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間,李老四拿出準備好的禮物,贈與新女婿,這是對蕭謹言的認可與歡迎。
蕭謹言則不失禮數地回贈禮品,並表達對嶽父嶽母的感激之情。
飯後,按照禮俗,新人還需祭拜祖先,表達對家族的尊敬。由於離老家太遠,在京城沒有李家的祠堂,他們隻能恭恭敬敬地向祖先牌位行禮。每一個動作都表現得十分虔誠,象征著他們對家庭和傳統的承諾。
回門的這一天,既是對李寶兒的娘家人表達敬意,也是對她和蕭謹言婚姻的進一步認可。隨著回門的禮儀圓滿結束,李寶兒心中的那份緊張也終於消散,而蕭謹言更是堅定了要好好待寶兒一生的決心。
兩人攜手走出幸福客棧的大門時,夕陽正落,金色的光輝灑在他們身上,映出一對幸福新人的身影。
李寶兒和蕭謹言回到家裏,正是傍晚時分,陽光灑在院子裏,給這個古老的京城增添了一層暖意。
院子裏已經聚滿了家族的長輩和親戚們,他們早就聽聞兩人回來的消息,一個個熱情地圍了上來。堂屋裏擺滿了茶水和點心,幾位嬸娘、大姑姑正坐在一起閑聊,見兩人進來,立刻笑著站起身招呼道:“寶兒,謹言,快過來坐下歇歇,路上累不累啊?”
“沒事的,大家別忙了,咱們隨意些。”李寶兒笑著答應,攙扶著蕭謹言一起落座。她心中湧起了一陣暖流,這些年雖然她常不在家,但每次回去,長輩們總是這樣關切的態度,讓她感受到濃濃的親情。
一坐下,五嬸張秀梅便端上了一盤香噴噴的熱饅頭,笑眯眯地說道:“這是我特意給你們做的,你小時候最喜歡吃我蒸的豆沙饅頭,趕緊嚐嚐看,還跟以前的味道一樣嗎?”
李寶兒拿起一個饅頭,咬了一口,熟悉的味道瞬間充盈口腔,她不由得感慨道:“五嬸的手藝還是這麽好,這豆沙饅頭真是讓我想起小時候的時光了。”說著,她順手遞給蕭謹言一個饅頭。
蕭謹言接過來,吃了一口,也連連稱讚:“真的很香!我在京城可沒吃到過這麽地道的家鄉味兒。”
張秀梅笑得更開懷了,拍著寶兒的肩膀道:“你這丫頭,從小就愛惦記這些吃食。\"
聽了這番打趣,眾人忍不住哄堂大笑。寶兒紅了臉,含笑瞥了蕭謹言一眼,而他則微笑著握住她的手,回應道:“雖然我廚藝不如寶兒和五嬸,但我一定會努力,爭取讓寶兒永遠吃到她喜歡的味道。”
在眾人笑談間,三孩子們也圍了上來,一個個爭先恐後地喊著:“哥,嫂子,聽說你們在京城開了醫館,是真的嗎?治病救人是不是特別厲害?”孩子們的眼睛裏充滿了好奇和崇拜,紛紛湊到李寶兒跟前,期盼著聽她講些京城的趣事。
李寶兒耐心地回答他們的問題,語氣溫柔:“醫館確實開起來了,有不少病人來找我們看病。其實,治病救人不光是醫術的高低,更重要的是一顆關心他人的心。你們長大後,要是想學醫,我可以教你們。”
一旁的大姑聽了,笑著打趣道:“這話可別讓他們聽得太認真啊,要不全都去學醫了,家裏可就熱鬧了!”
