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風起三
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 作者:第八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刻,正值年節時分,依照大明律例,臘月二十四至正月二十,乃是法定的休息時期。
整個大明王朝沉浸在節日的氛圍之中,張論也在自己的府內,正盡情享受著天倫之樂。兒孫們圍繞在他的膝下,歡聲笑語不斷,那場景好不愜意。
原本在曆史的長河中,張論會在崇禎五年卸任巡撫之位。
然而,如今的四川亂成了一鍋粥,各方勢力紛爭不斷,巡撫的位子也無人敢覬覦,於是他依舊在位,繼續守護著這片動蕩不安的土地。
曆史上他也活不久了,因李自成圍攻永寧城,他出資守城且親率軍民奮力抵抗,最終在崇禎七年因過度勞累而活活累死。
但命運的奇妙之處就在於,它的齒輪在悄然轉動,如今的張論並未卸任,也不會命喪河南。
秦思源的一係列舉動,仿佛在不經意間,以一種無形的力量改寫了他既定的命運,好似冥冥之中,真的自有天意主宰一般。
正當張論沉醉於家庭的溫馨與歡樂,仿若置身於世外桃源之時,師爺神色慌張,急匆匆地闖入。
隻見他拱手行禮,語氣急促地說道:“大人,京城來公文了”。
張論原本舒展的眉頭瞬間緊皺,心中滿是疑惑與不悅,不禁喃喃道:“這大過年的,朝廷怎會有公文傳來?”。
師爺湊近他的身旁,壓低聲音說道:“吏部要召保寧府知府熊寧元回京述職,而且是命他即刻出發”。
說完,便把文書遞了過去。
張論趕忙接過文書,仔細地看了起來,越看眉頭皺得越緊,仿佛那文書上的文字帶著無盡的憂慮與麻煩。
看完之後,他緩緩地合上了文書,深深地歎了口氣,說道:“多事之秋啊!奢安叛匪猖獗無比,如今又來一個保寧府的事情,這可如何是好?”。
“大人,我們應該怎麽辦?這封公文要送去嗎?”,師爺小聲地詢問著,聲音裏帶著一絲不安。
“送!”,張論拍了拍手中的文書,堅定地說道,“朝廷公文我們怎麽可以不送?該來的總會來,隨他去吧”。
“是,我這就讓人送去保寧府”,師爺應了一聲,轉身就要往外麵走。
“讓人以最快的速度送去,一刻都不準耽誤!”,張論連忙叫住師爺,加重語氣吩咐道。
於是,這份即將攪動半個大明的公文,又被迅速送了出去。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當即派出了五名騎士護送,他們快馬加鞭,中途沒有絲毫的耽誤,直奔保寧府而去。
張論沉思片刻,叫來管家,神色凝重地吩咐道:“去把右參政盧安世、左參政邵捷春、副總兵鄧玘請過來”。
一個時辰後,三人一同來到了張論的府邸。他們原本都在家中休息,享受著難得的年節閑暇,被突然請來這裏,都覺得莫名其妙,心中滿是疑惑與不解。
三人被一路引領著進了張論的書房外,一番通報後,他們才被請了進去,隻見張論臉色陰晴不定地坐在主位,似乎在思考著極為重大的事情,就連他們進來都沒有理會。
“見過巡撫大人”,三人同時拱手行禮,態度恭敬而又帶著一絲忐忑。
張論像是突然被驚醒一般,緩緩地看了幾人一眼,擺了擺手,說道:“都來了啊,先坐下再說吧”。
說完,又陷入了沉默,不再言語。
直到侍女送來香茗,又悄然退出去後,張論才緩緩開口,聲音低沉而又充滿憂慮:“朝廷要對保寧府動手了”。
三人聽聞,皆是一驚,鄧玘首先忍不住說道:“巡撫大人,此言當真?”。
張論歎了一口氣,緩緩說道:“吏部下了公文,要熊寧元去吏部述職,這不明擺著要動手了嗎?”。
三人聽聞都震驚了一下,盧安世喃喃自語道:“怎麽突然又要動手了?打得過嗎?”。
