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露,柔和的光線透過廢棄書院的窗欞,灑在眾人滿是倦容卻又堅毅的麵龐上。曆經無數日夜的奮戰,《墨韻千秋》的亂世篇章初稿終於完成,然而,眾人心中並無太多鬆懈之感,他們深知,這隻是邁向最終完稿的重要一步,接下來的精修工作,猶如雕琢璞玉,需字斟句酌,容不得半點馬虎。
蘇禦將眾人召集至堂屋,神色凝重地說道:“諸位,如今初稿已成,恰似大廈有了框架,但離竣工尚遠。這精修之程,關乎書稿質量,更關乎文化傳承之重任,我們務必全力以赴。”說罷,他拿起一本厚厚的書稿,輕輕翻開,紙張沙沙作響,似在訴說著創作的艱辛。
陸文率先發言:“蘇兄所言極是,我在通讀初稿時,深感部分文字雖表意清晰,但文采上仍可雕琢。比如描寫戰場的段落,若能多引用些古人經典戰詩詞,如岑參的‘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既能增添文學韻味,又可強化戰鬥氛圍,使讀者仿若身臨其境。”眾人紛紛點頭,認可其言。唐寅亦接話道:“文字潤色的同時,配圖也需調整。我觀初稿配圖,有些畫麵細節與文字描述略有出入,需重新繪製,確保圖文精準呼應。就如描繪古城攻防戰的章節,文字提及城牆上的弩箭機關,配圖卻未清晰呈現,這易讓讀者困惑。”
陳學究輕撫胡須,微微皺眉:“還有一事,書稿中引用諸多古籍資料,出處標注尚欠規範。我們治學需嚴謹,務必詳細注明版本、作者、頁碼等信息,方便後人查證溯源,這才是對學術的尊重,對文化傳承的擔當。”周崇在旁翻看著手中資料,補充道:“陳老提醒得對,我在整理資料時發現,有些同一事件的不同古籍記載存在細微差異,我們需再次甄別,選取最可靠的版本融入書稿,以免誤導讀者。”
林婉兮輕聲道:“大家所言極是,我覺得在語言風格上,也可兼顧不同受眾。既有典雅古樸供文人雅士品味,也當有通俗曉暢讓普通百姓讀懂,使《墨韻千秋》真正做到雅俗共賞,廣泛傳播文化火種。”蘇禦眼中一亮,讚道:“林姑娘心思細膩,此提議甚妙。如此,既能滿足學者研究之需,又能讓文化走進尋常百姓家。”
商議既定,眾人各司其職,再次投入緊張的精修工作。陸文整日埋首於書稿之中,逐字逐句推敲,為求一字精準,常絞盡腦汁。每遇可引用詩詞之處,他便翻閱大量詩集,反複比較篩選,力求契合情境且新穎獨到。如在描述文人雅集時,他選用“曲水流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將古代文人的風流雅致展現得淋漓盡致。
唐寅則背起畫具,穿梭於山林市井,重尋靈感,完善配圖。他仔細觀察古城牆的磚石紋理、兵器的樣式細節,力求畫麵逼真。為畫好一幅雪中行軍圖,他在冰天雪地中佇立數小時,直至手腳麻木,隻為捕捉雪花紛飛、士兵堅毅前行的神韻。畫成之後,畫麵中士兵的蓑衣積雪、呼出的白氣都清晰可見,與文字中“朔風凜冽,大雪漫天,將士們頂風冒雪,奮勇向前”完美呼應。
陳學究與周崇再次鑽進古籍堆,核對每一處資料引用。他們查閱不同版本古籍,比對文字差異,考究作者背景與成書年代,判斷資料可信度。遇到疑難之處,兩人或激烈爭論,或查閱更多資料佐證,直至得出滿意結論。如對一場曆史戰役的參戰兵力,不同古籍記載相差甚遠,他們通過研究當時的兵製、後勤供應以及周邊局勢,最終確定了較為合理的數據,並詳細標注資料來源。
林婉兮則充當橋梁,在眾人之間溝通協調,傳遞資料與建議。她還負責書稿的初步校對,檢查錯別字、語病,確保文字通順。同時,她依據受眾分類,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出文字段落,以便後續進一步優化語言風格。如將專業性較強的學術闡述用藍色筆標注,通俗易懂的故事傳說用黑色筆標注,方便陸文針對性潤色。
然而,精修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一日,陸文在潤色一段關於古代禮儀的文字時,因對某一禮儀細節的理解與陳學究產生分歧。陸文認為應依據一本較新出土的竹簡記載為準,因其未經後世過多篡改;陳學究則堅持傳統經典文獻的說法,認為其傳承有序,更具權威性。兩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爭論聲在書院回蕩。
