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誰說會計不能帶兵的?
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 作者:九指神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二世元年七月到九月,陳勝吳廣掀起的這場暴亂,在很短的時間就席卷了泗水郡和周邊的郡縣,陳勝稱王,勢力範圍覆蓋數百裏方圓的區域。
自夏商周以來,國家就等同於宗廟社稷,無論戰爭還是和親,一個國家失去了宗廟社稷、失去了繼承人,這個國家就覆滅了。但是陳勝揭竿而起,自立“張楚”政權,給了這個世界一個全新的規則——隻要手中有刀子、手下有人馬,誰都可以在任何地方扯旗造反,誰都可以割據一方自立為王。
再不需要天子的肯定。
所以從七月大澤鄉起義,三個月的時間,一方麵是陳勝的人馬不斷壯大,以泗水郡為核心,占據了好大的地盤,另一方麵,趙、齊、燕、魏等地方都有人打著恢複六國的旗號,自立為王。
本來在淮河下遊發起的一場動蕩,就已經波及到了東方諸國故地。一時之間,烽煙燃遍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區域。
但是遠在千裏之外的鹹陽宮裏,胡亥依然過著歌舞升平的日子。
一方麵是這個時代的信息傳遞太慢,而秦人在很多占領區根本就沒有足夠的人手,比如在陳郡,郡守和縣令事發的時候都不在當地,隻有一個縣丞麵對大軍做了無效的抵抗。更多的地方就是被起義軍的洪流瞬間吞沒,消息根本就沒有傳遞出去。
直到大軍進逼三川郡,被李斯的兒子三川郡郡守李由阻擋,這才是帝國係統第一次正麵對上起義軍。而消息這個時候才開始傳遞向鹹陽。可這個時候,距離大澤鄉起義已經數月之久了。
這些消息要自下而上上報,先是送到禦史大夫府,然後上呈給丞相,最後才由丞相揀選,上呈給皇帝。事涉自己的親兒子李由,李斯當然著急。自然是把這份文件送給了二世皇帝胡亥,並建議皇帝立即發兵增援三川郡平叛。但是胡亥草草看了一下,就把木簡扔在地上:
“先皇登基三十七年,都沒有什麽造反作亂的,怎麽朕一登基,就有造反作亂的了?這一定是地方官誇大其詞!一定是地方官胡說八道,欺瞞朕!他們不是要騙取軍餉和賞賜吧?”李斯愕然!
回到後庭,胡亥再思量這份奏報,卻覺得驚懼。剛剛在李斯麵前的一番作態,也是驚怒之下的下意識反應,先否定奏章,來表現自己鎮定自若大局在握。這時卻又覺得這奏報或許是真的呢?就緊急召集了三十多個博士和儒生,說了這事兒:“楚地派去守邊的士兵半路造反,現已經攻下蘄縣,攻向了陳郡,你們說該怎麽辦?”