他這話並非無端擔憂,四年前那一戰,雖然他沒有親身參與,但那慘烈的戰況也足以把他嚇得不輕。
當時保寧府兵鋒強盛至極,完全有能力打進成都府,他心裏清楚,若保寧府真的打進了成都府,自己必定不會有好下場。
好在後來朱燮元和保寧府達成了協議,保寧府也一直沒有染指成都府的意思,這才讓他一直懸著的心稍稍鬆了一口氣。
邵捷春此時也說道:“巡撫大人,朝廷如果要征伐保寧府,勝了還好說,要是敗了,我們就要早做準備了”。
張論點了點頭,神色凝重地說道:“本官也是這麽想的,而且還有一件極為棘手的事情,朝廷一定會讓我們招兵買馬,一起進攻保寧府”。
“那不行!”,鄧玘不假思索地喊了出來,待看到三人一臉怪異的看著他,這才反應過來,自己這話似乎說得有些不妥。
定了定神後,他解釋道:“保寧府是什麽情況,別人不清楚,我們可是很清楚的,如果我們真的這樣做了,絕非好事啊,還請巡撫大人三思”。
張論看了他一眼,心中暗自搖頭,鄧玘這人這幾年和保寧府走得近,他是知道的。隻是這人有時候行事莽撞,智商實在有點堪憂。
自己之所以叫他過來,就是想讓他知曉成都府的動向,可這人現在的表現卻好像有點反應不過來。
“鄧副總兵,記住你自己的身份,你還是朝廷命官,說這話像個什麽樣子!”,張論聲色俱厲地訓斥道,眼神中帶著威嚴與不滿。
鄧玘一驚,立刻拱手說道:“是下官孟浪了,還請巡撫大人恕罪”。
張論哼了一聲,轉頭對盧安世和邵捷春說道:“兩位,熊寧元一旦拒絕,朝廷肯定就會有動作,我們肯定首當其衝”。
盧安世點頭稱是:“巡撫大人所言極是,我等應該早做準備,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他這話說得委婉,但事實就是如此,保寧府雖然沒有染指成都府,但是成都府的很多百姓都知道保寧府的規矩。
同樣是四川百姓,保寧府還有保寧府周圍的州府百姓和他們過著截然不同的日子。
這種差距讓成都府的百姓心中如何能平衡?於是,很多村子都私下串聯起來,試圖效仿保寧府。
整個大明王朝沉浸在節日的氛圍之中,張論也在自己的府內,正盡情享受著天倫之樂。兒孫們圍繞在他的膝下,歡聲笑語不斷,那場景好不愜意。
原本在曆史的長河中,張論會在崇禎五年卸任巡撫之位。
然而,如今的四川亂成了一鍋粥,各方勢力紛爭不斷,巡撫的位子也無人敢覬覦,於是他依舊在位,繼續守護著這片動蕩不安的土地。
曆史上他也活不久了,因李自成圍攻永寧城,他出資守城且親率軍民奮力抵抗,最終在崇禎七年因過度勞累而活活累死。
但命運的奇妙之處就在於,它的齒輪在悄然轉動,如今的張論並未卸任,也不會命喪河南。
秦思源的一係列舉動,仿佛在不經意間,以一種無形的力量改寫了他既定的命運,好似冥冥之中,真的自有天意主宰一般。
正當張論沉醉於家庭的溫馨與歡樂,仿若置身於世外桃源之時,師爺神色慌張,急匆匆地闖入。
隻見他拱手行禮,語氣急促地說道:“大人,京城來公文了”。
張論原本舒展的眉頭瞬間緊皺,心中滿是疑惑與不悅,不禁喃喃道:“這大過年的,朝廷怎會有公文傳來?”。
師爺湊近他的身旁,壓低聲音說道:“吏部要召保寧府知府熊寧元回京述職,而且是命他即刻出發”。
說完,便把文書遞了過去。
張論趕忙接過文書,仔細地看了起來,越看眉頭皺得越緊,仿佛那文書上的文字帶著無盡的憂慮與麻煩。
看完之後,他緩緩地合上了文書,深深地歎了口氣,說道:“多事之秋啊!奢安叛匪猖獗無比,如今又來一個保寧府的事情,這可如何是好?”。
“大人,我們應該怎麽辦?這封公文要送去嗎?”,師爺小聲地詢問著,聲音裏帶著一絲不安。
“送!”,張論拍了拍手中的文書,堅定地說道,“朝廷公文我們怎麽可以不送?該來的總會來,隨他去吧”。
