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內,隨即一陣清晰可聞的哭泣之聲傳入我的耳中,循聲望去,一身喜慶紅裝的嘉和公主正倚靠在窗前,對月流珠。一顆顆晶瑩的淚珠酷似東海圓潤的明珠,在她白皙的麵容之上,流暢地滑落下來。
我心底不由得感歎起來:論及容貌,嘉慎公主有七分酷似皇帝;嘉和公主才與權德妃有八分的相似。當日,權德妃清波流轉的美眸叫皇帝一時難以忘卻。今日眼見著嘉和公主亦如此言狀,愈加叫人動容,亦不免想念起權德妃生前的種種事端來。
我一壁心下感歎著,一壁攜裙走去,緩步入內。
聽到我窸窣的衣裙摩擦發出的聲音,嘉和公主一時醒轉過來。待看到係我,隨即拭去了麵頰上清晰可見的兩道淚痕,不失風度地行禮道:“參見婉母妃。”
“苾挈,今日係你大好的日子。倘若你生母依舊健在,隻怕會更喜歡看到你開開心心地出嫁——這也是她臨終之際囑托我與你母後、淑母妃的話。”我細細勸解道:“當日擇選駙馬之際,她可是硬撐著才為你挑中了這樣一個夫婿,隻為了叫你們二人舉案齊眉,夫妻之間,感情和順。臨了之際,她寧肯秘不發喪,亦要叫你這場婚事美滿無缺。你若繼續這般哀傷下去,隻怕你母妃在天之靈見了,亦不能安息。”
眼見我說到了她的痛楚,嘉和公主麵色微微一抽,仿佛多了半分悲痛欲絕,淚眼汪汪道:“我如何不知,隻是今日母妃這般離去,教我如何不起疑係我克死了她。”
我一聽這話不對,急忙警惕起來,連忙捂住了她的嘴,微帶責備道:“這話係何人對你說的?怎的這般不知規矩?”
眼見自己一時口誤,又有悲傷加注在心上,嘉和公主的臉色一時難以轉變,不再多言。然則經此一句,我看出了些微的端倪——嘉和公主的麵容,哀痛之際,不失絕望,自責之時,盡顯愧疚。
如此神態,叫我不由得疑惑起來:難不成嘉和公主以為今日權德妃會薨逝,係她的緣故?
默默無語之間,外頭的倚華輕輕敲了敲房門,小心叮囑道:“娘娘,時候不早了,嘉敏公主已然更換好了衣裳,隻差嘉和公主了。”
我暫時壓下內心的疑惑,勸說道:“你母妃生前除了你太華姐姐,便隻看重你了。今日由婉母妃來為你好生打扮打扮,也好叫你母妃在天之靈好生欣慰一番,如何?”說著,拉她在梳妝台前坐下,親自為她盛裝打扮。
嘉和公主一時受寵若驚,急忙推卻道:“如何敢勞煩婉母妃,還是吩咐宮人來伺候吧。”
“這有何妨。鸞儀既是我的女兒,亦是你母妃的女兒。自然,你也算是我的女兒。這當娘親的為自己出嫁的女兒梳妝,難道不是理所應當的?”我隨口說著,將梳妝台上琳琅滿目的金珠玉器、珠釵簪環一一取來在發髻上比對。一番裝飾打扮之後,嘉和公主愈加光彩照人。
仔細一看,她此刻的相貌酷似權德妃,幾乎有九成像。眼見鏡中這張酷似權德妃的臉,嘉和公主看得呆了,良久才被我喚回神誌,與我一同出門。
今日,鸞儀與苾挈這兩個孩子才是主角,故而在場所有人無人膽敢用正紅色。縱使係皇後,亦一身明黃色的鳳袍,以示場合莊重嚴肅。舉目望去,滿座皆是身著偏色的嬪禦、宮人、王爺、帝姬、皇子等。除了我與皇後、折淑妃、鸞儀、苾挈等,眾人皆不曾知曉權德妃已然仙逝之事。此時此刻,眾人極盡奉承之言、阿諛之詞,恭賀皇帝膝下兩位公主下降。言語間,亦提及嘉慎公主的孩子,直言皇嗣命脈來日定然無限昌盛。
