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單位的一位年輕的後生跟我在一塊討論一個問題,說是想要征詢一下我的觀點。“華,最近我有一個大學校友說要跟我借二千元錢救急,我比較犯難,不知道我應該借還是不借。”我略頓並思索了一下,說道,“李,你的這個問題有點複雜,容我慢慢的捋一捋,然後慢慢的為你道來!”正是因為這次朋友的詢問促使了我決定為此創作一篇文章,表達一下自己對這個極度敏感社會問題的一些看法,希望對諸君閱讀者們能有一些益處。
其實當我們談到這個問題,我相信隻要是有一些社會經驗的人士想必都會有很多自己獨到的見解。很多人可能會有這樣的觀點,即不同的職業和收入層次,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環境,受這些諸多不同因素影響而成長起來的各類人士在此問題上得出的看法往往是不同的。其實,在我看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家財萬貫的地主老財,也可能是一毛不拔,極度吝嗇的衰人;錢財收入微薄的農民,在友人有難時,也會大方的分出自己一半的財產進行救助。因此人們常說,被借財者借還是不借與你,不在於其身份的貴賤、財富的多寡,而在於其這個人的“錢財人格”是怎樣的!如果他是豪爽大方,不求回報,願意救人於危難之時的,那麽這樣的人為君子,向君子借財,成功的概率相對來說要高一些;如果他是小氣扣扣搜搜,萬事求回報,眼看友人陷入泥潭而不願救助的,這樣的人為普通社會人,跟這樣的人士借財往往會失敗!以上這些我是從被借財者的“錢財人格”方麵來進行剖析的,那麽下麵再來剖析一下借財者本身。很顯然,借財者本身往往是由於某種急難來臨,自己一時無法應付,才會不得已開口向身邊的友人借財,我們暫且不討論借財的理由是什麽,那麽問題來了,比如張三自認為跟李四的關係還不錯,而這種認為往往帶有極強的主觀單向性。當李四接收到張三的借財請求時,李四必定會好好的衡量一番,張三的人品如何?張三以往有沒有過借財未還的不良曆史記錄?我借出的錢財能否按照約定收回,能完全收回嗎?是按照友人要求的數目照單借出呢,還是討價還價能少借則少借呢?如果不借財會不會令雙方比較尷尬,關係會不會搞僵?等等等一堆需要考慮的因素...李四在經過權衡判斷之後如果得出了肯定的結論,則借財,反之,則拒絕,拒絕借財的理由千千萬,隨便一編就有一籮筐。
世事艱難,人心是最不可把控和估量的。如果有借有還,有借必還,那人世間必定處處是一派祥和的和諧景象,人與之之間的私密關係也必定是溫馨和睦的。問題在於,或者說壞就壞在,借財者和被借財者在對待這一敏感事宜上的“錢財人格”往往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經常由於受到繁多不良經曆的影響而不斷變化、飄忽不定的,前肯定後否定者有之,前否定後肯定者有之,前後完全不變者有之。為什麽這麽說呢,有一定的道理嗎?比如李四向張三借財二千元,借款到期後李四多次催促張三還款未果,李四成了老賴,張三是在自己成年,人格基本穩定之後第一次向友人借財就遇到了這樣的事情,會對張三的內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張三原本是心地單純、相信身邊的每一個人的,在經過以往的不開心的經曆之後,他還會保持不變的態度和以後的借財判斷嗎?如果他第一次在遭遇不良經曆之後,選擇了相信,又繼續開始了第二次借財,結果又多了一個老賴友人。張三還會跟一模一樣嗎?那麽我基本可以斷定,如果沒有什麽特殊的因素影響到他,他基本不會輕易再有第三次的借財行為,為什麽會這樣?此時我們能責怪張三是一個無情無義的人嗎?更令人悲催的是,趙五這次是因為家中有親人病重才選擇艱難開口向經濟條件較好的張三借財的,張三因為受到自己前兩次的不愉悅經曆的影響而做出了拒絕借財於李四的決定,趙五很無辜,因為這是他生平第一次向友人借財,就碰到了這樣的無情無義的尷尬之事,於是趙五被深深的傷害了,認為友人冷酷沒人性,見死不救,人性泯滅。我們的張三同誌原本是仗義善良的,為什麽到了趙五眼中就變得如此不堪了,張三也不過是根據自己的過往經驗自然而然做出的決定而已嘛。趙五又錯在那裏了,自己不是因為吃喝玩樂缺錢才借財的,是因為家中親人病重,萬分無奈不得已之下才向友人開口的,原本是滿懷希望的,結果竟然被一口回絕了,自己期盼已久的希望就這樣被一種不可知的邪惡力量所粉碎了。從那以後,趙五看人的眼神發生了變化,不再那麽天真、單純了,而是開始變得冷酷,無情起來,變得讓身邊的人越來越捉摸不透了....我時常在想,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麽了?為什麽會是這樣的結局?
