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龍興煤業
魂穿古代,特種兵太子逆襲 作者:關中九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賢靜靜地坐在龍椅之上,宮殿內燭火搖曳,光影在牆壁上肆意舞動,宛如他此刻紛繁複雜的思緒。他的眼神深邃而悠遠,思緒如脫韁之馬,不受控製地穿越了前世今生。
在前世的記憶長河中,李賢清楚地記得,如今大乾國的河東道,那片廣袤的土地之下,猶如一座沉睡的巨大寶庫,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煤礦資源。每當他回憶起這個信息,仿佛能看到那深埋於地底的黑色寶藏,正散發著神秘而誘人的光芒。這片土地,就像一位沉默的巨人,靜靜地等待著被喚醒,等待著為這個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回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巴州流放歲月。那時的他,猶如一隻折翼的雄鷹,從雲端跌落穀底,身份的巨大落差讓他飽嚐人間冷暖。巴州之地,群山環繞,地勢崎嶇,交通極為不便,民生凋敝。四周皆是連綿的山脈與荒蕪的田野,土匪時常出沒,百姓苦不堪言。
在光霧山,李賢手下王大龍、王二龍刺探金礦的時候,巧遇王元寶遭遇光霧山土匪打劫。當他們趕到時,隻見商隊正被一群凶神惡煞的土匪圍攻,貨物散落一地,商人們驚恐萬分,哭喊聲、叫罵聲交織在一起。
李賢和王大龍毫不畏懼,他迅速觀察地形,指揮隨從從側翼突襲土匪。土匪們沒想到會有人突然殺出,一時陣腳大亂。李賢趁勢與隨從們勇猛拚殺,經過一番激烈搏鬥,終於擊退了土匪。商隊眾人死裏逃生,對李賢等人感激涕零。
在這支商隊中,王元寶本就是商隊的核心人物。他出身於商隊世家,自小就跟隨長輩們行走在各地商路之上,對商隊的運營管理有著深入骨髓的了解。他身材並不高大,卻有著一雙明亮而堅毅的眼睛,仿佛能看穿生活的重重迷霧。多年的商隊生涯,讓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無論是應對複雜的商路狀況,還是處理各種商業糾紛,他都遊刃有餘。
王元寶被李賢在危難時刻的果敢與英勇深深折服,同時,他也從李賢身上感受到一股雖處困境卻不失高貴的氣質。李賢與王元寶一番交談後,發現彼此誌趣相投,對未來皆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王元寶欽佩李賢的智慧與膽略,李賢欣賞王元寶在商業上的敏銳眼光。自那以後,他們便常常聚在一起,共同探討應對生活困境的方法,分享彼此心中的夢想。在那艱苦的歲月裏,他們相互扶持,一同成長,漸漸地,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在巴州的日子裏,為了改善當地百姓的生活,李賢和王元寶曾一同研究並成功製作出蜂窩煤。他們嚐試了各種材料配比和製作工藝,最終找到了一種合適的方法,使得蜂窩煤能夠高效燃燒,且節省燃料。這種蜂窩煤在巴州百姓中得到了廣泛使用,極大地改善了他們的取暖和烹飪條件。
時光流轉,命運的齒輪悄然轉動。隨著大乾國局勢的變化,李賢憑借著自身的智慧與機遇,一步步重回權力的巔峰,登上了那至高無上的龍椅。而王元寶,憑借著在困境中積累的經商才能,以及與李賢相處時所培養出的敏銳眼光和果斷決策力,在商場上縱橫捭闔,財富與日俱增。他不斷拓展商業版圖,不僅在巴州站穩腳跟,還將生意做到了全國各地。
