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薛氏落罪
和變成親哥的白月光搶皇位 作者:小星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金鑾殿。
殿閣輔政大學士歐陽恪遞上了戶部侍郎李施之子擄掠人丁,賄賂朝臣的折子及其罪證,戶部一眾朝臣皆牽涉其中,一時之間傅雲起領著禁軍當庭抓了不少那賬冊上提及的戶部朝臣,連聲冤都來不及喊就押進了刑獄,連那戶部侍郎李施也因其子被免職罷朝。
其中最矚目的還是榮王,夥同李澤擄掠人丁、賄賂朝臣,結黨營私數罪是證據確鑿。
皇帝高坐在九龍椅上,將手中的賬冊往榮王身上砸去,皇帝冷聲道:“老四,你還有何話要說?”
榮王跪在下頭,掌心冒汗臉色灰白,死死盯著歐陽恪的背影似要盯得燒出一個洞來,“父皇明鑒,兒臣識人不清,聽信了那李澤的讒言,隻想著多分些油水,那些汙糟之事兒臣不知啊!”
皇帝不耐地“哼”一聲,“那為何他們從那男風館中贖人都要經過你一遭?老四啊,賄賂朝臣,擄掠人丁……你當真是以為你父皇老眼昏花了麽?”
榮王硬著頭皮辯解道:“父皇!兒臣隻是在其中分利,那賄賂是那李澤借兒臣的名目去替自己的父親李施賄賂,與兒臣無關啊!”
雍王臉色緊繃,感覺這把火快燒到了他腳下,眼下的情況他是求情也不是,不求情也不是。
“與你無關?老四,李澤借你的名目,還能將你的親王印鑒也借走麽?”皇帝盯著榮王,“你在禮部做事,手長得伸到戶部來了,這究竟是為了誰,不用朕替你說吧?”
榮王自然知道皇帝在意指雍王,一時之間脫力一般跪坐在大殿之上,
他放棄了辯解,玉臉頹然道:“兒臣自知罪孽深重,百口莫辯,但此事千錯萬錯都是兒臣的錯,無人指使。”
榮王如今在皇帝心中已經是棄子一枚了,但皇帝顧慮自己子嗣單薄,總共就那麽幾個,最終還是不忍心直接將榮王除去皇籍貶黜為庶民。
最終刑部站出來,稱李氏及參與其中的戶部一眾薛氏舊臣,按律例全族上下應判流放邊疆,而榮王直接被皇帝免了禮部的職務,押入了鳳陽高牆等候宗親商議後發落,在皇帝大壽之前幾乎是出不來了。
皇帝當然不信這事單靠榮王自己就能想出來,那戶部侍郎李施一貫和雍王親近,此事背後不可能沒有雍王的授意。
但雍王並不曾出現在那賬冊中,故而皇帝雖對榮王大發雷霆,落了其結黨、賄賂朝臣之罪,卻並沒有直接問罪雍王,隻是發落完一幹人等之後,帶著些涼涼的眼神看著雍王,滿眼失望之色。
朝堂風波再起隻在轉瞬之間。
說巧不巧,似乎冥冥之中要在今日將薛氏一族的門脈在整個永晝連根拔起一般,太子慕無離在皇帝處理完一幹薛氏舊臣後,遞上了欺君罔上的請罪折。
皇帝剛處理完榮王和薛氏舊臣的事,還沒緩過勁來,太子下一刻遞上的折子差點讓他兩眼一黑。
“兒臣身為太子,今日特地向父皇謝罪:吾犯欺君罔上之罪也。兒臣之外祖父,永晝宰相薛忠,數月前將偌大之監軍司藏兵於京郊伏祈山已久,兒臣於除夕之夜發現其謀逆之事,薛氏薛忠,不僅在伏祈山建起野寨以藏兵於此,且散布怪力亂神之謠言,擄掠伏祈山山下村民為勞工,幽禁於山中,無一人能逃出,故而伏祈山鬼神之說四起。”
“兒臣知悉此事時,唯恐打草驚蛇,使薛氏犬急跳牆、兵臨城下,故隻得密而不發,兒臣借西山剿匪之故,平伏祈山謀逆之亂,而後順利平定,眾將士皆棄械投降,唯有薛氏親近之主將戰死,兒臣之外祖,罪臣薛忠逃離京城,兒臣麾下之人多日尋覓無果。”
“及時棄繳投降之士兵,憂慮家中遭連累,向兒臣求情勿治其謀逆之罪,彼等受薛氏要挾欺騙至山中,非蓄意欺取朝廷撫恤也。兒臣思及此事,若此時將薛忠謀逆移兵之事傳揚得廣為人知,將於朝廷不利,邊疆不穩,南粵、沒疆眼見永晝內亂定要虎視眈眈、蠢蠢欲動。故兒臣按下此事秘而不發,以匪寇歸順為由,平亂後將伏祈山之將士帶回京城。”
