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華軍排兵布陣時,葉皓與宋獻策就一直站在重炮營的一側,親自指揮著攻城戰。
而在他倆身後,則站立著十幾名打扮各異的人士,這正是從鬆江過來的戰地觀察團的成員。
這些人中,有的人一臉興奮和期待地看著前方;有的則滿臉緊張和恐懼,甚至身體有些微微顫抖;還有的人麵色凝重,目光深邃,似乎在思考著什麽。
其中有幾個膽子小一些的人,聽說要親臨戰場的前線觀戰,直接嚇得不敢前來。
然而,鬆江工坊挑選出來的那四位表現優異的工人卻全部到場,無一缺席。
在得到向張定國勸降失敗的消息後,葉皓毫不猶豫地下達了進攻的命令。
隨著他一聲令下,一名旗手迅速向炮兵陣地揮動了手中的旗幟。
緊接著,一聲聲震耳欲聾的炮聲響徹天際,驚天動地!
十幾名觀察團的成員盡管已經佩戴上了大華軍專門配發的耳塞,但仍然被這突如其來的巨響嚇了一大跳,有幾人差點摔倒在地。
畢竟,他們之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聽到如此巨大的聲音,也是生平第一次親眼目睹如此壯觀的戰爭場麵。
不過,仍然有一部分人在聽到第一聲炮響之後,心中湧起了一絲波瀾,臉上露出了震驚之色。
但是很快,這幾人便恢複了鎮定,依舊穩穩地佇立在原地。
尤其是為首的之人,他正是被任命為觀察團團長的顧炎武。隻見他神情自若,眼神堅定,仿佛對眼前的一切早已習以為常。
宋獻策看了也是暗暗點頭,伯爺還是一如既往的有識人之明,觀察團團長是伯爺親自定的,果然不一般。
實際上,此時的顧炎武心中卻是波瀾四起,遠遠不像表麵上看起來平靜。這幾日他見到了大華軍嚴格的軍紀,就知道這是一支不可戰勝的軍隊。今天又見識到大華軍的威風,這犀利的武器再加上嚴格的軍紀,確實是天下第一強軍。
如果東海伯起了異心,天下何人能敵?也難怪張溥張天如一直對東海伯耿耿於懷,處處聯合權貴要打壓葉風。但顧炎武卻認為現在東海伯的實力,隻怕無人能夠打壓。
僅僅一刻鍾的時間,對麵的城樓就在激烈的炮聲中轟然倒塌。緊接著離著城牆更近的小火炮也開始攻擊城頭。經過小炮的幾輪速射後,顧炎武拿著宋獻策遞過來的望遠鏡,從鏡頭中看到城頭已經沒有任何抵抗力量。
“好了,可以下令進攻了!”葉皓向身邊的參謀說道。
“是!”參謀應了一聲,轉身對著旗手揮了揮手。
緊接著,大華軍步兵團迅速搭起雲梯,士兵們如潮水般湧上城牆。向著城頭發起了衝鋒。顧炎武站在後方,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敬佩之情。他感慨地想道:“如此勇猛無畏的戰士,如此犀利強大的武器,大華軍必定能夠取得勝利!”
顧炎武轉身看向一旁的宋獻策,興奮地說:“看來這場戰鬥很快就會結束了!”宋獻策微微一笑,點頭表示同意,但並沒有多說什麽。兩人靜靜地注視著前方激烈的戰局,心中充滿期待和希望。
“但願戰爭早日平息,百姓不再受苦……”顧炎武突然輕聲歎息道。他深知戰爭帶來的痛苦和損失。
宋獻策聽到顧炎武的話語,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但依然保持沉默。他知道顧炎武是一個心係天下的智者,對於戰爭有著深刻的思考。此刻,他更專注於觀察戰場上的局勢變化。
黃得功看到城頭上的敵人開始潰敗,紛紛逃離。急忙下令鄉勇們利用雲梯攀爬上城牆,迅速占領城池。然而,由於城門已經被敵人用條石、磚頭和雜物封堵住,無法輕易突破,清理城門著實費了一番功夫,當黃得功率領的騎兵部隊進入城中時,已經過去了小半個時辰,因些耽誤了黃得功的追擊。
然而黃得功仍然下令讓三千鄉勇在城內圍剿殘留的流寇,同時自己立刻帶領著兩千名京營騎兵穿越城市,去追擊逃離的流寇。當他們到達西門的時候,驚訝地發現城門並沒有任何堵塞的跡象。顯然,張可望早已做好了逃走的準備。
葉皓和宋獻策進入城市的時間比黃得功稍晚一些,原因是張定國是最後一批撤離這座城市的農民軍。
他們一進城便遇到了黃得功派來傳遞消息的人,聽到黃得功已經帶人親自去追擊流寇,不由憂心忡忡地對宋獻策說:“希望黃總兵不要追得太遠。畢竟張可望和張定國的老營損失可能並不嚴重,而且他們兩個雖然年輕,但都是經驗豐富的沙場老將,逃跑時肯定會留下後招!”
