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突然皺起了眉頭,抬手打斷了楚蘭心的講述,道:“陛下與我等都是起於微末,老夫更是在前朝當過縣丞,對這官場中的諸多事兒也算了解一二。”
“韓國公更是一直給陛下管理後勤保障的關鍵職責,皇後娘娘當初更是對諸多事宜都有過問,陛下怎麽可能不知曉此事。”
“這空印現象在元朝就有了,可咱們在這過程中,多少也該有所耳聞才是,怎會毫不知情呢?”劉伯溫說著,目光中透著思索的光芒。
朱元璋微微擺了擺手:“伯溫,等蘭心講完再說。”
他的目光依然落在楚蘭心身上,示意她繼續往下講。
“是陛下。”
劉伯溫應了一聲,便不再言語,隻是神色間仍帶著些許疑惑,靜靜地等著楚蘭心接下來的講述內容。
楚蘭心得到朱元璋的示意後,繼續有條不紊地說道。
“當時,各地衙門為應對繁瑣的錢糧統計與上報工作,便采用了預先準備蓋有官印空白文書的做法。”
“這種做法,隨著時間推移,成了官場心照不宣的慣例。”
“此處省略……”
“處死和流放的人數,後世一直諸多爭議,處死的可能有數百人,流放的沒有確切記錄,其中不乏清正廉潔、兢兢業業為朝廷效力之人。”
說完,楚蘭心看向朱元璋,恭敬道:“陛下,奴婢講述完了。”
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仿佛陷入了深深的回憶之中,神色平靜,可眼底卻難掩那抹曾經的憂患。
過了片刻,他緩緩開口道:“當時,咱剛剛起步,百廢待興,各地管理尚在摸索中逐步完善。”
“咱當時,需要倚仗大量舊有官員,來維持地方行政的正常運作,在政權根基尚不穩固的情形下,為了顧全大局,暫時對製度執行中的這類瑕疵選擇了容忍。”
“咱也知道這做法不妥,可當時實在是沒辦法,要是一下子把那些人都處置了,地方上怕是要亂了套,這剛建立起來的大明,可經不起那樣的折騰。”
朱元璋的聲音裏透著一絲無奈,回想起那段艱難的時光,心中也是感慨萬千。
眾人皆知,建國初期,局勢錯綜複雜,內憂外患交織,穩定才是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
朱元璋繼續道:“可到現在,形勢發生了巨大轉變,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與精心治理,我大明統治漸趨穩固,國家走上正軌,根基越發深厚。”
“咱深知,要實現大明的長治久安,加強中央集權、整頓吏治刻不容緩。”
劉伯溫眼中閃過一絲思索,道:“陛下所言極是。這空印之舉,雖看似方便行事,卻暗藏巨大隱患。”
“一張蓋有官印的空白文書,一旦落入心懷不軌之人手中,便可能被肆意篡改,滋生出諸如虛報賬目、中飽私囊等諸多貪腐亂象,到那時,後果將不堪設想。”劉伯溫說著,臉上滿是嚴肅的神情。
朱標微微皺眉,有些擔憂地說道:“可聽聞此案牽連眾多,其中不乏清正廉潔、兢兢業業為朝廷效力之人,如此大規模懲處,會不會寒了一眾官員的心?”
“畢竟這些人可能隻是遵循以往的慣例,並無貪汙腐敗的心思。”
朱元璋神色一凜,目光銳利:“標兒,律法乃國之根本,一旦製定,便要堅決執行。”
“咱也知曉,或許有一些官員並無惡意,隻是被舊有的慣例所誤導,但法不容情。”
“若是今日因為這些看似情有可原的理由而姑息,那日後律法的威嚴何在?其他人又怎會敬畏律法,認真執行呢?”
朱元璋說完,神色又是一緩,道:“但是,咱現在隻想殺幾人意思下,剩下的全都流放到遼東,有這些官員和胡惟庸去開發建設,遼東的發展想必能上一個新台階。”
“這樣一來,既維護了律法的尊嚴,又能讓這些官員為國家的建設發揮作用,也算是給他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吧。”
朱元璋的眼神中透著一絲權衡利弊後的果斷,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在整頓吏治和利用人才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劉伯溫微微點頭,稱讚道:“陛下此舉,可謂深謀遠慮。既彰顯了律法的威嚴,又能充分利用人才,為遼東的發展謀取福祉。”
朱標道:“父皇,這讓罪犯去開發偏遠地區,在現代也有類似的做法。”
“不過,為了提高他們的積極性,一般會製定一些獎勵機製,比如表現優秀的可以減免刑期,或者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朱元璋聽後,沉思片刻:“這倒是個不錯的主意。”
朱元璋看向楚蘭心“蘭心,記錄下,凡是空印案流放到遼東的官員,若在墾荒戍邊中表現出色,為遼東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可酌情減免流放期限。表現特別優異者,還可獲得良田、財物等賞賜。”
宋濂建議道:“陛下,除了物質獎勵,也可給予他們脫離賤籍的獎勵。”
朱元璋聽了宋濂的建議,思忖片刻:“宋學士所言有理,那些流放遼東的官員,若真能洗心革麵,為遼東建設傾盡全力,脫離賤籍這一獎勵,對他們而言想必極具吸引力。”
朱元璋說完,目光緩緩掃過眾人,問道:“都說說,還有對空印案的想法麽?”
