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大戰序幕一
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 作者:第八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秦思源笑了笑,“蘇先生,且不說我的武藝也不差,就說加上我的親兵就有一千五百騎左右”。
“打不過,跑還是沒有問題的,而且我大概率是會坐鎮搖天寨,不會強自逞強的”。
蘇明哲默然無語,這件事他已經勸了幾次,所謂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但是秦思源一直沒有聽進去。
不過秦思源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不可能待在一個地方處理政務,尤其是這關鍵的時候。
隻要贏下了這一場,那麽根基就穩了,朝廷即使想大動幹戈短時間也不可能做到,這樣一來變數就小了。
事情很快安排下去,政務留給了蘇明哲,保寧府的安全留給了王勇,至於雷虎他們,安心訓練保寧衛即可。
在一個深夜裏,秦思源和馬逸群帶著一千二百全副武裝的騎兵悄悄的離開了秦家莊。
一路上晝伏夜出,在暗夜的配合下,經過三天的行軍,他們來到了搖天寨。
此時的搖天寨已經做好了準備,糧食物資都有了大量的儲備,足夠一千二百騎兵消耗數月有餘。
而搖天寨的人馬也得到了擴充,從以前留下的三百人,到現在已經有了八百多,還全都是一些無牽無掛的青壯,正在抓緊時間訓練。
盧偉和劉學軍兩人在山下接到了秦思源,兩人同時行禮,“屬下等參見指揮使大人”。
秦思源虛扶了一下,“不用多禮,先把隊伍安頓好”。
大隊人馬沒有上山,而是在山下的村子裏住下,這個村子已經經過擴建,相當於一個小軍營,住個一千多人完全沒有問題。
村子中間的大堂內,一眾人齊聚在這裏。
秦思源首先說道,“戰爭馬上就要來臨,如果所料不錯,官軍出了成都府後會直奔潼川府,然後從鹽亭方向攻擊保寧府”。
“這是一條距離最短的路線,而且一路上都是官道,行軍也會非常方便,後勤補給也會簡單得多”。
盧偉兩人對視一眼,都站了起來,“請大人吩咐,我等萬死不辭”。
秦思源擺擺手,“先坐下,如果官軍走這條路,那麽三台縣就在他們的行軍路線上”。
“那麽你們就要做好準備,官軍很可能為了保證後勤補給線,先踏平搖天寨”。
兩人都同時點頭,這是很有可能的,搖天寨地理位置非常好,可以隨時切斷補給線。
隻要官軍的統領不是白癡就不會放著搖天寨不理,一定會先把這顆釘子拔除掉。
秦思源繼續說道,“你們要做好隨時撤退的準備,但是你們不能離開這裏,要留下來襲擾官軍的後勤補給”。
“這件事情非常重要,也非常危險,保寧府沒有多餘的兵力給你們,隻能你們自己想辦法,有困難嗎?”。
兩人再次站了起來,盧偉說道,“大人放心,今年糧食欠收,潼川府現在非常躁動,會有很多人幫助我們的”。
“再說,官不如匪,大批官軍進入潼川府肯定會禍害地方,我們還可以把那些百姓組織起來,他們就是我們的助力”。
秦思源點點頭,“很好,那襲擾後勤糧草的事情就交給你們了,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同時,盡量給他們製造麻煩”。
他對後勤糧草的打擊不是那麽重視,幾萬官軍肯定會押運大量糧草一起行動。
而且官軍也會就地籌糧,怕的是相持日久,成都府方向肯定就會再次押運糧草,這就是盧偉他們的機會。
陸元化比秦思源還早出發一天,跟隨一起出發的還有兩個暗夜的人,三人騎著快馬一路疾馳。
隻用了五天就回到了成都府,但此時的成都府已經大為不同,到處都是四處走動的將領。