儒生能有什麽治國理政的經驗和興兵鎮壓地方的主張,隻是按照書上的說法,複讀機一樣紛紛說:“做臣子的絕不能興師動眾,誰興兵聚眾那就是造反,對於造反的人絕不能寬恕,請陛下火速發兵前往剿滅。”至於發多少兵,誰來帶兵,如何進剿,卻拿不出個方法。
始皇帝時代,重用王、蒙兩家。王翦王賁父子戰功顯赫,六國中倒有五國是王氏父子帶軍滅掉的。蒙放蒙恬蒙毅父子屢立戰功,軍權赫赫,蒙恬所部三十萬大軍常駐上郡,壓得頭曼單於不敢動彈。但是此時王翦王賁相繼離世,蒙氏兄弟被胡亥趙高所害,上郡的軍隊自從王賁的兒子裨將王離代管以後,軍心崩散,已經出現部卒逃亡的現象。王離一時也無法抽離上郡。
鹹陽城的老秦百姓一時還不知道泗水大亂的情況。但是鹹陽城百萬居民,倒有六十萬是六國遺民,諸國王公、貴族、降將、降官,被始皇帝從六國遷入關中、鹹陽,放在自己眼皮底下,一方麵是將這些人遷出故土,影響力大為下降,一方麵是隨著這些人入關中,也帶來了更多的財富,可是這些人哪有甘心做一個順民的?透過和故國千絲萬縷的聯係,對故地的信息掌握的隻怕比驛傳還快一些。
這些六國餘孽聽說泗水大亂,趙魏韓燕諸國紛紛反秦,心裏自然升起了新的念頭,各種小道消息在這些餘孽之中流傳,鹹陽的氣氛也不那麽正常了。
李由在三川郡成功頂住了張楚的大軍,數十萬大軍久攻不克,便放棄了這塊難啃的硬骨頭,在“打進鹹陽去,活捉狗皇帝”的口號中,亂軍被關中的財富女人所誘,索性繞開三川郡,直奔函穀關。
函穀關是大秦咽喉所在,秦孝公設置函穀關,古道僅容一車通行,當得起“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六國聯軍攻秦,屢屢在函穀關前敗走。函穀關若是破了,鹹陽便岌岌可危。亂軍直指函穀關,這個時候不光李斯著急,連胡亥這個二杆子也急的不得了,朝會之上終於說出“諸卿,誰可禦敵”這樣的軟話。
但是此時此刻,鹹陽裏連一個有戰略戰術經驗的大將軍都沒有。李斯暗自後悔,如果不殺了蒙恬蒙毅兄弟,這兩人隨便一個人領軍,不僅可以保住函穀關,連泗水郡的大亂也可以指日平之。隻是天底下哪有什麽後悔藥?就算是楚國的大巫在此,也無法讓蒙恬蒙毅複生。
掌管皇家器物製作府庫管理的少府章邯卻站出來,說:“微臣有一計。”
少府負責征繳山海池澤之稅和收藏地方貢獻,以備宮廷之用;同時負責宮廷所有衣食起居、遊獵玩好等需要的供給和服務。這個部門素來被認為是一個文職部門,少府的長官更像個財會管理者。不過因為少府主要負責皇家用度,倒是經常能見得到皇帝,算是近臣。但說到軍國大事,丞相、太尉、禦史大夫這三公不發話,九卿最末的少府跳出來出主意,多少是有些僭越了。
二世皇帝登基日短,上來以後光顧著殺自己的兄弟姐妹,大興勞役,幸信趙高等內臣,卻和三公九卿疏遠,倒是也不太在乎朝臣發言的次序,此刻看到熟悉的章邯有話要講,便讓他發言。
“關中空虛,國內大軍一在南一在北,南有趙佗所部大軍遠征百越,北有王離所部大軍北抗匈奴,一時都無法抽調回來。張楚亂賊數以十萬計,函穀關禦敵平叛,至少也要十萬之眾,兵從何來?”章邯看一眼排名在自己前麵的諸位大臣。
“是啊,禦敵需要軍隊,總不能把衛戍宮廷的皇家衛隊送到函穀關前抗敵。”胡亥思量。
“少府掌管宮廷營造事務,驪山施工的刑徒超過七十萬,這些人都是精壯的漢子,在少府管理之下,分工明確、調度便利。臣請陛下免刑徒之罪,準許他們持戈上陣,便有數十萬大軍可用。”章邯道。
這事兒倒也做得。其實什麽是兵?在冷兵器時代,一支隊伍隻要能夠調動管理,拿得了兵器,那就是軍人了。
“章卿你可敢率驪山刑徒上函穀關平叛?”