“兒臣今日將此事告知於父皇,一來稟告伏祈山實情,二來請求父皇為穩軍心,勿使降罪於監軍司之麾下眾將,三來,兒臣為太子,雖隱瞞薛忠薛氏之滔天罪孽事前有因,然尚犯欺君之罪,亦有包庇血緣至親之嫌。請父皇治吾之罪,並查抄薛府,張貼海捕令,將薛忠其人捉拿歸案,以律例懲處其滔天罪孽,還公道於天下。”
慕無離眉目低垂,身姿端正地跪在下方,一副等著皇帝發落的神情。
皇帝先是被薛忠的狼子野心感到一陣後怕,後來又為太子的欺君罔上雷霆震怒。
可若說太子是因著私心想把監軍司收入囊中而隱瞞薛忠謀逆之事,又說不通。
若無傅家的一夜巨變,監軍司一開始還真落不到太子的手上,監軍司的掌兵權還是皇帝自己交給太子的,皇帝一想,他懷疑歸懷疑,總不能前腳自己親手給了人兵權,後腳又說人是狼子野心。
但凡皇帝有別的選擇,他都不願意讓慕無離來做這個太子,這樣大的事太子都敢欺瞞於他,眼下竟然還能落得個謀定而後動,巧妙化危為安的英名。
不少武將站出來,直呼一副太子一心為國,忠直剛正,欺君罔上乃事出有因,皇帝若治罪實乃於理不合,武將為慕無離說話情有可原,但令皇帝吃驚的是殿閣的紀聞殊紀大學士竟然也站了出來為太子說話。
殿閣在永晝一向是直達天聽的所在,說起紀聞殊其人,在殿閣多年也隻是個四品大學士,一向以古板和執拗著稱。作為京中德高望重的一方大儒,他吸取了安樂侯姚氏的教訓,多年來朝堂那些你爭我鬥他是半點不樂意沾染,隻一心撲在國子監的辦學上,若非如此恐怕品階早就更上一層,連身為殿閣首輔的歐陽恪也需得給他三分薄麵。
此時紀聞殊站出來,卻也沒有直接為慕無離說話,而是連連暗示皇帝此時問罪太子不妥,皇帝看了一眼歐陽恪,歐陽恪平日素來穩重的老臉上也帶著一絲吃驚,此事顯然非他提前與紀聞殊授意。
皇帝無可奈何,隻先下了旨意查抄薛府,發布海捕令懸賞下落不明的薛忠,又心有不甘地看了兩眼聽候發落的太子,最終隻能一肚子氣往肚子裏噎,輕飄飄地治了個欺君之罪。
他思慮半晌,準備罰太子回府思過,也好能讓慕無離這陣子安分安分,就在此時,慕無離突然道:“父皇,除伏祈山之事外......兒臣還有一要事需稟告父皇。”
皇帝深吸了一口氣,強按住狂跳不止的眉心,“你還有什麽要說的,趕緊說。”
果不其然,慕無離再一次提出了兵部改製之事,皇帝兩眼一瞪,原來這小子在這兒等著他呢。
眼下慕無離已經大義滅親揭發了薛家的謀逆不軌,薛氏在朝中也已經是連根拔起。這是擺明了告訴皇帝:他慕無離如今背後無任何外戚氏族倚杖,皇帝若是還忌憚他將兵部改製是為了方便自己擁兵,那就是為君疑心過重了。
皇帝思慮半晌,還是決定搬出戶部來推脫:“離兒,朕知你用兵如神,可如今國庫之財用,甚是緊矣。近年來朝廷之中所費甚多甚雜,淮北地動之時,亦曾用大批銀錢以賑災,今時不合宜增軍費。”
慕無離麵上無波無瀾地等皇帝說完那套推脫之詞,“ 父皇,兵部改製之事無需增軍費預算。建安錢莊之少東主,於半月主動前來尋兒臣,謂欲捐軍費於朝廷,用此銀錢以助強我永晝國之國力,以禦外敵,保八方之安。 ”
滿朝文武看著皇帝,皇帝啞口無言,辯無可辯,隻得答應了慕無離兵部改製的事。
慕無離借著建安錢莊捐來的這一筆軍費,皇帝不僅罰不成他還得給慕無離再記一功,下了朝連喝茶聽戲的閑情都沒了,胡子一吹氣得直接回了寢殿,連後宮都沒去。
皇帝終於對兵部改製的事鬆了口,慕無離得了口諭,下了朝後便一頭紮進兵部裏。日暮時分,他剛從兵部大堂出來,心中正想朝嘉興殿走去,剛出門就被皇後的侍女白鷺攔住了,侍女白鷺焦急道:“太子殿下,皇後娘娘聽說了薛氏的事,暈過去了,任憑奴婢們如何叫喊都不見醒!”
慕無離心下一凜,往皇後所居的景陽宮大步走去。
皇後閉目闔眼躺在榻上,似是自暈過去之後到現在還沒醒。太醫才為皇後診完脈,慕無離對那太醫道:“胡太醫,母後如何了,為何好端端的暈倒?”