中國有一句古話,“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此觀點是俗世的消極觀,將錢財和物質利益放在了第一位。錢財是獲得美好生活的物質保障,沒有適量的錢財,一切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都必定是水中月,鏡中花。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取得錢財本無可厚非,就像俗語說的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此觀點是積極的錢財觀,通過分析我們可以輕易的發現,不論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錢財觀都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錢財的確很重要,關乎很多...正是因為這個根本的原因,多少人因為借財而借成了生死之交。東漢末年的周瑜在起兵初期,因為軍餉匱乏,當時身為豪紳的魯肅無償的捐獻了自己的大量錢糧、車馬,後來周瑜輔佐孫策孫權取得江東天下,魯肅和周瑜成了生死莫逆之交..還有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還有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也有多少人因為借財而借的反目成仇,從此成了生死對頭!北洋政府時期,奉係軍旗下有兩位優秀的將領,郭茂辰和楊宇霆。郭在進入奉係體係初期不受重用,生活時常捉衿見肘,為了維持生計,艱難向楊開口借財,結果被拒絕了。郭生性耿直正義,一時無法忍受,暴怒不堪,後來這件事對他的內心造成了重大創傷,從此對楊心生怨恨,處處與其作對,奉係的兩位將領因借錢燒起的火焰而經常鬧得水火不容!
回到我與單位同事之間的談話上,我問了同事幾個問題。第一,你跟他的關係如何?此人人品如何?答:關係一般,普通校友而已,曾經有在一起小住過,人品詳情不清。第二,他之前有沒有借財沒還的不良記錄,包括向你和他人?答:未向我借過,是否向他人借過,不是太清楚!起初我說到,這個事情,我無法給你建議,你自己決定吧!不知為何,突然我又改變主意了,又把持不住的補充說了一段,僅僅是從內心深處感覺到必須要多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呢!
你如果想留存一份友誼,則借,反之則拒絕,你要考慮清楚..我的建議是,借,用二千元檢驗一下朋友的人品,不管結局如何,值了。如果你覺得我的想法很單純,那麽,隻能隨你了...
那天中午,我與那位同事一起在單位食堂就餐時碰到了我們單位的人事部主管-老周,這時我的那位同事拿著同樣的問題向老周征詢意見,老周想了一下,隻說了一句“借出去的錢財,就不要指望收回來,如果指望收回來,就不要借出!”短短一句話,就可以看出前輩在借財這件事情上的鮮明態度和推測出其在這個事宜上的過往的經曆。我自己也有類似的經曆,友人在急難時,自己仗義伸出了援助之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當自己一年以後問討時,對方卻成了老賴!有限的一點錢財就檢驗出了曾經友人的人品之差,從此我將其排除出了我的友人行列了。世事不易,即使經曆了很多不愉快,我的內心仍然會堅持堅守一些基本的原則,基本的道義,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讓俗世的不良汙染到自己。
朋友,生活中的你,相信是有智慧、有情義的,關於借財一事,相信你一定會有自己的正確決定的!
其實當我們談到這個問題,我相信隻要是有一些社會經驗的人士想必都會有很多自己獨到的見解。很多人可能會有這樣的觀點,即不同的職業和收入層次,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環境,受這些諸多不同因素影響而成長起來的各類人士在此問題上得出的看法往往是不同的。其實,在我看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家財萬貫的地主老財,也可能是一毛不拔,極度吝嗇的衰人;錢財收入微薄的農民,在友人有難時,也會大方的分出自己一半的財產進行救助。因此人們常說,被借財者借還是不借與你,不在於其身份的貴賤、財富的多寡,而在於其這個人的“錢財人格”是怎樣的!如果他是豪爽大方,不求回報,願意救人於危難之時的,那麽這樣的人為君子,向君子借財,成功的概率相對來說要高一些;如果他是小氣扣扣搜搜,萬事求回報,眼看友人陷入泥潭而不願救助的,這樣的人為普通社會人,跟這樣的人士借財往往會失敗!以上這些我是從被借財者的“錢財人格”方麵來進行剖析的,那麽下麵再來剖析一下借財者本身。很顯然,借財者本身往往是由於某種急難來臨,自己一時無法應付,才會不得已開口向身邊的友人借財,我們暫且不討論借財的理由是什麽,那麽問題來了,比如張三自認為跟李四的關係還不錯,而這種認為往往帶有極強的主觀單向性。當李四接收到張三的借財請求時,李四必定會好好的衡量一番,張三的人品如何?張三以往有沒有過借財未還的不良曆史記錄?我借出的錢財能否按照約定收回,能完全收回嗎?是按照友人要求的數目照單借出呢,還是討價還價能少借則少借呢?如果不借財會不會令雙方比較尷尬,關係會不會搞僵?等等等一堆需要考慮的因素...李四在經過權衡判斷之後如果得出了肯定的結論,則借財,反之,則拒絕,拒絕借財的理由千千萬,隨便一編就有一籮筐。