“是,我這就讓人送去保寧府”,師爺應了一聲,轉身就要往外麵走。
“讓人以最快的速度送去,一刻都不準耽誤!”,張論連忙叫住師爺,加重語氣吩咐道。
於是,這份即將攪動半個大明的公文,又被迅速送了出去。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當即派出了五名騎士護送,他們快馬加鞭,中途沒有絲毫的耽誤,直奔保寧府而去。
張論沉思片刻,叫來管家,神色凝重地吩咐道:“去把右參政盧安世、左參政邵捷春、副總兵鄧玘請過來”。
一個時辰後,三人一同來到了張論的府邸。他們原本都在家中休息,享受著難得的年節閑暇,被突然請來這裏,都覺得莫名其妙,心中滿是疑惑與不解。
三人被一路引領著進了張論的書房外,一番通報後,他們才被請了進去,隻見張論臉色陰晴不定地坐在主位,似乎在思考著極為重大的事情,就連他們進來都沒有理會。
“見過巡撫大人”,三人同時拱手行禮,態度恭敬而又帶著一絲忐忑。
張論像是突然被驚醒一般,緩緩地看了幾人一眼,擺了擺手,說道:“都來了啊,先坐下再說吧”。
說完,又陷入了沉默,不再言語。
直到侍女送來香茗,又悄然退出去後,張論才緩緩開口,聲音低沉而又充滿憂慮:“朝廷要對保寧府動手了”。
三人聽聞,皆是一驚,鄧玘首先忍不住說道:“巡撫大人,此言當真?”。
張論歎了一口氣,緩緩說道:“吏部下了公文,要熊寧元去吏部述職,這不明擺著要動手了嗎?”。
三人聽聞都震驚了一下,盧安世喃喃自語道:“怎麽突然又要動手了?打得過嗎?”。
他這話並非無端擔憂,四年前那一戰,雖然他沒有親身參與,但那慘烈的戰況也足以把他嚇得不輕。
當時保寧府兵鋒強盛至極,完全有能力打進成都府,他心裏清楚,若保寧府真的打進了成都府,自己必定不會有好下場。
好在後來朱燮元和保寧府達成了協議,保寧府也一直沒有染指成都府的意思,這才讓他一直懸著的心稍稍鬆了一口氣。
邵捷春此時也說道:“巡撫大人,朝廷如果要征伐保寧府,勝了還好說,要是敗了,我們就要早做準備了”。
張論點了點頭,神色凝重地說道:“本官也是這麽想的,而且還有一件極為棘手的事情,朝廷一定會讓我們招兵買馬,一起進攻保寧府”。
“那不行!”,鄧玘不假思索地喊了出來,待看到三人一臉怪異的看著他,這才反應過來,自己這話似乎說得有些不妥。
定了定神後,他解釋道:“保寧府是什麽情況,別人不清楚,我們可是很清楚的,如果我們真的這樣做了,絕非好事啊,還請巡撫大人三思”。
張論看了他一眼,心中暗自搖頭,鄧玘這人這幾年和保寧府走得近,他是知道的。隻是這人有時候行事莽撞,智商實在有點堪憂。
自己之所以叫他過來,就是想讓他知曉成都府的動向,可這人現在的表現卻好像有點反應不過來。
“鄧副總兵,記住你自己的身份,你還是朝廷命官,說這話像個什麽樣子!”,張論聲色俱厲地訓斥道,眼神中帶著威嚴與不滿。
鄧玘一驚,立刻拱手說道:“是下官孟浪了,還請巡撫大人恕罪”。
張論哼了一聲,轉頭對盧安世和邵捷春說道:“兩位,熊寧元一旦拒絕,朝廷肯定就會有動作,我們肯定首當其衝”。
盧安世點頭稱是:“巡撫大人所言極是,我等應該早做準備,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他這話說得委婉,但事實就是如此,保寧府雖然沒有染指成都府,但是成都府的很多百姓都知道保寧府的規矩。
同樣是四川百姓,保寧府還有保寧府周圍的州府百姓和他們過著截然不同的日子。
這種差距讓成都府的百姓心中如何能平衡?於是,很多村子都私下串聯起來,試圖效仿保寧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