胡太醫道:“殿下莫急,臣診得娘娘脈象緩澀而弦,沉取若有若無,肝鬱氣淤,氣血運行受礙,是一時情緒激烈所致。臣給娘娘開了一味疏肝解鬱的方子,暈乏之症便會有所好轉,但心病還須心藥醫,還是要娘娘自己看開為宜。”
太醫歎了口氣,將方子交給侍女白鷺之後就走了,太醫自然已經聽聞了薛家的事,知道皇後這是心病所致。
慕無離坐在床邊給皇後侍疾,扶著皇後起身喝完下人端來的藥。
片刻後,皇後慢慢睜開雙眼,一雙美目望著拔步床上繁麗貴重的床幔,動了動眼珠,看到了坐在床邊侍疾的太子。
皇後雖然已經不再是豆蔻少女,但那般般入畫的容貌卻不減當年,甚至還在歲月的洗禮下多添增了幾分雍容自得榮寵不驚的氣質。
她神色淡淡,無悲無喜地吩咐道:“白鷺,你先下去吧,本宮與太子母子之間有話要說。”
“是。”侍女白鷺低眉順眼地離開了。
皇後起身,半躺在榻上側過頭,滿頭華發散落頸間,一雙鳳眸望著守在床邊的兒子,“離兒,你可知母後方才做夢,夢到了什麽?”皇後的嗓音很是溫柔。
“母後夢到了什麽,想要說與兒臣聽?”慕無離聲音溫潤和緩,很是有耐心。
“母後夢到了薛府……並非如今的薛府,而是從前的薛府。你可知,母後的祖父,你的曾祖父在時,薛府在京中隻有一小宅,家中寥寥幾個下人,祖父好風雅,庭中種滿了廣玉蘭,母後當時年幼,但仍記得每年春來時,庭內滿院馨香......後來你的外祖父入朝為官,跟了當時的懿王、如今的陛下後,薛府才搬到如今的大宅中,那些被你曾祖照料了大半生的廣玉蘭,移栽之時也隨著你曾祖去了。”
慕無離沉默半晌,似是想了想:“玉蘭素來皎潔.....銀花玉雪,刻玉玲瓏,又的確是撲鼻芬芳。母後若喜歡,兒臣願為母後在景陽宮之中種滿廣玉蘭。”
皇後望著他慈愛地笑了,伸出手拍了拍他的手背,又搖搖頭。
“離兒,你記住......往昔之物,不複重來;雖有新者,亦無法替代。”
慕無離心中一動,察覺到皇後說的“玉蘭”並非玉蘭。
“當年,母後被父親指婚,高嫁給了當時的懿王。說來好笑.....”薛皇後淺勾起唇角,帶著些涼意,“當時本宮待字閨中,也曾期待過得遇一良人,相夫教子,一世一雙人。”
“父親知道本宮心中所想,安慰本宮,懿王英俊風流,京中不少女子對他趨之若鶩,本宮嫁過去雖是高攀,還是側室,但總有一日,本宮一定會成為懿王的正妻,父親說得信誓旦旦.....果不其然,本宮後來真的做了皇後。”
“雖為皇後,卻非妻子。”皇後語氣平淡,說起此事時,並非是哀傷惋惜的口氣,反而輕描淡寫得如同喝水一般平靜。
慕無離不知如何安慰,“母後......”
不等他開口,皇後悠悠道:“離兒可曾聽說,昔日京城四大才女。”
慕無離思慮片刻,道,“兒臣不知。”
“本宮嫁與你父皇後,生下了你和雙兒,過了兩年又生下了鑒兒。後來你大了些,那一年,京中辦探春宴,大半官宦人家的女眷都去了....當時的京城四大才女,傅家嫡女傅靜殊、姚家嫡女姚元漪、陳閣老的獨女陳思宜,定國侯府趙鬆月,都來了。”
薛皇後嫁與皇帝時僅僅年方十五,即便是後來生下了慕無離、慕無雙和慕無鑒,膝下已經育有三個子女,去那探春宴時年紀也還未過二十。
“母後提及她們,可是與她們要好?”慕無離問道。
“不,”皇後搖頭,“當時母後隻是你父皇身邊的一個側妃,你父皇當時還未娶正妻......後來才娶了姚氏嫡女,故而當時此宴便讓本宮去。”
皇後似若有所思,沉入回憶中:“當時京中有些官宦妻眷,見本宮以區區側妃身份前來,薛氏又是小門小戶,不僅處處出言嘲笑,還攜著其他官眷正妻一同奚落於本宮,直到傅靜殊出麵為本宮解圍。”
“前朝太子妃,傅靜殊?”慕無離抬了抬琥珀般的金色眸子。
“是,”皇後說,“當時傅靜殊剛與前朝太子才定下婚約,還不曾成婚。”
皇後眼中似有懷念,“傅靜殊其人,一如玉蘭般皎潔高貴,高高立在枝頭.....她不僅不在意門第之別本宮相談甚歡,還多次邀本宮遊湖入宴,煮酒賞雪。因她與本宮要好,京中貴婦女眷才願與本宮有幾分交情。”
“本宮既入了王府,膝下又育有兒女,本不便頻繁出府拋頭露麵,但傅靜殊是未來的太子妃,你父皇再不願本宮拋頭露麵,也不好推拒。”
慕無離沒想到母後還曾與死去的前朝太子妃有過交集,不免心中也好奇起來。
“傅靜殊雖為女子......但她曾是本宮年輕時最為豔羨之人,她既可拋卻世俗之見在出閣前雲遊四海,又能與京中眾閨閣女子一同吟詩弄月......後來,嫁給了前朝太子慕如瑛,前朝太子慕如瑛雖為皇室又為太子,但卻對她一往情深,甚至為了她對先皇直言,他此生不願娶妾。”
傅靜殊作為京城四大才女之一,生前不愛在府中繡花,反倒喜歡似個男子一般到處雲遊,到處寫下自己的題詩,她所到之處的好山好水無不留下膾炙人口的名詩。
直到年方十九時,才女傅靜殊才在傅老將軍軟硬兼施的敦促下鬆了口,定下了和當朝太子的親事。
“此女的確灑脫自在,所思所想非常人。”慕無離評價道。
皇後似感傷,“離兒......你可知為何雙兒行事如此荒唐,任憑她如何名聲不濟,母後都從未責罰她。本宮的雙兒,本宮的女兒是這樣的灑脫不拘,落落大方。每次看到雙兒颯爽的英姿,本宮恍惚之間總覺得靜殊還活在本宮眼前。”
“傅靜殊曾對本宮說,北境塞外的白玉蘭比起京城的廣玉蘭更為高潔清貴,每當春日雪融破冰之時,生長白玉蘭的一帶無不是十裏馨香。有朝一日,她一定要帶本宮去一回北境。”
“她失約了。”皇後眼角流下淚水,“那年沒疆來犯,北境告急,太子慕如瑛帶軍前去迎敵,死在了北境,而靜殊生產時血崩而死......”
