建造陵寢,足足建設了三十七年,一麵連年征戰,一麵連年徭役,但是先帝治下依然井井有條。先帝做這些的時候,你馮去疾,你李斯,你馮劫,可曾有一言勸諫?”
“朕剛剛登基,這泗水郡就有盜賊叛亂,而你們卻不能禁止叛賊作亂,也不能帶兵平叛,又想停止先帝所做的事情,你們居心何在?我看你們是上不能報答先帝,下不能為朕盡忠盡力,你們……你們憑什麽身居高位?”
胡亥越說越是憤怒,說到後來,拍著幾案,大喊:“來人,把這幾個不忠不義的佞臣給我抓起來,綁了送到天牢去!”
內宮的侍衛當然唯皇帝的號令是從,立刻就有人衝進殿堂,綁了馮去疾、李斯和馮劫。五花大綁送上囚車,當著鹹陽人的麵,這尊貴無比的兩相一禦史,就被送去了天牢。
胡亥又派人給負責審案的官吏下命令,讓去牢裏審訊這三人。
在陰濕幽暗的大牢裏,馮去疾、李斯、馮劫三人麵麵相覷。明明是入宮商討政務的,怎麽轉眼就被打入大牢?這時牢門打開,內侍進來宣讀皇帝詔諭,說馮去疾、李斯、馮劫三人大不敬,要廷尉審理定罪。
自商周以來,一直有刑不上大夫的說法,高官貴胄可以被清洗,卻不能用刑訊審問的方法羞辱,哪怕是呂不韋這樣的權相,始皇帝陛下也不過是免去其丞相職位,將其貶斥到蜀中,傳言始皇帝給呂不韋寫過一封信,呂不韋看過後就飲鴆自盡了,但是無論如何,始皇帝也給呂不韋留下了體麵。
這如今,換了二世皇帝,居然要廷尉來審丞相!
馮去疾和馮劫都是家族在秦國世代為官的,哪裏能忍受這種屈辱。聽到使者這話,三人相視,馮去疾先站起身來說:“馮去疾身為大秦丞相,不能受這種屈辱。”於是從懷中拔出小刀,刎頸自盡。馮劫看了眼倒在自己麵前的馮去疾,歎口氣,掰開馮去疾的手指,把小刀握在手裏,對使者說:“請回複陛下,馮劫身為禦史大夫,不能被廷尉審訊。”也拔刀自盡。
使者看著倒在地上的兩位大佬,發出一聲冷笑,轉臉來看李斯。李斯此刻已經戰戰發抖,抬起頭來對使者說:“臣李斯有話,臣想上書自辯……”
使者冷哼一聲,回去複命了。
此時的李斯,根本不知道什麽樣的命運在等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