為著今日係好事連連,故而連權德妃生死之事亦無人察覺。若非皇後一力操辦,親力親為,隻怕需得權德妃上場之時,眾人才會察覺原來嘉和公主的生母並不曾出現。
不知皇帝在知曉了權德妃離世之後,此刻麵容上的歡愉並歡笑係裝出來的抑或是根本對權德妃毫無舊情,我隻看到他不曾提及此事一分半毫,隻一味接二連三地與前來祝賀之人對飲。幾近醉醺醺、乃至醉倒之際,才被皇後一聲勸慰,停住了口,被秦斂攙扶著,踉踉蹌蹌地往臨光殿去。皇帝已然如此,餘下的唯有皇後、我、折淑妃主掌大局。
依著今日的婚宴來看,到底與嘉慎公主當日不能相提並論。彼時嘉慎公主係皇帝長女,且出嫁之時有權德妃在旁觀看,親眼見著她在帝後二人的陪伴下與聞妥一同行婚嫁大禮。迎來送往之間,紅綢彩緞上的喜慶之色絡繹不絕。
今日,卻是兩位庶出的公主出嫁,權德妃更是半途而薨,皇帝看來亦心思不對頭,竟有幾分灌醉自己的意思。皇後臉上的神情亦凝重不堪。許是憐惜嘉和公主的遭遇,她與鸞儀的禮盒數量較嘉慎公主當年多了整整三倍。
到了月上柳梢頭之時,已然酒過三巡。此刻,不少嬪禦見皇帝已然離去,兩個新嫁娘亦告乏退下,便不再繼續留在曲水殿內與人漫話,放下酒杯隨即告辭回宮。我與折淑妃伴隨在兩個孩子身旁,細心眼見嘉和公主這般強忍著內心悲痛的樣子,心如刀絞,偏偏為著婚嫁大事而不敢流露出一分一毫,心底甚為憐惜疼愛。
數日之後,依著帝太後看重權德妃的意思,皇帝依著帝太後的意思將權德妃追諡為和安貴妃,依著莊靜貴妃的例,用半副皇後的儀仗與莊靜貴妃一同入葬妃陵。
待到新羅王得知安和貴妃的死訊,京都之內已然白幡飛揚在十裏長街,漫天的雪色紙錢一張張猶如雪花一般,充盈在天地之間,漫天飛舞著,猶如寒冬臘月之時的雪花。遮天蔽日的哀傷與慘絕人寰的哭聲哀哀不絕。安和貴妃的棺槨便在雍和殿所有大師的祈福祝禱之後,浩浩蕩蕩地在沿途百姓麵前緩緩移向妃陵,可謂萬人空巷。待到入土為安,帝後親自上香祝禱,身後緊隨著嘉慎公主與嘉和公主兩對夫妻,最後便是吾等。伴隨著僧人七七四十九日的水陸道場祈福法事,一切盡數歸於塵土。
安和貴妃在世之時,與禦殿諸妃皆交情甚好,故而此刻她的離去惹得禦殿之內不少嬪禦真心哀慟不已,紛紛在祈福上香之際悲痛落淚,心中期盼安和貴妃早生極樂,來日托生個尋常富貴人家。
史官更在史書之上記載了一句:德妃權氏,敏慧衝懷,德行俱佳,頗慰君心,一朝暴斃身亡,特諡為安和貴妃,以半副國母儀仗入葬妃陵。
若非為著在皇帝心中有幾分份量,新羅國位處大楚東北端——係一介重要的附屬國,隻怕家世地位微弱、父兄功勞微小的安和貴妃並無這般隆重的喪儀。如此規格的喪儀,一來撫慰了安和貴妃在天之靈,亦安撫了嘉慎、嘉和二位公主的心,更叫新羅王愈加虔心歸順大楚。
我不知道皇帝此舉有多少出於真心,又有多少出自拉攏新羅與朝臣的意思,我隻知曉安和貴妃之死,可算是叫他利用得徹底。
今日係安和貴妃,明日會否係我?我不由得想起日後若薨逝之人係我,那皇帝會如何利用我的這一場喪儀?
