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務處不得不召開一次臨時會議。


    公孫尼子餘怒未消。


    “天下混亂,我們張村做一些準備,這沒什麽,但是你們實驗軍械,不能妨礙張村居民的生活。那麽粗長的弩槍,隨便發射,差一點就搞出人命!學生無法無天,什麽方案都敢拿出來,子弟校都快成了墨家的天下!”


    “墨家也沒什麽不好……墨家攻守之術甲天下,大秦能一統天下,墨家助力良多。”蒙恬說。扶蘇在一旁點頭。


    “墨家無君!術甲天下,道不足以治國家,這是天下禍亂的起源!”公孫尼子是荀子的弟子,荀子在世的時候,對墨家學派極為反感。


    “攻防之術,既然墨家能做,那就交給墨家做。至於如何治理國家天下,那誰能做好誰來做,我們當下還是要保護自己的村莊,保護這些村民。”蒙恬說。


    “一個弩槍,就能保護這些村民嗎?”


    “保護村民當然不能靠一個弩槍,還是要上上下下都裝備起來,村民也要習練戰鬥才行。”蒙恬說。


    “這……是要把所有村民都組織起來嗎?”


    “如果外敵入侵,每一個人都會被侵害,當然每一個人都要組織起來。我們不能任人奴役。”蒙恬說。


    “……”公孫尼子覺得自己和這個臭大兵沒有道理可講。


    “上郡有60萬人,王離所部有30萬軍隊,如果上郡亂起,我們張村上下這萬把人,真的能保住自己嗎?”扶蘇在旁邊問蒙恬。


    “孫子兵法說十則圍之。要圍困張村,至少也要有十萬訓練精良的士兵。但是張村如果城高壕深,如果有拋車、弩槍,如果糧食充裕,人民訓練有素,那我們就能堅守這座城……滎陽城能夠麵對數十萬軍隊三月不克,張村的條件比滎陽城要好得多。數月不克也不是難事。”


    “但是數月不克,不等於我們就能守住這城吧?”


    “當然,如果二十倍的軍隊圍城,誰也不能保證能守得住。”蒙恬說。


    每個人都覺得未來很灰暗。


    “攻城圍城,拚的是損失。圍城的人如果久攻不克,損失慘重,軍心就會亂。損失大到一定程度,圍城的軍隊自然會潰散。”蒙恬說。


    “我們能扛得住二十倍的圍城,等到敵軍潰散嗎?”趙杏兒聽到了話中的一絲希望。


    “付得起代價,張村能扛得住三十萬大軍三個月圍城……並且,讓敵軍損失慘重……”蒙恬說。


    “我們會付出多大的代價?”趙杏兒問。


    “敵軍如果靠近寨牆,寨牆就會有損毀。如果在城上接敵,我們的人也會有死傷。道路被封鎖,我們的補給會匱乏,饑餓或者缺水,我們也會有人員損失。久久被困沒有援軍,村中的士氣也會低落,不排除有人會試圖逃跑或者投降……”蒙恬說。


    “但是所有的代價都沒有村寨被攻破的代價更大,張村是所有人眼中的肥肉,如果張村被破,我們十年來積存的一切就會被搶掠一空,亂軍屠城也不是不可能。最後這裏就是一個廢墟。沒有人能幸免。”蒙恬說。


    “不管怎麽樣,還是要守住我們的村子!”扶蘇說。


    “那要保證村中的糧秣和飲水……”趙杏兒說。


    “有能打井的師傅,在村裏打井吧,保障村裏的飲水。糧食我們倒是不缺乏……”蒙恬說。


    “收攏上郡的遊民,加倍付工錢,加快修築寨牆!”公孫尼子的注意力也放到了修築防禦上。


    “寺工匠師的子女,也是有真東西的,摸個底,看看都掌握了哪些技能……重賞那個獻弩炮的孩子。”扶蘇說。


    “村外放牧的牛羊豬鵝,殺一批醃臘出來,收到倉裏,被困的時候總要確保食物充裕。”


    “村外的工坊怎麽辦?”趙杏兒指出了弱點。木工坊距離村子比較遠,木材在那麵粗加工後才運到村裏的車廠做加工。造紙作坊在河流旁,這些都不是張村火力所能覆蓋到的。


    “要不,在下麵建造一個小一點的村寨作為副村,收攏來做工的流民駐守。張村和副村之間設立幾個小一點的堡寨,形成掎角之勢,也能互為援奧。有這一連串的堡寨,也能調動兩地之間的兵馬互相支援,指揮起來難度也不大……”蒙恬扯過一張大紙,隨意畫著副村和堡寨的示意圖。