陸元化掃了他們一眼,然後馬不停蹄的回了家裏。
陸家是個大家族,但是在成都府城裏的府邸卻不大,家族真正的聚集地是在城外三十裏處的一個莊子上。
“二爺,您回來了”,剛到大門,一個守門的家丁就屁顛屁顛的跑了過來,趕忙給他牽住馬匹。
“嗯”,陸元化答應一聲,“家主在府裏嗎?”。
“在的,在的,家主正和幾個長老一起議事呢”,家丁馬上說道。
陸元化回頭看了一眼,“你們先去辦事,回頭我來找你們”。
兩人點頭離開,陸元化大踏步的走進了府裏,沒有讓人帶路,直接就去了書房。
此時的書房裏坐了五個人,上首是個頭發花白的老者,正是陸景峰的父親陸元希,其餘幾個都是陸家的長老。
陸家是個大家族,雖然是四川三大商行之一,但是實力卻比宋、沈兩家強大太多。
因為陸家可不隻是一個商業家族,家族裏在官場上也有族人,陸家的主事人非常精明。
從幾十年前在商事方麵有所成就後,馬上就開始培養族人,給他們提供資源,請最好的先生。
凡是讀書好的都得了培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
經過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陸家現在已經出了兩個進士,三個舉人,雖然最高的官職隻是一個從四品,但全部都有了官職。
一般的舉人基本都安排不了官職,大部分隻有回家,或者在吏部等著安排。
但是陸家不同,他們有大把的銀子,硬生生的把三個舉人砸去了外省做官,官職還都是實職。
又因為陸家的銀錢支持,五個人都不貪不拿,官聲、民聲都非常好,這更是反哺了陸家。
讓陸家在四川如魚得水,陸元希更是想借助官場勢力把商業版圖衝出四川,可惜的是剛剛把手伸出去就被打了回來。
這讓陸元希瞬間就清醒了過來,明白各地的商業板塊都被瓜分完畢,如果族人不出個二三品大員基本都無法出川。
這才有了投資秦思源的事情,大家都是明白人,不可能為了一個所謂的異象就賭上這麽多。
屋子裏的討論正在繼續,門卻被一下子推開,陸元希抬眼看了過去,“是二弟啊,你怎麽回來了?”。
“打不過,跑還是沒有問題的,而且我大概率是會坐鎮搖天寨,不會強自逞強的”。
蘇明哲默然無語,這件事他已經勸了幾次,所謂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但是秦思源一直沒有聽進去。
不過秦思源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不可能待在一個地方處理政務,尤其是這關鍵的時候。
隻要贏下了這一場,那麽根基就穩了,朝廷即使想大動幹戈短時間也不可能做到,這樣一來變數就小了。
事情很快安排下去,政務留給了蘇明哲,保寧府的安全留給了王勇,至於雷虎他們,安心訓練保寧衛即可。
在一個深夜裏,秦思源和馬逸群帶著一千二百全副武裝的騎兵悄悄的離開了秦家莊。
一路上晝伏夜出,在暗夜的配合下,經過三天的行軍,他們來到了搖天寨。
此時的搖天寨已經做好了準備,糧食物資都有了大量的儲備,足夠一千二百騎兵消耗數月有餘。
而搖天寨的人馬也得到了擴充,從以前留下的三百人,到現在已經有了八百多,還全都是一些無牽無掛的青壯,正在抓緊時間訓練。
盧偉和劉學軍兩人在山下接到了秦思源,兩人同時行禮,“屬下等參見指揮使大人”。
秦思源虛扶了一下,“不用多禮,先把隊伍安頓好”。
大隊人馬沒有上山,而是在山下的村子裏住下,這個村子已經經過擴建,相當於一個小軍營,住個一千多人完全沒有問題。
村子中間的大堂內,一眾人齊聚在這裏。
秦思源首先說道,“戰爭馬上就要來臨,如果所料不錯,官軍出了成都府後會直奔潼川府,然後從鹽亭方向攻擊保寧府”。
“這是一條距離最短的路線,而且一路上都是官道,行軍也會非常方便,後勤補給也會簡單得多”。