蕭謹言趁機接過話題,調侃道:“那就更好啊,將來慧養堂裏全是自家人,多親切。”
堂屋裏的笑聲久久不散,親戚們聊起各家的瑣事,誰家添了新丁,誰家小孩考上了學堂,甚至連鄰裏之間的趣聞都被一一提起。李寶兒與蕭謹言在這家長裏短中分享著自己最近的點點滴滴,也聽著長輩們對往事的追憶和對子孫後輩的叮囑。
在這個古老的京城裏,家族的溫暖和質樸的鄉情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寧靜祥和的畫卷。寶兒感受到一種久違的歸屬感,她明白,無論她身處何地,家永遠是她心靈深處最溫暖的港灣。
李寶兒特意騰出一天時間,帶著爺爺奶奶、幾位嬸子和幾個蕭家的孩子一起逛京城。
這一天陽光正好,街道兩旁的店鋪林立,各色的叫賣聲此起彼伏,一片熱鬧的景象。李寶兒和家人們慢慢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老人們穿著樸素的衣裳,卻滿臉笑容,看著這繁華的街景不住地點頭稱讚。
“寶兒啊,京城果真是繁華,比咱們那鄉下可熱鬧多了。”爺爺邊走邊感慨道,眼中滿是對外麵世界的好奇和欣喜。
“爺爺奶奶,今天我帶你們好好逛一逛,不僅要看看這京城的熱鬧,還要買點好東西帶回去。”李寶兒笑盈盈地說道,緊緊挽著奶奶的胳膊,細心地照顧著老人。
她帶大家先去了城裏有名的絲綢鋪子。鋪子裏的綢緞五顏六色,擺得琳琅滿目,看得奶奶和幾位嬸子眼花繚亂。寶兒拿起一匹桃紅色的絲綢,在奶奶身前比了比,說道:“奶奶,這塊顏色喜慶,您穿著一定好看,我給您做一件新衣裳。”
奶奶笑得合不攏嘴,連連擺手:“哎喲,這麽好的綢子我可穿不起,平時咱們鄉下也不穿這個呀。”
寶兒挽住奶奶的手臂,撒嬌地說道:“您可是我的奶奶,這點兒小事我哪能不辦呢?您就聽我的,今天就當孫媳婦孝敬您了。”她又轉向幾位嬸子,笑道:“嬸子們也挑幾塊,做件新衣裳回去穿,難得來一次京城,不可空手而歸。”
幾位嬸子在她的鼓勵下,也都挑選了自己喜歡的顏色。五嬸張秀梅選了一匹水綠色的,四嬸則挑了一塊淡紫色的絲綢,大家笑笑鬧鬧地比較著誰的更好看,場麵溫馨愉快。
接著,寶兒帶他們來到一家珠寶首飾店。幾個蕭家的小姑娘看見櫃台上陳列的發簪、耳環,眼睛裏充滿了向往。
寶兒特意為每個孩子挑選了一件首飾,給大一點的女孩挑了鑲著玉石的銀簪,給小姑娘選了做工精致的小銀鈴,她親手把這些小飾物戴在孩子們頭上,看著她們在鏡子前欣喜的模樣,心裏也是滿滿的滿足感。
蕭謹言則不失禮數地回贈禮品,並表達對嶽父嶽母的感激之情。
飯後,按照禮俗,新人還需祭拜祖先,表達對家族的尊敬。由於離老家太遠,在京城沒有李家的祠堂,他們隻能恭恭敬敬地向祖先牌位行禮。每一個動作都表現得十分虔誠,象征著他們對家庭和傳統的承諾。
回門的這一天,既是對李寶兒的娘家人表達敬意,也是對她和蕭謹言婚姻的進一步認可。隨著回門的禮儀圓滿結束,李寶兒心中的那份緊張也終於消散,而蕭謹言更是堅定了要好好待寶兒一生的決心。
兩人攜手走出幸福客棧的大門時,夕陽正落,金色的光輝灑在他們身上,映出一對幸福新人的身影。
李寶兒和蕭謹言回到家裏,正是傍晚時分,陽光灑在院子裏,給這個古老的京城增添了一層暖意。
院子裏已經聚滿了家族的長輩和親戚們,他們早就聽聞兩人回來的消息,一個個熱情地圍了上來。堂屋裏擺滿了茶水和點心,幾位嬸娘、大姑姑正坐在一起閑聊,見兩人進來,立刻笑著站起身招呼道:“寶兒,謹言,快過來坐下歇歇,路上累不累啊?”
“沒事的,大家別忙了,咱們隨意些。”李寶兒笑著答應,攙扶著蕭謹言一起落座。她心中湧起了一陣暖流,這些年雖然她常不在家,但每次回去,長輩們總是這樣關切的態度,讓她感受到濃濃的親情。
一坐下,五嬸張秀梅便端上了一盤香噴噴的熱饅頭,笑眯眯地說道:“這是我特意給你們做的,你小時候最喜歡吃我蒸的豆沙饅頭,趕緊嚐嚐看,還跟以前的味道一樣嗎?”
