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許誌明便把裝聾作啞、裝傻充愣表演的淋漓盡致,即使喝多了,也牢牢抓緊了自己的褲腰帶,讓劉金枝對他又愛又恨。
聽了劉金枝的妙語連珠,聶六成沒表示什麽不同意。看到張金環有些疑惑,聶六成給她分析:
一呢,那喬桂海是村主任許誌明的小舅子,自己登門“拜訪”過他,盼著他幫自己躲過這場災難,度過難關。這時候能回絕人家嗎?事兒還辦不辦?以後還怎麽在村裏混?
二是那喬桂海二十一歲,在草原上當兵複員回來,小夥子長的一表人才,眉目俊朗,跟閨女聶書彬也算是郎才女貌。
三是閨女出嫁不出村,不管啥時候,都能給自己爹媽最好的照顧。
第四條是更主要的,喬桂海在公社糧庫上班,是個吃皇糧的國家幹部,守著糧庫那是旱澇保豐收,啥時候也不會自家挨餓啊。
這一舉四得的好事,咱聶家怎有不答應的道理?
一二三四的分析下來,張金環也是滿心歡喜。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雖說聶六成兩口子是跟閨女商量此事,但那“商量”類似於“通知”。
村裏除了這個當兵轉業吃皇糧的喬桂海,聶書彬還真的想不出,自己會嫁給什麽樣的人。
況且喬桂海每年回家探親的時候,念及聶六成早年對他家的施糧舍錢,都是提著草原上的牛肉幹和馬奶酒土特產登門拜訪。
聶書彬也見過他,哥長哥短的聊起外麵的世界,讓她很是崇拜。
這門兒親事就這麽定下來了。
農曆六月十六,是喬桂海和聶書彬大喜的日子。
父親耳聾,母親又是小腳老太、腿腳不方便,女兒喬桂英提前三天便回了娘家,幫助爹娘料理弟弟的婚事,通知遠親近鄰。
許誌明買了六箱子鞭炮,叫人把家裏的肥豬殺了,算是額外送上的大禮,一並提前送到老丈人家裏。
為了烘托喜慶的氣氛,他還請來了公社書記李德滿當證婚人,能說會道的糧庫主任李漢辰當婚禮主持,光是公社和糧庫的幹部、各村的村主任就坐了三大桌。
院裏滿滿的開了十桌,流水席翻了又翻,整整三十桌的規模,成了許家莊的第一婚禮。
午飯後席盡人散,許誌明扶著酒後的李書記去村委會休息,路上他跟李書記提起聶六成家的階級成分問題。
現在這聶六成已是自己內弟的老丈人,是咱自己人了,怎麽著也不能劃到地主這個對立麵去啊,您看給他定個中農行不行?
李書記酒後億萬條米青蟲上腦,心裏滿心滿意想著,早點兒去村委會東屋那張大炕上睡覺,哪裏有功夫跟許誌明較這個真,“貧農,就給他家定個貧農吧”。
李書記一句話落地,喜的許誌明張大了嘴。
這一夜,幾乎鐵定要被劃為地主成分的聶六成,憑借著三百塊“袁大頭”,更是憑借著閨女出嫁的姻親,實現了階級成分的“三連跳”。
他成功的跨越了村裏的富農、下中農、上中農,從此不再提心吊膽,開始挺直腰板走在村裏的大街小巷。
新夫妻三天回門拜謝父母,聶六成喊來了許誌明幾個村幹部作陪,大家圍著新姑爺喬桂海插渾打俏的開著玩笑,酒席喝的不亦樂乎。
“你倆這幾天過的咋樣啊?”最疼閨女的還是媽。
張金環拉著閨女的手,坐在東屋炕上,背著奶奶小聲問。
“媽,他的身體...身體,好像...好像是有病。”聶書彬的臉一下子紅了,她知道娘問的是什麽事兒。
洞房花燭之夜,姐姐喬桂英給他們鋪好了被褥,三盒煙打發走了鬧洞房的幾個壞小子,喬桂海和她上了炕。
幾番溫柔撫慰後,聶書彬的情緒上來了。她也喝了幾杯喜酒,酒後渾身熱血上湧,早已脫掉了娘做的紅兜肚,等待著昨夜娘悄悄囑咐的那件事兒的發生。
哪知道喬桂海折騰的渾身冒汗,那東西一直如冬眠的蠶蛹,軟綿綿的在門口轉來轉去,始終如“大禹治水”一般三過家門而不入。
折騰了兩個時辰,他最後長歎一聲,倒在了旁邊。
“也許是太緊張吧,過些天可能就好了”。娘撫著她的背,小聲安慰著她,心裏卻也在嘀咕,“這是因為啥呢?”
