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拍了拍李奧的肩膀:“你小子心思,比剛見到你時縝密多了,就按你說的辦。”
“先在京城試試水,要是有什麽突發情況,及時處理,別讓事情鬧大了。”
李奧點點頭,應道:“好嘞,你要是沒啥別的事,我就去找香兒她們了。”
“我打算和她們一起回攬月坊,親自盯著她們學歌的事兒。”
朱元璋擺了擺手,說道:“去吧去吧,咱要是有啥事,就派人去找你。”
說完,他便朝著殿外大聲喊道:“毛驤!”
毛驤聽到傳喚,立刻快步走進殿內,抱拳行禮道:“臣在!”
朱元璋神色嚴肅地吩咐道:“你親自去攬月坊守著,務必保證不準任何人打擾李奧他們。”
“這段時間,錦衣衛成立的相關事宜,你就都安排人送到攬月坊去處理。”
“一切以李奧那邊的事為重,要是出了岔子,唯你是問!”
毛驤趕忙低頭應道:“臣遵旨!”說完,便匆匆退下,領命而去。
兩日後的下午,乾清宮內中。
李善長踏入乾清宮,便被眼前大變樣的景象驚得呆立當場。
原本熟悉的宮殿布局,此刻煥然一新,各種新奇的裝飾與布置,讓他一時之間有些反應不過來。
“善長,善長?”朱元璋看著李善長,道。
李善長這才猛地回過神來,意識到自己的失態,臉上瞬間閃過一絲慌亂。
他趕忙躬身,言辭中滿是愧疚地請罪道:“陛下恕罪,臣實在是失態至極,竟因這殿內的變化而失神,全然忘了及時向陛下行禮問安,還望陛下海涵。”
朱元璋擺了擺手,臉上浮現出溫和的笑容:“無妨無妨,這殿內的變化確實不小,你感到驚訝也是人之常情。”
“來,也過來坐吧。”
李善長趕忙謝恩,也坐到會議桌一旁,心中仍在暗暗揣測朱元璋今日的用意。
還沒等他開口詢問,朱元璋先關切地問道:“善長,近來你的身體如何?”
“如今朝中政務繁忙,你事事親力親為,可千萬別累壞了自己。咱大明的江山社稷,還仰仗著你們這些股肱之臣呢。”
李善長心中一暖,恭敬地回道:“多謝陛下掛念,臣身體尚好,並無大礙。”
“能為陛下分憂解難,輔佐陛下治理這大明江山,乃是臣莫大的榮幸,臣自當竭盡全力,不敢有絲毫懈怠。”
兩人簡單敘了幾句舊,朱元璋的神色漸漸變得嚴肅起來,話題一轉,說道:“善長,如今遼東之事,讓咱頗為頭疼。”
“咱思來想去,覺得忠勤伯汪廣洋或是誠意伯劉伯溫,他們二人都頗具才能,咱想安排他們其中一人去主持遼東事務,你對此有什麽看法?不妨直言。”
李善長沉思片刻後,緩緩說道:“陛下,忠勤伯汪廣洋位居丞相時,雖兢兢業業,卻無所建樹。”
“遼東乃是我大明至關重要的地方,關係到國家的安危和邊疆的穩定,臣擔心他難以勝任如此重任,怕是不合適。”
朱元璋微微點頭,目光中流露出一絲認同,示意他接著說下去。
李善長頓了頓,接著道:“至於誠意伯劉伯溫,他足智多謀,為我大明立下汗馬功勞。”
“但如今年事已高,而遼東又是苦寒之地,環境惡劣。”
“讓他前去主持,一來怕他身體吃不消,二來也擔心他精力有限,無法全身心地應對遼東複雜多變的局勢。”
“所以,依臣之見,此事關係重大,還需陛下再做仔細斟酌。”
朱元璋聽後,裝作神色愈發凝重,眉頭緊緊鎖在一起,陷入了的沉思之中。
