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秦文蘊的野望
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 作者:第八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秦文蘊輕抿一口香茗,緩緩放下茶杯後開口道:“這第二點嘛,便是極大地削弱了地方官手中眾多的權力,尤其是那至關重要的判罰之權”。
“如此一來,黎民百姓若遭遇不公之事,便有了申訴冤屈的去處,社會矛盾自然也不至於不斷激化升溫”。
他稍作停頓,接著又說:“需知往昔之時,案件審理皆由地方主官一手掌控”。
“這些官員往往憑借個人喜好和利益關係來斷案,哪裏還談得上什麽公平正義!”。
“如今則大不相同了,凡事都得依照律法行事”。
說到此處,秦文蘊臉上不禁浮現出一絲欣慰之色:“這般變革之後,那些原本肆意妄為的官員們想要再如從前那般胡作非為,可就沒那麽輕而易舉嘍!”。
一直靜靜聆聽著的秦天雲微微頷首,表示認同。
但同時也不無擔憂地提出自己的顧慮:“話雖如此,可就怕新設立的那個法院難以始終堅守最初的立意宗旨”。
“畢竟身處官場,各種誘惑與壓力交織,難保其不會逐漸偏離正道,最終也被腐敗所侵蝕”。
秦文蘊聞言卻不以為意,微笑著回應道:“莫急莫急,咱們不是還有專門的監察部門麽?”。
“於上位者而言,其實並不懼怕底下之人偶爾犯下錯誤,一旦有人膽敢違法亂紀,隻需將其嚴懲不貸即可,如此既能平民憤,又能起到以儆效尤之作用”。
隻見他眼中閃過一抹精明之光,繼續侃侃而談:“隻要能夠牢牢把控住這個監察部門,讓其充分發揮應有的監督職能”。
“那麽即便那些文官們心懷叵測,也決然無法興風作浪,再者說了,就連律法本身亦是由他們親自參與製定而成,倘若日後真因自身行為觸犯法律而遭懲處,那又能怪罪何人呢?”。
秦天雲完全沉浸在了秦文蘊所說的話語之中,如此深刻的道理實在是超出了他的想象範圍。
要知道,自從他考中進士並進入翰林院之後,一直專注於學術研究和文案工作,對於官場上那些錯綜複雜的門道和隱晦規則知之甚少。
“我的那個侄兒或許能夠處理好眼前這些事情,但未來又會怎樣呢?”。
“想當年太祖何其英勇威武,可如今的局麵卻是民生凋敝、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啊!”,秦天雲皺著眉頭,滿臉憂慮地發問道。
“嗬嗬,什麽太祖英武?難道你真覺得太祖在位時老百姓就能過上好日子嗎?”,秦文蘊冷笑一聲,毫不掩飾自己的鄙夷之情。
“實際上,當時也是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壓得百姓喘不過氣來”。
“而且到頭來,那些跟隨太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們也大多沒能得到善終,要不然哪裏來的靖難之役?”。
聽到這裏,秦天雲不禁感到一陣無奈。
畢竟大明王朝對他以及他的家族還算不薄,所以在這樣敏感的話題麵前,他實在不方便輕易表態或發表個人見解。
“接下來要說的便是軍隊方麵了”,秦文蘊稍稍停頓了一下,接著說道:“像什麽團練啦、治安營之類的,其實都算不得什麽重要力量”。
“唯有正規軍才稱得上是真正具有強大戰鬥力的隊伍”。
“隻要牢牢掌控住這支精銳部隊,其他的勢力就算想要興風作浪,也絕對不可能掀起太大的風浪”。
此刻,秦天雲隻覺得自己的腦袋仿佛被塞進了一團亂麻,那些紛亂繁雜的事物如潮水般向他湧來,令他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而秦思源所推行的一係列政策,則猶如一場猛烈的風暴,徹底地將大明原有的架構給掀翻在地。
這無疑是一套嶄新的體係,它究竟是福是禍?目前尚難以斷言。