知道喬桂海的身體有可能出問題,這村裏隻有許誌明、喬桂英和喬桂海。
在草原上,喬桂海是騎兵排長,年輕英俊的小夥子每天帶領騎兵排在中蒙邊界上巡邏。
這一年中蘇關係依舊緊張。
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後,全體官兵已取消休假,探親官兵全部歸隊,彈入膛刀出鞘,邊境線上時刻警惕著戰事的再次發生,一個火星都會燃起漫天的大火,偏巧這時候出事兒了。
因戰成名,副團長趙至厚養傷後歸了隊,被提拔為團長。他家在南方大城市,夫人李芷楠也是南方人,在一所中學當語文老師。
生長在江南水鄉的美女,難以適應北方無盡的寒冷和風沙漫天的氣候,就沒有隨趙至厚北上安置。
這次趙至厚該有的探親也取消了,李芷楠卻又到北京師範大學開教改培訓會。
會後就是暑假了,她坐著火車到了團部。
過了幾天小別勝新婚的日子,李芷楠剛到軍營的興趣慢慢減退。
這時節風沙減退,北方進入了草木茂盛的黃金季節,仿佛一片綠色的寶石,散發著各種各樣野花的芳香。
夕陽西下,許多白色的、黃色的花蝴蝶在草原上穿梭,更像是五彩的花朵,給一望無際的綠野平添了浪漫的色彩。
語文老師才思如泉湧,瞪大了眼睛,貪婪的享受著草原的美景。
傍晚時分,趙團長陪同夫人在草原漫步,正好看到騎兵歸隊。
今天是喬桂海帶隊巡邏。
夕陽下的蒼茫草原,響起了嘹亮的軍號,四十多個鐵騎由遠而近,如離弦之箭,馬蹄生風,鬃毛飛揚,帶著一股呼嘯的風聲瞬間到了眼前。
聽了劉金枝的妙語連珠,聶六成沒表示什麽不同意。看到張金環有些疑惑,聶六成給她分析:
一呢,那喬桂海是村主任許誌明的小舅子,自己登門“拜訪”過他,盼著他幫自己躲過這場災難,度過難關。這時候能回絕人家嗎?事兒還辦不辦?以後還怎麽在村裏混?
二是那喬桂海二十一歲,在草原上當兵複員回來,小夥子長的一表人才,眉目俊朗,跟閨女聶書彬也算是郎才女貌。
三是閨女出嫁不出村,不管啥時候,都能給自己爹媽最好的照顧。
第四條是更主要的,喬桂海在公社糧庫上班,是個吃皇糧的國家幹部,守著糧庫那是旱澇保豐收,啥時候也不會自家挨餓啊。
這一舉四得的好事,咱聶家怎有不答應的道理?
一二三四的分析下來,張金環也是滿心歡喜。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雖說聶六成兩口子是跟閨女商量此事,但那“商量”類似於“通知”。
村裏除了這個當兵轉業吃皇糧的喬桂海,聶書彬還真的想不出,自己會嫁給什麽樣的人。
況且喬桂海每年回家探親的時候,念及聶六成早年對他家的施糧舍錢,都是提著草原上的牛肉幹和馬奶酒土特產登門拜訪。
聶書彬也見過他,哥長哥短的聊起外麵的世界,讓她很是崇拜。
這門兒親事就這麽定下來了。
農曆六月十六,是喬桂海和聶書彬大喜的日子。
父親耳聾,母親又是小腳老太、腿腳不方便,女兒喬桂英提前三天便回了娘家,幫助爹娘料理弟弟的婚事,通知遠親近鄰。
許誌明買了六箱子鞭炮,叫人把家裏的肥豬殺了,算是額外送上的大禮,一並提前送到老丈人家裏。
為了烘托喜慶的氣氛,他還請來了公社書記李德滿當證婚人,能說會道的糧庫主任李漢辰當婚禮主持,光是公社和糧庫的幹部、各村的村主任就坐了三大桌。
院裏滿滿的開了十桌,流水席翻了又翻,整整三十桌的規模,成了許家莊的第一婚禮。
午飯後席盡人散,許誌明扶著酒後的李書記去村委會休息,路上他跟李書記提起聶六成家的階級成分問題。
現在這聶六成已是自己內弟的老丈人,是咱自己人了,怎麽著也不能劃到地主這個對立麵去啊,您看給他定個中農行不行?