他在殿內來回踱步,過了許久才開口說道:“善長,你所言不無道理。”
“咱也考慮到了這些因素,可一時之間,實在想不到更合適的人選。”
李善長微微欠身,眼中不易察覺地閃過一絲欣喜,恭敬道:“陛下,臣心中倒是有個人選,隻是不知當講不當講。”
朱元璋目光如炬,直直地看向李善長:“但說無妨,有什麽想法,你盡管直言便是。”
“陛下,臣以為胡惟庸可擔此重任。”李善長說道,語氣中帶著幾分肯定,“您也知道,胡惟庸這人一向機敏聰慧,辦事極為幹練。”
“這些年在朝中,他兢兢業業,積累了不少經驗,大大小小的繁雜事務,經他手處理得都十分妥當。”
“以他的能力和見識,去應對遼東的局麵,或許能大有一番作為。”
朱元璋聽聞此言,微微眯起了眼睛,目光中透出一絲難以捉摸的意味,臉上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
他輕輕摩挲著座椅的扶手,片刻後說道:“善長,你也知道,胡惟庸如今在朝中事務纏身,若派他去遼東,朝堂之上一時沒有丞相輔佐,諸多事務怕是難以順暢運轉。”
李善長連忙拱手,道:“陛下,臣以為此事不必過於擔憂。”
“臣雖年事已高,但自覺身子骨還算硬朗,尚可再為陛下分憂幾年。”
“在胡惟庸前往遼東期間,臣願多承擔些朝堂事務,與其他大臣們齊心協力,確保朝廷諸事都能有條不紊地進行。”
朱元璋輕輕點了點頭,緩緩站起身來,背著手,邁著沉穩的步伐走到窗前,靜靜地望著窗外的景色,像是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許久都沒有說話。
許久,朱元璋轉過身來,看著李善長,緩緩說道:“善長,此事重大,容咱再仔細思忖一番。”
“那依你之見,對於武將人選可有什麽建議?”
李善長微微皺眉,沉思片刻後道:“臣昨日曾往魏國公府邸拜訪,與他一同商討了遼東之事。”
“魏國公以為,鎮守遼東的武將,最好有兩位,一位精於海戰,一位擅於陸戰。”
“是以,臣舉薦平涼侯費聚和延安侯唐勝宗。”
“平涼侯費聚在征討方國珍和陳友定時,積累了頗為豐富的海戰經驗;而延安侯唐勝宗則陸戰嫻熟,二人定可保遼東無虞。”
朱元璋微微點頭,口中讚道:“嗯,天德的建議的確周詳,費聚和唐勝宗也確實各有所長。”
然心中卻暗自思忖:善長這老狐狸,莫不是想將遼東變為淮西的根基之地?
最終,朱元璋開口道:“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善長,你且先退下吧,讓咱再細細權衡一番。”
李善長領命退下,心中明白此事關係重大,朱元璋謹慎也是情理之中。
待李善長離去後,朱元璋坐在老板椅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片刻之後,他朝殿外喊道:“小趙,去將標兒和宋學士喚來。”
次日,朝堂之上,氣氛莊嚴肅穆。
李奧此刻正強打精神,努力不讓自己在這莊重場合睡著。
就在這時,便聽到朱元璋的聲音在大殿中響起:“諸位愛卿,對於主掌遼東事務的文臣武將,爾等可有什麽合適的舉薦之人?”