蘇禦聽聞趕來,了解情況後,引導道:“二位莫急,我們求的是真理。不妨將兩種觀點依據、論證過程詳細列出,再請教其他學界前輩,多番求證,總能尋得正解。”眾人依計而行,通過書信向幾位隱居深山、精通古禮的大儒請教。數日後,收到回信,綜合各方見解,最終確定了更準確的表述。這場爭論,讓大家愈發明白治學嚴謹的重要性。
隨著精修工作的深入,書稿愈發精美。文字如精雕細琢的美玉,熠熠生輝;配圖似生動鮮活的曆史重現,引人入勝。但眾人還未及鬆口氣,新的危機悄然降臨。
一日深夜,眾人正在書院挑燈夜戰,突然窗外火光衝天,喊殺聲起。蘇禦心頭一緊,出門查看,隻見一夥金兵不知為何尋至此處,正在四處縱火劫掠。書院瞬間陷入危險境地,眾人的心血——書稿、資料、畫作,危在旦夕。
唐寅迅速收起重要畫作,藏於密處;陸文抱起書稿,護在懷中;陳學究與周崇手忙腳亂地搶救珍貴古籍;林婉兮則協助大家,將一些零散資料塞進包袱。蘇禦見狀,大聲喊道:“大家莫慌,從後門撤離,先保住性命與書稿要緊!”眾人在混亂中,相互扶持,向著書院後門奔去。
剛出後門,金兵便發現了他們,呐喊著追來。眾人在夜色掩護下,拚命向山林奔逃。山路崎嶇,荊棘叢生,他們衣衫被劃破,手腳被刺傷,卻不敢停歇。好在夜色深沉,金兵追了一陣,恐有埋伏,便放棄返回。
待擺脫危險,眾人癱倒在山林中,氣喘籲籲。陸文抱緊書稿,劫後餘生般慶幸道:“幸好書稿未失,不然我們的心血就白費了。”唐寅也心有餘悸:“是啊,這些畫作也是我千辛萬苦所得,若毀於一旦,實在可惜。”陳學究長歎一聲:“看來這亂世,連安心創作都難,可越是如此,我們越要保護好《墨韻千秋》,它是我們傳承文化的希望。”
蘇禦站起身,望著漆黑的山林,目光堅定:“諸位,今日之難,隻是考驗。這書稿承載著華夏文化傳承之重任,哪怕再危險,我們也要護其周全,完成它是我們對先輩、對後世的交代。”眾人深受鼓舞,紛紛起身。
在山林中簡單休整後,他們決定另尋隱蔽之處,繼續精修書稿。曆經波折,終於尋得一處隱秘山洞,眾人稍作布置,便再次鋪開書稿,拿起筆,拿起畫具,在這簡陋之地,繼續為《墨韻千秋》的最終問世努力著。他們堅信,隻要文化火種不滅,華夏之光必將穿透黑暗,照亮未來之路。
蘇禦將眾人召集至堂屋,神色凝重地說道:“諸位,如今初稿已成,恰似大廈有了框架,但離竣工尚遠。這精修之程,關乎書稿質量,更關乎文化傳承之重任,我們務必全力以赴。”說罷,他拿起一本厚厚的書稿,輕輕翻開,紙張沙沙作響,似在訴說著創作的艱辛。
陸文率先發言:“蘇兄所言極是,我在通讀初稿時,深感部分文字雖表意清晰,但文采上仍可雕琢。比如描寫戰場的段落,若能多引用些古人經典戰詩詞,如岑參的‘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既能增添文學韻味,又可強化戰鬥氛圍,使讀者仿若身臨其境。”眾人紛紛點頭,認可其言。唐寅亦接話道:“文字潤色的同時,配圖也需調整。我觀初稿配圖,有些畫麵細節與文字描述略有出入,需重新繪製,確保圖文精準呼應。就如描繪古城攻防戰的章節,文字提及城牆上的弩箭機關,配圖卻未清晰呈現,這易讓讀者困惑。”
陳學究輕撫胡須,微微皺眉:“還有一事,書稿中引用諸多古籍資料,出處標注尚欠規範。我們治學需嚴謹,務必詳細注明版本、作者、頁碼等信息,方便後人查證溯源,這才是對學術的尊重,對文化傳承的擔當。”周崇在旁翻看著手中資料,補充道:“陳老提醒得對,我在整理資料時發現,有些同一事件的不同古籍記載存在細微差異,我們需再次甄別,選取最可靠的版本融入書稿,以免誤導讀者。”
林婉兮輕聲道:“大家所言極是,我覺得在語言風格上,也可兼顧不同受眾。既有典雅古樸供文人雅士品味,也當有通俗曉暢讓普通百姓讀懂,使《墨韻千秋》真正做到雅俗共賞,廣泛傳播文化火種。”蘇禦眼中一亮,讚道:“林姑娘心思細膩,此提議甚妙。如此,既能滿足學者研究之需,又能讓文化走進尋常百姓家。”
商議既定,眾人各司其職,再次投入緊張的精修工作。陸文整日埋首於書稿之中,逐字逐句推敲,為求一字精準,常絞盡腦汁。每遇可引用詩詞之處,他便翻閱大量詩集,反複比較篩選,力求契合情境且新穎獨到。如在描述文人雅集時,他選用“曲水流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將古代文人的風流雅致展現得淋漓盡致。
