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處理吳家四
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 作者:第八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秦思源的目光如炬,銳利地掃過手中的文書。
不過一刻鍾的工夫,他已經將文書看完,但眉頭卻不由自主地皺了起來。
事情的發展,似乎比他預想的要嚴重得多。
吳建安的口供中透露,整個事件的策劃者已經不再是盧安世等人,而是轉由朱燮元接手。
這個消息,讓秦思源的心頭一緊。朱燮元此刻尚在前線對峙,還未返回成都府,但有一點已經明確無誤——他將在不久的將來,帶領一萬精銳部隊返回。
這一萬精銳,是曆經沙場的戰士,是在前線與奢安叛匪浴血奮戰的勇士,絕非僑盤山上那些烏合之眾可比。
秦思源忍不住嗤笑出聲,朱燮元這是打算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價要將他擊垮。
他心中雖有不喜,卻也不得不承認,大明之中,畢竟還有懂得審時度勢的明白人。
可惜的是,大部分官員都在拖後腿,讓這些有能力的人陷入鬥爭裏麵,讓他們放不開手腳。
他再次拿起文書,細細審視。前線的精銳部隊一萬,胡廣行省的一萬,成都府的五千,竟然還有從重慶府調來的五千人。
這一連串的數字加起來,竟然達到了三萬之眾。再加上成都府和地方上的官軍,總數至少在四萬以上。
如果再加上民夫等輔助人員,絕對超過了五萬的大關。
這樣的兵力部署,與陸元化之前的情報大相徑庭。
關鍵在於那一萬從前線回來的精銳,他們經曆過長期的戰鬥洗禮,其戰鬥力絕非未經沙場的軍隊可比。
秦思源沉思了一會兒,然後把文書收起。現在不是考慮這些問題的時候,先去把秦、王兩家的事情解決。
大管家一直在院子不遠處等待,看到秦思源出來,馬上笑著上前帶路,“三少爺,老奴給你帶路”。
秦思源笑著點頭,“辛苦大管家了,請帶路吧”。
馬逸群也迅速跟上,幾人一起到了大堂,到了門外就聽到裏麵笑聲不斷,好像很熱鬧的樣子。
秦思源在大管家的恭請之下進了大堂,大堂裏坐滿了人,有很多人他都不認識。
坐在主位的也不是秦文蘊,而是一個須發花白的老者,看樣子起碼八九十的樣子。
“思源來了,快來見過你大太爺爺”,秦天雲看他進來,趕忙站起來介紹道。
秦思源馬上知道了這是誰,老爺子的大伯父,秦家的老古董,常年待在秦家祖祠,沒想到把他給請出來了。
仔細打量了一下這個大太爺爺,居然在他身上看到了身懷武藝的痕跡,看來這個老頭不光是老古董,還是家族的教頭。
“孫兒秦思源見過大太爺爺”,秦思源行了一禮,就衝這歲數他也要給他行禮。
老者眯著眼睛看了他很久,然後說道,“好孩子,你是個好孩子”。
然後轉頭說道,“文蘊啊,你的歲數也大了,該放鬆一下,把事情交給年輕人吧”。
說完就站了起來,顫巍巍的出了大堂,一個小廝趕忙上前將他扶住,一起走了出去。
秦思源皺起了眉頭,沒有搞清楚這是怎麽回事。
還是秦天雲說道,“老人家就是想來看看你,沒有別的意思”。
不過秦天雲怪異的看了一眼秦思源,老頭最後說的話還是很有份量的,相當於直接說秦家可以交給秦思源了,這讓他非常奇怪。
秦思源找了一個地方坐下,“爺爺,你們有什麽事情就說吧,今天我們暢所欲言”。
大堂內一時陷入了沉默,秦思源坐在左邊第一個位置,對麵就是秦文蘊,下麵是病懨懨的王鶴堂。
由於今天的特殊性,秦天明也被允許出現在了大堂。
秦思源的話引起了大堂內的一陣騷動,但爭論的焦點很快轉向了更為實際的問題。
大明當前的政治局勢以及秦思源提出的方案的實際可行性。
特別是土地被收後,秦家和王家的族人如何維持生計,成為了討論的重點。