“陛下有命,臣敢不奉從?”章邯的回答異常堅定沉穩。
少府有驪山刑徒,寺工有無盡的兵甲,這樣一支由刑徒組成的軍隊,就由章邯帶領,從鹹陽出發,東進函穀關。
大秦曆史上第一支非職業大軍,就此登上曆史舞台,一向主管物資財計的少府章邯,就此成為一代名將。
自夏商周以來,國家就等同於宗廟社稷,無論戰爭還是和親,一個國家失去了宗廟社稷、失去了繼承人,這個國家就覆滅了。但是陳勝揭竿而起,自立“張楚”政權,給了這個世界一個全新的規則——隻要手中有刀子、手下有人馬,誰都可以在任何地方扯旗造反,誰都可以割據一方自立為王。
再不需要天子的肯定。
所以從七月大澤鄉起義,三個月的時間,一方麵是陳勝的人馬不斷壯大,以泗水郡為核心,占據了好大的地盤,另一方麵,趙、齊、燕、魏等地方都有人打著恢複六國的旗號,自立為王。
本來在淮河下遊發起的一場動蕩,就已經波及到了東方諸國故地。一時之間,烽煙燃遍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區域。
但是遠在千裏之外的鹹陽宮裏,胡亥依然過著歌舞升平的日子。
一方麵是這個時代的信息傳遞太慢,而秦人在很多占領區根本就沒有足夠的人手,比如在陳郡,郡守和縣令事發的時候都不在當地,隻有一個縣丞麵對大軍做了無效的抵抗。更多的地方就是被起義軍的洪流瞬間吞沒,消息根本就沒有傳遞出去。
直到大軍進逼三川郡,被李斯的兒子三川郡郡守李由阻擋,這才是帝國係統第一次正麵對上起義軍。而消息這個時候才開始傳遞向鹹陽。可這個時候,距離大澤鄉起義已經數月之久了。
這些消息要自下而上上報,先是送到禦史大夫府,然後上呈給丞相,最後才由丞相揀選,上呈給皇帝。事涉自己的親兒子李由,李斯當然著急。自然是把這份文件送給了二世皇帝胡亥,並建議皇帝立即發兵增援三川郡平叛。但是胡亥草草看了一下,就把木簡扔在地上:
“先皇登基三十七年,都沒有什麽造反作亂的,怎麽朕一登基,就有造反作亂的了?這一定是地方官誇大其詞!一定是地方官胡說八道,欺瞞朕!他們不是要騙取軍餉和賞賜吧?”李斯愕然!
回到後庭,胡亥再思量這份奏報,卻覺得驚懼。剛剛在李斯麵前的一番作態,也是驚怒之下的下意識反應,先否定奏章,來表現自己鎮定自若大局在握。這時卻又覺得這奏報或許是真的呢?就緊急召集了三十多個博士和儒生,說了這事兒:“楚地派去守邊的士兵半路造反,現已經攻下蘄縣,攻向了陳郡,你們說該怎麽辦?”
