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商談上
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 作者:第八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秦思源正要說話的時候,蘇明哲和周立民從外麵走了進來,他們收到命令後,隨意安排了一下工作,然後快馬趕來了這裏。
“來,我給你們介紹一下,這位是我二叔”,秦思源說道,轉頭又介紹道,“這位是蘇先生,這位是周先生”。
秦天雲也站了起來,“見過蘇先生,見過立民兄,多年不見,不知還記得否”。
周立民哈哈大笑,“當然記得,我父病重之時都還提到過你”。
這兩人幼年就相識,秦天雲還請教過周立民父親學問,正因為有這個關係,周立民家裏出事後,秦文蘊才跑去將周立民接了過來。
五人一番閑聊,然後分賓主坐下,蘇明哲和周立民坐在左邊,秦天雲和王冀則坐在了右邊。
秦思源淡淡的說道,“大家都到齊了,廢話我們也不多說,今天我們談的事情關乎以後保寧府的走向,二叔請先說吧”。
王冀和秦天雲對視一眼,一時之間不知道怎麽開口。
良久,還是秦天雲說道,“既然這樣,那我就說說吧,你爺爺已經把事情全權委托給了我,我隻想問一下,你打算怎麽安排秦家”。
秦思源點點頭,又轉頭看向王冀,“世叔呢,你既然跟來了,又有些什麽訴求?”。
王冀皺了一下眉頭,“我也是這個想法,希望今天能解決這件事”。
“很好”,秦思源輕拍了一下桌子,“大家都是明白人,我就打開天窗,說亮話,保寧府必須在我的掌控下,誰若是阻止,誰就是我的敵人,不管他是誰,還是和我有什麽關係”。
此話一出,其餘四人不由得坐正了身子,這就是底線了,不管是誰都不能打破這個底線。
如果敢打破這個底線,那麽就是真刀真槍的殺伐,直到一方死亡才會結束。
秦思源看向蘇明哲,“蘇先生,你來說說吧”。
蘇明哲行了一禮,拿出一本冊子,緩緩說道,“根據我們多日商議,定下來基本的條例”。
“一,所有土地收歸於大人名下,然後分配於無地百姓,私人擁有的土地不得超過一千畝,多餘土地必須上繳”。
王冀馬上打斷了蘇明哲,“請問蘇先生,這個私人不超過一千畝是什麽意思?是整個家族還是個人?”。
“個人”,蘇明哲說道,“不過以後會取消蔭庇,除了士兵的土地免除稅收外,所有土地都不再免稅”。
大明對讀書人很優待,秀才及以上功名者享有一定程度的免稅待遇,考中秀才後,個人及其家庭可免除部分賦稅。
這是因為在明朝初期,統治者認為讀書人基本生活能力不高、賺錢能力有限,給予免稅政策可讓他們的生活相對穩定,從而鼓勵更多人讀書。
擁有秀才及以上功名的人,名下的田產在納稅方麵也有一定的優惠。
例如,舉人可以免除一定數量田產的賦稅,具體的免稅田產數量在不同地區可能會有所差異,但總體上舉人所享受的免稅田產額度要高於秀才。
考中舉人可免兩百畝左右的田產賦稅,考中進士則能免兩千畝左右的田產賦稅。
如果做到四品以上的官員,還能再免兩千畝的賦稅,做到二品以上的大員,免稅田產額度可達一萬畝左右。
但這個對讀書人的政策後來變了質,許多沒有功名的人將自己的田產寄在舉人名下,以逃避賦稅。
使得舉人可以按期收租收錢,這導致土地兼並現象愈發嚴重,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數有功名的人手中,國家稅收減少。
原本應該由全體民眾共同承擔的賦稅,因大量特權階層免稅,都壓在了普通百姓身上。
隨著時間的推移,百姓身上的負擔越來越重,而社會矛盾也在不斷地被激化,這無疑給明朝的統治帶來了不穩定因素。
造成這種局麵的根源正是當前愈演愈烈的土地兼並現象。
那些舉人進士們利用各種不正當手段,如強占和掠奪,持續不斷地吞並土地,並通過借貸等卑鄙手段,逐步壓縮自耕農的生存空間。
他們的行為導致了無數農民失去土地,不但使他們的生活陷入困境,還讓他們失去了土地,變成了這些人佃戶。
然而,當秦思源推出這項政策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這一舉措類似於後世清朝時期的官紳一體納稅、納糧製度,使得囤積大量土地不再是一項有利可圖的事情,反而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
可以想象,如果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土地,那麽還有誰願意去耕種別人的田地呢?