秦文蘊沉吟片刻,緩緩開口:“思源,你的提議固然高瞻遠矚,但我們不能不考慮實際情況”。
“土地是族人的生計之源,一旦被收,我們的族人將何以為生?”。
秦思源沉聲道:“爺爺,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土地必須收上來,要不然這麽多百姓無法生存”。
“至於他們的生計,我想二叔已經給你們說過了,他們可以在商業中發展,他們有銀子有人手,應該問題不大”。
王鶴堂皺著眉頭,接口道:“三少爺,你的計劃聽起來很好,但實施起來恐怕不易,商業風險巨大,一旦失敗,族人將無以為繼”。
秦思源輕輕點頭,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理解:“王老,您這番話,若是說給別人聽,或許還能讓人信服。但在這裏,提出這樣的問題,是不是顯得有些……”。
王鶴堂的老臉上閃過一絲尷尬的紅暈,他意識到這個問題確實提得有些低級。
他們的主要族人,哪一個不是家財萬貫,人脈廣泛,資源充足。
如果連他們這樣的家族經商都要虧本,那還有什麽好說的,隻能說是活該倒黴。
這也是他們之前同意交出部分人口的原因。
秦天雲見氣氛略顯尷尬,連忙站出來打圓場:“思源,我們兩家的族人眾多,你爺爺他們的意思,是希望能給族人更多一些發展的出路”。
“出路?”秦思源微笑著反問,“保寧府現在空缺職位不少,這算不算是一條出路?隻要他們願意出來做事,我自然是能夠安排的”。
秦文蘊等人聽後,都滿意地點了點頭,他們在這裏掰扯半天為的就是這個,什麽都比不上官位來得實際。
“大家都是族人,我可以給他們機會,但是有些醜話得說在前麵,”秦思源語氣堅定,緩緩說道,“如果事情做不好,是會受罰的,秦祿就是前車之鑒”。
眾人聞言,互相對視一眼,然後紛紛點頭表示認同。
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一個勢力在初創之時就沒有規矩,那麽它的未來是走不長遠的。
這件事情很快就說完了,但接下來的議題才是真正的重頭戲,關係到兩家的生死存亡。
不過一刻鍾的工夫,他已經將文書看完,但眉頭卻不由自主地皺了起來。
事情的發展,似乎比他預想的要嚴重得多。
吳建安的口供中透露,整個事件的策劃者已經不再是盧安世等人,而是轉由朱燮元接手。
這個消息,讓秦思源的心頭一緊。朱燮元此刻尚在前線對峙,還未返回成都府,但有一點已經明確無誤——他將在不久的將來,帶領一萬精銳部隊返回。
這一萬精銳,是曆經沙場的戰士,是在前線與奢安叛匪浴血奮戰的勇士,絕非僑盤山上那些烏合之眾可比。
秦思源忍不住嗤笑出聲,朱燮元這是打算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價要將他擊垮。
他心中雖有不喜,卻也不得不承認,大明之中,畢竟還有懂得審時度勢的明白人。
可惜的是,大部分官員都在拖後腿,讓這些有能力的人陷入鬥爭裏麵,讓他們放不開手腳。
他再次拿起文書,細細審視。前線的精銳部隊一萬,胡廣行省的一萬,成都府的五千,竟然還有從重慶府調來的五千人。
這一連串的數字加起來,竟然達到了三萬之眾。再加上成都府和地方上的官軍,總數至少在四萬以上。
如果再加上民夫等輔助人員,絕對超過了五萬的大關。
這樣的兵力部署,與陸元化之前的情報大相徑庭。
關鍵在於那一萬從前線回來的精銳,他們經曆過長期的戰鬥洗禮,其戰鬥力絕非未經沙場的軍隊可比。
秦思源沉思了一會兒,然後把文書收起。現在不是考慮這些問題的時候,先去把秦、王兩家的事情解決。
大管家一直在院子不遠處等待,看到秦思源出來,馬上笑著上前帶路,“三少爺,老奴給你帶路”。
秦思源笑著點頭,“辛苦大管家了,請帶路吧”。
馬逸群也迅速跟上,幾人一起到了大堂,到了門外就聽到裏麵笑聲不斷,好像很熱鬧的樣子。