唐寅則背起畫具,穿梭於山林市井,重尋靈感,完善配圖。他仔細觀察古城牆的磚石紋理、兵器的樣式細節,力求畫麵逼真。為畫好一幅雪中行軍圖,他在冰天雪地中佇立數小時,直至手腳麻木,隻為捕捉雪花紛飛、士兵堅毅前行的神韻。畫成之後,畫麵中士兵的蓑衣積雪、呼出的白氣都清晰可見,與文字中“朔風凜冽,大雪漫天,將士們頂風冒雪,奮勇向前”完美呼應。
陳學究與周崇再次鑽進古籍堆,核對每一處資料引用。他們查閱不同版本古籍,比對文字差異,考究作者背景與成書年代,判斷資料可信度。遇到疑難之處,兩人或激烈爭論,或查閱更多資料佐證,直至得出滿意結論。如對一場曆史戰役的參戰兵力,不同古籍記載相差甚遠,他們通過研究當時的兵製、後勤供應以及周邊局勢,最終確定了較為合理的數據,並詳細標注資料來源。
林婉兮則充當橋梁,在眾人之間溝通協調,傳遞資料與建議。她還負責書稿的初步校對,檢查錯別字、語病,確保文字通順。同時,她依據受眾分類,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出文字段落,以便後續進一步優化語言風格。如將專業性較強的學術闡述用藍色筆標注,通俗易懂的故事傳說用黑色筆標注,方便陸文針對性潤色。
然而,精修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一日,陸文在潤色一段關於古代禮儀的文字時,因對某一禮儀細節的理解與陳學究產生分歧。陸文認為應依據一本較新出土的竹簡記載為準,因其未經後世過多篡改;陳學究則堅持傳統經典文獻的說法,認為其傳承有序,更具權威性。兩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爭論聲在書院回蕩。
蘇禦聽聞趕來,了解情況後,引導道:“二位莫急,我們求的是真理。不妨將兩種觀點依據、論證過程詳細列出,再請教其他學界前輩,多番求證,總能尋得正解。”眾人依計而行,通過書信向幾位隱居深山、精通古禮的大儒請教。數日後,收到回信,綜合各方見解,最終確定了更準確的表述。這場爭論,讓大家愈發明白治學嚴謹的重要性。
隨著精修工作的深入,書稿愈發精美。文字如精雕細琢的美玉,熠熠生輝;配圖似生動鮮活的曆史重現,引人入勝。但眾人還未及鬆口氣,新的危機悄然降臨。
一日深夜,眾人正在書院挑燈夜戰,突然窗外火光衝天,喊殺聲起。蘇禦心頭一緊,出門查看,隻見一夥金兵不知為何尋至此處,正在四處縱火劫掠。書院瞬間陷入危險境地,眾人的心血——書稿、資料、畫作,危在旦夕。
唐寅迅速收起重要畫作,藏於密處;陸文抱起書稿,護在懷中;陳學究與周崇手忙腳亂地搶救珍貴古籍;林婉兮則協助大家,將一些零散資料塞進包袱。蘇禦見狀,大聲喊道:“大家莫慌,從後門撤離,先保住性命與書稿要緊!”眾人在混亂中,相互扶持,向著書院後門奔去。
剛出後門,金兵便發現了他們,呐喊著追來。眾人在夜色掩護下,拚命向山林奔逃。山路崎嶇,荊棘叢生,他們衣衫被劃破,手腳被刺傷,卻不敢停歇。好在夜色深沉,金兵追了一陣,恐有埋伏,便放棄返回。
待擺脫危險,眾人癱倒在山林中,氣喘籲籲。陸文抱緊書稿,劫後餘生般慶幸道:“幸好書稿未失,不然我們的心血就白費了。”唐寅也心有餘悸:“是啊,這些畫作也是我千辛萬苦所得,若毀於一旦,實在可惜。”陳學究長歎一聲:“看來這亂世,連安心創作都難,可越是如此,我們越要保護好《墨韻千秋》,它是我們傳承文化的希望。”
蘇禦站起身,望著漆黑的山林,目光堅定:“諸位,今日之難,隻是考驗。這書稿承載著華夏文化傳承之重任,哪怕再危險,我們也要護其周全,完成它是我們對先輩、對後世的交代。”眾人深受鼓舞,紛紛起身。
在山林中簡單休整後,他們決定另尋隱蔽之處,繼續精修書稿。曆經波折,終於尋得一處隱秘山洞,眾人稍作布置,便再次鋪開書稿,拿起筆,拿起畫具,在這簡陋之地,繼續為《墨韻千秋》的最終問世努力著。他們堅信,隻要文化火種不滅,華夏之光必將穿透黑暗,照亮未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