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玉兒出生在北河市臨曲縣的許家莊,是一個遠離縣城的偏遠鄉村,幾乎是北方每一個行政村落的翻版。
村民們大多就靠種地為生,圍繞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富裕一點的喬村長,還有村會計,還有幾個小隊長家裏,陸陸續續的蓋起了五間瓦房,窗上安裝著透明的玻璃。
其他的村民,還住著土坯壘起的房子,陳舊的木格窗上有的繃著白色的塑料布,有的糊著斑駁的窗紙。
喬玉兒的姥爺叫聶六成,是個身材頎長的中年漢子,白淨麵皮,長的一表人才。
他的祖上有百十畝田地,有五個長工、三個短工,說不上大富大貴,也能過上“腳踏方口布鞋、身穿綾羅綢緞、出有三駕馬車、食有雞鴨魚肉”的小康生活。
偏巧祖上德行蔭蓋不周全,到了聶六成父親那一輩,開始了抽大煙推牌九。
到了1948年3月,他老人家中風斃命在縣城賭館門前的時候,聶六成從爹手裏,隻得到了家裏僅剩的十多畝薄田。
從1950年6月起,大範圍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農村階級成份劃分,村裏已經多次召開群眾大會。
按照私有土地的麵積計算,就是這十多畝薄田,四十多歲的聶六成家裏也應該被劃為地主成分。
如果真的這樣,閨女聶書彬、兒子聶書禮可就在村裏抬不起頭了,學習成績多好,也不會被推薦上大學。
多年以來,聶六成父子就不是摳摳搜搜的人。村裏誰家裏揭不開鍋了,或是家裏有了病人急需用錢,不管是羞答答的還是急火火的拍打門環,父子倆都是適當的給予救濟。
不管是三升小米二斤穀子或是兩塊銀元的,聶六成沒少往外掏,啥時候有了就啥時候還,你手頭兒不寬裕,聶家父子絕對不會上門討債。
有時候路上遠遠地看見對方,聶家人能繞路就繞路,免得欠債的人尷尬。
夜裏,聶家老太太翻來覆去的睡不著覺,顫巍巍的拄著拐棍,挪動著那雙被裹成五寸的金蓮,輕輕拍打西屋的木門。
這是一個五間大瓦房的院落,石頭碼的地盤,白石灰和黃泥脫成的土坯。
老太太為尊住在東兩間屋,聶六成兩口子睡在西兩間屋。
女兒聶書彬十八歲,住在東廂房;兒子聶書禮十五歲,住在西廂房。中屋一間做廚房兼南北通道,通向前院和後小院。
劃分階級成分,事關今後在村裏的地位,這一上一下簡直要了人的命啊。
這事兒攪的聶六成也是翻來覆去的睡不著,左思右想沒有好辦法。
聽到輕輕的拍門聲,聶六成披連忙穿上棉褲棉襖,看了看熟睡的老婆張金環,悄悄下了土炕,給娘開了門。
“去東屋”,娘扯了扯他的棉襖袖子,低聲說道。
聶六成把娘扶上東屋的土炕,自己也盤腿上炕,蓋上壓腳的被子,愁眉苦臉的輕聲問道,“娘,您也睡不著吧?”
“六子,都到了這時候,娘咋能睡得著呢。你有啥辦法嗎?”
“娘啊,我跟許主任該說的都說了,他還是沒有吐口兒。從他的嘴裏,聽不到一點兒活泛的餘地,看來咱家這地主成份是板上釘釘了”,聶六成沮喪的小聲說。
“天無絕人之路。六子,你爹活著的那當兒,我看他又賭又抽的,擔心他把家底敗光,就留了個心眼兒。他常年出門浪蕩,每年夏秋兩季賣糧食,我都給你爹低報一成。
家裏翻蓋宅子,還有鄉裏鄉親來借錢,我都會給他高報三成,這樣私底下留出了自己的棺材本兒。”
娘慢慢抽著長長的旱煙袋悠悠的說著,黃銅煙袋鍋兒裏的火星一閃一閃。
煙霧漸起,濃烈醇厚充實綿長的氣味絲絲飄蕩,碰撞著聶六成的每一根神經。
“那您手裏能有多少啊?”聶六成回頭看看關緊的房門,驚喜地小聲問著娘。
“十多年了,我早就記不清了。你拿個鐵鍁,跟著我出去,挖出來看看。”娘說著便往炕邊挪過來。
聶六成拿著鐵鍁,悄悄打開中屋後門,扶著娘來到後院。一陣冷風吹進脖頸,娘倆都打了一個寒顫。
黑暗中,娘從小院門口的第一棵桃樹算起,數到第六顆時,娘冷冷說:“就在這樹底下,挖!”