“北境的白玉蘭......本宮此生再也無緣與之相見。”皇後哽咽不止。
她時至今日都難以接受,傅靜殊來了人間一趟,留下了一些詩便早早地走了。
連她腹中的孩子都不曾留下,臨盆那日出生便沒了氣,母子俱亡。
慕無離遞去帕子給皇後擦淚,母後心中懷念故去的前朝太子妃十餘年,怪不得當年他說要出征北境,母後雖擔憂,卻從未阻止,甚至為了他不停奔走兩邊,竭力勸父皇和外祖父點頭。
也許在母後心中,自己離開不得深宮,看不到塞外的白玉蘭,就希望自己能代她去看看,借此以緩解心中之憾。
她拂去眼淚,定聲道,“本宮嫁於皇室多年,你父皇雖未曾將本宮當作發妻,但也算善待於本宮。他心中掛念姚氏嫡女情有可原,母後不怨他;他如何寵愛淑妃,本宮亦不曾放在心上。”
皇後抓住慕無離寬大的袖袍,泣聲說:“可是離兒,這麽多年以來,自打你被立為太子……你雖聰穎極慧,卻也十分刻苦用功……”
“你可知母後每每看著你寒冬臘月仍堅持雪中習武、冷殿誦經,如何吃盡苦頭,一步一步成為端重自持的皇族表率,又是如何建功揚名後遭到你父皇的猜忌冷眼,本宮一顆心肝簡直心疼萬分.......”
“本宮的兒子,若不是太子,一定是北境遼闊的草原上那最自由最驕傲的長鷹。”
皇後聲淚俱下,一雙淚眼望著慕無離,眼中滿是心疼。
慕無離握住薛皇後激動的手,溫和地安撫道:“母後,這麽多年兒臣從未覺得苦,看永晝興國安邦,疆域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兒臣心中已經十分自在,母後不必為兒臣傷懷。”
慕無離想起薛皇後與他說起北境的白玉蘭,道,“母後若想見北境塞外的白玉蘭,待兒臣收複二十城,便帶母後去看,斯人雖逝,玉蘭卻在,北境風霜依舊,玉蘭清香長留。”
薛皇後平靜下幾分,道:“母後知曉,我兒心中自有天下,而非薛氏一族的榮辱。父親所作所為,母後也早就預料到薛氏有今日。”薛皇後正色道,“離兒,不必為薛氏之事憂心本宮,本宮一切都好......本宮隻是……懷念故人。”
“這些年隻要我兒欲成事,母後無有不助。如今本宮既承後位,深陷深宮,故人已逝,已再無遊山玩水,吟詩弄景之心,鑒兒......亦離不得本宮。往昔之事,本宮雖時常憶起,然已放下。如今,本宮隻希望本宮的一雙兒女,能縱橫四海,所向披靡。”
慕無離在皇後的榻前跪下,“母後所願,兒臣銘記於心。”
皇後一雙美目朝他看去,“如今母後心中唯一掛念之事,惟離兒婚事,如今我兒二十有五……不願成親,知子莫若母,隻能是心中已有牽掛。”
慕無離一怔,他沒想到母後竟然看出來了。
皇後道:“離兒,你年少既負盛名又身負重任,你的婚事,母後本不欲多加幹涉,這麽多年來,母後也期盼我兒能尋到心中一生所愛。”
她見慕無離如今已二十有五,每每提及指婚都是一副抗拒之色,便猜到早就有了心上人,但又未曾主動找到皇後請她幫他指婚,隻能是慕無離看中的那女子不願。
皇後想到自己向來引以為傲的兒子京中竟還有人不願與他成婚,更覺驚奇。好奇雖好奇,她雖有權利卻也不願伸手過長深挖此女底細,她知若如此行事,隻怕會惹得慕無離不悅。
“但……若那人並非良人,且不願與你相守,離兒,母後希望你莫要太過執著。四海之內傾慕你的女子很多,即便不合你意,你也莫要因一人所縛,此生不願再涉紅塵。”
慕無離靜靜聽著,似默認了皇後的一番話。
皇後道:“你舅舅薛瑞良之女薛秋峂,曾在本宮膝下多年,品性柔善知書達理,你知她多年來傾心於你,對你一片癡心,因此不願嫁與旁人。如今薛氏又沒落至此,京中更是無人願與薛氏結親……”
“本宮實在憐惜於她,離兒,若你遲遲不願定下太子妃,又不願你父皇給你指婚,不妨先將秋峂定為太子妃,先同她成婚,太子府不缺銀錢,多她與少她並無不同。她知趣識禮,本宮知我兒心中大事,她不會誤你。”
慕無離麵上沉默不語,胸中卻忍不住開始尋推拒之詞。
“離兒……若你心中那人不願與你相守,你聽母後一句勸,莫要苦苦等待耽擱年華可好?待你遇到心愛之人願同你相守一生,便與秋峂和離,你好生安置她放她離去,也算圓她多年來嫁你一番心願,如何?”
“母後所說,兒臣會仔細考慮。”慕無離歎息之間,英俊的眉眼染上幾分無奈,他何嚐又願意苦苦等待。
薛皇後卻凝眸道,“離兒……再過兩月便是你生辰,到時你便二十有六了,介時你父皇若要強行為你指婚……恐怕連本宮也阻攔不得,母後已經在深宮之中枉過半生,自然希望我兒能得心愛之人成雙成對,但若強求不來,本宮也不願你父皇借由婚事阻你大業。”
慕無離明白了,皇後並非是要催他成婚,隻是如今他到底將要二十有六了,若皇帝到時候要強行指一個不知底細的女子給他,恐怕屆時場麵會更為棘手。
“母後,且容兒臣思慮十日,十日之內,兒臣必定給母後答複。”慕無離給出承諾。
薛皇後躺在床上,鬆了口氣,“好,本宮身體無礙,你且放心離去就是。本宮早已知曉你今日於朝堂之上迫使你父皇答應了兵部改製之事,既事成,便去做……不必憂心本宮的身子。回去吧,本宮有些乏了。”
“母後保重身子,兒臣告退。”慕無離看著皇後緩緩合上眼,轉身離開。
靜謐的大殿中,歎息仿佛徘徊在上空,薛皇後閉著眼似喃喃自語,“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殿閣輔政大學士歐陽恪遞上了戶部侍郎李施之子擄掠人丁,賄賂朝臣的折子及其罪證,戶部一眾朝臣皆牽涉其中,一時之間傅雲起領著禁軍當庭抓了不少那賬冊上提及的戶部朝臣,連聲冤都來不及喊就押進了刑獄,連那戶部侍郎李施也因其子被免職罷朝。
其中最矚目的還是榮王,夥同李澤擄掠人丁、賄賂朝臣,結黨營私數罪是證據確鑿。
皇帝高坐在九龍椅上,將手中的賬冊往榮王身上砸去,皇帝冷聲道:“老四,你還有何話要說?”