李寶兒拿起一個饅頭,咬了一口,熟悉的味道瞬間充盈口腔,她不由得感慨道:“五嬸的手藝還是這麽好,這豆沙饅頭真是讓我想起小時候的時光了。”說著,她順手遞給蕭謹言一個饅頭。
蕭謹言接過來,吃了一口,也連連稱讚:“真的很香!我在京城可沒吃到過這麽地道的家鄉味兒。”
張秀梅笑得更開懷了,拍著寶兒的肩膀道:“你這丫頭,從小就愛惦記這些吃食。\"
聽了這番打趣,眾人忍不住哄堂大笑。寶兒紅了臉,含笑瞥了蕭謹言一眼,而他則微笑著握住她的手,回應道:“雖然我廚藝不如寶兒和五嬸,但我一定會努力,爭取讓寶兒永遠吃到她喜歡的味道。”
在眾人笑談間,三孩子們也圍了上來,一個個爭先恐後地喊著:“哥,嫂子,聽說你們在京城開了醫館,是真的嗎?治病救人是不是特別厲害?”孩子們的眼睛裏充滿了好奇和崇拜,紛紛湊到李寶兒跟前,期盼著聽她講些京城的趣事。
李寶兒耐心地回答他們的問題,語氣溫柔:“醫館確實開起來了,有不少病人來找我們看病。其實,治病救人不光是醫術的高低,更重要的是一顆關心他人的心。你們長大後,要是想學醫,我可以教你們。”
一旁的大姑聽了,笑著打趣道:“這話可別讓他們聽得太認真啊,要不全都去學醫了,家裏可就熱鬧了!”
蕭謹言趁機接過話題,調侃道:“那就更好啊,將來慧養堂裏全是自家人,多親切。”
堂屋裏的笑聲久久不散,親戚們聊起各家的瑣事,誰家添了新丁,誰家小孩考上了學堂,甚至連鄰裏之間的趣聞都被一一提起。李寶兒與蕭謹言在這家長裏短中分享著自己最近的點點滴滴,也聽著長輩們對往事的追憶和對子孫後輩的叮囑。
在這個古老的京城裏,家族的溫暖和質樸的鄉情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寧靜祥和的畫卷。寶兒感受到一種久違的歸屬感,她明白,無論她身處何地,家永遠是她心靈深處最溫暖的港灣。
李寶兒特意騰出一天時間,帶著爺爺奶奶、幾位嬸子和幾個蕭家的孩子一起逛京城。
這一天陽光正好,街道兩旁的店鋪林立,各色的叫賣聲此起彼伏,一片熱鬧的景象。李寶兒和家人們慢慢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老人們穿著樸素的衣裳,卻滿臉笑容,看著這繁華的街景不住地點頭稱讚。
“寶兒啊,京城果真是繁華,比咱們那鄉下可熱鬧多了。”爺爺邊走邊感慨道,眼中滿是對外麵世界的好奇和欣喜。
“爺爺奶奶,今天我帶你們好好逛一逛,不僅要看看這京城的熱鬧,還要買點好東西帶回去。”李寶兒笑盈盈地說道,緊緊挽著奶奶的胳膊,細心地照顧著老人。
她帶大家先去了城裏有名的絲綢鋪子。鋪子裏的綢緞五顏六色,擺得琳琅滿目,看得奶奶和幾位嬸子眼花繚亂。寶兒拿起一匹桃紅色的絲綢,在奶奶身前比了比,說道:“奶奶,這塊顏色喜慶,您穿著一定好看,我給您做一件新衣裳。”
奶奶笑得合不攏嘴,連連擺手:“哎喲,這麽好的綢子我可穿不起,平時咱們鄉下也不穿這個呀。”
寶兒挽住奶奶的手臂,撒嬌地說道:“您可是我的奶奶,這點兒小事我哪能不辦呢?您就聽我的,今天就當孫媳婦孝敬您了。”她又轉向幾位嬸子,笑道:“嬸子們也挑幾塊,做件新衣裳回去穿,難得來一次京城,不可空手而歸。”
幾位嬸子在她的鼓勵下,也都挑選了自己喜歡的顏色。五嬸張秀梅選了一匹水綠色的,四嬸則挑了一塊淡紫色的絲綢,大家笑笑鬧鬧地比較著誰的更好看,場麵溫馨愉快。
接著,寶兒帶他們來到一家珠寶首飾店。幾個蕭家的小姑娘看見櫃台上陳列的發簪、耳環,眼睛裏充滿了向往。
寶兒特意為每個孩子挑選了一件首飾,給大一點的女孩挑了鑲著玉石的銀簪,給小姑娘選了做工精致的小銀鈴,她親手把這些小飾物戴在孩子們頭上,看著她們在鏡子前欣喜的模樣,心裏也是滿滿的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