話音剛落,站在左側的吏部一位員外郎率先出列,恭敬地行了一禮,朗聲道:“陛下,臣舉薦胡相。”
“胡相足智多謀,且在朝中多年,曆經諸多政務,處理起來遊刃有餘,經驗之豐富,在朝中可謂是屈指可數。”
“以臣之見,若論管理官員、協調各方事務,胡相當是不二人選,定能將遼東的官場治理得井井有條,使政令通達,官員各司其職。”
接著,戶部的一位主事也站了出來,同樣行禮後說道:“陛下,臣亦認為胡相合適。”
“胡相對錢糧之事極為了解,深知如何調配資源、管理財政。”
“遼東之地,雖地域廣闊,但錢糧事務至關重要,關乎軍民生計、軍隊補給。”
“胡相定能憑借其對錢糧事務的精通,合理規劃,確保遼東的錢糧充足,供給無憂,為遼東的穩定和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這時,禮部的一位郎中也上前一步,躬身奏道:“陛下,胡相在禮儀外交等方麵也頗有建樹。”
“遼東與各方勢力接壤,免不了外交往來和禮儀事宜。”
“胡相能以其卓越的見識和得體的應對,維護我朝在遼東的威嚴和形象,與周邊勢力妥善周旋,為遼東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兵部的一位侍郎緊接著出列,大聲說道:“陛下,從軍事配合和政務銜接角度來看,胡相也極為合適。”
“他與諸多武將皆有往來,熟知我朝軍事部署和將領特點。”
“在遼東,若有胡相主持政務,必能與當地武將緊密配合,做到軍政一體,相互支持,共同守護好我朝的東北邊疆。”
朱元璋聽著這位侍郎的陳奏,目光緩緩掃過朝堂上的群臣,隻見六部之中,竟有四部的官員都在舉薦胡惟庸。
他微微眯起眼睛,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意味,隨後笑著看向胡惟庸,帶著幾分讓人捉摸不透的感覺,道:“胡相,對此可有什麽想說的?”
胡惟庸聞言,向前邁出一步,不卑不亢地拱手行禮,臉上掛著謙遜的笑容:“陛下,承蒙諸位同僚抬愛,實乃胡某之榮幸。”
話鋒一轉,他神情變得格外凝重,繼續說道“然遼東之事,關乎我大明邊疆安危,責任重於泰山。”
“胡某雖有心為陛下分憂,卻也深知自身能力有限。”
“若陛下信得過微臣,微臣自當全力以赴,不負陛下重托;若陛下另有考量,微臣也定當恪守本職,為朝廷盡心盡力。”
“先在京城試試水,要是有什麽突發情況,及時處理,別讓事情鬧大了。”
李奧點點頭,應道:“好嘞,你要是沒啥別的事,我就去找香兒她們了。”
“我打算和她們一起回攬月坊,親自盯著她們學歌的事兒。”
朱元璋擺了擺手,說道:“去吧去吧,咱要是有啥事,就派人去找你。”
說完,他便朝著殿外大聲喊道:“毛驤!”
毛驤聽到傳喚,立刻快步走進殿內,抱拳行禮道:“臣在!”
朱元璋神色嚴肅地吩咐道:“你親自去攬月坊守著,務必保證不準任何人打擾李奧他們。”
“這段時間,錦衣衛成立的相關事宜,你就都安排人送到攬月坊去處理。”
“一切以李奧那邊的事為重,要是出了岔子,唯你是問!”
毛驤趕忙低頭應道:“臣遵旨!”說完,便匆匆退下,領命而去。
兩日後的下午,乾清宮內中。
李善長踏入乾清宮,便被眼前大變樣的景象驚得呆立當場。
原本熟悉的宮殿布局,此刻煥然一新,各種新奇的裝飾與布置,讓他一時之間有些反應不過來。
“善長,善長?”朱元璋看著李善長,道。
李善長這才猛地回過神來,意識到自己的失態,臉上瞬間閃過一絲慌亂。
他趕忙躬身,言辭中滿是愧疚地請罪道:“陛下恕罪,臣實在是失態至極,竟因這殿內的變化而失神,全然忘了及時向陛下行禮問安,還望陛下海涵。”
朱元璋擺了擺手,臉上浮現出溫和的笑容:“無妨無妨,這殿內的變化確實不小,你感到驚訝也是人之常情。”
“來,也過來坐吧。”
李善長趕忙謝恩,也坐到會議桌一旁,心中仍在暗暗揣測朱元璋今日的用意。
還沒等他開口詢問,朱元璋先關切地問道:“善長,近來你的身體如何?”
