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親衛笑道:“這得多虧了將軍用計,所以何勇行事才會如此順利,將軍就不必多慮了。”
邢道榮微微搖頭,隨後又露出笑容來:“也對,料想他薛仁貴也想不到我軍會從並州出現在幽州後方。
到時候隻要薛仁貴調兵南下,那便是我們攻城的時機了!
不過完事小心為上!你且去多派一些密探進入北平郡內,打探一下消息。
最好想辦法能不能進入幽州更深的地方,盡量保證我軍消息的通暢。”
“屬下遵令!”
邢道榮盯著地圖上的北平郡,隨後又看了一眼地圖上的涼州,笑道:“紀淩塵,這一次,終於是本將勝了!”
“稟大長老,南蠻鐵騎已經朝著陽朔郡集結而去了。現在江陰郡的南蠻鐵騎已經抵達桂林郡了。”
孔忠聞言,很是無奈的說道:“就算我們知道了又能怎麽樣呢?
禾豐關外現在還有從江陰郡趕來的十萬南蠻鐵騎,我們自身難保啊!
希望,這位驃騎將軍能夠頂住吧!”
“大長老,我覺得應該還行吧!雖然說南蠻調遣了足足三十萬鐵騎攻打陽朔郡,但是陽朔郡除了驃騎將軍的五萬騎兵之外,那濟州關茯不是還有著十五萬兵馬嗎?
三十萬南蠻鐵騎攻打二十萬大軍駐紮的陽朔郡,堅持個六七天應該還是可以的。
再說了,反正南蠻也不擅長攻城,說不定這陽朔郡還能堅持十天半個月呢?”
孔忠搖頭:“南蠻雖然不善攻城,但是鎮江郡可是有不少攻城器械啊!
一旦南蠻將這些攻城器械全部調集來攻打陽朔郡,加上南蠻強攻陽朔郡,這驃騎將軍就算再有能力,恐怕一時間也很難守得住啊!”
隨後孔忠想了想,說道:“雖然說江陰郡沒有南蠻鐵騎了,但是畢竟南蠻鐵騎行軍速度極快,所以這江陰郡的五萬兵馬就不要再動了。
不過我們派去的宗師和家族戰力就可以撤回來了。”
“是,大長老。”
“南蠻調集了三十萬鐵騎攻打陽朔郡,現在桂林郡外依然還有十萬南蠻鐵騎。”
孫瀝說完,孫祿立即說道:“我們不能再等了。
一旦陽朔郡那裏出現什麽意外,恐怕那十萬南蠻鐵騎也會撤出桂林郡。
我們必須趁現在南蠻鐵騎還能牽扯一部分孔家宗師境界之時迅速對孔家動手了。”
“那我們聯係陳家?”
“對!為了以防萬一,我們要迅速和陳家的人聯合起來,最好在明後日就盡量全部聚集在一起,然後一舉殲滅孔家!”
“好!那我現在就去聯係陳昆。”
“嗯。”
孫祿隨即拿出一張標注了孔家人員分布的圖紙出來看著。
孫祿在仔細劃分著兩家各自要攻打的地方,以及想一想孔家會把那個能夠迅速提升實力的方法放在那裏。
孫祿仔細思考了半天,最後將手指在了一處地方——孔家祠堂。
“孔家祠堂防守極其森嚴,隻憑我們孫家想要拿下孔家祠堂恐怕會損失慘重啊!”
孫祿在想著最能減少他們孫家損失,並且還能得到這種方法的辦法。
“要不,把孔家祠堂這一片地方放給陳家應對?
按照這兩家的恩怨來看,一旦遇上,這恐怕兩家會打得難舍難分啊!
不過要是萬一陳家拿到這種方法,這也是一旦難題啊!”
孫祿突然靈光一閃:“為什麽孔家祠堂的那些宗師就隻能待在祠堂呢?
隻要我們想辦法讓孔家祠堂裏麵的宗師出去,然後我們孫家在趁機拿下孔家祠堂就行了!”
一想到這,孫祿便立刻盤算起來這一計策。
“那就是我們孫家攻打的地方包括了孔家祠堂,但是孔家主殿一定要交給陳家對付。
但時候孔家祠堂一開始我們不對此攻擊,等孔家其餘地方堅持不住了,引得孔家祠堂內的宗師出去援助,然後再趁機拿下孔家祠堂,找到這個方法,再迅速離開。
這樣一來,既拿到了這個方法,也能最大化降低我們孫家的損失,真是一舉兩得啊!”
