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奧眼中滿是好奇,急切地追問:“大叔,你就別賣關子了,哪怕隻是初步的想法,也給我透露透露。”
“我實在是太好奇,這‘一國兩製’的設想,和‘攤丁入畝’究竟要如何在大明的土地上實施。”
“啟稟陛下,太子殿下與宋學士已在殿外求見。”趙成匆匆趕來,恭敬地稟報道。
“快讓他們進來吧。”朱元璋微微點頭道。
不多時,朱標與宋濂一同前來,先是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禮。
朱標率先開口:“父皇,兒臣已經按照您的吩咐,將一百名工匠全部找齊。”
“接下來的這幾日,兒臣打算親自負責教導他們,如何煉鋼以及製作水泥。”
“至於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原理性知識,兒臣準備讓前期的那二十名工匠由老師宋濂來教導。”
朱元璋滿意地點了點頭,語氣中透著一絲急切:“很好,此事關係到我大明未來的發展,一定要加緊辦理。”
“待老二他們回來之後,咱便讓他們接手繼續推進。”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事情要奏嗎?”
宋濂上前一步,恭敬地說道:“陛下,臣有個請求。”
“如今這一百二十名工匠對於我大明來說至關重要,為了能讓他們更好地學習煉鋼和製作水泥的技術,臣懇請將他們都安排到臣的府上。”
“畢竟臣府上通了電,能夠使用一些設備來輔助教導,這樣可以讓工匠們更直觀、更高效地掌握這些技術。”
朱元璋略微思索了一下,而後果斷地說道:“好,就依你所言。此事幹係重大,容不得出半點差錯。”
“這些工匠日後可都是我大明發展的關鍵人物,你務必得讓他們把煉鋼和製作水泥的技術學精學透。”
朱元璋滿臉笑意,拍著胸脯說道:“你府上為教導工匠所需的一切費用,咱都包下了!等他們學成之後,咱賞你……咱賞你……”
突然拍著大腿:“娘的,咱還說賞你良田百畝,可剛還和小李在談論土地國有化的事兒呢,這賞田的事兒怕是不妥了。”
朱標笑著提議:“父皇,不如把賞賜給與宋學士的孩子,去現代學習一些時日。”
朱元璋眼睛一亮,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標兒,你這主意不錯!”
“咱大明如今要想革新圖強,得多多借鑒現代的知識和技術。”
“讓宋愛卿的孩子去現代學習,回來後定能為咱大明出力。”
宋濂聽後,心中既驚喜又感動,連忙躬手謝恩:“陛下和太子殿下如此厚愛,臣實在是感激涕零。”
“臣的孩子若能有此機會,定當刻苦學習,不負陛下和太子殿下的期望。”
朱元璋爽朗一笑,目光轉向李奧:“小李,你不是好奇‘一國兩製’的設想,和‘攤丁入畝’在咱大明要如何實施麽?”
接著,他看向朱標,吩咐道:“標兒,給這小子講講咱們初步的想法,還有稅改方麵的規劃。”
朱標臉上帶著溫和的笑容,恭敬地應道:“是,父皇。”
言罷,他將目光投向李奧:“小李,父皇和我們就稅改、‘一國兩製’以及‘攤丁入畝’這些事宜,已進行過多次深入探討。”
“我先給你大致講講,你也幫忙看看有什麽想法。”
“標哥,快別賣關子了。”李奧催促道。
朱標笑著點了點頭,整理了一下思緒,有條不紊地說道:“這些事啊,得分開來細細說。”
“先說這‘攤丁入畝’,從某種角度而言,它其實隻是個幌子,我們真正的目的,是實現土地國有化。”
“畢竟,我們內心所期望的,是能如同你們現代那般,不再向農民征收賦稅,減輕他們的負擔。”
“至於這‘一國兩製’,我們並非全盤照搬,隻是借鑒其中的思路,而且這也隻是一個過渡階段的策略。”
“我們是這樣考慮的,北方地區由於曆經多年戰亂,產生了許多無主荒地。”
“我們計劃將這些荒地全部收歸國有,然後把它們分配給那些四處漂泊的流民,以及生活困苦的農戶。”
“如此一來,他們便能夠有地可耕,有飯可吃,得以安穩地生活。”
“與此同時,我們也會大力推進稅改。”
“到時候,直接廢除徭役製度和人頭稅,這些舊製度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廢除它們,能讓百姓的生活壓力得到極大緩解。”
“而南方的情形則要複雜得多。”
朱標微微皺起眉頭,臉上露出凝重的神色,“無論是土地國有化,還是攤丁入畝政策,如果就這樣貿然在南方推行,勢必會引發極大的動蕩。”
“南方的經濟結構和社會關係更為錯綜複雜,各方利益盤根錯節,所以推行改革必須慎之又慎。”
“因此,對於那些積極配合土地國有化的地方和百姓,我們打算給予一些特殊待遇。”
朱標繼續說道,“比如,允許他們種植高產作物。增加他們的收入,並且實行新的稅收製度。”
“這既是一種鼓勵措施,也是對那些可能反對土地國有化的人的一種利誘手段,讓他們切實看到其中的好處,從而更願意支持我們的改革。”
“對於那些不願意土地國有的,我們暫且還是按照原來的規矩執行。”
“畢竟,人頭稅和服徭役這兩項,就足以讓不少人有所顧慮,進而做出讓步。”
他目光堅定,繼續闡述著計劃:“同時,我們還打算從工廠招人方麵入手,大規模地招募工人。”
“如此一來,那些反對土地國有化的地主們,即便手中握著土地,也會麵臨無人耕種的局麵,從而迫使他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
李奧聽後,不禁皺起了眉頭:“標哥,事情恐怕沒這麽簡單吧?”