這是北方的初冬,桃樹上剩餘不多的黃葉在寒風中被凍得瑟瑟發抖,發出了“呼啦呼啦”的聲音。
樹葉最終的倔強和堅強還是沒能鬥過這越來越寒冷的天氣,一片一片、三片五片的飄落下來。
這樣的天氣裏,村裏很少有人外出溜達,就連平日裏四處亂竄的柴狗也選擇窩在鋪滿柴草的窩裏,把身子蜷縮成一團抵禦著寒冷。
院裏的土地還沒有上凍,聶六成扒開堆在樹下的玉米秸稈,揮動鐵鍁,對娘說,“外麵冷,您把小鏟子留下,進屋等我吧。”
等到腦門冒汗的當兒,聶六成終於刨出了整棵的桃樹。他小心翼翼的挪開那棵樹,用小鏟子一層一層的刮著下麵的土。
約莫有十多分鍾的時間,他刮到了類似綿軟的東西,趕緊扔掉小鏟子,用手迅速的扒拉掉浮土,一個四四方方的大油紙包裹露了出來。
聶六成側耳聽聽,牆外沒有任何聲音,急忙把沉甸甸的油紙包抱進懷裏,一股冰冷立刻掛滿前胸。
他快步走進東屋,關上門,把油紙包放到土炕上。
“娘,起出來了,這是什麽呀?”屋裏點上了昏黃的煤油燈,一團橘紅色的火苗,讓冷嗬嗬的聶六成平添了一分溫暖。
看著兒子要打開包裹,娘壓抑著聲音說,“裏麵是袁大頭,我想起來了,這包裏一共是300塊,16斤多。你別打開了。”
聶六成驚喜的說,“娘,我想看看。”看慣了紙幣的中年人,早已模糊了對“袁大頭”這種稀罕物的印象。
“六子,別看了,看了你會舍不得。沒看到它,你就當沒有它。”
“娘,這幹啥子用啊?”
村民們大多就靠種地為生,圍繞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富裕一點的喬村長,還有村會計,還有幾個小隊長家裏,陸陸續續的蓋起了五間瓦房,窗上安裝著透明的玻璃。
其他的村民,還住著土坯壘起的房子,陳舊的木格窗上有的繃著白色的塑料布,有的糊著斑駁的窗紙。
喬玉兒的姥爺叫聶六成,是個身材頎長的中年漢子,白淨麵皮,長的一表人才。
他的祖上有百十畝田地,有五個長工、三個短工,說不上大富大貴,也能過上“腳踏方口布鞋、身穿綾羅綢緞、出有三駕馬車、食有雞鴨魚肉”的小康生活。
偏巧祖上德行蔭蓋不周全,到了聶六成父親那一輩,開始了抽大煙推牌九。
到了1948年3月,他老人家中風斃命在縣城賭館門前的時候,聶六成從爹手裏,隻得到了家裏僅剩的十多畝薄田。
從1950年6月起,大範圍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農村階級成份劃分,村裏已經多次召開群眾大會。
按照私有土地的麵積計算,就是這十多畝薄田,四十多歲的聶六成家裏也應該被劃為地主成分。
如果真的這樣,閨女聶書彬、兒子聶書禮可就在村裏抬不起頭了,學習成績多好,也不會被推薦上大學。
多年以來,聶六成父子就不是摳摳搜搜的人。村裏誰家裏揭不開鍋了,或是家裏有了病人急需用錢,不管是羞答答的還是急火火的拍打門環,父子倆都是適當的給予救濟。
不管是三升小米二斤穀子或是兩塊銀元的,聶六成沒少往外掏,啥時候有了就啥時候還,你手頭兒不寬裕,聶家父子絕對不會上門討債。
有時候路上遠遠地看見對方,聶家人能繞路就繞路,免得欠債的人尷尬。
夜裏,聶家老太太翻來覆去的睡不著覺,顫巍巍的拄著拐棍,挪動著那雙被裹成五寸的金蓮,輕輕拍打西屋的木門。
這是一個五間大瓦房的院落,石頭碼的地盤,白石灰和黃泥脫成的土坯。
老太太為尊住在東兩間屋,聶六成兩口子睡在西兩間屋。
女兒聶書彬十八歲,住在東廂房;兒子聶書禮十五歲,住在西廂房。中屋一間做廚房兼南北通道,通向前院和後小院。
劃分階級成分,事關今後在村裏的地位,這一上一下簡直要了人的命啊。
這事兒攪的聶六成也是翻來覆去的睡不著,左思右想沒有好辦法。
聽到輕輕的拍門聲,聶六成披連忙穿上棉褲棉襖,看了看熟睡的老婆張金環,悄悄下了土炕,給娘開了門。
“去東屋”,娘扯了扯他的棉襖袖子,低聲說道。
聶六成把娘扶上東屋的土炕,自己也盤腿上炕,蓋上壓腳的被子,愁眉苦臉的輕聲問道,“娘,您也睡不著吧?”
