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唐寅和陸文之間的矛盾如同一堵高牆,橫亙在書稿創作的道路上,眾人皆憂心忡忡,蘇禦更是心急如焚。山坳中的每一絲微風,都似帶著愁緒,輕輕撩動著他的心弦;每一片飄落的樹葉,仿佛都在低語,訴說著這場紛爭給書稿帶來的陰霾。他深知,若任由這裂痕繼續擴大,他們辛苦守護的《墨韻千秋》將永無麵世之日,那在亂世中傳承華夏文化的希望也將化為泡影。這希望之光,是眾人於廢墟中尋稿、深山裏堅守、困境下自製紙筆,一點一點艱難匯聚而成的,絕不能就此熄滅。


    蘇禦尋了個陽光正好的午後,見唐寅獨自在溪邊踱步,神情落寞,宛如一隻受傷後獨自舔舐傷口的孤獸。溪邊潺潺的流水聲似在訴說著無盡的愁緒,與唐寅周身散發的孤寂氣息相融。蘇禦輕咳一聲,打破了這份寂靜:“唐寅,我知你近日心中煩悶,可如此下去,書稿怕是要耽擱了。咱們一路走來,曆經千辛萬苦,為的不就是讓這部凝聚著眾人心血的書稿得以傳承嗎?”他的聲音平和卻飽含深意,目光關切地看著唐寅,眼中的擔憂猶如一泓清泉,潺潺流淌而出。


    唐寅微微抬起頭,眼神中閃過一絲無奈:“蘇兄,我並非故意要與陸文置氣,隻是他全然否定我對那幅畫的理解,實難咽下這口氣。我一心想借畫作傳遞激昂奮進之力,在這亂世中鼓舞人心,難道有錯嗎?”說罷,他眉頭緊鎖,望向遠處的山巒,似在那層巒疊嶂中尋找答案。那山巒連綿起伏,恰似他此刻起伏不定的心境,迷茫與執著在眸中交織。


    蘇禦微微搖頭,輕聲說道:“你沒錯,你的出發點是好的,想以精神力量激勵後人。可陸文也有他的考量,他見多了蒼生苦難,希望通過書稿喚起人們對現實的關注,這份心思同樣難能可貴。你們二人其實是殊途同歸,隻是所站角度不同罷了。”他邊說邊在溪邊蹲下,撿起一塊石子,輕輕拋入水中,濺起一圈圈漣漪,“就如同這溪水,從不同山峰匯聚而來,雖路徑各異,但最終都流向同一個山穀。咱們的書稿也應如此,包容多元的觀點,才能展現出最完整的風貌。一幅畫既能承載畫家對亂世的悲憤,也能寄托其衝破困境的豪情壯誌;一段文字既能描述百姓的淒慘境遇,又能展現他們不屈的抗爭精神。這兩者並非水火不容,而是相得益彰。”


    唐寅聽著蘇禦的話,若有所思,沉默良久後,輕輕點了點頭:“蘇兄,經你這一說,我似有些明白了。我是該換位思考,多站在陸文的角度想想。”蘇禦見他有所觸動,心中稍感欣慰,拍了拍他的肩膀:“這就對了,你二人都是有才學之人,若能攜手,定能讓書稿大放異彩。你想想,若論書畫賞析,你唐寅的造詣在咱們之中堪稱翹楚,見解獨到深刻,常能引人入勝;而論及對曆史、對蒼生的洞察,陸文的學識淵博,觀點鞭辟入裏,能讓人對現實有更深刻的認識。你們各自的優勢合二為一,那書稿該是何等精彩!”


    隨後,蘇禦又來到陸文的住處。陸文正在屋內埋頭於古籍之中,眉頭緊鎖,周圍的氣氛壓抑而沉悶,仿佛連空氣都凝固了一般。蘇禦推門而入,輕聲說道:“陸文,我知道你為書稿勞心費神,與唐寅的爭執也讓你心中不快。但咱們不能因一時之氣,誤了大事。”


    陸文抬起頭,看到是蘇禦,苦笑一聲:“蘇兄,我何嚐不知,隻是唐寅他太偏激,一味強調激昂,不顧現實苦難,我實在無法認同。”蘇禦在他對麵坐下,緩緩說道:“唐寅確有他的固執之處,但你想想,若書稿全是悲憫之調,讀者沉浸其中,恐會喪失鬥誌。他想注入激昂奮進之力,也是希望給人以希望,讓後人在困境中有前行的動力。你飽讀詩書,當知古往今來,諸多傳世佳作皆是剛柔並濟。就如辛棄疾,既有‘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豪邁,又有‘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悲憤;杜甫亦是如此,‘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飽含悲憫,‘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盡顯豪情。咱們的書稿若能融合二者之長,必能成為經典。”


    陸文聽後,放下手中的古籍,微微沉思:“蘇兄,我懂你的意思了。或許我真該重新審視唐寅的觀點,我們是該相互理解,共同為書稿謀出路。”蘇禦麵露笑容:“正是如此,你們二人若能平心靜氣地交流,各取所長,《墨韻千秋》必能成為傳世佳作。咱們身處亂世,百姓苦不堪言,文化傳承更是舉步維艱,唯有團結一心,才能在黑暗中尋得一絲曙光。你與唐寅都是中流砥柱,肩負重任,萬不可因小失大。”