孫祿越想就越覺得很行!
另一邊。
“二長老,孫瀝親自來找我,說是趁現在南蠻鐵騎還能牽扯到一部分孔家人員之時趕緊動手,以免發生意外。”
陳昆拜道。
“這樣嗎?”
“對,不過我猜他們孫家恐怕也不會出太大的力啊!”
“這不是很正常嗎?他們孫家想要漁翁得利,我們陳家何嚐也不想漁翁得利呢?
不過畢竟和孔家是死敵的是我們陳家,而非他們孫家,所以這次動手我陳家必須得出最大的力。不過也不能讓他們孫家坐享其成。
所以我們得想辦法將孔家其中至少一處最難拿下的地方交給孫家才行。”
“什麽地方?”
“要麽孔家祠堂,要麽孔家主殿,要麽孔家的藏寶閣,或者孔家後院,這四處地方是最為難以拿下的地方。
孔家祠堂就不用說了,乃是孔家諸位老祖閉關之地,也是最難拿下的地方。
孔家主殿,乃是孔家長老商議大事的所在地,也是很難拿下的地方。
孔家藏寶閣乃是孔家放置功法秘籍,珠寶玉石的地方,所以防守的人員也不少。
至於孔家後院,乃是孔家女眷的住宅,隻要拿下孔家後院,就能牽扯孔家人員,不過同樣的,這裏的防守力量同樣也不少。”
“所以我們是要把其中那兩處地方交給孫家攻打?”陳昆問道。
“這個問題要得孫祿親自與我商討之後才能得出結論,不過隻要孫家能夠接下這其中任何兩處地方,我們就能迅速覆滅孔家。”
“好,二哥,既然孫家覺得越早行事越好,那不如我們現在就兩家聯合起來一同前往桂林孔家?”陳昆建議道。
“可以,那你現在就去通知孫家吧!”
“是,二哥。”
很快,孫祿就帶著孫家的宗師與陳家集結在一起。
雖然兩家宗師互相不對付,但是現在畢竟是同一戰線,所以自然也能用互相出言不遜。
也就是認識的人互相寒暄了一下,就再無下文了。
邢道榮微微搖頭,隨後又露出笑容來:“也對,料想他薛仁貴也想不到我軍會從並州出現在幽州後方。
到時候隻要薛仁貴調兵南下,那便是我們攻城的時機了!
不過完事小心為上!你且去多派一些密探進入北平郡內,打探一下消息。
最好想辦法能不能進入幽州更深的地方,盡量保證我軍消息的通暢。”
“屬下遵令!”
邢道榮盯著地圖上的北平郡,隨後又看了一眼地圖上的涼州,笑道:“紀淩塵,這一次,終於是本將勝了!”
“稟大長老,南蠻鐵騎已經朝著陽朔郡集結而去了。現在江陰郡的南蠻鐵騎已經抵達桂林郡了。”
孔忠聞言,很是無奈的說道:“就算我們知道了又能怎麽樣呢?
禾豐關外現在還有從江陰郡趕來的十萬南蠻鐵騎,我們自身難保啊!
希望,這位驃騎將軍能夠頂住吧!”
“大長老,我覺得應該還行吧!雖然說南蠻調遣了足足三十萬鐵騎攻打陽朔郡,但是陽朔郡除了驃騎將軍的五萬騎兵之外,那濟州關茯不是還有著十五萬兵馬嗎?
三十萬南蠻鐵騎攻打二十萬大軍駐紮的陽朔郡,堅持個六七天應該還是可以的。
再說了,反正南蠻也不擅長攻城,說不定這陽朔郡還能堅持十天半個月呢?”
孔忠搖頭:“南蠻雖然不善攻城,但是鎮江郡可是有不少攻城器械啊!
一旦南蠻將這些攻城器械全部調集來攻打陽朔郡,加上南蠻強攻陽朔郡,這驃騎將軍就算再有能力,恐怕一時間也很難守得住啊!”