王元寶對各類商業活動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深入的研究,在聽聞一些礦區的運作模式後,他憑借自己卓越的商業頭腦,對開采煤礦的各個環節進行了深入研究。他了解到煤礦開采從前期勘探、開采技術、人員管理,到後期的運輸與銷售,每一個環節都暗藏商機與挑戰。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他積累了豐富的煤礦開采及相關商業運作經驗。最終,憑借著卓越的經濟管理才能,他位居戶部尚書之位,成為了大乾國朝堂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如今的王元寶,站在朝堂之上,已然是一副成熟穩重的大臣模樣。他身著華麗的朝服,頭戴烏紗帽,舉手投足間盡顯威嚴與自信。他手下之人,皆是在多年的商海沉浮中精心挑選和培養出來的精英。無論是在複雜多變的經商之道上,還是在充滿挑戰的開礦之術上,他們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堪稱業界翹楚。
李賢端坐在龍椅之上,目光透過重重宮殿,仿佛看到了河東道那片蘊含著無盡寶藏的土地。他深知,若能將河東道的煤礦充分開發,那對於大乾國而言,無疑是一場命運的轉機。煤炭,不僅能為百姓的生活帶來溫暖與便利,更能成為推動國家工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極大地增強大乾國的國力,實現至關重要的“煤炭自由”,讓大乾國在諸國之中占據更為有利的地位。而且,河東道的煤炭資源不僅儲量豐富,其質量更是遠勝於巴州,這對於蜂窩煤的製作來說,無疑是得天獨厚的優勢。
想到此處,李賢眼神瞬間堅定起來,心中已然有了決斷。他猛地站起身來,袍袖一揮,高聲傳令:“宣戶部尚書王元寶即刻進宮!”聲音在空曠的宮殿內回蕩,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王元寶此時正在戶部衙門處理公務,聽聞聖旨,心中一凜,不敢有絲毫耽擱。他急忙放下手中事務,整理好衣冠,一路疾行向皇宮趕去。沿途的官員們見他神色匆匆,都不禁猜測發生了何事。
不多時,王元寶來到了宮殿之外。他稍稍平複了一下急促的呼吸,整了整朝服,然後穩步踏入殿內。進入殿中,他一眼便看到了端坐在龍椅之上的李賢。隻見李賢神色凝重,目光中透著一股堅毅與期待。王元寶不敢有絲毫懈怠,趕忙跪地參拜,口中高呼:“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不知陛下宣臣進宮,所為何事?”
李賢看著跪地的王元寶,神色鄭重地說道:“王愛卿,朕命你即刻著手開發河東道的煤礦。朕深知,此事困難重重,但這關乎我大乾國的興衰榮辱,關乎我大乾國能否實現煤炭自由,在諸國之中嶄露頭角。朕相信,憑借你和你手下人的能力,定能完成此重任。”
王元寶心中一震,他深知開發煤礦絕非易事,盡管自己對此有一定經驗,但此次任務關乎國家命運,責任重大。不過,看到李賢那充滿信任與期待的眼神,心中湧起一股豪情壯誌。還未等他回應,李賢又接著說道:“另外,你將之前在巴州製作蜂窩煤的技術帶到河東道,那裏的煤炭資源和質量都更優,定能製作出更好的蜂窩煤,盡快讓這蜂窩煤在我大乾國推廣開來。”
王元寶微微皺眉,思索著河東道的情況,雖對那裏的資源有信心,但仍覺任務艱巨。不過,他深知陛下的信任不可辜負。他重重地磕了一個頭,神情肅穆,高聲應道:“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哪怕前方荊棘滿途,臣也萬死不辭,必將全力以赴,早日實現大乾國的煤炭自由,讓蜂窩煤造福百姓!”
李賢微微點頭,臉上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王愛卿平身。朕會調派工部與兵部協助你,所需的人力、物力,隻要是合理的,朕定會全力支持。此事刻不容緩,你回去後即刻著手準備。”
王元寶謝恩起身,退了出去。一出宮殿,他便感覺到肩頭的擔子無比沉重。但他心中明白,這不僅是陛下對他的信任,更是他為大乾國效力、為百姓謀福祉的絕佳機會。他深吸一口氣,大步流星地向宮外走去,腦海中已然開始思索著開發煤礦的第一步計劃。
回到家中,王元寶立刻召集了自己的心腹下屬,將陛下的旨意詳細告知眾人。眾人聽聞後,皆是神色凝重。其中一位年長的幕僚皺著眉頭說道:“大人,開發煤礦雖您有經驗,但河東道地域廣闊,首先得確定煤礦的具體位置,這需要專業的勘探人員。而且開采所需的工具、人力,以及後續的運輸、銷售等環節,都需要精心規劃。雖有巴州製作蜂窩煤的技術,但河東道情況不同,仍需調整,不知從何下手啊。”