宋獻策沉思片刻後回答道:“葉司令,請您放心。黃總兵同樣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他所帶領的兩千名京營更是精銳中的精銳。即使遭遇敵人,也不至於遭受重大損失。”
聽到這番話,葉皓的心終於安定下來,並下達命令讓易漢率領騎兵團迅速出城西門,前去接應黃得功。
又命令,楊先達率領步兵團立刻在城內展開行動,宣傳大華軍的軍紀,並清理那些還沒來得及逃走的流寇。
至於清掃戰場和看押俘虜的任務,就交給隨軍而來的五千名民壯吧。其中有三千名是來自鬆江的,另外兩千名則是從無為、廬江等地招募來的。他們隨軍的主要任務就是協助運送火炮和輜重等物資。
易漢接到命令後,立刻集合騎兵團,騎馬離去。楊先達則指揮步兵團以團為單位,向廬州城內的各個方向進發。
他們一邊高聲呼喊著大華軍的軍紀,一邊清除剩餘的流寇。當然,這些軍紀並不是喊給大華軍聽的,而是為了提醒鳳陽府的府兵和鄉勇們注意遵守紀律。
“顧團長,如果你們願意,可以跟隨步兵團一同去查看城內百姓的真實情況。”宋獻策對一直跟隨著他的顧炎武說道。
顧炎武聽到這話,立刻表示讚同:“好啊,我正好有這個想法。那我們分成幾個小組,跟著步兵團一起去看看實際情況吧!”
而在他倆身後,則站立著十幾名打扮各異的人士,這正是從鬆江過來的戰地觀察團的成員。
這些人中,有的人一臉興奮和期待地看著前方;有的則滿臉緊張和恐懼,甚至身體有些微微顫抖;還有的人麵色凝重,目光深邃,似乎在思考著什麽。
其中有幾個膽子小一些的人,聽說要親臨戰場的前線觀戰,直接嚇得不敢前來。
然而,鬆江工坊挑選出來的那四位表現優異的工人卻全部到場,無一缺席。
在得到向張定國勸降失敗的消息後,葉皓毫不猶豫地下達了進攻的命令。
隨著他一聲令下,一名旗手迅速向炮兵陣地揮動了手中的旗幟。
緊接著,一聲聲震耳欲聾的炮聲響徹天際,驚天動地!
十幾名觀察團的成員盡管已經佩戴上了大華軍專門配發的耳塞,但仍然被這突如其來的巨響嚇了一大跳,有幾人差點摔倒在地。
畢竟,他們之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聽到如此巨大的聲音,也是生平第一次親眼目睹如此壯觀的戰爭場麵。
不過,仍然有一部分人在聽到第一聲炮響之後,心中湧起了一絲波瀾,臉上露出了震驚之色。
但是很快,這幾人便恢複了鎮定,依舊穩穩地佇立在原地。
尤其是為首的之人,他正是被任命為觀察團團長的顧炎武。隻見他神情自若,眼神堅定,仿佛對眼前的一切早已習以為常。
宋獻策看了也是暗暗點頭,伯爺還是一如既往的有識人之明,觀察團團長是伯爺親自定的,果然不一般。
實際上,此時的顧炎武心中卻是波瀾四起,遠遠不像表麵上看起來平靜。這幾日他見到了大華軍嚴格的軍紀,就知道這是一支不可戰勝的軍隊。今天又見識到大華軍的威風,這犀利的武器再加上嚴格的軍紀,確實是天下第一強軍。
如果東海伯起了異心,天下何人能敵?也難怪張溥張天如一直對東海伯耿耿於懷,處處聯合權貴要打壓葉風。但顧炎武卻認為現在東海伯的實力,隻怕無人能夠打壓。
僅僅一刻鍾的時間,對麵的城樓就在激烈的炮聲中轟然倒塌。緊接著離著城牆更近的小火炮也開始攻擊城頭。經過小炮的幾輪速射後,顧炎武拿著宋獻策遞過來的望遠鏡,從鏡頭中看到城頭已經沒有任何抵抗力量。
“好了,可以下令進攻了!”葉皓向身邊的參謀說道。
“是!”參謀應了一聲,轉身對著旗手揮了揮手。
緊接著,大華軍步兵團迅速搭起雲梯,士兵們如潮水般湧上城牆。向著城頭發起了衝鋒。顧炎武站在後方,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敬佩之情。他感慨地想道:“如此勇猛無畏的戰士,如此犀利強大的武器,大華軍必定能夠取得勝利!”