此事一經上頭,我隻覺夏日炎炎的微風吹來,此刻猶如叫人身臨無間地獄,微風呼嘯之風化作萬般淒慘之聲,一道道侵蝕進我的耳膜,叫我幾欲瑟瑟發抖,猶如鬼魂作祟,在我腦海中肆意囂張、百般妄為。
未幾,安和貴妃的喪儀固然已過去了有一些日子,可潛伏在禦殿諸妃口語之間的哀痛之情依舊絡繹不絕地徘徊在眾人的心頭,似一團陰霾,齊聚在禦殿的上空,如一團烏雲遮頂,撒下無盡的陰暗。縱使大家一力克盡全力意欲將此事遮掩,努力將一切恢複到安和貴妃仙逝之前的模樣,到底架不住禦殿之內已然處處留下獨屬於安和貴妃的音容笑貌。
自從以麗儀的身份初入禦殿,繼而曆遷姝嬪、麗人,乃至有孕晉為姝貴姬,與稚奴一並相識於冬日的紅梅彤雲,繼而誕下嘉慎公主,晉為淑媛。隨著姝貴嬪、姝妃、德妃的位分變遷,愈加顯現出安和貴妃這一生風光美滿。若非為著並無一位皇子養育膝下,隻怕她這一生定然為眾人所豔羨。固然如此,今日她這一般光華,亦叫人驚歎了。依著位分的變遷,看起來安和貴妃這一生格外簡單。然則若非她品性出眾,隻怕禦殿之內絕無她一席之地,定然早早與陸氏一般下場。為著她這般品行,故而無人敢輕視、欺辱她。固然之後位分日漸不如我,到底我在諸妃麵前可算是給了她一份尊貴與體麵,叫諸妃知曉原來如安和貴妃這般人物亦有實力傲然淩霄於禦殿之間,叫人不由得昂視膜拜。
我心底不由得感歎起來:論及容貌,嘉慎公主有七分酷似皇帝;嘉和公主才與權德妃有八分的相似。當日,權德妃清波流轉的美眸叫皇帝一時難以忘卻。今日眼見著嘉和公主亦如此言狀,愈加叫人動容,亦不免想念起權德妃生前的種種事端來。
我一壁心下感歎著,一壁攜裙走去,緩步入內。
聽到我窸窣的衣裙摩擦發出的聲音,嘉和公主一時醒轉過來。待看到係我,隨即拭去了麵頰上清晰可見的兩道淚痕,不失風度地行禮道:“參見婉母妃。”
“苾挈,今日係你大好的日子。倘若你生母依舊健在,隻怕會更喜歡看到你開開心心地出嫁——這也是她臨終之際囑托我與你母後、淑母妃的話。”我細細勸解道:“當日擇選駙馬之際,她可是硬撐著才為你挑中了這樣一個夫婿,隻為了叫你們二人舉案齊眉,夫妻之間,感情和順。臨了之際,她寧肯秘不發喪,亦要叫你這場婚事美滿無缺。你若繼續這般哀傷下去,隻怕你母妃在天之靈見了,亦不能安息。”
眼見我說到了她的痛楚,嘉和公主麵色微微一抽,仿佛多了半分悲痛欲絕,淚眼汪汪道:“我如何不知,隻是今日母妃這般離去,教我如何不起疑係我克死了她。”
我一聽這話不對,急忙警惕起來,連忙捂住了她的嘴,微帶責備道:“這話係何人對你說的?怎的這般不知規矩?”
眼見自己一時口誤,又有悲傷加注在心上,嘉和公主的臉色一時難以轉變,不再多言。然則經此一句,我看出了些微的端倪——嘉和公主的麵容,哀痛之際,不失絕望,自責之時,盡顯愧疚。
如此神態,叫我不由得疑惑起來:難不成嘉和公主以為今日權德妃會薨逝,係她的緣故?