榮王跪在下頭,掌心冒汗臉色灰白,死死盯著歐陽恪的背影似要盯得燒出一個洞來,“父皇明鑒,兒臣識人不清,聽信了那李澤的讒言,隻想著多分些油水,那些汙糟之事兒臣不知啊!”
皇帝不耐地“哼”一聲,“那為何他們從那男風館中贖人都要經過你一遭?老四啊,賄賂朝臣,擄掠人丁……你當真是以為你父皇老眼昏花了麽?”
榮王硬著頭皮辯解道:“父皇!兒臣隻是在其中分利,那賄賂是那李澤借兒臣的名目去替自己的父親李施賄賂,與兒臣無關啊!”
雍王臉色緊繃,感覺這把火快燒到了他腳下,眼下的情況他是求情也不是,不求情也不是。
“與你無關?老四,李澤借你的名目,還能將你的親王印鑒也借走麽?”皇帝盯著榮王,“你在禮部做事,手長得伸到戶部來了,這究竟是為了誰,不用朕替你說吧?”
榮王自然知道皇帝在意指雍王,一時之間脫力一般跪坐在大殿之上,
他放棄了辯解,玉臉頹然道:“兒臣自知罪孽深重,百口莫辯,但此事千錯萬錯都是兒臣的錯,無人指使。”
榮王如今在皇帝心中已經是棄子一枚了,但皇帝顧慮自己子嗣單薄,總共就那麽幾個,最終還是不忍心直接將榮王除去皇籍貶黜為庶民。
最終刑部站出來,稱李氏及參與其中的戶部一眾薛氏舊臣,按律例全族上下應判流放邊疆,而榮王直接被皇帝免了禮部的職務,押入了鳳陽高牆等候宗親商議後發落,在皇帝大壽之前幾乎是出不來了。
皇帝當然不信這事單靠榮王自己就能想出來,那戶部侍郎李施一貫和雍王親近,此事背後不可能沒有雍王的授意。
但雍王並不曾出現在那賬冊中,故而皇帝雖對榮王大發雷霆,落了其結黨、賄賂朝臣之罪,卻並沒有直接問罪雍王,隻是發落完一幹人等之後,帶著些涼涼的眼神看著雍王,滿眼失望之色。
朝堂風波再起隻在轉瞬之間。
說巧不巧,似乎冥冥之中要在今日將薛氏一族的門脈在整個永晝連根拔起一般,太子慕無離在皇帝處理完一幹薛氏舊臣後,遞上了欺君罔上的請罪折。
皇帝剛處理完榮王和薛氏舊臣的事,還沒緩過勁來,太子下一刻遞上的折子差點讓他兩眼一黑。
“兒臣身為太子,今日特地向父皇謝罪:吾犯欺君罔上之罪也。兒臣之外祖父,永晝宰相薛忠,數月前將偌大之監軍司藏兵於京郊伏祈山已久,兒臣於除夕之夜發現其謀逆之事,薛氏薛忠,不僅在伏祈山建起野寨以藏兵於此,且散布怪力亂神之謠言,擄掠伏祈山山下村民為勞工,幽禁於山中,無一人能逃出,故而伏祈山鬼神之說四起。”
“兒臣知悉此事時,唯恐打草驚蛇,使薛氏犬急跳牆、兵臨城下,故隻得密而不發,兒臣借西山剿匪之故,平伏祈山謀逆之亂,而後順利平定,眾將士皆棄械投降,唯有薛氏親近之主將戰死,兒臣之外祖,罪臣薛忠逃離京城,兒臣麾下之人多日尋覓無果。”
“及時棄繳投降之士兵,憂慮家中遭連累,向兒臣求情勿治其謀逆之罪,彼等受薛氏要挾欺騙至山中,非蓄意欺取朝廷撫恤也。兒臣思及此事,若此時將薛忠謀逆移兵之事傳揚得廣為人知,將於朝廷不利,邊疆不穩,南粵、沒疆眼見永晝內亂定要虎視眈眈、蠢蠢欲動。故兒臣按下此事秘而不發,以匪寇歸順為由,平亂後將伏祈山之將士帶回京城。”
“兒臣今日將此事告知於父皇,一來稟告伏祈山實情,二來請求父皇為穩軍心,勿使降罪於監軍司之麾下眾將,三來,兒臣為太子,雖隱瞞薛忠薛氏之滔天罪孽事前有因,然尚犯欺君之罪,亦有包庇血緣至親之嫌。請父皇治吾之罪,並查抄薛府,張貼海捕令,將薛忠其人捉拿歸案,以律例懲處其滔天罪孽,還公道於天下。”
慕無離眉目低垂,身姿端正地跪在下方,一副等著皇帝發落的神情。
皇帝先是被薛忠的狼子野心感到一陣後怕,後來又為太子的欺君罔上雷霆震怒。
可若說太子是因著私心想把監軍司收入囊中而隱瞞薛忠謀逆之事,又說不通。
若無傅家的一夜巨變,監軍司一開始還真落不到太子的手上,監軍司的掌兵權還是皇帝自己交給太子的,皇帝一想,他懷疑歸懷疑,總不能前腳自己親手給了人兵權,後腳又說人是狼子野心。
但凡皇帝有別的選擇,他都不願意讓慕無離來做這個太子,這樣大的事太子都敢欺瞞於他,眼下竟然還能落得個謀定而後動,巧妙化危為安的英名。
不少武將站出來,直呼一副太子一心為國,忠直剛正,欺君罔上乃事出有因,皇帝若治罪實乃於理不合,武將為慕無離說話情有可原,但令皇帝吃驚的是殿閣的紀聞殊紀大學士竟然也站了出來為太子說話。
殿閣在永晝一向是直達天聽的所在,說起紀聞殊其人,在殿閣多年也隻是個四品大學士,一向以古板和執拗著稱。作為京中德高望重的一方大儒,他吸取了安樂侯姚氏的教訓,多年來朝堂那些你爭我鬥他是半點不樂意沾染,隻一心撲在國子監的辦學上,若非如此恐怕品階早就更上一層,連身為殿閣首輔的歐陽恪也需得給他三分薄麵。
此時紀聞殊站出來,卻也沒有直接為慕無離說話,而是連連暗示皇帝此時問罪太子不妥,皇帝看了一眼歐陽恪,歐陽恪平日素來穩重的老臉上也帶著一絲吃驚,此事顯然非他提前與紀聞殊授意。