李書記酒後億萬條米青蟲上腦,心裏滿心滿意想著,早點兒去村委會東屋那張大炕上睡覺,哪裏有功夫跟許誌明較這個真,“貧農,就給他家定個貧農吧”。
李書記一句話落地,喜的許誌明張大了嘴。
這一夜,幾乎鐵定要被劃為地主成分的聶六成,憑借著三百塊“袁大頭”,更是憑借著閨女出嫁的姻親,實現了階級成分的“三連跳”。
他成功的跨越了村裏的富農、下中農、上中農,從此不再提心吊膽,開始挺直腰板走在村裏的大街小巷。
新夫妻三天回門拜謝父母,聶六成喊來了許誌明幾個村幹部作陪,大家圍著新姑爺喬桂海插渾打俏的開著玩笑,酒席喝的不亦樂乎。
“你倆這幾天過的咋樣啊?”最疼閨女的還是媽。
張金環拉著閨女的手,坐在東屋炕上,背著奶奶小聲問。
“媽,他的身體...身體,好像...好像是有病。”聶書彬的臉一下子紅了,她知道娘問的是什麽事兒。
洞房花燭之夜,姐姐喬桂英給他們鋪好了被褥,三盒煙打發走了鬧洞房的幾個壞小子,喬桂海和她上了炕。
幾番溫柔撫慰後,聶書彬的情緒上來了。她也喝了幾杯喜酒,酒後渾身熱血上湧,早已脫掉了娘做的紅兜肚,等待著昨夜娘悄悄囑咐的那件事兒的發生。
哪知道喬桂海折騰的渾身冒汗,那東西一直如冬眠的蠶蛹,軟綿綿的在門口轉來轉去,始終如“大禹治水”一般三過家門而不入。
折騰了兩個時辰,他最後長歎一聲,倒在了旁邊。
“也許是太緊張吧,過些天可能就好了”。娘撫著她的背,小聲安慰著她,心裏卻也在嘀咕,“這是因為啥呢?”
知道喬桂海的身體有可能出問題,這村裏隻有許誌明、喬桂英和喬桂海。
在草原上,喬桂海是騎兵排長,年輕英俊的小夥子每天帶領騎兵排在中蒙邊界上巡邏。
這一年中蘇關係依舊緊張。
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後,全體官兵已取消休假,探親官兵全部歸隊,彈入膛刀出鞘,邊境線上時刻警惕著戰事的再次發生,一個火星都會燃起漫天的大火,偏巧這時候出事兒了。
因戰成名,副團長趙至厚養傷後歸了隊,被提拔為團長。他家在南方大城市,夫人李芷楠也是南方人,在一所中學當語文老師。
生長在江南水鄉的美女,難以適應北方無盡的寒冷和風沙漫天的氣候,就沒有隨趙至厚北上安置。
這次趙至厚該有的探親也取消了,李芷楠卻又到北京師範大學開教改培訓會。
會後就是暑假了,她坐著火車到了團部。
過了幾天小別勝新婚的日子,李芷楠剛到軍營的興趣慢慢減退。
這時節風沙減退,北方進入了草木茂盛的黃金季節,仿佛一片綠色的寶石,散發著各種各樣野花的芳香。
夕陽西下,許多白色的、黃色的花蝴蝶在草原上穿梭,更像是五彩的花朵,給一望無際的綠野平添了浪漫的色彩。
語文老師才思如泉湧,瞪大了眼睛,貪婪的享受著草原的美景。
傍晚時分,趙團長陪同夫人在草原漫步,正好看到騎兵歸隊。
今天是喬桂海帶隊巡邏。
夕陽下的蒼茫草原,響起了嘹亮的軍號,四十多個鐵騎由遠而近,如離弦之箭,馬蹄生風,鬃毛飛揚,帶著一股呼嘯的風聲瞬間到了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