當然,可以確定的是,大明過去所遵循的那套製度顯然已經無法再繼續下去了。
秦文蘊不禁深深地歎息一聲:“如此也罷,起碼從目前來看,他還算得上沉穩冷靜,沒有心浮氣躁”。
“如此一來,咱們秦家應當不至於因他而陷入萬劫不複之境”。
秦天雲附和道:“父親所言甚是!暫且不論長遠之事,單就眼前而言,掌控住四川一地應該不成問題”。
“至於往後如何發展,那就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聽到兒子這番話,秦文蘊微微點頭表示讚同,原本沉重的心情竟突然間好轉起來。
他滿懷期待地說道:“倘若他能始終謹小慎微,不犯下大錯,那麽我們秦家說不定真能迎來一飛衝天的機遇呢!”。
秦天雲微微頷首,表示認同,心中暗自思忖著:的確如此,無論如何,如今秦家已然與秦思源緊密相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倘若以後失利,秦思源或許尚有機會率領麾下兵馬遠走高飛,但秦家恐怕就難逃滅頂之災,極有可能被滿門抄斬、誅滅九族。
想到此處,秦天雲不禁感到一陣寒意從脊梁骨上湧起。
這時,一旁的秦文蘊開口詢問道:“那麽,你將來會被委任一個怎樣的職位呢?”。
秦天雲稍稍思索片刻後回答道:“依我之見,應當是負責教育相關事務”。
“畢竟我目前所承擔的任務本就是製定課本以及律法條文等工作,至於法院那一塊兒,我自是無緣涉足其中的”。
“而管理保寧府的教育事宜,想必非我莫屬,畢竟我也擅長這方麵的事情”。
秦文蘊聽後輕輕點了點頭,緩聲道:“此乃一樁美事啊!所謂‘文治武功’,於這亂世之中,固然軍功為重,但終究還是需要推行文治之道的”。
“那些赳赳武夫縱然一時風頭無兩,可最終定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壓製,凡是武夫當政的,都不會長久”。
秦天雲深以為然地應道:“父親所言甚是”。
秦文蘊緊接著又語重心長地囑咐道:“你務必盡心盡力輔佐於他,為父如今算是徹底看透了,咱們秦家能入得了他法眼之人寥寥無幾”。
“日後恐怕也難以得到他過多的關照與提攜 故而一切隻能依靠你自身努力,切不可有絲毫懈怠”。
“如此一來,黎民百姓若遭遇不公之事,便有了申訴冤屈的去處,社會矛盾自然也不至於不斷激化升溫”。
他稍作停頓,接著又說:“需知往昔之時,案件審理皆由地方主官一手掌控”。
“這些官員往往憑借個人喜好和利益關係來斷案,哪裏還談得上什麽公平正義!”。
“如今則大不相同了,凡事都得依照律法行事”。
說到此處,秦文蘊臉上不禁浮現出一絲欣慰之色:“這般變革之後,那些原本肆意妄為的官員們想要再如從前那般胡作非為,可就沒那麽輕而易舉嘍!”。
一直靜靜聆聽著的秦天雲微微頷首,表示認同。
但同時也不無擔憂地提出自己的顧慮:“話雖如此,可就怕新設立的那個法院難以始終堅守最初的立意宗旨”。
“畢竟身處官場,各種誘惑與壓力交織,難保其不會逐漸偏離正道,最終也被腐敗所侵蝕”。
秦文蘊聞言卻不以為意,微笑著回應道:“莫急莫急,咱們不是還有專門的監察部門麽?”。
“於上位者而言,其實並不懼怕底下之人偶爾犯下錯誤,一旦有人膽敢違法亂紀,隻需將其嚴懲不貸即可,如此既能平民憤,又能起到以儆效尤之作用”。
隻見他眼中閃過一抹精明之光,繼續侃侃而談:“隻要能夠牢牢把控住這個監察部門,讓其充分發揮應有的監督職能”。
“那麽即便那些文官們心懷叵測,也決然無法興風作浪,再者說了,就連律法本身亦是由他們親自參與製定而成,倘若日後真因自身行為觸犯法律而遭懲處,那又能怪罪何人呢?”。
秦天雲完全沉浸在了秦文蘊所說的話語之中,如此深刻的道理實在是超出了他的想象範圍。
要知道,自從他考中進士並進入翰林院之後,一直專注於學術研究和文案工作,對於官場上那些錯綜複雜的門道和隱晦規則知之甚少。
“我的那個侄兒或許能夠處理好眼前這些事情,但未來又會怎樣呢?”。