“如今朝中政務繁忙,你事事親力親為,可千萬別累壞了自己。咱大明的江山社稷,還仰仗著你們這些股肱之臣呢。”
李善長心中一暖,恭敬地回道:“多謝陛下掛念,臣身體尚好,並無大礙。”
“能為陛下分憂解難,輔佐陛下治理這大明江山,乃是臣莫大的榮幸,臣自當竭盡全力,不敢有絲毫懈怠。”
兩人簡單敘了幾句舊,朱元璋的神色漸漸變得嚴肅起來,話題一轉,說道:“善長,如今遼東之事,讓咱頗為頭疼。”
“咱思來想去,覺得忠勤伯汪廣洋或是誠意伯劉伯溫,他們二人都頗具才能,咱想安排他們其中一人去主持遼東事務,你對此有什麽看法?不妨直言。”
李善長沉思片刻後,緩緩說道:“陛下,忠勤伯汪廣洋位居丞相時,雖兢兢業業,卻無所建樹。”
“遼東乃是我大明至關重要的地方,關係到國家的安危和邊疆的穩定,臣擔心他難以勝任如此重任,怕是不合適。”
朱元璋微微點頭,目光中流露出一絲認同,示意他接著說下去。
李善長頓了頓,接著道:“至於誠意伯劉伯溫,他足智多謀,為我大明立下汗馬功勞。”
“但如今年事已高,而遼東又是苦寒之地,環境惡劣。”
“讓他前去主持,一來怕他身體吃不消,二來也擔心他精力有限,無法全身心地應對遼東複雜多變的局勢。”
“所以,依臣之見,此事關係重大,還需陛下再做仔細斟酌。”
朱元璋聽後,裝作神色愈發凝重,眉頭緊緊鎖在一起,陷入了的沉思之中。
他在殿內來回踱步,過了許久才開口說道:“善長,你所言不無道理。”
“咱也考慮到了這些因素,可一時之間,實在想不到更合適的人選。”
李善長微微欠身,眼中不易察覺地閃過一絲欣喜,恭敬道:“陛下,臣心中倒是有個人選,隻是不知當講不當講。”
朱元璋目光如炬,直直地看向李善長:“但說無妨,有什麽想法,你盡管直言便是。”
“陛下,臣以為胡惟庸可擔此重任。”李善長說道,語氣中帶著幾分肯定,“您也知道,胡惟庸這人一向機敏聰慧,辦事極為幹練。”
“這些年在朝中,他兢兢業業,積累了不少經驗,大大小小的繁雜事務,經他手處理得都十分妥當。”
“以他的能力和見識,去應對遼東的局麵,或許能大有一番作為。”
朱元璋聽聞此言,微微眯起了眼睛,目光中透出一絲難以捉摸的意味,臉上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
他輕輕摩挲著座椅的扶手,片刻後說道:“善長,你也知道,胡惟庸如今在朝中事務纏身,若派他去遼東,朝堂之上一時沒有丞相輔佐,諸多事務怕是難以順暢運轉。”
李善長連忙拱手,道:“陛下,臣以為此事不必過於擔憂。”
“臣雖年事已高,但自覺身子骨還算硬朗,尚可再為陛下分憂幾年。”
“在胡惟庸前往遼東期間,臣願多承擔些朝堂事務,與其他大臣們齊心協力,確保朝廷諸事都能有條不紊地進行。”
朱元璋輕輕點了點頭,緩緩站起身來,背著手,邁著沉穩的步伐走到窗前,靜靜地望著窗外的景色,像是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許久都沒有說話。
許久,朱元璋轉過身來,看著李善長,緩緩說道:“善長,此事重大,容咱再仔細思忖一番。”
“那依你之見,對於武將人選可有什麽建議?”