顧炎武轉身看向一旁的宋獻策,興奮地說:“看來這場戰鬥很快就會結束了!”宋獻策微微一笑,點頭表示同意,但並沒有多說什麽。兩人靜靜地注視著前方激烈的戰局,心中充滿期待和希望。
“但願戰爭早日平息,百姓不再受苦……”顧炎武突然輕聲歎息道。他深知戰爭帶來的痛苦和損失。
宋獻策聽到顧炎武的話語,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但依然保持沉默。他知道顧炎武是一個心係天下的智者,對於戰爭有著深刻的思考。此刻,他更專注於觀察戰場上的局勢變化。
黃得功看到城頭上的敵人開始潰敗,紛紛逃離。急忙下令鄉勇們利用雲梯攀爬上城牆,迅速占領城池。然而,由於城門已經被敵人用條石、磚頭和雜物封堵住,無法輕易突破,清理城門著實費了一番功夫,當黃得功率領的騎兵部隊進入城中時,已經過去了小半個時辰,因些耽誤了黃得功的追擊。
然而黃得功仍然下令讓三千鄉勇在城內圍剿殘留的流寇,同時自己立刻帶領著兩千名京營騎兵穿越城市,去追擊逃離的流寇。當他們到達西門的時候,驚訝地發現城門並沒有任何堵塞的跡象。顯然,張可望早已做好了逃走的準備。
葉皓和宋獻策進入城市的時間比黃得功稍晚一些,原因是張定國是最後一批撤離這座城市的農民軍。
他們一進城便遇到了黃得功派來傳遞消息的人,聽到黃得功已經帶人親自去追擊流寇,不由憂心忡忡地對宋獻策說:“希望黃總兵不要追得太遠。畢竟張可望和張定國的老營損失可能並不嚴重,而且他們兩個雖然年輕,但都是經驗豐富的沙場老將,逃跑時肯定會留下後招!”
宋獻策沉思片刻後回答道:“葉司令,請您放心。黃總兵同樣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他所帶領的兩千名京營更是精銳中的精銳。即使遭遇敵人,也不至於遭受重大損失。”
聽到這番話,葉皓的心終於安定下來,並下達命令讓易漢率領騎兵團迅速出城西門,前去接應黃得功。
又命令,楊先達率領步兵團立刻在城內展開行動,宣傳大華軍的軍紀,並清理那些還沒來得及逃走的流寇。
至於清掃戰場和看押俘虜的任務,就交給隨軍而來的五千名民壯吧。其中有三千名是來自鬆江的,另外兩千名則是從無為、廬江等地招募來的。他們隨軍的主要任務就是協助運送火炮和輜重等物資。
易漢接到命令後,立刻集合騎兵團,騎馬離去。楊先達則指揮步兵團以團為單位,向廬州城內的各個方向進發。
他們一邊高聲呼喊著大華軍的軍紀,一邊清除剩餘的流寇。當然,這些軍紀並不是喊給大華軍聽的,而是為了提醒鳳陽府的府兵和鄉勇們注意遵守紀律。
“顧團長,如果你們願意,可以跟隨步兵團一同去查看城內百姓的真實情況。”宋獻策對一直跟隨著他的顧炎武說道。
顧炎武聽到這話,立刻表示讚同:“好啊,我正好有這個想法。那我們分成幾個小組,跟著步兵團一起去看看實際情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