王元寶沉思片刻,說道:“陛下既已將此重任交於我等,便是對我們的信任。煤礦勘探一事,可從各地招募有經驗的勘探師,許以重金。開采工具方麵,聯係工部,讓他們盡快打造出合用的器具,我也會提供些以往經驗供他們參考。人力嘛,可從附近州縣招募,給予優厚的報酬。至於蜂窩煤,我們有巴州的技術基礎,先派人將技術資料整理好,再結合河東道的實際情況,召集府中的能工巧匠和熟悉當地材料的工匠,一同研究調整。”
眾人聽了王元寶的安排,紛紛點頭稱是,各自領命而去。
與此同時,王元寶進宮的消息也在朝堂上不脛而走。一些大臣對此事議論紛紛,有的表示支持,認為開發煤礦確實能增強國力;但也有一些大臣心存疑慮,擔心這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存在諸多風險。
禮部尚書張大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朝堂上向李賢進諫道:“陛下,開發煤礦一事,雖看似前景廣闊,但其中變數太多。且不說前期投入巨大,若開采過程中出現意外,引發民怨,恐影響我大乾國的穩定啊。”
李賢看著張大人,緩緩說道:“張愛卿,朕明白你的擔憂。但大乾國若想發展壯大,就不能畏縮不前。煤炭對於我大乾國的未來至關重要,朕相信王愛卿定能妥善處理此事。朕已做好周全的準備,若有意外,朕自會應對。”
張大人見陛下心意已決,也不好再勸,隻得退下。
另一邊,王元寶的下屬們迅速行動起來。招募勘探師的告示一經貼出,便吸引了眾多人前來。其中有一位名叫趙三的中年男子,自稱在礦山勘探方麵有著豐富的經驗。王元寶親自接見了他,經過一番詳細的詢問,憑借自己對勘探領域的了解,王元寶覺得此人確實有幾分本事,便將勘探河東道煤礦的重任交給了他。
趙三領命後,帶著一隊人馬,深入河東道的深山之中。他們風餐露宿,憑借著專業的知識和經驗,四處尋找煤礦的蹤跡。經過數日的艱苦勘探,終於在一處山穀中發現了煤礦的跡象。趙三興奮不已,立刻派人快馬加鞭回府向王元寶報告。
王元寶得知消息後,大喜過望。他一邊派人將消息告知陛下,一邊憑借自己對煤礦開采的經驗,迅速著手準備開采事宜。他與工部的官員們緊密合作,根據煤礦的實際情況,設計並打造了一批適合開采的工具。同時,招募來的數千名工人也陸續抵達河東道。
在開采現場,王元寶憑借自己豐富的經驗親自指揮。工人們在他的安排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各項工作。然而,困難也接踵而至。由於煤礦地處深山,交通不便,開采出來的煤炭無法及時運輸出去。王元寶又立刻下令,組織人手拓寬山路,同時根據以往運輸經驗,打造了一批特製的運輸車輛。
在準備蜂窩煤製作時,王元寶先安排人將巴州製作蜂窩煤的技術資料詳細整理出來,包括材料配比、攪拌工藝、成型方法以及晾曬燒製的要點等。然後,他召集了府中的能工巧匠以及從河東道當地請來的熟悉本地材料特性的工匠。大家圍坐在一起,共同探討如何根據河東道煤炭和其他材料的特點,對原有技術進行調整。
他們首先對煤炭的特性進行了詳細分析,發現河東道的煤炭發熱量更高,但黏性略有不同。於是,在黃土和水的配比上,工匠們開始了反複試驗。經過多次嚐試,他們發現適當增加黃土的比例,並調整攪拌的時間和力度,可以使蜂窩煤的成型效果更好。
在成型環節,他們根據之前的經驗和現有工具,設計了一種更加高效的模具,能夠快速製作出形狀規整的蜂窩煤。而在晾曬和燒製過程中,考慮到河東道氣候與巴州的差異,他們調整了晾曬時間和燒製溫度,確保蜂窩煤能夠充分幹燥且質地堅硬。
經過多次調整和改進,終於製作出了比在巴州時質量更優的蜂窩煤。王元寶看著眼前烏黑發亮、形狀規整且質地堅實的蜂窩煤,心中的一塊大石頭終於落了地。他立刻憑借自己在商業推廣方麵的經驗,安排人手進行大規模生產,並在河東道的百姓中推廣。
百姓們試用後,紛紛稱讚蜂窩煤的好處。消息傳回京城,李賢也十分高興,對王元寶的辦事能力更加讚賞。
隨著煤礦的持續開采和蜂窩煤的廣泛推廣,大乾國的煤炭供應逐漸充足。不僅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許多依靠燃料的行業也蓬勃發展起來。大乾國的國力日益增強,在諸國中的地位也逐漸提高。