皇帝無可奈何,隻先下了旨意查抄薛府,發布海捕令懸賞下落不明的薛忠,又心有不甘地看了兩眼聽候發落的太子,最終隻能一肚子氣往肚子裏噎,輕飄飄地治了個欺君之罪。
他思慮半晌,準備罰太子回府思過,也好能讓慕無離這陣子安分安分,就在此時,慕無離突然道:“父皇,除伏祈山之事外......兒臣還有一要事需稟告父皇。”
皇帝深吸了一口氣,強按住狂跳不止的眉心,“你還有什麽要說的,趕緊說。”
果不其然,慕無離再一次提出了兵部改製之事,皇帝兩眼一瞪,原來這小子在這兒等著他呢。
眼下慕無離已經大義滅親揭發了薛家的謀逆不軌,薛氏在朝中也已經是連根拔起。這是擺明了告訴皇帝:他慕無離如今背後無任何外戚氏族倚杖,皇帝若是還忌憚他將兵部改製是為了方便自己擁兵,那就是為君疑心過重了。
皇帝思慮半晌,還是決定搬出戶部來推脫:“離兒,朕知你用兵如神,可如今國庫之財用,甚是緊矣。近年來朝廷之中所費甚多甚雜,淮北地動之時,亦曾用大批銀錢以賑災,今時不合宜增軍費。”
慕無離麵上無波無瀾地等皇帝說完那套推脫之詞,“ 父皇,兵部改製之事無需增軍費預算。建安錢莊之少東主,於半月主動前來尋兒臣,謂欲捐軍費於朝廷,用此銀錢以助強我永晝國之國力,以禦外敵,保八方之安。 ”
滿朝文武看著皇帝,皇帝啞口無言,辯無可辯,隻得答應了慕無離兵部改製的事。
慕無離借著建安錢莊捐來的這一筆軍費,皇帝不僅罰不成他還得給慕無離再記一功,下了朝連喝茶聽戲的閑情都沒了,胡子一吹氣得直接回了寢殿,連後宮都沒去。
皇帝終於對兵部改製的事鬆了口,慕無離得了口諭,下了朝後便一頭紮進兵部裏。日暮時分,他剛從兵部大堂出來,心中正想朝嘉興殿走去,剛出門就被皇後的侍女白鷺攔住了,侍女白鷺焦急道:“太子殿下,皇後娘娘聽說了薛氏的事,暈過去了,任憑奴婢們如何叫喊都不見醒!”
慕無離心下一凜,往皇後所居的景陽宮大步走去。
皇後閉目闔眼躺在榻上,似是自暈過去之後到現在還沒醒。太醫才為皇後診完脈,慕無離對那太醫道:“胡太醫,母後如何了,為何好端端的暈倒?”
胡太醫道:“殿下莫急,臣診得娘娘脈象緩澀而弦,沉取若有若無,肝鬱氣淤,氣血運行受礙,是一時情緒激烈所致。臣給娘娘開了一味疏肝解鬱的方子,暈乏之症便會有所好轉,但心病還須心藥醫,還是要娘娘自己看開為宜。”
太醫歎了口氣,將方子交給侍女白鷺之後就走了,太醫自然已經聽聞了薛家的事,知道皇後這是心病所致。
慕無離坐在床邊給皇後侍疾,扶著皇後起身喝完下人端來的藥。
片刻後,皇後慢慢睜開雙眼,一雙美目望著拔步床上繁麗貴重的床幔,動了動眼珠,看到了坐在床邊侍疾的太子。
皇後雖然已經不再是豆蔻少女,但那般般入畫的容貌卻不減當年,甚至還在歲月的洗禮下多添增了幾分雍容自得榮寵不驚的氣質。
她神色淡淡,無悲無喜地吩咐道:“白鷺,你先下去吧,本宮與太子母子之間有話要說。”
“是。”侍女白鷺低眉順眼地離開了。
皇後起身,半躺在榻上側過頭,滿頭華發散落頸間,一雙鳳眸望著守在床邊的兒子,“離兒,你可知母後方才做夢,夢到了什麽?”皇後的嗓音很是溫柔。
“母後夢到了什麽,想要說與兒臣聽?”慕無離聲音溫潤和緩,很是有耐心。
“母後夢到了薛府……並非如今的薛府,而是從前的薛府。你可知,母後的祖父,你的曾祖父在時,薛府在京中隻有一小宅,家中寥寥幾個下人,祖父好風雅,庭中種滿了廣玉蘭,母後當時年幼,但仍記得每年春來時,庭內滿院馨香......後來你的外祖父入朝為官,跟了當時的懿王、如今的陛下後,薛府才搬到如今的大宅中,那些被你曾祖照料了大半生的廣玉蘭,移栽之時也隨著你曾祖去了。”
慕無離沉默半晌,似是想了想:“玉蘭素來皎潔.....銀花玉雪,刻玉玲瓏,又的確是撲鼻芬芳。母後若喜歡,兒臣願為母後在景陽宮之中種滿廣玉蘭。”
皇後望著他慈愛地笑了,伸出手拍了拍他的手背,又搖搖頭。
“離兒,你記住......往昔之物,不複重來;雖有新者,亦無法替代。”
慕無離心中一動,察覺到皇後說的“玉蘭”並非玉蘭。
“當年,母後被父親指婚,高嫁給了當時的懿王。說來好笑.....”薛皇後淺勾起唇角,帶著些涼意,“當時本宮待字閨中,也曾期待過得遇一良人,相夫教子,一世一雙人。”
“父親知道本宮心中所想,安慰本宮,懿王英俊風流,京中不少女子對他趨之若鶩,本宮嫁過去雖是高攀,還是側室,但總有一日,本宮一定會成為懿王的正妻,父親說得信誓旦旦.....果不其然,本宮後來真的做了皇後。”
“雖為皇後,卻非妻子。”皇後語氣平淡,說起此事時,並非是哀傷惋惜的口氣,反而輕描淡寫得如同喝水一般平靜。
慕無離不知如何安慰,“母後......”