儒生能有什麽治國理政的經驗和興兵鎮壓地方的主張,隻是按照書上的說法,複讀機一樣紛紛說:“做臣子的絕不能興師動眾,誰興兵聚眾那就是造反,對於造反的人絕不能寬恕,請陛下火速發兵前往剿滅。”至於發多少兵,誰來帶兵,如何進剿,卻拿不出個方法。
始皇帝時代,重用王、蒙兩家。王翦王賁父子戰功顯赫,六國中倒有五國是王氏父子帶軍滅掉的。蒙放蒙恬蒙毅父子屢立戰功,軍權赫赫,蒙恬所部三十萬大軍常駐上郡,壓得頭曼單於不敢動彈。但是此時王翦王賁相繼離世,蒙氏兄弟被胡亥趙高所害,上郡的軍隊自從王賁的兒子裨將王離代管以後,軍心崩散,已經出現部卒逃亡的現象。王離一時也無法抽離上郡。
鹹陽城的老秦百姓一時還不知道泗水大亂的情況。但是鹹陽城百萬居民,倒有六十萬是六國遺民,諸國王公、貴族、降將、降官,被始皇帝從六國遷入關中、鹹陽,放在自己眼皮底下,一方麵是將這些人遷出故土,影響力大為下降,一方麵是隨著這些人入關中,也帶來了更多的財富,可是這些人哪有甘心做一個順民的?透過和故國千絲萬縷的聯係,對故地的信息掌握的隻怕比驛傳還快一些。
這些六國餘孽聽說泗水大亂,趙魏韓燕諸國紛紛反秦,心裏自然升起了新的念頭,各種小道消息在這些餘孽之中流傳,鹹陽的氣氛也不那麽正常了。
李由在三川郡成功頂住了張楚的大軍,數十萬大軍久攻不克,便放棄了這塊難啃的硬骨頭,在“打進鹹陽去,活捉狗皇帝”的口號中,亂軍被關中的財富女人所誘,索性繞開三川郡,直奔函穀關。
函穀關是大秦咽喉所在,秦孝公設置函穀關,古道僅容一車通行,當得起“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六國聯軍攻秦,屢屢在函穀關前敗走。函穀關若是破了,鹹陽便岌岌可危。亂軍直指函穀關,這個時候不光李斯著急,連胡亥這個二杆子也急的不得了,朝會之上終於說出“諸卿,誰可禦敵”這樣的軟話。
但是此時此刻,鹹陽裏連一個有戰略戰術經驗的大將軍都沒有。李斯暗自後悔,如果不殺了蒙恬蒙毅兄弟,這兩人隨便一個人領軍,不僅可以保住函穀關,連泗水郡的大亂也可以指日平之。隻是天底下哪有什麽後悔藥?就算是楚國的大巫在此,也無法讓蒙恬蒙毅複生。
掌管皇家器物製作府庫管理的少府章邯卻站出來,說:“微臣有一計。”
少府負責征繳山海池澤之稅和收藏地方貢獻,以備宮廷之用;同時負責宮廷所有衣食起居、遊獵玩好等需要的供給和服務。這個部門素來被認為是一個文職部門,少府的長官更像個財會管理者。不過因為少府主要負責皇家用度,倒是經常能見得到皇帝,算是近臣。但說到軍國大事,丞相、太尉、禦史大夫這三公不發話,九卿最末的少府跳出來出主意,多少是有些僭越了。
二世皇帝登基日短,上來以後光顧著殺自己的兄弟姐妹,大興勞役,幸信趙高等內臣,卻和三公九卿疏遠,倒是也不太在乎朝臣發言的次序,此刻看到熟悉的章邯有話要講,便讓他發言。
“關中空虛,國內大軍一在南一在北,南有趙佗所部大軍遠征百越,北有王離所部大軍北抗匈奴,一時都無法抽調回來。張楚亂賊數以十萬計,函穀關禦敵平叛,至少也要十萬之眾,兵從何來?”章邯看一眼排名在自己前麵的諸位大臣。
“是啊,禦敵需要軍隊,總不能把衛戍宮廷的皇家衛隊送到函穀關前抗敵。”胡亥思量。
“少府掌管宮廷營造事務,驪山施工的刑徒超過七十萬,這些人都是精壯的漢子,在少府管理之下,分工明確、調度便利。臣請陛下免刑徒之罪,準許他們持戈上陣,便有數十萬大軍可用。”章邯道。
這事兒倒也做得。其實什麽是兵?在冷兵器時代,一支隊伍隻要能夠調動管理,拿得了兵器,那就是軍人了。
“章卿你可敢率驪山刑徒上函穀關平叛?”
“陛下有命,臣敢不奉從?”章邯的回答異常堅定沉穩。
少府有驪山刑徒,寺工有無盡的兵甲,這樣一支由刑徒組成的軍隊,就由章邯帶領,從鹹陽出發,東進函穀關。
大秦曆史上第一支非職業大軍,就此登上曆史舞台,一向主管物資財計的少府章邯,就此成為一代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