秦思源在大管家的恭請之下進了大堂,大堂裏坐滿了人,有很多人他都不認識。
坐在主位的也不是秦文蘊,而是一個須發花白的老者,看樣子起碼八九十的樣子。
“思源來了,快來見過你大太爺爺”,秦天雲看他進來,趕忙站起來介紹道。
秦思源馬上知道了這是誰,老爺子的大伯父,秦家的老古董,常年待在秦家祖祠,沒想到把他給請出來了。
仔細打量了一下這個大太爺爺,居然在他身上看到了身懷武藝的痕跡,看來這個老頭不光是老古董,還是家族的教頭。
“孫兒秦思源見過大太爺爺”,秦思源行了一禮,就衝這歲數他也要給他行禮。
老者眯著眼睛看了他很久,然後說道,“好孩子,你是個好孩子”。
然後轉頭說道,“文蘊啊,你的歲數也大了,該放鬆一下,把事情交給年輕人吧”。
說完就站了起來,顫巍巍的出了大堂,一個小廝趕忙上前將他扶住,一起走了出去。
秦思源皺起了眉頭,沒有搞清楚這是怎麽回事。
還是秦天雲說道,“老人家就是想來看看你,沒有別的意思”。
不過秦天雲怪異的看了一眼秦思源,老頭最後說的話還是很有份量的,相當於直接說秦家可以交給秦思源了,這讓他非常奇怪。
秦思源找了一個地方坐下,“爺爺,你們有什麽事情就說吧,今天我們暢所欲言”。
大堂內一時陷入了沉默,秦思源坐在左邊第一個位置,對麵就是秦文蘊,下麵是病懨懨的王鶴堂。
由於今天的特殊性,秦天明也被允許出現在了大堂。
秦思源的話引起了大堂內的一陣騷動,但爭論的焦點很快轉向了更為實際的問題。
大明當前的政治局勢以及秦思源提出的方案的實際可行性。
特別是土地被收後,秦家和王家的族人如何維持生計,成為了討論的重點。
秦文蘊沉吟片刻,緩緩開口:“思源,你的提議固然高瞻遠矚,但我們不能不考慮實際情況”。
“土地是族人的生計之源,一旦被收,我們的族人將何以為生?”。
秦思源沉聲道:“爺爺,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土地必須收上來,要不然這麽多百姓無法生存”。
“至於他們的生計,我想二叔已經給你們說過了,他們可以在商業中發展,他們有銀子有人手,應該問題不大”。
王鶴堂皺著眉頭,接口道:“三少爺,你的計劃聽起來很好,但實施起來恐怕不易,商業風險巨大,一旦失敗,族人將無以為繼”。
秦思源輕輕點頭,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理解:“王老,您這番話,若是說給別人聽,或許還能讓人信服。但在這裏,提出這樣的問題,是不是顯得有些……”。
王鶴堂的老臉上閃過一絲尷尬的紅暈,他意識到這個問題確實提得有些低級。
他們的主要族人,哪一個不是家財萬貫,人脈廣泛,資源充足。
如果連他們這樣的家族經商都要虧本,那還有什麽好說的,隻能說是活該倒黴。
這也是他們之前同意交出部分人口的原因。
秦天雲見氣氛略顯尷尬,連忙站出來打圓場:“思源,我們兩家的族人眾多,你爺爺他們的意思,是希望能給族人更多一些發展的出路”。
“出路?”秦思源微笑著反問,“保寧府現在空缺職位不少,這算不算是一條出路?隻要他們願意出來做事,我自然是能夠安排的”。
秦文蘊等人聽後,都滿意地點了點頭,他們在這裏掰扯半天為的就是這個,什麽都比不上官位來得實際。
“大家都是族人,我可以給他們機會,但是有些醜話得說在前麵,”秦思源語氣堅定,緩緩說道,“如果事情做不好,是會受罰的,秦祿就是前車之鑒”。
眾人聞言,互相對視一眼,然後紛紛點頭表示認同。
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一個勢力在初創之時就沒有規矩,那麽它的未來是走不長遠的。
這件事情很快就說完了,但接下來的議題才是真正的重頭戲,關係到兩家的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