不等他開口,皇後悠悠道:“離兒可曾聽說,昔日京城四大才女。”
慕無離思慮片刻,道,“兒臣不知。”
“本宮嫁與你父皇後,生下了你和雙兒,過了兩年又生下了鑒兒。後來你大了些,那一年,京中辦探春宴,大半官宦人家的女眷都去了....當時的京城四大才女,傅家嫡女傅靜殊、姚家嫡女姚元漪、陳閣老的獨女陳思宜,定國侯府趙鬆月,都來了。”
薛皇後嫁與皇帝時僅僅年方十五,即便是後來生下了慕無離、慕無雙和慕無鑒,膝下已經育有三個子女,去那探春宴時年紀也還未過二十。
“母後提及她們,可是與她們要好?”慕無離問道。
“不,”皇後搖頭,“當時母後隻是你父皇身邊的一個側妃,你父皇當時還未娶正妻......後來才娶了姚氏嫡女,故而當時此宴便讓本宮去。”
皇後似若有所思,沉入回憶中:“當時京中有些官宦妻眷,見本宮以區區側妃身份前來,薛氏又是小門小戶,不僅處處出言嘲笑,還攜著其他官眷正妻一同奚落於本宮,直到傅靜殊出麵為本宮解圍。”
“前朝太子妃,傅靜殊?”慕無離抬了抬琥珀般的金色眸子。
“是,”皇後說,“當時傅靜殊剛與前朝太子才定下婚約,還不曾成婚。”
皇後眼中似有懷念,“傅靜殊其人,一如玉蘭般皎潔高貴,高高立在枝頭.....她不僅不在意門第之別本宮相談甚歡,還多次邀本宮遊湖入宴,煮酒賞雪。因她與本宮要好,京中貴婦女眷才願與本宮有幾分交情。”
“本宮既入了王府,膝下又育有兒女,本不便頻繁出府拋頭露麵,但傅靜殊是未來的太子妃,你父皇再不願本宮拋頭露麵,也不好推拒。”
慕無離沒想到母後還曾與死去的前朝太子妃有過交集,不免心中也好奇起來。
“傅靜殊雖為女子......但她曾是本宮年輕時最為豔羨之人,她既可拋卻世俗之見在出閣前雲遊四海,又能與京中眾閨閣女子一同吟詩弄月......後來,嫁給了前朝太子慕如瑛,前朝太子慕如瑛雖為皇室又為太子,但卻對她一往情深,甚至為了她對先皇直言,他此生不願娶妾。”
傅靜殊作為京城四大才女之一,生前不愛在府中繡花,反倒喜歡似個男子一般到處雲遊,到處寫下自己的題詩,她所到之處的好山好水無不留下膾炙人口的名詩。
直到年方十九時,才女傅靜殊才在傅老將軍軟硬兼施的敦促下鬆了口,定下了和當朝太子的親事。
“此女的確灑脫自在,所思所想非常人。”慕無離評價道。
皇後似感傷,“離兒......你可知為何雙兒行事如此荒唐,任憑她如何名聲不濟,母後都從未責罰她。本宮的雙兒,本宮的女兒是這樣的灑脫不拘,落落大方。每次看到雙兒颯爽的英姿,本宮恍惚之間總覺得靜殊還活在本宮眼前。”
“傅靜殊曾對本宮說,北境塞外的白玉蘭比起京城的廣玉蘭更為高潔清貴,每當春日雪融破冰之時,生長白玉蘭的一帶無不是十裏馨香。有朝一日,她一定要帶本宮去一回北境。”
“她失約了。”皇後眼角流下淚水,“那年沒疆來犯,北境告急,太子慕如瑛帶軍前去迎敵,死在了北境,而靜殊生產時血崩而死......”
