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露,微光透過閣樓的縫隙,悄然灑在蘇禦和林婉兮的身上,為他們驅散了些許寒意。經過一夜短暫歇息,兩人的眼眸中卻不見絲毫疲憊,反而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之光。


    蘇禦整了整衣衫,起身而立,身姿挺拔如鬆,麵向林婉兮,神色莊重而堅定。他雙手抱拳,微微躬身,行了一禮後朗聲道:“林姑娘,承蒙你昨夜不棄,願與我共議這《墨韻千秋》的創作大業。如今,我想與姑娘細細說一說我心中對於此書的宏願。”


    林婉兮亦起身,蓮步輕移,襝衽還禮,柔聲道:“公子客氣了,婉兮既已應允,自當全心助力,願聞其詳。”她目光盈盈,專注地凝視著蘇禦,眼神中滿是信任與期待。


    蘇禦負手踱步,緩緩開口:“我欲以筆為劍,在這亂世之中,為華夏文化開辟一方天地。這《墨韻千秋》,須得從浩瀚曆史長河中舀取精華,從先秦的諸子百家爭鳴開篇,那時百家思想碰撞,火花四濺,如璀璨星辰照亮華夏文明的蒼穹,為後世的發展鋪就基石。孔孟之道,仁義禮智信,成為後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準則;老莊哲學,無為而治、逍遙自在,為世人開辟心靈的歸處。這些思想的交鋒融合,締造了華夏民族最初的精神內核。”


    “再到秦漢的大一統格局下,文治武功皆有斐然成就。秦始皇統一文字、度量衡,車同軌,奠定了華夏融合發展的根基;漢武帝北擊匈奴,揚大漢雄風,讓‘漢’之名威震四方。長城橫亙、絲路綿延,那是帝國的脊梁與對外交流的紐帶,盡顯大國風範。文學上,漢賦華麗鋪陳,司馬相如一篇《子虛賦》名動天下,展現出盛世的恢宏氣度。”


    “緊接著,魏晉風度、唐詩宋詞更是文化巔峰。魏晉時期,戰亂頻仍,可文人風骨盡顯,嵇康臨刑奏《廣陵散》,阮籍窮途而哭,他們以放誕不羈的言行對抗亂世的荒誕,在玄學清談中探尋人生真諦。唐詩則是大唐盛世最嘹亮的號角,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豪情萬丈;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憂國憂民。宋詞或婉約,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訴盡離情別緒;或豪放,辛棄疾‘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滿腔報國之誌。文人墨客以詩詞抒懷、借丹青寫意,其風流韻味傳頌千古。”


    言至此處,蘇禦微微一頓,目光炯炯望向林婉兮,似要將內心的火焰傳遞給她:“姑娘,咱們書中不僅要詳述這些輝煌過往,更要結合當下這亂世之景。金兵肆虐,百姓流離失所,可在苦難之中,人性的光輝從未泯滅。我曾親眼見到,在金兵的一次劫掠後,一位老書生不顧自身安危,從廢墟中搶救出幾卷古籍,他說這是祖宗的心血,不能丟;還有些村民,自家糧食所剩無幾,卻還分出些許給更饑餓的路人,他們堅守氣節,互幫互助,這些真實的故事,恰是文化傳承最鮮活的注腳。”


    林婉兮聽得入神,不禁輕輕點頭,手中下意識地撫著畫譜,思緒隨著蘇禦的話語飄遠。她輕聲應道:“公子所言,猶如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長卷在婉兮眼前徐徐展開。這書中若融入當下百姓的堅韌身影,恰似為古韻添了新彩,更能觸動人心。正如我此前遊曆所見,在偏遠山村,雖生活艱苦,村民們依舊口口相傳古老的傳說,守護著先輩留下的技藝,這便是文化紮根民間的力量。有個小村落,傳承著古老的造紙術,從砍竹、製漿到晾曬,工序繁複,年輕人本可外出謀求生計,但他們為了不讓手藝失傳,甘願守著清貧,日複一日地勞作。”


    蘇禦眼中一亮,麵露欣喜之色:“姑娘此番見解,正與我不謀而合!再者,這書在形式上也需精心雕琢。文字間穿插姑娘的丹青妙筆,以畫釋文,以文解畫,讓讀者仿若身臨其境,感受墨韻流淌之美。就如描繪一場古代盛宴,姑娘的畫展現出宴席上的珍饈美饌、賓客的歡聲笑語,我的文字則描述盛宴背後的文化禮儀、曆史典故,兩者相輔相成。同時,引用經典詩詞,為章節起承轉合潤色添彩,使其讀來朗朗上口,韻味無窮。”


    林婉兮翻開畫譜,指著其中幾幅描繪市井百態的畫作,說道:“公子請看,像這一幅描繪集市喧鬧、商販吆喝的畫麵,若配上東坡居士‘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的詞句,既有生活氣息,又添文學意趣,相得益彰。再看這一幅展現鄉村私塾孩童讀書的場景,用朱熹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渠源頭活水來’,便能體現出對知識的追求與傳承。”


