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翻看這本書的陳子龍剛看了兩頁,就是一聲驚呼,對葉風道:“子辰,這本書上的拚音注解是何人所著。”
崇禎三年冬,陳子龍陪同夏允彝入京會試,在京師,陳子龍受教於徐光啟,在徐光啟處是見過西洋傳教士利瑪竇,采用羅馬字作為拚注漢字聲韻的符號譯本,因他不懂羅馬字並未多加關注。
現在見到了這本拚音注解,似有相同之處,卻又不全同,他看了兩頁,已是明白,一個常人隻要學會了這拚音字母,再按後麵的讀音注解識字,這豈不是一個不識字的人,都可以認識這兩千多常用字了,那漢字的教授就要比現在簡單許多,這可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舉。
“這個是受利瑪竇教士用羅馬字注解啟發,是小弟的嶽父大人同葉家莊家學的教授們,一起編製出來的,統一用的是京師的標準發音,沒有了地方的方言。”葉風隻能如此回答,總不能說這是幾百年後才編製出來的吧。
“大善、大善啊,有了此書天下人識字,可就簡單了。”陳子龍聽了後不由的連連撫掌感歎。
葉風怕陳子龍再問一些他無法回答和問題,急忙岔開了話題:“幾位兄長,小弟還有一事相商。”
“子辰請講。”陳子龍立即道。
“小弟本欲到南京一行,不想竟在浮山遇到幾位兄長,那這件事就在此說與幾位兄長聽聽,小弟想在南京成立一個書局,印製發行一些時學類的書籍。”葉風看著幾人道。
“葉家莊有如此精湛的印製技藝,書本的成本又能控製的很低,如果是到南京開一個書局,應是可行的,除印製時學類書籍還可印製一些其它書籍。”陳子龍想了想接口道。
“這個正是要幾位兄長相助的地方了,如果哪位兄長有意願出書的,都可交由小弟我印製發行。”葉風是又拋出了一個對幾人來說是極好的消息。
陳子龍和方以智聽了大喜,這個時代的出版業雖然已是相當發達,可是真要自己獨立出書,是需先墊付銀兩製作雕版,一般一本書發行都要先花費幾千兩,待書籍發行獲利後,才能收回本金,如果出售的數量太小,本金都收不回來。二人都認為在四十歲前很難出版自己的作品,這進聽葉風願意幫他們印製發行,當然是十分願意的。
當下陳子龍笑著道:“子辰,你幫我們印製書籍,我們可是掏不出來出版的銀子。”
“兄長說那裏話,給你們出版作品,我不但不會要你們的銀子,同時還有潤筆之資給幾位兄長,但要我印製發行,這作品也需我這兒編審通過後才可;這潤筆分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一次性的支付一筆稿費,這版權就歸我所有,別的書商不得再印製,並且兄長也不可再印製了;第二種方式是,按發行的數量每本抽取利潤的部分作為稿費,但這個周期就要長一些,因為要根據出售的數量來分取利潤,所以時間也會長一些。”葉風是娓娓道來。
二人聽得是欣喜若狂,還有這等好事,自己出書不但不用花銀子,還有潤筆之資,若是二人知道他們在後世的聲名,恐會是另一種想法了。
陳子龍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子辰,我這正有一本我老師,徐光啟大人的農政全書,原本想替他老人家刊印天下,奈何囊中羞澀,一直未能如願,不知子辰可否願意代為刊印天下?”