眾人聞言,皆陷入了思慮之中。片刻之後,大家都紛紛搖頭,表示暫時沒有更多的想法。
隻有朱標,一臉疑惑地問道:“父皇,後世為何會認為您對此事並不知情呢?這其中是不是有什麽誤會?”
朱元璋沒好氣,道:“咱後麵殺了多少官員,你又不是不知道。”
“後世把咱形容成個乾綱獨斷,疑心極重的人,可他們哪能體會到咱當時的處境和心境呢?咱平日裏行事雖果決了些,但也不是糊塗人呐。”
朱元璋微微皺眉,眼中閃過一絲無奈與憤懣,語氣中帶著幾分感慨繼續說道。
“咱若是真是乾綱獨斷,疑心極重的人,誰會跟隨咱建立了大明!咱這一路走來,靠的是兄弟們的齊心協力,大家同甘共苦,才建立一個太平盛世。”
“更是說咱,狡兔死,走狗烹……娘的,就不想想,那些勳貴都幹了什麽!”
朱元璋越說越激動,聲音也不自覺地提高了幾分,“他們之中,有人恃功而驕,肆意妄為,侵吞民田,欺壓百姓,這難道是咱想看到的嗎?咱懲治他們,是為了大明的長治久安,為了天下百姓能有個公正清明的環境,怎麽就成了咱的不是呢?”
“曆史上咱洪武朝的四大案,除了藍玉案咱還在尋思問題,剩下的三個,咱到現在都覺的沒有任何過錯!”
“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大明的根基穩固,為了讓律法能夠真正地施行,讓這個國家能夠走上正軌。”
“可後世之人,卻總是曲解咱的用意,實在是讓人氣憤。”朱元璋的臉上滿是怒色,胸膛劇烈地起伏著,顯然是被這些誤解深深地刺痛了。
“父皇莫要生氣,氣壞了身子可如何是好。兒臣自幼便在您身邊,深知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大明江山的穩固,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
“隻是後世之人不明就裏,未曾體會到您治理國家的艱辛與難處,才會妄加揣測,做出那些不實的論斷。”
朱標一邊說著,一邊輕輕拍著朱元璋的後背,試圖讓他的情緒平複下來。
劉伯溫也上前拱手說道:“陛下,微臣追隨您多年,親眼見證您為大明的嘔心瀝血。那些流言蜚語不過是無知者的妄言,陛下不必為此介懷。”
朱元璋長歎一口氣,緩緩道:“咱這一輩子,從一個放牛娃走到如今,曆經多少艱難險阻,才打下這大明江山。”
“咱所做的每一個決定,大到治國方略,小到民生瑣事,都是為了讓這天下百姓能過上好日子,讓我大明長治久安,綿延萬代。”
“可如今,卻被後世之人這般誤解,實在是讓人痛心呐。”
朱元璋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疲憊與無奈,仿佛又回到了那些艱苦創業的歲月。
宋濂微微欠身,和聲說道:“陛下,您的功績我們都看在眼裏,銘記於心。那些後世的誤解,隻是因為他們沒有親身經曆過您所經曆的一切。”
“他們無法想象在亂世中崛起,建立一個全新王朝的艱難困苦。微臣相信,隻要我們把真實的情況詳細記錄下來。”
“讓後人能夠全麵、客觀地了解您的治國理念與豐功偉績,後世總會有人理解您的良苦用心的。”
宋濂作為一代大儒,深知曆史記錄的重要性,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為朱元璋正名。
徐達也在一旁附和道:“是啊陛下,您別往心裏去。那些流言蜚語,不過是過眼雲煙,不值一提。咱們現在要做的,就是一起把大明建設得更好,讓國家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
“等到那時,那些流言自然會不攻自破,您的功績也將在曆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朱元璋緩緩擺了擺手,那動作裏透著一種釋懷與豁達,神色也隨之逐漸平靜下來,目光中多了幾分坦然,語氣沉穩地說道。
“名不名的,咱不在乎。咱本就是窮苦出身,打小從泥地裏摸爬滾打過來的,這一路曆經無數坎坷,好不容易才打下這大明的江山社稷,所圖的從來就不是那後世的虛名。”
“韓國公更是一直給陛下管理後勤保障的關鍵職責,皇後娘娘當初更是對諸多事宜都有過問,陛下怎麽可能不知曉此事。”
“這空印現象在元朝就有了,可咱們在這過程中,多少也該有所耳聞才是,怎會毫不知情呢?”劉伯溫說著,目光中透著思索的光芒。
朱元璋微微擺了擺手:“伯溫,等蘭心講完再說。”
他的目光依然落在楚蘭心身上,示意她繼續往下講。
“是陛下。”
劉伯溫應了一聲,便不再言語,隻是神色間仍帶著些許疑惑,靜靜地等著楚蘭心接下來的講述內容。