“北境的白玉蘭......本宮此生再也無緣與之相見。”皇後哽咽不止。
她時至今日都難以接受,傅靜殊來了人間一趟,留下了一些詩便早早地走了。
連她腹中的孩子都不曾留下,臨盆那日出生便沒了氣,母子俱亡。
慕無離遞去帕子給皇後擦淚,母後心中懷念故去的前朝太子妃十餘年,怪不得當年他說要出征北境,母後雖擔憂,卻從未阻止,甚至為了他不停奔走兩邊,竭力勸父皇和外祖父點頭。
也許在母後心中,自己離開不得深宮,看不到塞外的白玉蘭,就希望自己能代她去看看,借此以緩解心中之憾。
她拂去眼淚,定聲道,“本宮嫁於皇室多年,你父皇雖未曾將本宮當作發妻,但也算善待於本宮。他心中掛念姚氏嫡女情有可原,母後不怨他;他如何寵愛淑妃,本宮亦不曾放在心上。”
皇後抓住慕無離寬大的袖袍,泣聲說:“可是離兒,這麽多年以來,自打你被立為太子……你雖聰穎極慧,卻也十分刻苦用功……”
“你可知母後每每看著你寒冬臘月仍堅持雪中習武、冷殿誦經,如何吃盡苦頭,一步一步成為端重自持的皇族表率,又是如何建功揚名後遭到你父皇的猜忌冷眼,本宮一顆心肝簡直心疼萬分.......”
“本宮的兒子,若不是太子,一定是北境遼闊的草原上那最自由最驕傲的長鷹。”
皇後聲淚俱下,一雙淚眼望著慕無離,眼中滿是心疼。
慕無離握住薛皇後激動的手,溫和地安撫道:“母後,這麽多年兒臣從未覺得苦,看永晝興國安邦,疆域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兒臣心中已經十分自在,母後不必為兒臣傷懷。”
慕無離想起薛皇後與他說起北境的白玉蘭,道,“母後若想見北境塞外的白玉蘭,待兒臣收複二十城,便帶母後去看,斯人雖逝,玉蘭卻在,北境風霜依舊,玉蘭清香長留。”
薛皇後平靜下幾分,道:“母後知曉,我兒心中自有天下,而非薛氏一族的榮辱。父親所作所為,母後也早就預料到薛氏有今日。”薛皇後正色道,“離兒,不必為薛氏之事憂心本宮,本宮一切都好......本宮隻是……懷念故人。”
“這些年隻要我兒欲成事,母後無有不助。如今本宮既承後位,深陷深宮,故人已逝,已再無遊山玩水,吟詩弄景之心,鑒兒......亦離不得本宮。往昔之事,本宮雖時常憶起,然已放下。如今,本宮隻希望本宮的一雙兒女,能縱橫四海,所向披靡。”
慕無離在皇後的榻前跪下,“母後所願,兒臣銘記於心。”
皇後一雙美目朝他看去,“如今母後心中唯一掛念之事,惟離兒婚事,如今我兒二十有五……不願成親,知子莫若母,隻能是心中已有牽掛。”
慕無離一怔,他沒想到母後竟然看出來了。
皇後道:“離兒,你年少既負盛名又身負重任,你的婚事,母後本不欲多加幹涉,這麽多年來,母後也期盼我兒能尋到心中一生所愛。”
她見慕無離如今已二十有五,每每提及指婚都是一副抗拒之色,便猜到早就有了心上人,但又未曾主動找到皇後請她幫他指婚,隻能是慕無離看中的那女子不願。
皇後想到自己向來引以為傲的兒子京中竟還有人不願與他成婚,更覺驚奇。好奇雖好奇,她雖有權利卻也不願伸手過長深挖此女底細,她知若如此行事,隻怕會惹得慕無離不悅。
“但……若那人並非良人,且不願與你相守,離兒,母後希望你莫要太過執著。四海之內傾慕你的女子很多,即便不合你意,你也莫要因一人所縛,此生不願再涉紅塵。”
慕無離靜靜聽著,似默認了皇後的一番話。
皇後道:“你舅舅薛瑞良之女薛秋峂,曾在本宮膝下多年,品性柔善知書達理,你知她多年來傾心於你,對你一片癡心,因此不願嫁與旁人。如今薛氏又沒落至此,京中更是無人願與薛氏結親……”
“本宮實在憐惜於她,離兒,若你遲遲不願定下太子妃,又不願你父皇給你指婚,不妨先將秋峂定為太子妃,先同她成婚,太子府不缺銀錢,多她與少她並無不同。她知趣識禮,本宮知我兒心中大事,她不會誤你。”
慕無離麵上沉默不語,胸中卻忍不住開始尋推拒之詞。
“離兒……若你心中那人不願與你相守,你聽母後一句勸,莫要苦苦等待耽擱年華可好?待你遇到心愛之人願同你相守一生,便與秋峂和離,你好生安置她放她離去,也算圓她多年來嫁你一番心願,如何?”
“母後所說,兒臣會仔細考慮。”慕無離歎息之間,英俊的眉眼染上幾分無奈,他何嚐又願意苦苦等待。
薛皇後卻凝眸道,“離兒……再過兩月便是你生辰,到時你便二十有六了,介時你父皇若要強行為你指婚……恐怕連本宮也阻攔不得,母後已經在深宮之中枉過半生,自然希望我兒能得心愛之人成雙成對,但若強求不來,本宮也不願你父皇借由婚事阻你大業。”
慕無離明白了,皇後並非是要催他成婚,隻是如今他到底將要二十有六了,若皇帝到時候要強行指一個不知底細的女子給他,恐怕屆時場麵會更為棘手。
“母後,且容兒臣思慮十日,十日之內,兒臣必定給母後答複。”慕無離給出承諾。
薛皇後躺在床上,鬆了口氣,“好,本宮身體無礙,你且放心離去就是。本宮早已知曉你今日於朝堂之上迫使你父皇答應了兵部改製之事,既事成,便去做……不必憂心本宮的身子。回去吧,本宮有些乏了。”
“母後保重身子,兒臣告退。”慕無離看著皇後緩緩合上眼,轉身離開。
靜謐的大殿中,歎息仿佛徘徊在上空,薛皇後閉著眼似喃喃自語,“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