“這是造福天下之事,小弟我願刊印並以本金發行,這可就沒有臥子兄長的潤筆費了。”葉風聽了絲毫沒有猶豫就答應了下來。
“這是自然,能刊發老師的作品乃我平生願爾,而且這是老師的心血,我怎麽會要潤筆之資。”陳子龍道:“這次回鬆江,我立即招集人手,對農政全書進行核對編輯後,立即交由賢弟刊印。”
正在這時,葉明誠從外麵進來向葉風匯報道:“少爺,徐先生的訂單,我們現在正在加緊生產,預計後天就可以全部完成。”
現在葉風的威勢日重,有外人在時,葉明誠也開始稱呼葉風為少爺了,葉風說了好幾次,葉明誠就是不改口,堅持叫葉風少爺,葉風也無奈隻能接受。
“好,完成生產後立即安排人發往浮山抓緊裝船。”葉風聽了後點點頭。
最後葉風又帶著三人來到一幢房子前,這是葉風新建的一個實驗室,有十幾個房間,裏麵正有十來名匠人和剛從學堂裏分過來的少年,正在做著各種化學實驗,方以智和陳子龍兩人觀看了一會兒,立即被裏麵的實驗過程和結果給吸引住了,這二人本對實學是非常有興趣的,並且平時也有涉獵物理與化學類的科目。
但陳子龍對這些實驗項目還是有些不解:“子辰,你做這些實驗有何用意?”
葉風哈哈一笑:“臥子兄長,我現在工坊裏的好多產品,都是通過這些實驗才得到了最優的配方,這樣工坊產出的產品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品質,而成本卻是控製的極低,這就是實驗給我們帶來的結果和優勢。”
幾人一時沉默不語,都在思考葉風的話;良久,陳子龍才道:“子辰如此大才,難道隻想做出更多賺錢的產品,獲取自身利益,卻沒有想如何才能造福更多的百姓?”
“小弟如何沒想,隻是有些東西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持才能完成,我現在正在想,製造一種機器,可以在地上自行行走,速度比馬還快,力氣比牛還大;比如以前一個人種地隻能養活幾個人,有了這種機器後,一個人種的地可以養活十個人,甚至百人,那可以解放出更多的勞動力,投入到其它的工坊中,這樣每個老百姓的收入就會大幅的增加,生活水平也會提高許多。”葉風是娓娓道來。
“子辰難道你說的是木牛流馬,這個我也試做了幾個,可是無論如何也達不到你說的速度比馬快,力氣比牛大。”方以智急忙接口道。
崇禎三年冬,陳子龍陪同夏允彝入京會試,在京師,陳子龍受教於徐光啟,在徐光啟處是見過西洋傳教士利瑪竇,采用羅馬字作為拚注漢字聲韻的符號譯本,因他不懂羅馬字並未多加關注。
現在見到了這本拚音注解,似有相同之處,卻又不全同,他看了兩頁,已是明白,一個常人隻要學會了這拚音字母,再按後麵的讀音注解識字,這豈不是一個不識字的人,都可以認識這兩千多常用字了,那漢字的教授就要比現在簡單許多,這可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舉。
“這個是受利瑪竇教士用羅馬字注解啟發,是小弟的嶽父大人同葉家莊家學的教授們,一起編製出來的,統一用的是京師的標準發音,沒有了地方的方言。”葉風隻能如此回答,總不能說這是幾百年後才編製出來的吧。
“大善、大善啊,有了此書天下人識字,可就簡單了。”陳子龍聽了後不由的連連撫掌感歎。
葉風怕陳子龍再問一些他無法回答和問題,急忙岔開了話題:“幾位兄長,小弟還有一事相商。”
“子辰請講。”陳子龍立即道。
“小弟本欲到南京一行,不想竟在浮山遇到幾位兄長,那這件事就在此說與幾位兄長聽聽,小弟想在南京成立一個書局,印製發行一些時學類的書籍。”葉風看著幾人道。
“葉家莊有如此精湛的印製技藝,書本的成本又能控製的很低,如果是到南京開一個書局,應是可行的,除印製時學類書籍還可印製一些其它書籍。”陳子龍想了想接口道。
“這個正是要幾位兄長相助的地方了,如果哪位兄長有意願出書的,都可交由小弟我印製發行。”葉風是又拋出了一個對幾人來說是極好的消息。