    “工程量大的不止一點半點啊!”趙杏兒撓著頭發。


    “有點像長城和烽火台……”扶蘇指出這個防禦線的特點。


    “木工坊我們是要保住的,還有來做工的流民我們也要保護下來,這都是人口。”公孫尼子指出關鍵。


    “不得已的話,那個造紙作坊我們可以放棄。太遠了。造紙作坊就算被敵軍奪去,也不會對攻城有什麽幫助。”


    “木工坊、鐵作坊、車廠這些不能損失,不能落到敵軍手裏。”公孫尼子說。


    “實驗兵器的場地也要選一個,不行就將張家的田地給你們做靶場,可以在這個區域任意實驗任何武器!”趙杏兒說。這也是毀家救難了。


    “再多製作一些軍糧吧!”蒙恬也點點頭。


    張村的規模,已經相當一個小城市了,新的防禦,在村寨之外又加建了一道磚石的寨牆。雖然隻能用磚木結構、用粘土來粘合磚塊,肯定比不上張誠熟悉的鋼筋混凝土牆體,但是在蒙恬的規劃之下,這道寨牆建設的又厚又堅固。小城三裏方圓,新寨牆內部也能容下數萬人生活。又有一道城牆延伸到木工坊方向,沿著木工坊周圍,又建造起一個小城,雖然小城隻有2裏見方,但是也能容下上萬人生活。


    趙杏兒征求張魁的意見,說當前天下動蕩,為避免張村受到衝擊,需要抽調各工坊庫存的資金,大量采購糧食、雇傭流民。趙杏兒連日奔走在鐵作坊、車輛廠、手套廠之間,求得各方麵股東的支持。


    已經做了鄉嗇夫的張魁,對保護張村自然是一力支持的,並且在高奴縣區域巡視地方的時候,放出風去,說張村願意高價購買存糧、高價雇傭力工,一時之間,高奴縣的農戶家的勞力漸漸就聚攏過來,在張村的安置區落腳,參加到張村寨牆的建設。


    牛羊豬鵝被宰殺,用鹽巴醃製風幹。製好後收攏到張村的大庫中。


    村中支起大鍋,把穀子在大鍋中翻炒成為熟米,再重新裝入麻袋。放置到專門的庫房中。這些熟的穀米,用熱水一衝,攪上一勺熟油,就可以作為戰時的口糧,配一撮鹹菜,就是很好的美味。


    張村和副村也打下了全新的水井,這下全村用水也不需要到河裏去挑水,生活倒是方便了很多。


    村民們並不能理解即將到來的戰亂,隻不過張村給的工錢多、收購糧食牛羊的價格好,那就投奔張村、把家裏的糧食物資盡可能的賣給張村唄。這就是資本的力量。


    而工餘時間,蒙恬帶著一波學生,指導村民進行隊列和矛戈的訓練……這也都是高奴縣常見的民兵訓練內容,每年冬季,男丁們都要做這些訓練,隻不過蒙恬的要求更嚴格一些而已,既然訓練也有日常口糧,哪怕是遊民也沒有拒絕這些訓練的。


    一時之間,張村這麵倒是聚集了三五萬的人口,大興土木進行建設,有了磚窯、焦炭窯、石灰窯的出產,不過月餘,張村和副村的城寨都建設妥帖,民兵訓練也大見成效。


    按照秦法,兵甲弩箭都是禁忌,民間不得製造和使用。但是張村有木工坊,有寺工派來的子弟,張村自己悄悄的製作了大量配件。訓練的時候都使用杆棒,手弩的弩臂和弓都分別製作好屯在庫房裏,矛戈的頭也都由鐵作坊加緊澆築入庫。這些矛戈隻要打磨,安裝上,就是非常好的兵器。


    幾個在陶瓷窯做技術研究的學生,甚至製作了陶瓷磨片,裝在人力磨床上,蹬起輪床,磨片高速旋轉,一上午能研磨上百個矛尖……


    整個張村,用十年積累的手工業,轉瞬間就變成了一座巨大的兵工廠。


    公孫尼子雖然對防禦的事情也很上心,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卻發現,整座村子似乎正在向著墨家的方向發展下去,也隻能是搖頭歎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九指神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九指神蓋並收藏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