    蘇禦凝視畫譜,頻頻點頭,讚道:“姑娘巧思,果然妙極!如此一來,這《墨韻千秋》便不隻是簡單的文字堆砌,而是一部集曆史、文學、藝術於一體的傳世佳作,能讓後世知曉,即便身處黑暗,我華夏文化之光亦從未黯淡。”


    林婉兮微微仰頭,望向閣樓頂端,目光中滿是向往:“待此書成,定能如明燈,照亮後人前行之路,激勵他們傳承先輩風骨,守護華夏文明。公子,咱們可要快些行動起來。”


    蘇禦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堅毅:“姑娘所言極是,不過當下還有諸多難題亟待解決。資料收集便是其一,我家中雖曾有不少古籍,但戰亂中散失大半,僅憑記憶怕是不夠。還需四處尋覓,走訪藏書之家,或是從古跡殘垣中探尋蛛絲馬跡。”


    林婉兮皺眉思索片刻,道:“我倒想起,吳興城外有幾座古寺,傳聞寺中藏經閣藏有諸多古籍善本,雖曆經戰亂,或許仍有留存。咱們不妨去碰碰運氣,說不定能有所斬獲。”


    蘇禦麵露喜色:“姑娘此計甚好!再者,這創作分工也需明確。我對曆史典故較為熟悉,可負責撰寫大綱,梳理章節脈絡;姑娘丹青精妙,畫作配圖之事非你莫屬;文字潤色、詩詞甄選方麵,你我還需通力合作,反複推敲,務必使每一字每一句都臻於完美。”


    林婉兮輕輕點頭:“如此安排,甚是妥當。隻是這創作之地,也不能長久居於這閣樓。此處雖隱蔽,卻不利於靜心創作,且物資匱乏。我聽聞城西有處廢棄書院,環境清幽,昔日也是文人墨客雲集之所,若能修繕一番,用作咱們的創作之所,想必不錯。”


    蘇禦眼睛一亮:“姑娘思慮周全,這書院既能勾起文人情懷,又便於咱們交流研討。事不宜遲,咱們這就出發去探一探。”


    說罷,兩人收拾行囊,帶著對《墨韻千秋》滿滿的期許,小心翼翼地離開閣樓,踏入這依舊彌漫著硝煙的吳興城。一路上,殘垣斷壁、滿目瘡痍,百姓們衣衫襤褸、神色悲戚,但蘇禦和林婉兮心中卻有著別樣的篤定,他們堅信,自己手中的筆,能在這亂世中勾勒出希望之光,為華夏文化的傳承築起一道堅實的防線。


    行至城西,那廢棄書院映入眼簾。大門半掩,朱漆剝落,門環鏽蝕,院內荒草叢生,屋舍多有破損。但透過破敗,仍能看出昔日的雅致格局,回廊曲折,庭中有一方枯井,想必往昔也是清泉潺潺。


    蘇禦率先踏入,環顧四周,感慨道:“雖破敗至此,卻難掩書香底蘊。隻需稍加修繕,定能恢複幾分往日風采。”


    林婉兮跟在其後,輕輕拂去廊柱上的灰塵,應道:“是啊,咱們可招募些附近的百姓幫忙,他們若知曉咱們寫書之意,想必也會樂意助力。”


    兩人在書院內四處查看,規劃著修繕方案與創作區域。正忙碌間,忽然聽聞一陣嘈雜聲,似有馬蹄聲由遠及近。蘇禦神色一凜,低聲道:“怕是金兵又來劫掠,姑娘小心!”


    說罷,他拉著林婉兮躲入一間偏房,透過門縫向外窺視。隻見一隊金兵耀武揚威地在街上橫衝直撞,百姓們驚恐奔逃,哭喊聲不絕於耳。蘇禦握緊雙拳,眼中滿是怒火,卻又深知此刻不能衝動行事。


    待金兵遠去,林婉兮心有餘悸地拍了拍胸口:“這亂世,百姓受苦,咱們定要加快寫書進度,讓後人銘記這慘痛教訓。”


    蘇禦點頭,沉聲道:“姑娘放心,今日所見,隻會讓我等信念更加堅定。這《墨韻千秋》承載的不隻是文化,更是對這亂世的控訴與對未來的期盼。”


    隨後,兩人悄然離開書院,回到閣樓。一路上,他們默默無言,心中卻都在思索著如何更好地完善這部著作,讓它早日問世,在黑暗的時代中熠熠生輝。


    回到閣樓,蘇禦鋪開一張舊紙,拿起毛筆,蘸墨寫下《墨韻千秋》的開篇大綱,林婉兮則在一旁,就著微弱的光線,仔細端詳畫譜,挑選著可用的配圖素材。盡管外界依舊戰火紛飛、動蕩不安,但在這一方小小的天地裏,兩顆心緊緊相依,為著文化傳承的使命奮勇前行,開啟了這場充滿艱辛卻又無比偉大的創作之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寫書門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永恒的沙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永恒的沙粒並收藏寫書門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