李善長微微皺眉,沉思片刻後道:“臣昨日曾往魏國公府邸拜訪,與他一同商討了遼東之事。”
“魏國公以為,鎮守遼東的武將,最好有兩位,一位精於海戰,一位擅於陸戰。”
“是以,臣舉薦平涼侯費聚和延安侯唐勝宗。”
“平涼侯費聚在征討方國珍和陳友定時,積累了頗為豐富的海戰經驗;而延安侯唐勝宗則陸戰嫻熟,二人定可保遼東無虞。”
朱元璋微微點頭,口中讚道:“嗯,天德的建議的確周詳,費聚和唐勝宗也確實各有所長。”
然心中卻暗自思忖:善長這老狐狸,莫不是想將遼東變為淮西的根基之地?
最終,朱元璋開口道:“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善長,你且先退下吧,讓咱再細細權衡一番。”
李善長領命退下,心中明白此事關係重大,朱元璋謹慎也是情理之中。
待李善長離去後,朱元璋坐在老板椅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片刻之後,他朝殿外喊道:“小趙,去將標兒和宋學士喚來。”
次日,朝堂之上,氣氛莊嚴肅穆。
李奧此刻正強打精神,努力不讓自己在這莊重場合睡著。
就在這時,便聽到朱元璋的聲音在大殿中響起:“諸位愛卿,對於主掌遼東事務的文臣武將,爾等可有什麽合適的舉薦之人?”
話音剛落,站在左側的吏部一位員外郎率先出列,恭敬地行了一禮,朗聲道:“陛下,臣舉薦胡相。”
“胡相足智多謀,且在朝中多年,曆經諸多政務,處理起來遊刃有餘,經驗之豐富,在朝中可謂是屈指可數。”
“以臣之見,若論管理官員、協調各方事務,胡相當是不二人選,定能將遼東的官場治理得井井有條,使政令通達,官員各司其職。”
接著,戶部的一位主事也站了出來,同樣行禮後說道:“陛下,臣亦認為胡相合適。”
“胡相對錢糧之事極為了解,深知如何調配資源、管理財政。”
“遼東之地,雖地域廣闊,但錢糧事務至關重要,關乎軍民生計、軍隊補給。”
“胡相定能憑借其對錢糧事務的精通,合理規劃,確保遼東的錢糧充足,供給無憂,為遼東的穩定和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這時,禮部的一位郎中也上前一步,躬身奏道:“陛下,胡相在禮儀外交等方麵也頗有建樹。”
“遼東與各方勢力接壤,免不了外交往來和禮儀事宜。”
“胡相能以其卓越的見識和得體的應對,維護我朝在遼東的威嚴和形象,與周邊勢力妥善周旋,為遼東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兵部的一位侍郎緊接著出列,大聲說道:“陛下,從軍事配合和政務銜接角度來看,胡相也極為合適。”
“他與諸多武將皆有往來,熟知我朝軍事部署和將領特點。”
“在遼東,若有胡相主持政務,必能與當地武將緊密配合,做到軍政一體,相互支持,共同守護好我朝的東北邊疆。”
朱元璋聽著這位侍郎的陳奏,目光緩緩掃過朝堂上的群臣,隻見六部之中,竟有四部的官員都在舉薦胡惟庸。
他微微眯起眼睛,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意味,隨後笑著看向胡惟庸,帶著幾分讓人捉摸不透的感覺,道:“胡相,對此可有什麽想說的?”
胡惟庸聞言,向前邁出一步,不卑不亢地拱手行禮,臉上掛著謙遜的笑容:“陛下,承蒙諸位同僚抬愛,實乃胡某之榮幸。”
話鋒一轉,他神情變得格外凝重,繼續說道“然遼東之事,關乎我大明邊疆安危,責任重於泰山。”
“胡某雖有心為陛下分憂,卻也深知自身能力有限。”
“若陛下信得過微臣,微臣自當全力以赴,不負陛下重托;若陛下另有考量,微臣也定當恪守本職,為朝廷盡心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