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中,陽光透過枝葉灑下細碎光影,仿若歲月的斑駁痕跡。眾人圍坐,神色凝重又滿含期許,微風拂過,卻帶不走縈繞心頭的思緒。蘇禦率先打破沉默,目光緩緩掃過眾人,沉聲道:“過往風雨兼程,今日且停下腳步,回顧來路,隻為明日行得更遠。這一路的坎坷波折,大家都深有體會,咱們細細說來,莫要漏下關鍵之處。”


    陸文微微仰頭,似陷入回憶,緩緩開口:“初時,咱們為生計所迫,抄書換資。在那昏暗書肆,每日從晨光熹微坐到夜幕深沉,手指磨出厚繭,身形愈發憔悴。還記得有一回,我實在累得握不住筆,差點打翻墨硯,遭來老板一頓嗬斥。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接觸了海量古籍,積累下珍貴素材,為創作奠基。困境中,咱們懂得堅持,每一滴汗水都未白流。”說罷,他攤開手掌,看著掌心的繭,眼中滿是感慨,往昔的艱辛仿若昨日重現。


    唐寅輕撫身旁書卷,接話道:“創作分歧,激烈爭吵曆曆在目。書畫賞析、曆史敘事,咱們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像討論那幅《千裏江山圖》的解析時,我與蘇兄爭得麵紅耳赤,我求意境傳達,他重技法剖析。可正是這般碰撞,讓書稿有了多元視角,精彩紛呈。咱們知曉,求同存異、集思廣益是為佳作的必經之路。”他的眼神中透著對過往爭論的釋然,更有對收獲的欣慰,仿佛已看到書中那些因爭論而升華的篇章熠熠生輝。


    陳學究輕咳一聲,扶著胡須說道:“考證古籍、核實資料時,稍有疏忽便可能謬以千裏。有次為確認一個曆史事件的細節,我翻遍了家中藏書,還特地拜訪了隱居深山的老學究周先生。周先生年逾古稀,對典籍研究頗深,卻也嚴苛非常。我初時觀點有誤,被他毫不留情地指出,羞得滿臉通紅。但從那一次次糾錯中,咱們學會了嚴謹治學,讓學術篇章經得起推敲,不負文化傳承之責。”他的言語間盡顯學者的嚴謹與擔當,回憶起周先生的教導,眼神中滿是敬意。


    林婉兮輕聲細語,卻如清泉落石:“與外界溝通、推廣書稿,有讚譽有詆毀。那次在集市設攤,來了個衣著華麗的公子哥,瞧了幾眼書便出言嘲諷,說這亂世讀書無用,白費功夫。咱們氣得不輕,可還得耐著性子解釋。後來又遭遇官兵查抄、謠言詆毀,咱們沒有退縮,反而更堅定。知曉讀者心聲、順應時勢,才能讓書紮根人心。”她目光堅定,透著成長後的堅毅,想起那些委屈時刻,眼眶微微泛紅。


    正說著,家丁匆匆入內,神色慌張:“老爺,外麵來了個神秘人,自稱知曉《墨韻千秋》困境,有解決之道,求見諸位。”眾人對視,麵露疑惑,蘇禦略一思索,起身道:“請他進來。”


    片刻,一位黑袍老者踏入,目光深邃,氣場不凡。老者拱手:“久聞諸位編撰《墨韻千秋》,心懷大義。我乃江湖藏書人,遊走四方,見多識廣。今聞你們受謠言所困,我有一計,可尋幾位德高望重的文壇大家為書作保,昭顯原創。再於京城舉辦大型文化論辯會,邀各方文人切磋,借機宣傳,必能破局。”


    眾人聽後,眼睛一亮,卻也有些猶豫。蘇禦問道:“前輩所言雖妙,可文壇大家怎會輕易相助?論辯會耗費巨大,如何籌備?”老者笑道:“我與幾位大家素有交情,可代為引薦。論辯會嘛,我亦有富賈朋友願出資讚助,隻看諸位敢不敢放手一搏。”


    一番商討後,眾人決定冒險一試。在老者牽線下,他們拜訪了文壇泰鬥柳公、史學巨匠歐陽先生等。眾人呈上書稿,詳述創作艱辛,柳公翻閱後,大為讚賞:“此書立意深遠,內容精良,當得起老夫助力。”歐陽先生亦點頭:“亂世之中,有此傳承之舉,可敬可佩。”


    有了大家支持,京城論辯會緊鑼密鼓籌備起來。蘇禦、陸文等日夜打磨講稿,力求在會上展現書稿精髓;唐寅負責布置會場,將書畫元素巧妙融入,營造濃厚文化氛圍;林婉兮則聯絡各方文人,廣發邀請函。