默默無語之間,外頭的倚華輕輕敲了敲房門,小心叮囑道:“娘娘,時候不早了,嘉敏公主已然更換好了衣裳,隻差嘉和公主了。”
我暫時壓下內心的疑惑,勸說道:“你母妃生前除了你太華姐姐,便隻看重你了。今日由婉母妃來為你好生打扮打扮,也好叫你母妃在天之靈好生欣慰一番,如何?”說著,拉她在梳妝台前坐下,親自為她盛裝打扮。
嘉和公主一時受寵若驚,急忙推卻道:“如何敢勞煩婉母妃,還是吩咐宮人來伺候吧。”
“這有何妨。鸞儀既是我的女兒,亦是你母妃的女兒。自然,你也算是我的女兒。這當娘親的為自己出嫁的女兒梳妝,難道不是理所應當的?”我隨口說著,將梳妝台上琳琅滿目的金珠玉器、珠釵簪環一一取來在發髻上比對。一番裝飾打扮之後,嘉和公主愈加光彩照人。
仔細一看,她此刻的相貌酷似權德妃,幾乎有九成像。眼見鏡中這張酷似權德妃的臉,嘉和公主看得呆了,良久才被我喚回神誌,與我一同出門。
今日,鸞儀與苾挈這兩個孩子才是主角,故而在場所有人無人膽敢用正紅色。縱使係皇後,亦一身明黃色的鳳袍,以示場合莊重嚴肅。舉目望去,滿座皆是身著偏色的嬪禦、宮人、王爺、帝姬、皇子等。除了我與皇後、折淑妃、鸞儀、苾挈等,眾人皆不曾知曉權德妃已然仙逝之事。此時此刻,眾人極盡奉承之言、阿諛之詞,恭賀皇帝膝下兩位公主下降。言語間,亦提及嘉慎公主的孩子,直言皇嗣命脈來日定然無限昌盛。
為著今日係好事連連,故而連權德妃生死之事亦無人察覺。若非皇後一力操辦,親力親為,隻怕需得權德妃上場之時,眾人才會察覺原來嘉和公主的生母並不曾出現。
不知皇帝在知曉了權德妃離世之後,此刻麵容上的歡愉並歡笑係裝出來的抑或是根本對權德妃毫無舊情,我隻看到他不曾提及此事一分半毫,隻一味接二連三地與前來祝賀之人對飲。幾近醉醺醺、乃至醉倒之際,才被皇後一聲勸慰,停住了口,被秦斂攙扶著,踉踉蹌蹌地往臨光殿去。皇帝已然如此,餘下的唯有皇後、我、折淑妃主掌大局。
依著今日的婚宴來看,到底與嘉慎公主當日不能相提並論。彼時嘉慎公主係皇帝長女,且出嫁之時有權德妃在旁觀看,親眼見著她在帝後二人的陪伴下與聞妥一同行婚嫁大禮。迎來送往之間,紅綢彩緞上的喜慶之色絡繹不絕。
今日,卻是兩位庶出的公主出嫁,權德妃更是半途而薨,皇帝看來亦心思不對頭,竟有幾分灌醉自己的意思。皇後臉上的神情亦凝重不堪。許是憐惜嘉和公主的遭遇,她與鸞儀的禮盒數量較嘉慎公主當年多了整整三倍。
到了月上柳梢頭之時,已然酒過三巡。此刻,不少嬪禦見皇帝已然離去,兩個新嫁娘亦告乏退下,便不再繼續留在曲水殿內與人漫話,放下酒杯隨即告辭回宮。我與折淑妃伴隨在兩個孩子身旁,細心眼見嘉和公主這般強忍著內心悲痛的樣子,心如刀絞,偏偏為著婚嫁大事而不敢流露出一分一毫,心底甚為憐惜疼愛。
數日之後,依著帝太後看重權德妃的意思,皇帝依著帝太後的意思將權德妃追諡為和安貴妃,依著莊靜貴妃的例,用半副皇後的儀仗與莊靜貴妃一同入葬妃陵。