陳子龍和方以智聽了大喜,這個時代的出版業雖然已是相當發達,可是真要自己獨立出書,是需先墊付銀兩製作雕版,一般一本書發行都要先花費幾千兩,待書籍發行獲利後,才能收回本金,如果出售的數量太小,本金都收不回來。二人都認為在四十歲前很難出版自己的作品,這進聽葉風願意幫他們印製發行,當然是十分願意的。
當下陳子龍笑著道:“子辰,你幫我們印製書籍,我們可是掏不出來出版的銀子。”
“兄長說那裏話,給你們出版作品,我不但不會要你們的銀子,同時還有潤筆之資給幾位兄長,但要我印製發行,這作品也需我這兒編審通過後才可;這潤筆分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一次性的支付一筆稿費,這版權就歸我所有,別的書商不得再印製,並且兄長也不可再印製了;第二種方式是,按發行的數量每本抽取利潤的部分作為稿費,但這個周期就要長一些,因為要根據出售的數量來分取利潤,所以時間也會長一些。”葉風是娓娓道來。
二人聽得是欣喜若狂,還有這等好事,自己出書不但不用花銀子,還有潤筆之資,若是二人知道他們在後世的聲名,恐會是另一種想法了。
陳子龍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子辰,我這正有一本我老師,徐光啟大人的農政全書,原本想替他老人家刊印天下,奈何囊中羞澀,一直未能如願,不知子辰可否願意代為刊印天下?”
“這是造福天下之事,小弟我願刊印並以本金發行,這可就沒有臥子兄長的潤筆費了。”葉風聽了絲毫沒有猶豫就答應了下來。
“這是自然,能刊發老師的作品乃我平生願爾,而且這是老師的心血,我怎麽會要潤筆之資。”陳子龍道:“這次回鬆江,我立即招集人手,對農政全書進行核對編輯後,立即交由賢弟刊印。”
正在這時,葉明誠從外麵進來向葉風匯報道:“少爺,徐先生的訂單,我們現在正在加緊生產,預計後天就可以全部完成。”
現在葉風的威勢日重,有外人在時,葉明誠也開始稱呼葉風為少爺了,葉風說了好幾次,葉明誠就是不改口,堅持叫葉風少爺,葉風也無奈隻能接受。
“好,完成生產後立即安排人發往浮山抓緊裝船。”葉風聽了後點點頭。
最後葉風又帶著三人來到一幢房子前,這是葉風新建的一個實驗室,有十幾個房間,裏麵正有十來名匠人和剛從學堂裏分過來的少年,正在做著各種化學實驗,方以智和陳子龍兩人觀看了一會兒,立即被裏麵的實驗過程和結果給吸引住了,這二人本對實學是非常有興趣的,並且平時也有涉獵物理與化學類的科目。
但陳子龍對這些實驗項目還是有些不解:“子辰,你做這些實驗有何用意?”
葉風哈哈一笑:“臥子兄長,我現在工坊裏的好多產品,都是通過這些實驗才得到了最優的配方,這樣工坊產出的產品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品質,而成本卻是控製的極低,這就是實驗給我們帶來的結果和優勢。”
幾人一時沉默不語,都在思考葉風的話;良久,陳子龍才道:“子辰如此大才,難道隻想做出更多賺錢的產品,獲取自身利益,卻沒有想如何才能造福更多的百姓?”
“小弟如何沒想,隻是有些東西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持才能完成,我現在正在想,製造一種機器,可以在地上自行行走,速度比馬還快,力氣比牛還大;比如以前一個人種地隻能養活幾個人,有了這種機器後,一個人種的地可以養活十個人,甚至百人,那可以解放出更多的勞動力,投入到其它的工坊中,這樣每個老百姓的收入就會大幅的增加,生活水平也會提高許多。”葉風是娓娓道來。
“子辰難道你說的是木牛流馬,這個我也試做了幾個,可是無論如何也達不到你說的速度比馬快,力氣比牛大。”方以智急忙接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