而王元寶,因為此次出色的表現,成為了大乾國的功臣,他的名字也被載入史冊,成為了激勵後人勇於開拓、為國家奉獻的榜樣。
在前世的記憶長河中,李賢清楚地記得,如今大乾國的河東道,那片廣袤的土地之下,猶如一座沉睡的巨大寶庫,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煤礦資源。每當他回憶起這個信息,仿佛能看到那深埋於地底的黑色寶藏,正散發著神秘而誘人的光芒。這片土地,就像一位沉默的巨人,靜靜地等待著被喚醒,等待著為這個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回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巴州流放歲月。那時的他,猶如一隻折翼的雄鷹,從雲端跌落穀底,身份的巨大落差讓他飽嚐人間冷暖。巴州之地,群山環繞,地勢崎嶇,交通極為不便,民生凋敝。四周皆是連綿的山脈與荒蕪的田野,土匪時常出沒,百姓苦不堪言。
在光霧山,李賢手下王大龍、王二龍刺探金礦的時候,巧遇王元寶遭遇光霧山土匪打劫。當他們趕到時,隻見商隊正被一群凶神惡煞的土匪圍攻,貨物散落一地,商人們驚恐萬分,哭喊聲、叫罵聲交織在一起。
李賢和王大龍毫不畏懼,他迅速觀察地形,指揮隨從從側翼突襲土匪。土匪們沒想到會有人突然殺出,一時陣腳大亂。李賢趁勢與隨從們勇猛拚殺,經過一番激烈搏鬥,終於擊退了土匪。商隊眾人死裏逃生,對李賢等人感激涕零。
在這支商隊中,王元寶本就是商隊的核心人物。他出身於商隊世家,自小就跟隨長輩們行走在各地商路之上,對商隊的運營管理有著深入骨髓的了解。他身材並不高大,卻有著一雙明亮而堅毅的眼睛,仿佛能看穿生活的重重迷霧。多年的商隊生涯,讓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無論是應對複雜的商路狀況,還是處理各種商業糾紛,他都遊刃有餘。
王元寶被李賢在危難時刻的果敢與英勇深深折服,同時,他也從李賢身上感受到一股雖處困境卻不失高貴的氣質。李賢與王元寶一番交談後,發現彼此誌趣相投,對未來皆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王元寶欽佩李賢的智慧與膽略,李賢欣賞王元寶在商業上的敏銳眼光。自那以後,他們便常常聚在一起,共同探討應對生活困境的方法,分享彼此心中的夢想。在那艱苦的歲月裏,他們相互扶持,一同成長,漸漸地,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在巴州的日子裏,為了改善當地百姓的生活,李賢和王元寶曾一同研究並成功製作出蜂窩煤。他們嚐試了各種材料配比和製作工藝,最終找到了一種合適的方法,使得蜂窩煤能夠高效燃燒,且節省燃料。這種蜂窩煤在巴州百姓中得到了廣泛使用,極大地改善了他們的取暖和烹飪條件。
時光流轉,命運的齒輪悄然轉動。隨著大乾國局勢的變化,李賢憑借著自身的智慧與機遇,一步步重回權力的巔峰,登上了那至高無上的龍椅。而王元寶,憑借著在困境中積累的經商才能,以及與李賢相處時所培養出的敏銳眼光和果斷決策力,在商場上縱橫捭闔,財富與日俱增。他不斷拓展商業版圖,不僅在巴州站穩腳跟,還將生意做到了全國各地。
王元寶對各類商業活動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深入的研究,在聽聞一些礦區的運作模式後,他憑借自己卓越的商業頭腦,對開采煤礦的各個環節進行了深入研究。他了解到煤礦開采從前期勘探、開采技術、人員管理,到後期的運輸與銷售,每一個環節都暗藏商機與挑戰。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他積累了豐富的煤礦開采及相關商業運作經驗。最終,憑借著卓越的經濟管理才能,他位居戶部尚書之位,成為了大乾國朝堂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如今的王元寶,站在朝堂之上,已然是一副成熟穩重的大臣模樣。他身著華麗的朝服,頭戴烏紗帽,舉手投足間盡顯威嚴與自信。他手下之人,皆是在多年的商海沉浮中精心挑選和培養出來的精英。無論是在複雜多變的經商之道上,還是在充滿挑戰的開礦之術上,他們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堪稱業界翹楚。
