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站在了距離小炮大約三十米遠的安全地帶,靜靜等待著精彩時刻的到來。


    沒過多久,一切準備就緒,炮兵毫不猶豫地直接將炮口對準了山上早已設定好的目標,並開始點火。


    隻聽得“轟”的一聲巨響傳來,那聲音猶如晴天霹靂一般,震耳欲聾,直叫眾人耳膜嗡嗡作響、顫抖不止。


    緊接著,一枚碩大無比的炮彈呼嘯著從炮管中急速衝出,如同一道閃電般徑直朝著小山上飛射而去。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枚炮彈並未精準地命中預定目標,而是狠狠地撞擊在了山上的樹木之上。


    刹那間,木屑四濺,眾多粗壯的樹木應聲而斷,紛紛倒下,揚起了漫天的塵土和枝葉。


    盡管首次射擊未能成功,但炮兵們絲毫沒有停歇之意,他們迅速行動起來,熟練地開始裝填火藥,為下一次的發射做著充分的準備。


    就這樣,炮兵們接二連三地又連續發射了三發炮彈。


    可是,天不遂人願,這三次發射依舊無一命中目標。


    不過,經過這幾輪猛烈的炮擊,原本鬱鬱蔥蔥的小山此刻已變得麵目全非,山上的樹木更是被摧殘得東倒西歪,橫七豎八地躺了一地。


    看到此情此景,王冶鋼不禁麵露愧色,“大人,您看這炮的威力倒是挺足的,隻是這準頭嘛……實在是有點不太理想啊!”。


    秦思源聽後卻並不以為然,他微微擺了擺手,從容地回應道:“無妨,既然如此,那咱們就在這炮身上加裝一個準心吧”。


    “我相信隻要你們好好研究一番,必定能夠大大提高這火炮的命中率”。


    這時,站在旁邊一直觀察著戰況的雷虎點了點頭,表示讚同:“嗯,大人所言極是,其實像這種火炮用來攻打一些小型城池還是頗為實用”。


    “但若要應對大規模的軍團作戰,恐怕就得依靠我們的弩炮來大顯身手啦!”。


    說到這裏,雷虎臉上露出一絲自豪之色,接著介紹道:“如今咱們的弩炮可已經經過多次改良升級”。


    “一旦發射出去,那炮彈落下之處,能夠直接覆蓋方圓二三十米的範圍呢!”。


    “而且一經爆炸,就能將那一片區域的敵人瞬間夷為平地,殺傷力可謂極其驚人”。


    秦思源微微頷首,表示讚同,心中暗自思忖著:如今這個時代的火器水平著實有限。


    雖說大明王朝的火器已然處於世界領先之列,但實際情況遠非一些小說所描述那般神奇。


    那些虛構作品常常將主角回到大明後組建的火槍兵吹噓得神乎其技、天下無敵。


    然而,隻有親身置身於這個時代,才能真切感受到其中的真相。


    盡管火槍和火炮的確擁有巨大的殺傷力,但它們存在諸多局限性。


    單舉一例來說,如果敵軍選擇在雨天或夜間發動突然襲擊,往往能夠令人猝不及防。


    因為一旦火槍兵無法迅速列成陣勢,他們便會淪為任人宰割的羔羊。


    此外,明朝的火槍兵裝備簡陋,甚至連刺刀都未曾配備,如此一來,一旦敵人近身肉搏,這些火槍就與普通的燒火棍無異。


    更糟糕的是,由於明朝時期製造火槍時存在偷工減料的現象,導致火槍炸膛之事屢見不鮮。


    正因如此,朝廷軍隊對使用火器心生畏懼,畢竟因走火而傷亡的人數有時竟比殺敵數量還要多,這實在是讓人感到無比尷尬。


    特別是老式火槍兵遇到騎兵,那更是不堪,騎兵利用速度衝擊,很快就能打散他們,然後就是屠殺。


    “你們繼續研究吧!”秦思源微微眯起雙眼,目光深邃地看著眾人,緩緩開口說道:“火炮這玩意兒啊,自然有它獨特的優勢所在”。


    “無論是攻城略地還是在水上展開激戰,都能發揮出不俗的效果”。


    接著,秦思源進一步闡述道:“尤其是在海上作戰的時候,火炮可真是一件無往不利的神兵利器”。


    “相比之下,弩炮雖然也有很大的用處,但更多地隻適用於內陸地區”。


    “畢竟嘛,那些江河的寬度總歸是有限的,敵人的船隻一旦進入射程範圍,咱們便能直接發動攻擊”。


    說到這裏,秦思源不禁提高了音量,語氣也變得激昂起來:“然而一到了茫茫大海之上,情況可就截然不同啦!那海闊天空的,距離動不動就是幾裏甚至上十裏之遙”。


    “在這種情況下,火炮的威力和射程就顯得至關重要了,隻有依靠強大的火力和超遠距離的打擊能力,我們才能在波濤洶湧的海戰中立於不敗之地!”。


    大家同時點頭,也別說阿方索和哈維,兩人都是飄洋過海而來,太知道海戰的殘酷了。


    看過火炮之後,一眾人緩緩離開這裏,往軍工作坊而去。


    秦思源看了身旁的蘇明哲一眼,“蘇先生,你今天怎麽一言不發?是有什麽心事嗎?”。


    蘇明哲嗬嗬一笑,“沒有,屬下今天就是帶一雙眼睛一對耳朵,來看來聽的,不發表意見”。


    秦思源的目光再次落在他的身上,自蘇明哲掌控政事大權起,便在軍隊事務方麵三緘其口,不再輕易發表見解。


    或許有人認為這是他在刻意避嫌,然而秦思源內心深處對此並不在意。


    在他看來,達到一定級別的文官理應在軍事議題上發聲。


    要知道,軍事從來都是政治的延伸,軍政分離並非意味著雙方停止協作,其目的在於防止軍隊遭受過度打壓,陷入大明如今的境地。


    縱觀曆史,文官似乎都難以擺脫一種弊病,那便是隻要時機來臨,便會對武將階層施加打壓。


    這固然是權力欲望在作祟,但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為了自身安危考慮。


    畢竟在帝王專製的時代,軍隊大多效忠於皇帝一人,這就如同懸在所有人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意味著皇帝隨時可能動用軍事力量來顛覆現有格局。


    但秦思源的理念截然不同。這四年光陰,他幾乎將政務拋諸腦後,僅僅在初始之時製定好規則框架,之後便專注於監督執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第八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第八海並收藏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