“六子,都到了這時候,娘咋能睡得著呢。你有啥辦法嗎?”
“娘啊,我跟許主任該說的都說了,他還是沒有吐口兒。從他的嘴裏,聽不到一點兒活泛的餘地,看來咱家這地主成份是板上釘釘了”,聶六成沮喪的小聲說。
“天無絕人之路。六子,你爹活著的那當兒,我看他又賭又抽的,擔心他把家底敗光,就留了個心眼兒。他常年出門浪蕩,每年夏秋兩季賣糧食,我都給你爹低報一成。
家裏翻蓋宅子,還有鄉裏鄉親來借錢,我都會給他高報三成,這樣私底下留出了自己的棺材本兒。”
娘慢慢抽著長長的旱煙袋悠悠的說著,黃銅煙袋鍋兒裏的火星一閃一閃。
煙霧漸起,濃烈醇厚充實綿長的氣味絲絲飄蕩,碰撞著聶六成的每一根神經。
“那您手裏能有多少啊?”聶六成回頭看看關緊的房門,驚喜地小聲問著娘。
“十多年了,我早就記不清了。你拿個鐵鍁,跟著我出去,挖出來看看。”娘說著便往炕邊挪過來。
聶六成拿著鐵鍁,悄悄打開中屋後門,扶著娘來到後院。一陣冷風吹進脖頸,娘倆都打了一個寒顫。
黑暗中,娘從小院門口的第一棵桃樹算起,數到第六顆時,娘冷冷說:“就在這樹底下,挖!”
這是北方的初冬,桃樹上剩餘不多的黃葉在寒風中被凍得瑟瑟發抖,發出了“呼啦呼啦”的聲音。
樹葉最終的倔強和堅強還是沒能鬥過這越來越寒冷的天氣,一片一片、三片五片的飄落下來。
這樣的天氣裏,村裏很少有人外出溜達,就連平日裏四處亂竄的柴狗也選擇窩在鋪滿柴草的窩裏,把身子蜷縮成一團抵禦著寒冷。
院裏的土地還沒有上凍,聶六成扒開堆在樹下的玉米秸稈,揮動鐵鍁,對娘說,“外麵冷,您把小鏟子留下,進屋等我吧。”
等到腦門冒汗的當兒,聶六成終於刨出了整棵的桃樹。他小心翼翼的挪開那棵樹,用小鏟子一層一層的刮著下麵的土。
約莫有十多分鍾的時間,他刮到了類似綿軟的東西,趕緊扔掉小鏟子,用手迅速的扒拉掉浮土,一個四四方方的大油紙包裹露了出來。
聶六成側耳聽聽,牆外沒有任何聲音,急忙把沉甸甸的油紙包抱進懷裏,一股冰冷立刻掛滿前胸。
他快步走進東屋,關上門,把油紙包放到土炕上。
“娘,起出來了,這是什麽呀?”屋裏點上了昏黃的煤油燈,一團橘紅色的火苗,讓冷嗬嗬的聶六成平添了一分溫暖。
看著兒子要打開包裹,娘壓抑著聲音說,“裏麵是袁大頭,我想起來了,這包裏一共是300塊,16斤多。你別打開了。”
聶六成驚喜的說,“娘,我想看看。”看慣了紙幣的中年人,早已模糊了對“袁大頭”這種稀罕物的印象。
“六子,別看了,看了你會舍不得。沒看到它,你就當沒有它。”
“娘,這幹啥子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