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的第七頁呈現出一片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數據,詳細羅列著財經領域各個方麵的信息。
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各地的糧食價格,從南到北、自東向西,每一個地區的糧價都被精確地記錄下來。不僅有常見的大米、小麥,還涵蓋了各種雜糧的價格。
接著是煤炭的價格,不同產地、不同品質的煤炭有著各異的標價。柴火作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能源之一,其價格也占據了一定篇幅。
然後是糖類,白糖、紅糖、冰糖等等,每種糖的價格都清晰可見。酒類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白酒、黃酒、果酒,它們的價格因釀造工藝和原料產地的差異而有所不同,所以各地的酒價格並不相同,比如越南的酒是最便宜的,越南盛產大米,很多明朝商人直接在越南收米釀酒在運輸到大明買賣。
食醋的價格緊隨其後,各地價格差距不大,再往後是粗鹽、精鹽這種生活必需品的價格波動雖然相對較小,但是臨高的精鹽才十五文,其他地區粗鹽都要二十文,精鹽最貴的地方已經上百文。
肉類和禽類產品的價格同樣詳細,豬肉、牛肉、雞肉、鴨肉,甚至連一些珍稀禽類的價格都有所詳細表達出來,臨高的肉價是和江南一個價格,比其他地方都要高出五成左右。
魚類的種類更是繁多,淡水魚與海水魚各自有著明確的價格標注,臨高的魚價是所有地區最低的,隻有平均六文一斤,是其他地方的三四成的樣子,臨高的四艘捕魚船直接把全縣的漁夫一網打盡,一艘船出海一趟打的魚比自己一輩子打的魚還要多,打不過就隻好加入。
接下來是糧食類商品的價格,糧食的價格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北方的糧價竟然高達二兩二,相比之下,南方的鐵價則較為平穩,維持在一兩左右。
此外,錫、銅、銀、金等貴金屬的價格也一一列出,同時還有各類香料、珍貴的象牙、名貴的中藥材,以及瓷器、生絲,茶葉、油漆、木材、棉花、棉布、桐油、水泥、紅磚、瓦片等等數百種物品的價格,將報紙的正反兩麵填得滿滿當當。
這些數據的統計工作耗費了整整兩個多月的時間,所有的信息均由往來於廣州和臨高兩地的商人們所提供。由於交通和通訊條件的限製,其中許多信息實際上已是數月之前的情況。
然而,即便如此,對於當下的商人們來說,這份報紙所刊載的仍然是他們手中能夠獲取到的最為全麵且一手的商業資訊。尤其是在糧價和鐵價方麵,南北之間巨大的差距令人矚目。
北方高漲至二兩二的糧價與南方穩定在一兩上下的糧價形成鮮明對比,如果能夠巧妙運作,從中賺取至少翻倍的利潤並非難事。
同樣,臨高地區低廉的鐵器價格——一斤僅需十三文,而製成的農具鐵器成品大約為一斤三十文,這樣的差價無疑給商人們帶來了誘人的商機。
而除了臨高,價格一路上漲,在福建和江南,熟鐵的價格在三十五文左右,農具成品一斤在八十文以上。
另外最讓人意外的是日本的金銀銅價格,日本的金銀兌換比居然是一比四不到,而大明的金銀比兌換則是一比十左右。日本盛產金銀銅,但是對於日本生絲的價格則是江南的近三倍價格。這裏的利益可想而知,難怪鄭家和荷蘭人為了壟斷日本貿易大打出手了,來回一趟日本,可以翻七八倍左右甚至十倍的收益,比搶錢還要快,也讓臨高基地的人眼紅。
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各地的糧食價格,從南到北、自東向西,每一個地區的糧價都被精確地記錄下來。不僅有常見的大米、小麥,還涵蓋了各種雜糧的價格。
接著是煤炭的價格,不同產地、不同品質的煤炭有著各異的標價。柴火作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能源之一,其價格也占據了一定篇幅。
然後是糖類,白糖、紅糖、冰糖等等,每種糖的價格都清晰可見。酒類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白酒、黃酒、果酒,它們的價格因釀造工藝和原料產地的差異而有所不同,所以各地的酒價格並不相同,比如越南的酒是最便宜的,越南盛產大米,很多明朝商人直接在越南收米釀酒在運輸到大明買賣。
食醋的價格緊隨其後,各地價格差距不大,再往後是粗鹽、精鹽這種生活必需品的價格波動雖然相對較小,但是臨高的精鹽才十五文,其他地區粗鹽都要二十文,精鹽最貴的地方已經上百文。
肉類和禽類產品的價格同樣詳細,豬肉、牛肉、雞肉、鴨肉,甚至連一些珍稀禽類的價格都有所詳細表達出來,臨高的肉價是和江南一個價格,比其他地方都要高出五成左右。
魚類的種類更是繁多,淡水魚與海水魚各自有著明確的價格標注,臨高的魚價是所有地區最低的,隻有平均六文一斤,是其他地方的三四成的樣子,臨高的四艘捕魚船直接把全縣的漁夫一網打盡,一艘船出海一趟打的魚比自己一輩子打的魚還要多,打不過就隻好加入。
接下來是糧食類商品的價格,糧食的價格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北方的糧價竟然高達二兩二,相比之下,南方的鐵價則較為平穩,維持在一兩左右。
此外,錫、銅、銀、金等貴金屬的價格也一一列出,同時還有各類香料、珍貴的象牙、名貴的中藥材,以及瓷器、生絲,茶葉、油漆、木材、棉花、棉布、桐油、水泥、紅磚、瓦片等等數百種物品的價格,將報紙的正反兩麵填得滿滿當當。
這些數據的統計工作耗費了整整兩個多月的時間,所有的信息均由往來於廣州和臨高兩地的商人們所提供。由於交通和通訊條件的限製,其中許多信息實際上已是數月之前的情況。
然而,即便如此,對於當下的商人們來說,這份報紙所刊載的仍然是他們手中能夠獲取到的最為全麵且一手的商業資訊。尤其是在糧價和鐵價方麵,南北之間巨大的差距令人矚目。
北方高漲至二兩二的糧價與南方穩定在一兩上下的糧價形成鮮明對比,如果能夠巧妙運作,從中賺取至少翻倍的利潤並非難事。
同樣,臨高地區低廉的鐵器價格——一斤僅需十三文,而製成的農具鐵器成品大約為一斤三十文,這樣的差價無疑給商人們帶來了誘人的商機。
而除了臨高,價格一路上漲,在福建和江南,熟鐵的價格在三十五文左右,農具成品一斤在八十文以上。
另外最讓人意外的是日本的金銀銅價格,日本的金銀兌換比居然是一比四不到,而大明的金銀比兌換則是一比十左右。日本盛產金銀銅,但是對於日本生絲的價格則是江南的近三倍價格。這裏的利益可想而知,難怪鄭家和荷蘭人為了壟斷日本貿易大打出手了,來回一趟日本,可以翻七八倍左右甚至十倍的收益,比搶錢還要快,也讓臨高基地的人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