“我看過的一些小說裏提到,這個時期的鄉紳地主勢力龐大,在地方上幾乎如同土皇帝一般,就算你們推行這些政策,也不一定能順利實施。”
朱標聽了李奧的話,臉上浮現出理解的笑容,點頭道:“你所言極是,這便是由來已久的‘皇權不下鄉’難題。”
“當下鄉村之中,百姓大多對鄉紳地主言聽計從,但他們也有自己的判斷。”
“你想想,支持土地國有化的人,不僅能種植高產作物,還隻需繳納少量農稅,甚至不用再服徭役。”
“即便那些鄉紳地主再有威望,也無法阻擋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當百姓目睹身邊之人因積極響應政策,生活日益富足,他們內心自然而然會偏向我們這一方。”
說著,朱標開始來回踱步,神情愈發自信:“而且,我們還會在各地設立專門的宣講團,由我們新培養的學子深入鄉村,向百姓詳細講解土地國有化和新稅製的好處。”
“讓百姓真正明白,這些改革是為了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損害他們的利益。”
“同時,我們會派遣錦衣衛暗中保護這些學子,並且監督那些鄉紳地主,防止他們故意歪曲政策、阻礙改革。”
朱標眼神中閃過一絲冷峻,斬釘截鐵道:“查證屬實後,對於這些鄉紳地主,我們絕不心慈手軟,必定嚴懲不貸。”
“說到底,‘一國兩製’在我大明不可能長期實施,隻是用於南方過渡的一個權宜之計,但隻要運用得當,相信能發揮很大的作用,推動改革的順利。”
朱標說完,笑著看向李奧,問道:“小李,你覺得我們這個初步想法怎麽樣?”
李奧沉思片刻,道:“標哥,不得不說,你們的計劃考慮得很周全,從多個角度去推動改革,還兼顧了百姓的利益,這確實是為大明的長治久安著想。”
“可你們現在還有路引製度存在,對這些即將推行的改革而言,或許會是個不小的阻礙。”
“百姓被路引限製在一定區域內活動,就算知道土地國有化的諸多好處,想要響應政策,也可能因為無法自由遷徙而受到限製。”
“比如,北方那些無主荒地被分配出去後,若南方有流民想去北方開墾,按照路引製度,他們很難順利前往。”
“這不僅不利於人口的合理流動,也會影響土地國有化的全麵推行。”
朱元璋聽後,爽朗地笑了起來,說道:“小李,你能提到路引製度,這眼光可真夠敏銳的。”
“這路引製度平時看著不起眼,實則是個影響改革走向的關鍵因素,很容易被忽略。”
他微微眯起眼睛,若有所思道:“看來,這路引製度確實得根據改革的進程和需求,好好調整一番了。”
“不過,這件事可急不得,其中牽涉的方方麵麵太多,得好好謀劃。”
“必須製定出一套既穩妥,又切實可行的方案,確保改革能順利推進,又不會引發不必要的混亂。”
說著,朱元璋目光轉向李奧:“小李,這兩天你找個空,回現代一趟,弄幾套製作工作證的設備過來。”
“咱琢磨著,就用這設備製作的證件,當作我大明百姓的身份證明。”
“畢竟路引製度改革之後,百姓的流動肯定會比以前更加頻繁,有一套既便捷又規範的身份證明,以後管理起來能方便不少。”
“我實在是太好奇,這‘一國兩製’的設想,和‘攤丁入畝’究竟要如何在大明的土地上實施。”
“啟稟陛下,太子殿下與宋學士已在殿外求見。”趙成匆匆趕來,恭敬地稟報道。
“快讓他們進來吧。”朱元璋微微點頭道。
不多時,朱標與宋濂一同前來,先是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禮。
朱標率先開口:“父皇,兒臣已經按照您的吩咐,將一百名工匠全部找齊。”
“接下來的這幾日,兒臣打算親自負責教導他們,如何煉鋼以及製作水泥。”
“至於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原理性知識,兒臣準備讓前期的那二十名工匠由老師宋濂來教導。”
朱元璋滿意地點了點頭,語氣中透著一絲急切:“很好,此事關係到我大明未來的發展,一定要加緊辦理。”
“待老二他們回來之後,咱便讓他們接手繼續推進。”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事情要奏嗎?”