“想當年太祖何其英勇威武,可如今的局麵卻是民生凋敝、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啊!”,秦天雲皺著眉頭,滿臉憂慮地發問道。
“嗬嗬,什麽太祖英武?難道你真覺得太祖在位時老百姓就能過上好日子嗎?”,秦文蘊冷笑一聲,毫不掩飾自己的鄙夷之情。
“實際上,當時也是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壓得百姓喘不過氣來”。
“而且到頭來,那些跟隨太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們也大多沒能得到善終,要不然哪裏來的靖難之役?”。
聽到這裏,秦天雲不禁感到一陣無奈。
畢竟大明王朝對他以及他的家族還算不薄,所以在這樣敏感的話題麵前,他實在不方便輕易表態或發表個人見解。
“接下來要說的便是軍隊方麵了”,秦文蘊稍稍停頓了一下,接著說道:“像什麽團練啦、治安營之類的,其實都算不得什麽重要力量”。
“唯有正規軍才稱得上是真正具有強大戰鬥力的隊伍”。
“隻要牢牢掌控住這支精銳部隊,其他的勢力就算想要興風作浪,也絕對不可能掀起太大的風浪”。
此刻,秦天雲隻覺得自己的腦袋仿佛被塞進了一團亂麻,那些紛亂繁雜的事物如潮水般向他湧來,令他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而秦思源所推行的一係列政策,則猶如一場猛烈的風暴,徹底地將大明原有的架構給掀翻在地。
這無疑是一套嶄新的體係,它究竟是福是禍?目前尚難以斷言。
當然,可以確定的是,大明過去所遵循的那套製度顯然已經無法再繼續下去了。
秦文蘊不禁深深地歎息一聲:“如此也罷,起碼從目前來看,他還算得上沉穩冷靜,沒有心浮氣躁”。
“如此一來,咱們秦家應當不至於因他而陷入萬劫不複之境”。
秦天雲附和道:“父親所言甚是!暫且不論長遠之事,單就眼前而言,掌控住四川一地應該不成問題”。
“至於往後如何發展,那就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聽到兒子這番話,秦文蘊微微點頭表示讚同,原本沉重的心情竟突然間好轉起來。
他滿懷期待地說道:“倘若他能始終謹小慎微,不犯下大錯,那麽我們秦家說不定真能迎來一飛衝天的機遇呢!”。
秦天雲微微頷首,表示認同,心中暗自思忖著:的確如此,無論如何,如今秦家已然與秦思源緊密相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倘若以後失利,秦思源或許尚有機會率領麾下兵馬遠走高飛,但秦家恐怕就難逃滅頂之災,極有可能被滿門抄斬、誅滅九族。
想到此處,秦天雲不禁感到一陣寒意從脊梁骨上湧起。
這時,一旁的秦文蘊開口詢問道:“那麽,你將來會被委任一個怎樣的職位呢?”。
秦天雲稍稍思索片刻後回答道:“依我之見,應當是負責教育相關事務”。
“畢竟我目前所承擔的任務本就是製定課本以及律法條文等工作,至於法院那一塊兒,我自是無緣涉足其中的”。
“而管理保寧府的教育事宜,想必非我莫屬,畢竟我也擅長這方麵的事情”。
秦文蘊聽後輕輕點了點頭,緩聲道:“此乃一樁美事啊!所謂‘文治武功’,於這亂世之中,固然軍功為重,但終究還是需要推行文治之道的”。
“那些赳赳武夫縱然一時風頭無兩,可最終定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壓製,凡是武夫當政的,都不會長久”。
秦天雲深以為然地應道:“父親所言甚是”。
秦文蘊緊接著又語重心長地囑咐道:“你務必盡心盡力輔佐於他,為父如今算是徹底看透了,咱們秦家能入得了他法眼之人寥寥無幾”。
“日後恐怕也難以得到他過多的關照與提攜 故而一切隻能依靠你自身努力,切不可有絲毫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