    在蘇禦的勸解下,唐寅和陸文的心結逐漸打開。蘇禦趁熱打鐵,召集眾人圍坐在一起,再次探討那幅爭議畫作。這一次,唐寅率先開口,語氣平和許多:“陸兄,之前我太過衝動,未曾仔細聆聽你的見解。如今想來,你所關注的畫中流民苦難,確是不可忽視之處,這能讓書稿更具深度。一幅畫若脫離了時代背景,忽略了底層人民的艱辛,便如無根之木,雖美卻空洞。我不該隻著眼於激昂的筆觸,而忽視了這些隱藏在角落裏的真相。”


    陸文也起身,微微拱手:“唐兄,我也有錯,不該全盤否定你的想法。你強調的激昂精神,對鼓舞士氣、傳承文化至關重要。咱們身處亂世,若無這股精氣神支撐,人們怕是早就被苦難壓垮。咱們不妨將二者融合,既展現亂世苦難,又凸顯抗爭精神。比如描繪戰爭場麵時,既畫出硝煙彌漫、百姓流離失所的慘狀,又勾勒出戰士們奮勇殺敵、保家衛國的英姿;賞析書畫時,既解讀出畫家對現實的批判與無奈,又挖掘出其內心深處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如此,方能讓讀者全方位地感受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


    眾人聽聞,紛紛點頭讚同。林婉兮笑著說:“如此甚好,這樣一來,書畫賞析篇章既能觸動人心,又能給人力量。讀者既能體會到亂世的沉重,又能從中汲取奮進的勇氣,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盞明燈,指引著前行的方向。”陳學究也撚須頷首:“正是,不同觀點相互碰撞,方能擦出智慧火花,讓書稿臻於完美。古人雲:‘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咱們包容差異,攜手共進,正是遵循了這一至理名言。”


    此後,唐寅和陸文開始頻繁交流,互相分享對畫作、對篇章的理解。他們發現,一旦放下成見,換位思考,對方的觀點竟如此精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進木屋,唐寅會拿著一幅畫去找陸文,兩人坐在門口,你一言我一語地探討著,陽光為他們鍍上一層金色的光輝,仿佛見證著他們思想的交融;夜晚,在微弱燭光下,陸文會帶著古籍資料來到唐寅房間,對照著古籍中的記載,分析畫作可能蘊含的曆史背景,燭光搖曳,映照著他們專注的麵龐,仿若在訴說著他們為文化傳承的堅守。


    在創作中,他們根據畫作內容、篇章主題,巧妙地將悲憫與激昂融合。有的畫作以苦難為底色,卻在細節處彰顯抗爭的力量,如一幅描繪饑荒場景的畫作,畫麵主體是瘦骨嶙峋的百姓在殘垣斷壁間苦苦掙紮,但在畫麵的右上角,有一個孩子手舉著一麵破舊的旗幟,眼中閃爍著不屈的光芒,象征著即使身處絕境,希望與抗爭的火種也從未熄滅;有的篇章先描述蒼生慘狀,再引出人們奮起反抗的豪情,讀來令人熱血沸騰又感慨萬千。


    隨著兩人矛盾的化解,書稿創作再次步入正軌。眾人幹勁十足,白天伴著山間清風、暖陽,專注創作;夜晚在微弱燭光下,繼續筆耕不輟。《墨韻千秋》在他們的齊心協力下,愈發厚實精彩,如同一顆在深山孕育的明珠,正慢慢散發著璀璨光芒,等待著衝破黑暗,為華夏文化的夜空添上絢麗一筆。


    然而,平靜的日子並未長久。一日,外出采藥的同伴帶回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金兵在附近的活動愈發頻繁,似有向山坳逼近的跡象。眾人聽聞,心中一緊,剛剛燃起的創作熱情仿佛被一盆冷水澆滅。但蘇禦很快鎮定下來,他目光堅定地掃視眾人,說道:“書稿是我們的心血,也是華夏文化的希望,無論如何不能讓它落入金兵之手。我們要做好防範措施,同時加快創作進度,爭取早日讓它麵世。”


    眾人紛紛響應,一方麵加強山坳周邊的巡邏與警戒,利用地形設置陷阱,準備抵禦金兵;另一方麵,他們更加爭分奪秒地投入創作,哪怕通宵達旦,也毫不懈怠。唐寅和陸文在這緊張的氛圍下,合作愈發默契,他們深知時間緊迫,每一筆每一劃都傾注著對文化傳承的執著與對未來的期望。


    又有一回,眾人在創作之餘,舉辦了一場小型的文化交流活動。大家各自分享自己在創作過程中的感悟與收獲,唐寅講述自己如何從一幅古畫中領悟到古人麵對困境的豁達,這種精神又如何融入到他的賞析文章中;陸文分享了自己在考證古籍時發現的一些有趣的學術軼事,引得眾人陣陣歡笑;林婉兮則朗誦了一首自己新創作的詩詞,優美的詞句、真摯的情感讓大家沉浸其中。這場活動不僅緩解了創作的壓力,還讓眾人的情誼更加深厚,為後續的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這亂世之中,眾人用智慧化解矛盾,用團結抵禦外敵,用堅持守護文化,他們期盼著《墨韻千秋》能早日走出深山,為世人所知,為華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讓那在戰火中搖曳的文化火種,終成燎原之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寫書門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永恒的沙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永恒的沙粒並收藏寫書門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