宋濂上前一步,恭敬地說道:“陛下,臣有個請求。”
“如今這一百二十名工匠對於我大明來說至關重要,為了能讓他們更好地學習煉鋼和製作水泥的技術,臣懇請將他們都安排到臣的府上。”
“畢竟臣府上通了電,能夠使用一些設備來輔助教導,這樣可以讓工匠們更直觀、更高效地掌握這些技術。”
朱元璋略微思索了一下,而後果斷地說道:“好,就依你所言。此事幹係重大,容不得出半點差錯。”
“這些工匠日後可都是我大明發展的關鍵人物,你務必得讓他們把煉鋼和製作水泥的技術學精學透。”
朱元璋滿臉笑意,拍著胸脯說道:“你府上為教導工匠所需的一切費用,咱都包下了!等他們學成之後,咱賞你……咱賞你……”
突然拍著大腿:“娘的,咱還說賞你良田百畝,可剛還和小李在談論土地國有化的事兒呢,這賞田的事兒怕是不妥了。”
朱標笑著提議:“父皇,不如把賞賜給與宋學士的孩子,去現代學習一些時日。”
朱元璋眼睛一亮,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標兒,你這主意不錯!”
“咱大明如今要想革新圖強,得多多借鑒現代的知識和技術。”
“讓宋愛卿的孩子去現代學習,回來後定能為咱大明出力。”
宋濂聽後,心中既驚喜又感動,連忙躬手謝恩:“陛下和太子殿下如此厚愛,臣實在是感激涕零。”
“臣的孩子若能有此機會,定當刻苦學習,不負陛下和太子殿下的期望。”
朱元璋爽朗一笑,目光轉向李奧:“小李,你不是好奇‘一國兩製’的設想,和‘攤丁入畝’在咱大明要如何實施麽?”
接著,他看向朱標,吩咐道:“標兒,給這小子講講咱們初步的想法,還有稅改方麵的規劃。”
朱標臉上帶著溫和的笑容,恭敬地應道:“是,父皇。”
言罷,他將目光投向李奧:“小李,父皇和我們就稅改、‘一國兩製’以及‘攤丁入畝’這些事宜,已進行過多次深入探討。”
“我先給你大致講講,你也幫忙看看有什麽想法。”
“標哥,快別賣關子了。”李奧催促道。
朱標笑著點了點頭,整理了一下思緒,有條不紊地說道:“這些事啊,得分開來細細說。”
“先說這‘攤丁入畝’,從某種角度而言,它其實隻是個幌子,我們真正的目的,是實現土地國有化。”
“畢竟,我們內心所期望的,是能如同你們現代那般,不再向農民征收賦稅,減輕他們的負擔。”
“至於這‘一國兩製’,我們並非全盤照搬,隻是借鑒其中的思路,而且這也隻是一個過渡階段的策略。”
“我們是這樣考慮的,北方地區由於曆經多年戰亂,產生了許多無主荒地。”
“我們計劃將這些荒地全部收歸國有,然後把它們分配給那些四處漂泊的流民,以及生活困苦的農戶。”
“如此一來,他們便能夠有地可耕,有飯可吃,得以安穩地生活。”
“與此同時,我們也會大力推進稅改。”
“到時候,直接廢除徭役製度和人頭稅,這些舊製度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廢除它們,能讓百姓的生活壓力得到極大緩解。”
“而南方的情形則要複雜得多。”
朱標微微皺起眉頭,臉上露出凝重的神色,“無論是土地國有化,還是攤丁入畝政策,如果就這樣貿然在南方推行,勢必會引發極大的動蕩。”
“南方的經濟結構和社會關係更為錯綜複雜,各方利益盤根錯節,所以推行改革必須慎之又慎。”
“因此,對於那些積極配合土地國有化的地方和百姓,我們打算給予一些特殊待遇。”
朱標繼續說道,“比如,允許他們種植高產作物。增加他們的收入,並且實行新的稅收製度。”
“這既是一種鼓勵措施,也是對那些可能反對土地國有化的人的一種利誘手段,讓他們切實看到其中的好處,從而更願意支持我們的改革。”
“對於那些不願意土地國有的,我們暫且還是按照原來的規矩執行。”
“畢竟,人頭稅和服徭役這兩項,就足以讓不少人有所顧慮,進而做出讓步。”
他目光堅定,繼續闡述著計劃:“同時,我們還打算從工廠招人方麵入手,大規模地招募工人。”
“如此一來,那些反對土地國有化的地主們,即便手中握著土地,也會麵臨無人耕種的局麵,從而迫使他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
李奧聽後,不禁皺起了眉頭:“標哥,事情恐怕沒這麽簡單吧?”