盧偉兩人對視一眼,都站了起來,“請大人吩咐,我等萬死不辭”。
秦思源擺擺手,“先坐下,如果官軍走這條路,那麽三台縣就在他們的行軍路線上”。
“那麽你們就要做好準備,官軍很可能為了保證後勤補給線,先踏平搖天寨”。
兩人都同時點頭,這是很有可能的,搖天寨地理位置非常好,可以隨時切斷補給線。
隻要官軍的統領不是白癡就不會放著搖天寨不理,一定會先把這顆釘子拔除掉。
秦思源繼續說道,“你們要做好隨時撤退的準備,但是你們不能離開這裏,要留下來襲擾官軍的後勤補給”。
“這件事情非常重要,也非常危險,保寧府沒有多餘的兵力給你們,隻能你們自己想辦法,有困難嗎?”。
兩人再次站了起來,盧偉說道,“大人放心,今年糧食欠收,潼川府現在非常躁動,會有很多人幫助我們的”。
“再說,官不如匪,大批官軍進入潼川府肯定會禍害地方,我們還可以把那些百姓組織起來,他們就是我們的助力”。
秦思源點點頭,“很好,那襲擾後勤糧草的事情就交給你們了,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同時,盡量給他們製造麻煩”。
他對後勤糧草的打擊不是那麽重視,幾萬官軍肯定會押運大量糧草一起行動。
而且官軍也會就地籌糧,怕的是相持日久,成都府方向肯定就會再次押運糧草,這就是盧偉他們的機會。
陸元化比秦思源還早出發一天,跟隨一起出發的還有兩個暗夜的人,三人騎著快馬一路疾馳。
隻用了五天就回到了成都府,但此時的成都府已經大為不同,到處都是四處走動的將領。
陸元化掃了他們一眼,然後馬不停蹄的回了家裏。
陸家是個大家族,但是在成都府城裏的府邸卻不大,家族真正的聚集地是在城外三十裏處的一個莊子上。
“二爺,您回來了”,剛到大門,一個守門的家丁就屁顛屁顛的跑了過來,趕忙給他牽住馬匹。
“嗯”,陸元化答應一聲,“家主在府裏嗎?”。
“在的,在的,家主正和幾個長老一起議事呢”,家丁馬上說道。
陸元化回頭看了一眼,“你們先去辦事,回頭我來找你們”。
兩人點頭離開,陸元化大踏步的走進了府裏,沒有讓人帶路,直接就去了書房。
此時的書房裏坐了五個人,上首是個頭發花白的老者,正是陸景峰的父親陸元希,其餘幾個都是陸家的長老。
陸家是個大家族,雖然是四川三大商行之一,但是實力卻比宋、沈兩家強大太多。
因為陸家可不隻是一個商業家族,家族裏在官場上也有族人,陸家的主事人非常精明。
從幾十年前在商事方麵有所成就後,馬上就開始培養族人,給他們提供資源,請最好的先生。
凡是讀書好的都得了培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
經過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陸家現在已經出了兩個進士,三個舉人,雖然最高的官職隻是一個從四品,但全部都有了官職。
一般的舉人基本都安排不了官職,大部分隻有回家,或者在吏部等著安排。
但是陸家不同,他們有大把的銀子,硬生生的把三個舉人砸去了外省做官,官職還都是實職。
又因為陸家的銀錢支持,五個人都不貪不拿,官聲、民聲都非常好,這更是反哺了陸家。
讓陸家在四川如魚得水,陸元希更是想借助官場勢力把商業版圖衝出四川,可惜的是剛剛把手伸出去就被打了回來。
這讓陸元希瞬間就清醒了過來,明白各地的商業板塊都被瓜分完畢,如果族人不出個二三品大員基本都無法出川。
這才有了投資秦思源的事情,大家都是明白人,不可能為了一個所謂的異象就賭上這麽多。
屋子裏的討論正在繼續,門卻被一下子推開,陸元希抬眼看了過去,“是二弟啊,你怎麽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