不僅如此,每年應繳納的錢糧也一分不少,這樣一來,擁有大量土地的人就完了,繳納不出錢糧,土地就會被變賣。
秦天雲和王冀都是聰明人,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陷阱,他們就算將名下土地分散到自己子侄名下都不行。
沒人給他們種地,土地就不再有收益,反而換成了負擔,這讓誰還敢接收土地?
秦天雲心裏暗暗讚歎,自己這個侄子太厲害了,一招就解決了千百年來的頑疾,如果真的施行下去,要不了幾年,保寧府就會被他經營成鐵桶一般。
“兩位叔叔,你們有什麽想法都可以說出來,咱們可以商量的”,秦思源笑著說道。
秦天雲沉吟了一下,“我有個問題,朝廷對讀書人的優待,你是不打算繼續了嗎?這樣會讓讀書人離心離德的”。
他這話說的隱晦,但是秦思源能聽明白,意思就是不會得到讀書人的擁護,對今後的道路阻礙很大。
蘇明哲馬上說道,“有優待的,我們已經決定在每個村設一個教書先生,他們不但有月銀,分配的土地還免稅”。
秦天雲一怔,馬上問道,“每個村一個教書先生?你確定”。
“是的,他們的月銀由我支付,我已經決定,不論男女,都要去學堂讀五年的書”。
“在這其中,學堂由我建造,學生每日管一頓飯也由我承擔,春夏兩季各休息兩個月”。
“由於條件所限,這些學生每天隻讀半日,每十日休息一天”,秦思源侃侃而談。
“來,我給你們介紹一下,這位是我二叔”,秦思源說道,轉頭又介紹道,“這位是蘇先生,這位是周先生”。
秦天雲也站了起來,“見過蘇先生,見過立民兄,多年不見,不知還記得否”。
周立民哈哈大笑,“當然記得,我父病重之時都還提到過你”。
這兩人幼年就相識,秦天雲還請教過周立民父親學問,正因為有這個關係,周立民家裏出事後,秦文蘊才跑去將周立民接了過來。
五人一番閑聊,然後分賓主坐下,蘇明哲和周立民坐在左邊,秦天雲和王冀則坐在了右邊。
秦思源淡淡的說道,“大家都到齊了,廢話我們也不多說,今天我們談的事情關乎以後保寧府的走向,二叔請先說吧”。
王冀和秦天雲對視一眼,一時之間不知道怎麽開口。
良久,還是秦天雲說道,“既然這樣,那我就說說吧,你爺爺已經把事情全權委托給了我,我隻想問一下,你打算怎麽安排秦家”。
秦思源點點頭,又轉頭看向王冀,“世叔呢,你既然跟來了,又有些什麽訴求?”。
王冀皺了一下眉頭,“我也是這個想法,希望今天能解決這件事”。
“很好”,秦思源輕拍了一下桌子,“大家都是明白人,我就打開天窗,說亮話,保寧府必須在我的掌控下,誰若是阻止,誰就是我的敵人,不管他是誰,還是和我有什麽關係”。
此話一出,其餘四人不由得坐正了身子,這就是底線了,不管是誰都不能打破這個底線。
如果敢打破這個底線,那麽就是真刀真槍的殺伐,直到一方死亡才會結束。
秦思源看向蘇明哲,“蘇先生,你來說說吧”。
蘇明哲行了一禮,拿出一本冊子,緩緩說道,“根據我們多日商議,定下來基本的條例”。
“一,所有土地收歸於大人名下,然後分配於無地百姓,私人擁有的土地不得超過一千畝,多餘土地必須上繳”。
王冀馬上打斷了蘇明哲,“請問蘇先生,這個私人不超過一千畝是什麽意思?是整個家族還是個人?”。
“個人”,蘇明哲說道,“不過以後會取消蔭庇,除了士兵的土地免除稅收外,所有土地都不再免稅”。
大明對讀書人很優待,秀才及以上功名者享有一定程度的免稅待遇,考中秀才後,個人及其家庭可免除部分賦稅。
這是因為在明朝初期,統治者認為讀書人基本生活能力不高、賺錢能力有限,給予免稅政策可讓他們的生活相對穩定,從而鼓勵更多人讀書。