楚蘭心得到朱元璋的示意後,繼續有條不紊地說道。
“當時,各地衙門為應對繁瑣的錢糧統計與上報工作,便采用了預先準備蓋有官印空白文書的做法。”
“這種做法,隨著時間推移,成了官場心照不宣的慣例。”
“此處省略……”
“處死和流放的人數,後世一直諸多爭議,處死的可能有數百人,流放的沒有確切記錄,其中不乏清正廉潔、兢兢業業為朝廷效力之人。”
說完,楚蘭心看向朱元璋,恭敬道:“陛下,奴婢講述完了。”
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仿佛陷入了深深的回憶之中,神色平靜,可眼底卻難掩那抹曾經的憂患。
過了片刻,他緩緩開口道:“當時,咱剛剛起步,百廢待興,各地管理尚在摸索中逐步完善。”
“咱當時,需要倚仗大量舊有官員,來維持地方行政的正常運作,在政權根基尚不穩固的情形下,為了顧全大局,暫時對製度執行中的這類瑕疵選擇了容忍。”
“咱也知道這做法不妥,可當時實在是沒辦法,要是一下子把那些人都處置了,地方上怕是要亂了套,這剛建立起來的大明,可經不起那樣的折騰。”
朱元璋的聲音裏透著一絲無奈,回想起那段艱難的時光,心中也是感慨萬千。
眾人皆知,建國初期,局勢錯綜複雜,內憂外患交織,穩定才是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
朱元璋繼續道:“可到現在,形勢發生了巨大轉變,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與精心治理,我大明統治漸趨穩固,國家走上正軌,根基越發深厚。”
“咱深知,要實現大明的長治久安,加強中央集權、整頓吏治刻不容緩。”
劉伯溫眼中閃過一絲思索,道:“陛下所言極是。這空印之舉,雖看似方便行事,卻暗藏巨大隱患。”
“一張蓋有官印的空白文書,一旦落入心懷不軌之人手中,便可能被肆意篡改,滋生出諸如虛報賬目、中飽私囊等諸多貪腐亂象,到那時,後果將不堪設想。”劉伯溫說著,臉上滿是嚴肅的神情。
朱標微微皺眉,有些擔憂地說道:“可聽聞此案牽連眾多,其中不乏清正廉潔、兢兢業業為朝廷效力之人,如此大規模懲處,會不會寒了一眾官員的心?”
“畢竟這些人可能隻是遵循以往的慣例,並無貪汙腐敗的心思。”
朱元璋神色一凜,目光銳利:“標兒,律法乃國之根本,一旦製定,便要堅決執行。”
“咱也知曉,或許有一些官員並無惡意,隻是被舊有的慣例所誤導,但法不容情。”
“若是今日因為這些看似情有可原的理由而姑息,那日後律法的威嚴何在?其他人又怎會敬畏律法,認真執行呢?”
朱元璋說完,神色又是一緩,道:“但是,咱現在隻想殺幾人意思下,剩下的全都流放到遼東,有這些官員和胡惟庸去開發建設,遼東的發展想必能上一個新台階。”
“這樣一來,既維護了律法的尊嚴,又能讓這些官員為國家的建設發揮作用,也算是給他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吧。”
朱元璋的眼神中透著一絲權衡利弊後的果斷,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在整頓吏治和利用人才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劉伯溫微微點頭,稱讚道:“陛下此舉,可謂深謀遠慮。既彰顯了律法的威嚴,又能充分利用人才,為遼東的發展謀取福祉。”
朱標道:“父皇,這讓罪犯去開發偏遠地區,在現代也有類似的做法。”
“不過,為了提高他們的積極性,一般會製定一些獎勵機製,比如表現優秀的可以減免刑期,或者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朱元璋聽後,沉思片刻:“這倒是個不錯的主意。”
朱元璋看向楚蘭心“蘭心,記錄下,凡是空印案流放到遼東的官員,若在墾荒戍邊中表現出色,為遼東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可酌情減免流放期限。表現特別優異者,還可獲得良田、財物等賞賜。”
宋濂建議道:“陛下,除了物質獎勵,也可給予他們脫離賤籍的獎勵。”
朱元璋聽了宋濂的建議,思忖片刻:“宋學士所言有理,那些流放遼東的官員,若真能洗心革麵,為遼東建設傾盡全力,脫離賤籍這一獎勵,對他們而言想必極具吸引力。”
朱元璋說完,目光緩緩掃過眾人,問道:“都說說,還有對空印案的想法麽?”