李賢端坐在龍椅之上,目光透過重重宮殿,仿佛看到了河東道那片蘊含著無盡寶藏的土地。他深知,若能將河東道的煤礦充分開發,那對於大乾國而言,無疑是一場命運的轉機。煤炭,不僅能為百姓的生活帶來溫暖與便利,更能成為推動國家工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極大地增強大乾國的國力,實現至關重要的“煤炭自由”,讓大乾國在諸國之中占據更為有利的地位。而且,河東道的煤炭資源不僅儲量豐富,其質量更是遠勝於巴州,這對於蜂窩煤的製作來說,無疑是得天獨厚的優勢。
想到此處,李賢眼神瞬間堅定起來,心中已然有了決斷。他猛地站起身來,袍袖一揮,高聲傳令:“宣戶部尚書王元寶即刻進宮!”聲音在空曠的宮殿內回蕩,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王元寶此時正在戶部衙門處理公務,聽聞聖旨,心中一凜,不敢有絲毫耽擱。他急忙放下手中事務,整理好衣冠,一路疾行向皇宮趕去。沿途的官員們見他神色匆匆,都不禁猜測發生了何事。
不多時,王元寶來到了宮殿之外。他稍稍平複了一下急促的呼吸,整了整朝服,然後穩步踏入殿內。進入殿中,他一眼便看到了端坐在龍椅之上的李賢。隻見李賢神色凝重,目光中透著一股堅毅與期待。王元寶不敢有絲毫懈怠,趕忙跪地參拜,口中高呼:“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不知陛下宣臣進宮,所為何事?”
李賢看著跪地的王元寶,神色鄭重地說道:“王愛卿,朕命你即刻著手開發河東道的煤礦。朕深知,此事困難重重,但這關乎我大乾國的興衰榮辱,關乎我大乾國能否實現煤炭自由,在諸國之中嶄露頭角。朕相信,憑借你和你手下人的能力,定能完成此重任。”
王元寶心中一震,他深知開發煤礦絕非易事,盡管自己對此有一定經驗,但此次任務關乎國家命運,責任重大。不過,看到李賢那充滿信任與期待的眼神,心中湧起一股豪情壯誌。還未等他回應,李賢又接著說道:“另外,你將之前在巴州製作蜂窩煤的技術帶到河東道,那裏的煤炭資源和質量都更優,定能製作出更好的蜂窩煤,盡快讓這蜂窩煤在我大乾國推廣開來。”
王元寶微微皺眉,思索著河東道的情況,雖對那裏的資源有信心,但仍覺任務艱巨。不過,他深知陛下的信任不可辜負。他重重地磕了一個頭,神情肅穆,高聲應道:“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哪怕前方荊棘滿途,臣也萬死不辭,必將全力以赴,早日實現大乾國的煤炭自由,讓蜂窩煤造福百姓!”
李賢微微點頭,臉上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王愛卿平身。朕會調派工部與兵部協助你,所需的人力、物力,隻要是合理的,朕定會全力支持。此事刻不容緩,你回去後即刻著手準備。”
王元寶謝恩起身,退了出去。一出宮殿,他便感覺到肩頭的擔子無比沉重。但他心中明白,這不僅是陛下對他的信任,更是他為大乾國效力、為百姓謀福祉的絕佳機會。他深吸一口氣,大步流星地向宮外走去,腦海中已然開始思索著開發煤礦的第一步計劃。
回到家中,王元寶立刻召集了自己的心腹下屬,將陛下的旨意詳細告知眾人。眾人聽聞後,皆是神色凝重。其中一位年長的幕僚皺著眉頭說道:“大人,開發煤礦雖您有經驗,但河東道地域廣闊,首先得確定煤礦的具體位置,這需要專業的勘探人員。而且開采所需的工具、人力,以及後續的運輸、銷售等環節,都需要精心規劃。雖有巴州製作蜂窩煤的技術,但河東道情況不同,仍需調整,不知從何下手啊。”
王元寶沉思片刻,說道:“陛下既已將此重任交於我等,便是對我們的信任。煤礦勘探一事,可從各地招募有經驗的勘探師,許以重金。開采工具方麵,聯係工部,讓他們盡快打造出合用的器具,我也會提供些以往經驗供他們參考。人力嘛,可從附近州縣招募,給予優厚的報酬。至於蜂窩煤,我們有巴州的技術基礎,先派人將技術資料整理好,再結合河東道的實際情況,召集府中的能工巧匠和熟悉當地材料的工匠,一同研究調整。”