世事艱難,人心是最不可把控和估量的。如果有借有還,有借必還,那人世間必定處處是一派祥和的和諧景象,人與之之間的私密關係也必定是溫馨和睦的。問題在於,或者說壞就壞在,借財者和被借財者在對待這一敏感事宜上的“錢財人格”往往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經常由於受到繁多不良經曆的影響而不斷變化、飄忽不定的,前肯定後否定者有之,前否定後肯定者有之,前後完全不變者有之。為什麽這麽說呢,有一定的道理嗎?比如李四向張三借財二千元,借款到期後李四多次催促張三還款未果,李四成了老賴,張三是在自己成年,人格基本穩定之後第一次向友人借財就遇到了這樣的事情,會對張三的內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張三原本是心地單純、相信身邊的每一個人的,在經過以往的不開心的經曆之後,他還會保持不變的態度和以後的借財判斷嗎?如果他第一次在遭遇不良經曆之後,選擇了相信,又繼續開始了第二次借財,結果又多了一個老賴友人。張三還會跟一模一樣嗎?那麽我基本可以斷定,如果沒有什麽特殊的因素影響到他,他基本不會輕易再有第三次的借財行為,為什麽會這樣?此時我們能責怪張三是一個無情無義的人嗎?更令人悲催的是,趙五這次是因為家中有親人病重才選擇艱難開口向經濟條件較好的張三借財的,張三因為受到自己前兩次的不愉悅經曆的影響而做出了拒絕借財於李四的決定,趙五很無辜,因為這是他生平第一次向友人借財,就碰到了這樣的無情無義的尷尬之事,於是趙五被深深的傷害了,認為友人冷酷沒人性,見死不救,人性泯滅。我們的張三同誌原本是仗義善良的,為什麽到了趙五眼中就變得如此不堪了,張三也不過是根據自己的過往經驗自然而然做出的決定而已嘛。趙五又錯在那裏了,自己不是因為吃喝玩樂缺錢才借財的,是因為家中親人病重,萬分無奈不得已之下才向友人開口的,原本是滿懷希望的,結果竟然被一口回絕了,自己期盼已久的希望就這樣被一種不可知的邪惡力量所粉碎了。從那以後,趙五看人的眼神發生了變化,不再那麽天真、單純了,而是開始變得冷酷,無情起來,變得讓身邊的人越來越捉摸不透了....我時常在想,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麽了?為什麽會是這樣的結局?
中國有一句古話,“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此觀點是俗世的消極觀,將錢財和物質利益放在了第一位。錢財是獲得美好生活的物質保障,沒有適量的錢財,一切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都必定是水中月,鏡中花。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取得錢財本無可厚非,就像俗語說的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此觀點是積極的錢財觀,通過分析我們可以輕易的發現,不論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錢財觀都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錢財的確很重要,關乎很多...正是因為這個根本的原因,多少人因為借財而借成了生死之交。東漢末年的周瑜在起兵初期,因為軍餉匱乏,當時身為豪紳的魯肅無償的捐獻了自己的大量錢糧、車馬,後來周瑜輔佐孫策孫權取得江東天下,魯肅和周瑜成了生死莫逆之交..還有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還有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也有多少人因為借財而借的反目成仇,從此成了生死對頭!北洋政府時期,奉係軍旗下有兩位優秀的將領,郭茂辰和楊宇霆。郭在進入奉係體係初期不受重用,生活時常捉衿見肘,為了維持生計,艱難向楊開口借財,結果被拒絕了。郭生性耿直正義,一時無法忍受,暴怒不堪,後來這件事對他的內心造成了重大創傷,從此對楊心生怨恨,處處與其作對,奉係的兩位將領因借錢燒起的火焰而經常鬧得水火不容!
回到我與單位同事之間的談話上,我問了同事幾個問題。第一,你跟他的關係如何?此人人品如何?答:關係一般,普通校友而已,曾經有在一起小住過,人品詳情不清。第二,他之前有沒有借財沒還的不良記錄,包括向你和他人?答:未向我借過,是否向他人借過,不是太清楚!起初我說到,這個事情,我無法給你建議,你自己決定吧!不知為何,突然我又改變主意了,又把持不住的補充說了一段,僅僅是從內心深處感覺到必須要多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呢!
你如果想留存一份友誼,則借,反之則拒絕,你要考慮清楚..我的建議是,借,用二千元檢驗一下朋友的人品,不管結局如何,值了。如果你覺得我的想法很單純,那麽,隻能隨你了...
那天中午,我與那位同事一起在單位食堂就餐時碰到了我們單位的人事部主管-老周,這時我的那位同事拿著同樣的問題向老周征詢意見,老周想了一下,隻說了一句“借出去的錢財,就不要指望收回來,如果指望收回來,就不要借出!”短短一句話,就可以看出前輩在借財這件事情上的鮮明態度和推測出其在這個事宜上的過往的經曆。我自己也有類似的經曆,友人在急難時,自己仗義伸出了援助之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當自己一年以後問討時,對方卻成了老賴!有限的一點錢財就檢驗出了曾經友人的人品之差,從此我將其排除出了我的友人行列了。世事不易,即使經曆了很多不愉快,我的內心仍然會堅持堅守一些基本的原則,基本的道義,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讓俗世的不良汙染到自己。
朋友,生活中的你,相信是有智慧、有情義的,關於借財一事,相信你一定會有自己的正確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