隨後孔忠想了想,說道:“雖然說江陰郡沒有南蠻鐵騎了,但是畢竟南蠻鐵騎行軍速度極快,所以這江陰郡的五萬兵馬就不要再動了。
不過我們派去的宗師和家族戰力就可以撤回來了。”
“是,大長老。”
“南蠻調集了三十萬鐵騎攻打陽朔郡,現在桂林郡外依然還有十萬南蠻鐵騎。”
孫瀝說完,孫祿立即說道:“我們不能再等了。
一旦陽朔郡那裏出現什麽意外,恐怕那十萬南蠻鐵騎也會撤出桂林郡。
我們必須趁現在南蠻鐵騎還能牽扯一部分孔家宗師境界之時迅速對孔家動手了。”
“那我們聯係陳家?”
“對!為了以防萬一,我們要迅速和陳家的人聯合起來,最好在明後日就盡量全部聚集在一起,然後一舉殲滅孔家!”
“好!那我現在就去聯係陳昆。”
“嗯。”
孫祿隨即拿出一張標注了孔家人員分布的圖紙出來看著。
孫祿在仔細劃分著兩家各自要攻打的地方,以及想一想孔家會把那個能夠迅速提升實力的方法放在那裏。
孫祿仔細思考了半天,最後將手指在了一處地方——孔家祠堂。
“孔家祠堂防守極其森嚴,隻憑我們孫家想要拿下孔家祠堂恐怕會損失慘重啊!”
孫祿在想著最能減少他們孫家損失,並且還能得到這種方法的辦法。
“要不,把孔家祠堂這一片地方放給陳家應對?
按照這兩家的恩怨來看,一旦遇上,這恐怕兩家會打得難舍難分啊!
不過要是萬一陳家拿到這種方法,這也是一旦難題啊!”
孫祿突然靈光一閃:“為什麽孔家祠堂的那些宗師就隻能待在祠堂呢?
隻要我們想辦法讓孔家祠堂裏麵的宗師出去,然後我們孫家在趁機拿下孔家祠堂就行了!”
一想到這,孫祿便立刻盤算起來這一計策。
“那就是我們孫家攻打的地方包括了孔家祠堂,但是孔家主殿一定要交給陳家對付。
但時候孔家祠堂一開始我們不對此攻擊,等孔家其餘地方堅持不住了,引得孔家祠堂內的宗師出去援助,然後再趁機拿下孔家祠堂,找到這個方法,再迅速離開。
這樣一來,既拿到了這個方法,也能最大化降低我們孫家的損失,真是一舉兩得啊!”
孫祿越想就越覺得很行!
另一邊。
“二長老,孫瀝親自來找我,說是趁現在南蠻鐵騎還能牽扯到一部分孔家人員之時趕緊動手,以免發生意外。”
陳昆拜道。
“這樣嗎?”
“對,不過我猜他們孫家恐怕也不會出太大的力啊!”
“這不是很正常嗎?他們孫家想要漁翁得利,我們陳家何嚐也不想漁翁得利呢?
不過畢竟和孔家是死敵的是我們陳家,而非他們孫家,所以這次動手我陳家必須得出最大的力。不過也不能讓他們孫家坐享其成。
所以我們得想辦法將孔家其中至少一處最難拿下的地方交給孫家才行。”
“什麽地方?”
“要麽孔家祠堂,要麽孔家主殿,要麽孔家的藏寶閣,或者孔家後院,這四處地方是最為難以拿下的地方。
孔家祠堂就不用說了,乃是孔家諸位老祖閉關之地,也是最難拿下的地方。
孔家主殿,乃是孔家長老商議大事的所在地,也是很難拿下的地方。
孔家藏寶閣乃是孔家放置功法秘籍,珠寶玉石的地方,所以防守的人員也不少。
至於孔家後院,乃是孔家女眷的住宅,隻要拿下孔家後院,就能牽扯孔家人員,不過同樣的,這裏的防守力量同樣也不少。”
“所以我們是要把其中那兩處地方交給孫家攻打?”陳昆問道。
“這個問題要得孫祿親自與我商討之後才能得出結論,不過隻要孫家能夠接下這其中任何兩處地方,我們就能迅速覆滅孔家。”
“好,二哥,既然孫家覺得越早行事越好,那不如我們現在就兩家聯合起來一同前往桂林孔家?”陳昆建議道。
“可以,那你現在就去通知孫家吧!”
“是,二哥。”
很快,孫祿就帶著孫家的宗師與陳家集結在一起。
雖然兩家宗師互相不對付,但是現在畢竟是同一戰線,所以自然也能用互相出言不遜。
也就是認識的人互相寒暄了一下,就再無下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