眾人聽了王元寶的安排,紛紛點頭稱是,各自領命而去。
與此同時,王元寶進宮的消息也在朝堂上不脛而走。一些大臣對此事議論紛紛,有的表示支持,認為開發煤礦確實能增強國力;但也有一些大臣心存疑慮,擔心這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存在諸多風險。
禮部尚書張大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朝堂上向李賢進諫道:“陛下,開發煤礦一事,雖看似前景廣闊,但其中變數太多。且不說前期投入巨大,若開采過程中出現意外,引發民怨,恐影響我大乾國的穩定啊。”
李賢看著張大人,緩緩說道:“張愛卿,朕明白你的擔憂。但大乾國若想發展壯大,就不能畏縮不前。煤炭對於我大乾國的未來至關重要,朕相信王愛卿定能妥善處理此事。朕已做好周全的準備,若有意外,朕自會應對。”
張大人見陛下心意已決,也不好再勸,隻得退下。
另一邊,王元寶的下屬們迅速行動起來。招募勘探師的告示一經貼出,便吸引了眾多人前來。其中有一位名叫趙三的中年男子,自稱在礦山勘探方麵有著豐富的經驗。王元寶親自接見了他,經過一番詳細的詢問,憑借自己對勘探領域的了解,王元寶覺得此人確實有幾分本事,便將勘探河東道煤礦的重任交給了他。
趙三領命後,帶著一隊人馬,深入河東道的深山之中。他們風餐露宿,憑借著專業的知識和經驗,四處尋找煤礦的蹤跡。經過數日的艱苦勘探,終於在一處山穀中發現了煤礦的跡象。趙三興奮不已,立刻派人快馬加鞭回府向王元寶報告。
王元寶得知消息後,大喜過望。他一邊派人將消息告知陛下,一邊憑借自己對煤礦開采的經驗,迅速著手準備開采事宜。他與工部的官員們緊密合作,根據煤礦的實際情況,設計並打造了一批適合開采的工具。同時,招募來的數千名工人也陸續抵達河東道。
在開采現場,王元寶憑借自己豐富的經驗親自指揮。工人們在他的安排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各項工作。然而,困難也接踵而至。由於煤礦地處深山,交通不便,開采出來的煤炭無法及時運輸出去。王元寶又立刻下令,組織人手拓寬山路,同時根據以往運輸經驗,打造了一批特製的運輸車輛。
在準備蜂窩煤製作時,王元寶先安排人將巴州製作蜂窩煤的技術資料詳細整理出來,包括材料配比、攪拌工藝、成型方法以及晾曬燒製的要點等。然後,他召集了府中的能工巧匠以及從河東道當地請來的熟悉本地材料特性的工匠。大家圍坐在一起,共同探討如何根據河東道煤炭和其他材料的特點,對原有技術進行調整。
他們首先對煤炭的特性進行了詳細分析,發現河東道的煤炭發熱量更高,但黏性略有不同。於是,在黃土和水的配比上,工匠們開始了反複試驗。經過多次嚐試,他們發現適當增加黃土的比例,並調整攪拌的時間和力度,可以使蜂窩煤的成型效果更好。
在成型環節,他們根據之前的經驗和現有工具,設計了一種更加高效的模具,能夠快速製作出形狀規整的蜂窩煤。而在晾曬和燒製過程中,考慮到河東道氣候與巴州的差異,他們調整了晾曬時間和燒製溫度,確保蜂窩煤能夠充分幹燥且質地堅硬。
經過多次調整和改進,終於製作出了比在巴州時質量更優的蜂窩煤。王元寶看著眼前烏黑發亮、形狀規整且質地堅實的蜂窩煤,心中的一塊大石頭終於落了地。他立刻憑借自己在商業推廣方麵的經驗,安排人手進行大規模生產,並在河東道的百姓中推廣。
百姓們試用後,紛紛稱讚蜂窩煤的好處。消息傳回京城,李賢也十分高興,對王元寶的辦事能力更加讚賞。
隨著煤礦的持續開采和蜂窩煤的廣泛推廣,大乾國的煤炭供應逐漸充足。不僅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許多依靠燃料的行業也蓬勃發展起來。大乾國的國力日益增強,在諸國中的地位也逐漸提高。
而王元寶,因為此次出色的表現,成為了大乾國的功臣,他的名字也被載入史冊,成為了激勵後人勇於開拓、為國家奉獻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