待到新羅王得知安和貴妃的死訊,京都之內已然白幡飛揚在十裏長街,漫天的雪色紙錢一張張猶如雪花一般,充盈在天地之間,漫天飛舞著,猶如寒冬臘月之時的雪花。遮天蔽日的哀傷與慘絕人寰的哭聲哀哀不絕。安和貴妃的棺槨便在雍和殿所有大師的祈福祝禱之後,浩浩蕩蕩地在沿途百姓麵前緩緩移向妃陵,可謂萬人空巷。待到入土為安,帝後親自上香祝禱,身後緊隨著嘉慎公主與嘉和公主兩對夫妻,最後便是吾等。伴隨著僧人七七四十九日的水陸道場祈福法事,一切盡數歸於塵土。
安和貴妃在世之時,與禦殿諸妃皆交情甚好,故而此刻她的離去惹得禦殿之內不少嬪禦真心哀慟不已,紛紛在祈福上香之際悲痛落淚,心中期盼安和貴妃早生極樂,來日托生個尋常富貴人家。
史官更在史書之上記載了一句:德妃權氏,敏慧衝懷,德行俱佳,頗慰君心,一朝暴斃身亡,特諡為安和貴妃,以半副國母儀仗入葬妃陵。
若非為著在皇帝心中有幾分份量,新羅國位處大楚東北端——係一介重要的附屬國,隻怕家世地位微弱、父兄功勞微小的安和貴妃並無這般隆重的喪儀。如此規格的喪儀,一來撫慰了安和貴妃在天之靈,亦安撫了嘉慎、嘉和二位公主的心,更叫新羅王愈加虔心歸順大楚。
我不知道皇帝此舉有多少出於真心,又有多少出自拉攏新羅與朝臣的意思,我隻知曉安和貴妃之死,可算是叫他利用得徹底。
今日係安和貴妃,明日會否係我?我不由得想起日後若薨逝之人係我,那皇帝會如何利用我的這一場喪儀?
此事一經上頭,我隻覺夏日炎炎的微風吹來,此刻猶如叫人身臨無間地獄,微風呼嘯之風化作萬般淒慘之聲,一道道侵蝕進我的耳膜,叫我幾欲瑟瑟發抖,猶如鬼魂作祟,在我腦海中肆意囂張、百般妄為。
未幾,安和貴妃的喪儀固然已過去了有一些日子,可潛伏在禦殿諸妃口語之間的哀痛之情依舊絡繹不絕地徘徊在眾人的心頭,似一團陰霾,齊聚在禦殿的上空,如一團烏雲遮頂,撒下無盡的陰暗。縱使大家一力克盡全力意欲將此事遮掩,努力將一切恢複到安和貴妃仙逝之前的模樣,到底架不住禦殿之內已然處處留下獨屬於安和貴妃的音容笑貌。
自從以麗儀的身份初入禦殿,繼而曆遷姝嬪、麗人,乃至有孕晉為姝貴姬,與稚奴一並相識於冬日的紅梅彤雲,繼而誕下嘉慎公主,晉為淑媛。隨著姝貴嬪、姝妃、德妃的位分變遷,愈加顯現出安和貴妃這一生風光美滿。若非為著並無一位皇子養育膝下,隻怕她這一生定然為眾人所豔羨。固然如此,今日她這一般光華,亦叫人驚歎了。依著位分的變遷,看起來安和貴妃這一生格外簡單。然則若非她品性出眾,隻怕禦殿之內絕無她一席之地,定然早早與陸氏一般下場。為著她這般品行,故而無人敢輕視、欺辱她。固然之後位分日漸不如我,到底我在諸妃麵前可算是給了她一份尊貴與體麵,叫諸妃知曉原來如安和貴妃這般人物亦有實力傲然淩霄於禦殿之間,叫人不由得昂視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