    然而,臨近論辯會,麻煩接踵而至。先是傳來消息,有人暗中收買了部分文人,意圖在論辯會上攪局,讓《墨韻千秋》出醜。接著,負責運送重要資料的馬車在途中遭遇劫匪,書稿樣本和關鍵文獻被劫走,眾人頓時心急如焚。


    蘇禦強壓心頭怒火,冷靜分析:“當務之急,是找回資料,穩住局麵。我帶幾個人去追劫匪,陸文、唐寅,你們重新準備備用資料,以防萬一。林婉兮,你繼續與各方溝通,確保論辯會如期舉行。”


    分工已定,蘇禦帶著身手矯健的家丁,沿著劫匪逃竄方向追去。山路崎嶇,荊棘叢生,他們馬不停蹄,終於在一處山穀發現劫匪蹤跡。一番激烈搏鬥後,成功奪回資料,但蘇禦也受了輕傷。


    另一邊,陸文和唐寅爭分奪秒,重新整理備用資料,熬了幾個通宵,眼睛布滿血絲。林婉兮四處奔走,安撫受邀文人,解釋變故,憑借真誠贏得了大多數人的理解與支持。


    論辯會當日,京城文壇、商界、政界人士齊聚一堂,熱鬧非凡。蘇禦雖帶傷登台,卻依舊慷慨陳詞,講述《墨韻千秋》創作曆程與文化價值;陸文旁征博引,解答曆史疑問;唐寅現場揮毫,以書畫詮釋書中意境。台下觀眾聽得入神,掌聲雷動。


    會後,《墨韻千秋》聲名遠揚,訂單如雪片般飛來。但眾人未被勝利衝昏頭腦,蘇禦再次召集:“此次雖獲成功,可前路漫漫,咱們要以更嚴謹態度雕琢內容,用更巧妙方式推廣傳播。雖亂世艱難,可咱們手中筆、心中智,定能讓《墨韻千秋》照亮華夏,演繹華夏文明的傳奇,傳承文化之火不熄。”言罷,他握拳舉起,似宣誓般。


    眾人起身,目光交匯,燃起鬥誌。他們深知,前路或荊棘叢生,可過往已賦予他們披荊斬棘的勇氣與智慧。收拾行囊,再度啟程,為文化傳承的使命,向著未知卻充滿希望的遠方奮勇前行,堅信終能在曆史長河中刻下屬於《墨韻千秋》的不朽篇章。


    就在眾人準備再度踏上征程時,又有一位不速之客到訪。此人自稱是朝廷禮部的官員,聽聞《墨韻千秋》影響力日盛,特來傳達朝廷旨意。原來,朝廷有意將此書列為官方推薦讀物,在全國學府推廣,以正學風,振文化。但同時,也要求眾人對書稿進行進一步審核,確保毫無差錯,符合正統規範。


    這一消息讓眾人喜憂參半。喜的是,若能得到朝廷支持,書籍傳播將如虎添翼;憂的是,朝廷審查嚴苛,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盡棄。蘇禦沉思片刻,向眾人說道:“這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既要抓住機會,讓《墨韻千秋》惠及更多學子,又要嚴謹對待審查,確保不失本色。”


    於是,眾人再次投入忙碌。一方麵,他們依據朝廷要求,重新核對古籍出處、史實細節,逐字逐句打磨書稿;另一方麵,與禮部官員頻繁溝通,了解審查標準,爭取理解與支持。


    在這個過程中,又出現了一個小插曲。一位年輕的史官對書稿中的某個曆史觀點提出質疑,認為與官方史書記錄不符。眾人不敢大意,重新查閱大量資料,發現是由於所參考古籍版本不同導致差異。他們向史官詳細解釋,並提供了原始古籍作為證據,最終化解了誤會。


    經過數月努力,書稿順利通過審查。朝廷下旨,在全國學府推廣《墨韻千秋》,並給予一定資金支持用於後續修訂與傳播。眾人欣喜若狂,多年心血終於得到官方認可,文化傳承之路愈發寬廣。


    此後,他們並未滿足於此。蘇禦提議,在各地學府設立《墨韻千秋》研讀社,鼓勵學子深入研究探討,傳承書中文化精髓;唐寅則希望舉辦巡回書畫展,以書畫形式展現書中意境,吸引更多民眾關注;林婉兮還計劃編寫配套的通俗讀物,讓文化知識更易於大眾接受。


    隨著這些計劃逐步實施,《墨韻千秋》不僅成為學界經典,更融入民間,成為亂世中人們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而眾人也在不斷奮進中,實現著文化傳承的偉大夢想,書寫著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寫書門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永恒的沙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永恒的沙粒並收藏寫書門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