“我看過的一些小說裏提到,這個時期的鄉紳地主勢力龐大,在地方上幾乎如同土皇帝一般,就算你們推行這些政策,也不一定能順利實施。”
朱標聽了李奧的話,臉上浮現出理解的笑容,點頭道:“你所言極是,這便是由來已久的‘皇權不下鄉’難題。”
“當下鄉村之中,百姓大多對鄉紳地主言聽計從,但他們也有自己的判斷。”
“你想想,支持土地國有化的人,不僅能種植高產作物,還隻需繳納少量農稅,甚至不用再服徭役。”
“即便那些鄉紳地主再有威望,也無法阻擋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當百姓目睹身邊之人因積極響應政策,生活日益富足,他們內心自然而然會偏向我們這一方。”
說著,朱標開始來回踱步,神情愈發自信:“而且,我們還會在各地設立專門的宣講團,由我們新培養的學子深入鄉村,向百姓詳細講解土地國有化和新稅製的好處。”
“讓百姓真正明白,這些改革是為了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損害他們的利益。”
“同時,我們會派遣錦衣衛暗中保護這些學子,並且監督那些鄉紳地主,防止他們故意歪曲政策、阻礙改革。”
朱標眼神中閃過一絲冷峻,斬釘截鐵道:“查證屬實後,對於這些鄉紳地主,我們絕不心慈手軟,必定嚴懲不貸。”
“說到底,‘一國兩製’在我大明不可能長期實施,隻是用於南方過渡的一個權宜之計,但隻要運用得當,相信能發揮很大的作用,推動改革的順利。”
朱標說完,笑著看向李奧,問道:“小李,你覺得我們這個初步想法怎麽樣?”
李奧沉思片刻,道:“標哥,不得不說,你們的計劃考慮得很周全,從多個角度去推動改革,還兼顧了百姓的利益,這確實是為大明的長治久安著想。”
“可你們現在還有路引製度存在,對這些即將推行的改革而言,或許會是個不小的阻礙。”
“百姓被路引限製在一定區域內活動,就算知道土地國有化的諸多好處,想要響應政策,也可能因為無法自由遷徙而受到限製。”
“比如,北方那些無主荒地被分配出去後,若南方有流民想去北方開墾,按照路引製度,他們很難順利前往。”
“這不僅不利於人口的合理流動,也會影響土地國有化的全麵推行。”
朱元璋聽後,爽朗地笑了起來,說道:“小李,你能提到路引製度,這眼光可真夠敏銳的。”
“這路引製度平時看著不起眼,實則是個影響改革走向的關鍵因素,很容易被忽略。”
他微微眯起眼睛,若有所思道:“看來,這路引製度確實得根據改革的進程和需求,好好調整一番了。”
“不過,這件事可急不得,其中牽涉的方方麵麵太多,得好好謀劃。”
“必須製定出一套既穩妥,又切實可行的方案,確保改革能順利推進,又不會引發不必要的混亂。”
說著,朱元璋目光轉向李奧:“小李,這兩天你找個空,回現代一趟,弄幾套製作工作證的設備過來。”
“咱琢磨著,就用這設備製作的證件,當作我大明百姓的身份證明。”
“畢竟路引製度改革之後,百姓的流動肯定會比以前更加頻繁,有一套既便捷又規範的身份證明,以後管理起來能方便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