擁有秀才及以上功名的人,名下的田產在納稅方麵也有一定的優惠。
例如,舉人可以免除一定數量田產的賦稅,具體的免稅田產數量在不同地區可能會有所差異,但總體上舉人所享受的免稅田產額度要高於秀才。
考中舉人可免兩百畝左右的田產賦稅,考中進士則能免兩千畝左右的田產賦稅。
如果做到四品以上的官員,還能再免兩千畝的賦稅,做到二品以上的大員,免稅田產額度可達一萬畝左右。
但這個對讀書人的政策後來變了質,許多沒有功名的人將自己的田產寄在舉人名下,以逃避賦稅。
使得舉人可以按期收租收錢,這導致土地兼並現象愈發嚴重,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數有功名的人手中,國家稅收減少。
原本應該由全體民眾共同承擔的賦稅,因大量特權階層免稅,都壓在了普通百姓身上。
隨著時間的推移,百姓身上的負擔越來越重,而社會矛盾也在不斷地被激化,這無疑給明朝的統治帶來了不穩定因素。
造成這種局麵的根源正是當前愈演愈烈的土地兼並現象。
那些舉人進士們利用各種不正當手段,如強占和掠奪,持續不斷地吞並土地,並通過借貸等卑鄙手段,逐步壓縮自耕農的生存空間。
他們的行為導致了無數農民失去土地,不但使他們的生活陷入困境,還讓他們失去了土地,變成了這些人佃戶。
然而,當秦思源推出這項政策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這一舉措類似於後世清朝時期的官紳一體納稅、納糧製度,使得囤積大量土地不再是一項有利可圖的事情,反而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
可以想象,如果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土地,那麽還有誰願意去耕種別人的田地呢?
不僅如此,每年應繳納的錢糧也一分不少,這樣一來,擁有大量土地的人就完了,繳納不出錢糧,土地就會被變賣。
秦天雲和王冀都是聰明人,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陷阱,他們就算將名下土地分散到自己子侄名下都不行。
沒人給他們種地,土地就不再有收益,反而換成了負擔,這讓誰還敢接收土地?
秦天雲心裏暗暗讚歎,自己這個侄子太厲害了,一招就解決了千百年來的頑疾,如果真的施行下去,要不了幾年,保寧府就會被他經營成鐵桶一般。
“兩位叔叔,你們有什麽想法都可以說出來,咱們可以商量的”,秦思源笑著說道。
秦天雲沉吟了一下,“我有個問題,朝廷對讀書人的優待,你是不打算繼續了嗎?這樣會讓讀書人離心離德的”。
他這話說的隱晦,但是秦思源能聽明白,意思就是不會得到讀書人的擁護,對今後的道路阻礙很大。
蘇明哲馬上說道,“有優待的,我們已經決定在每個村設一個教書先生,他們不但有月銀,分配的土地還免稅”。
秦天雲一怔,馬上問道,“每個村一個教書先生?你確定”。
“是的,他們的月銀由我支付,我已經決定,不論男女,都要去學堂讀五年的書”。
“在這其中,學堂由我建造,學生每日管一頓飯也由我承擔,春夏兩季各休息兩個月”。
“由於條件所限,這些學生每天隻讀半日,每十日休息一天”,秦思源侃侃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