眾人聞言,皆陷入了思慮之中。片刻之後,大家都紛紛搖頭,表示暫時沒有更多的想法。
隻有朱標,一臉疑惑地問道:“父皇,後世為何會認為您對此事並不知情呢?這其中是不是有什麽誤會?”
朱元璋沒好氣,道:“咱後麵殺了多少官員,你又不是不知道。”
“後世把咱形容成個乾綱獨斷,疑心極重的人,可他們哪能體會到咱當時的處境和心境呢?咱平日裏行事雖果決了些,但也不是糊塗人呐。”
朱元璋微微皺眉,眼中閃過一絲無奈與憤懣,語氣中帶著幾分感慨繼續說道。
“咱若是真是乾綱獨斷,疑心極重的人,誰會跟隨咱建立了大明!咱這一路走來,靠的是兄弟們的齊心協力,大家同甘共苦,才建立一個太平盛世。”
“更是說咱,狡兔死,走狗烹……娘的,就不想想,那些勳貴都幹了什麽!”
朱元璋越說越激動,聲音也不自覺地提高了幾分,“他們之中,有人恃功而驕,肆意妄為,侵吞民田,欺壓百姓,這難道是咱想看到的嗎?咱懲治他們,是為了大明的長治久安,為了天下百姓能有個公正清明的環境,怎麽就成了咱的不是呢?”
“曆史上咱洪武朝的四大案,除了藍玉案咱還在尋思問題,剩下的三個,咱到現在都覺的沒有任何過錯!”
“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大明的根基穩固,為了讓律法能夠真正地施行,讓這個國家能夠走上正軌。”
“可後世之人,卻總是曲解咱的用意,實在是讓人氣憤。”朱元璋的臉上滿是怒色,胸膛劇烈地起伏著,顯然是被這些誤解深深地刺痛了。
“父皇莫要生氣,氣壞了身子可如何是好。兒臣自幼便在您身邊,深知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大明江山的穩固,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
“隻是後世之人不明就裏,未曾體會到您治理國家的艱辛與難處,才會妄加揣測,做出那些不實的論斷。”
朱標一邊說著,一邊輕輕拍著朱元璋的後背,試圖讓他的情緒平複下來。
劉伯溫也上前拱手說道:“陛下,微臣追隨您多年,親眼見證您為大明的嘔心瀝血。那些流言蜚語不過是無知者的妄言,陛下不必為此介懷。”
朱元璋長歎一口氣,緩緩道:“咱這一輩子,從一個放牛娃走到如今,曆經多少艱難險阻,才打下這大明江山。”
“咱所做的每一個決定,大到治國方略,小到民生瑣事,都是為了讓這天下百姓能過上好日子,讓我大明長治久安,綿延萬代。”
“可如今,卻被後世之人這般誤解,實在是讓人痛心呐。”
朱元璋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疲憊與無奈,仿佛又回到了那些艱苦創業的歲月。
宋濂微微欠身,和聲說道:“陛下,您的功績我們都看在眼裏,銘記於心。那些後世的誤解,隻是因為他們沒有親身經曆過您所經曆的一切。”
“他們無法想象在亂世中崛起,建立一個全新王朝的艱難困苦。微臣相信,隻要我們把真實的情況詳細記錄下來。”
“讓後人能夠全麵、客觀地了解您的治國理念與豐功偉績,後世總會有人理解您的良苦用心的。”
宋濂作為一代大儒,深知曆史記錄的重要性,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為朱元璋正名。
徐達也在一旁附和道:“是啊陛下,您別往心裏去。那些流言蜚語,不過是過眼雲煙,不值一提。咱們現在要做的,就是一起把大明建設得更好,讓國家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
“等到那時,那些流言自然會不攻自破,您的功績也將在曆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朱元璋緩緩擺了擺手,那動作裏透著一種釋懷與豁達,神色也隨之逐漸平靜下來,目光中多了幾分坦然,語氣沉穩地說道。
“名不名的,咱不在乎。咱本就是窮苦出身,打小從泥地裏摸爬滾打過來的,這一路曆經無數坎坷,好不容易才打下這大明的江山社稷,所圖的從來就不是那後世的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