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部的會議室裏,眾多冶金專家圍坐一堂,都在細細研究著趙學成帶來的設計圖。


    張書記隻能靦腆地坐在最後一排,他知道自己在這麽多大佬麵前不過是個小角色。


    這已經討論了三個多小時了,但眾人還是全神貫注,不時發出驚歎。


    這份設計圖的出現,無疑是種花家鋼鐵工業發展的重要轉折點。


    多年來,我國雖然也嚐試過各種轉爐煉鋼技術,但因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實現真正的工業化應用。這主要源於以下幾點局限:


    首先,早期的轉爐結構簡單,不能充分利用熱量,導致效率偏低。


    其次,氧化反應不受控,無法精確調節,鋼水質量參差不齊。


    再者,缺乏攪拌係統,鋼水無法均勻混合。


    最後,操作過程難以實現機械化自動化,依靠大量人工參與,效率低下。


    但這份設計圖則完美解決了上述所有難題。


    精心設計的結構大大提高熱效率,可以充分利用熱量。


    頂部送風係統實現精確控製氧化反應。


    底部攪拌則保證鋼水的均勻混合。


    所有參數設定都經過精確計算,更是針對自動化操作進行優化。


    “老李啊,你看這個爐體結構設計得多精巧,能充分利用熱能嘛!” 一名總工說道。


    “正是!這設計考慮得非常周到。”老李讚同地點點頭。


    “我看就這攪拌係統,也非常合理。可以保證鋼水的均勻混合。”另一技術專家插話說。


    “但最關鍵還是這精密的送風係統,可以精確控製氧化反應。這點真是巧妙絕倫!” 一名資深工程師感歎道。


    “並且這裏設計圖上對送風參數說明得那麽明確,甚至指出了最佳送風時間和數量,簡直是……牛了!”


    “要我說,這個設計方案,完全可行!”


    “我看這簡直就是鋼鐵工業的裏程碑!”


    眾人仔細翻看設計圖,不時發出讚歎。


    原本轉爐技術看似遙不可及的瓶頸,在這設計下竟被完美攻克。


    這無疑是鋼鐵工業發展史上的裏程碑。


    “根據我粗略估算,這設備每天可產一萬噸優質鋼材!”一名資深工程師驚喜地說。


    “這產量完全可以與其他國家媲美,我國鋼鐵實力終將躍居前列!”


    在座眾人無不振奮萬分,他們已經在設計圖上看到鋼鐵工業騰飛的希望。


    張書記在一旁聽得心花怒放,原來學成的設計竟如此完美,歎為觀止!


    這樣的設計圖,無愧“國之重器”的稱號。


    在座的各位專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工業部部長都插不上話,隻能焦慮地等待他們的結論。


    終於,部長忍不住開口詢問:“各位專家,這份設計圖的可行性您們認為如何?”


    聽到這個問題,眾人的目光都匯集到坐在最中間、資曆最老的總工身上。


    隻見他緩緩搖了搖頭,在座的各位部領導臉色頓時一變,難道認為不可行嗎?


    但接下來總工的話讓所有人重新振奮起來:“這個設計非常完整,每一步驟都標注得非常詳細,不存在做不出來的情況。”


    “唯一需要擔心的是,做出來後的實際效率是否能達到設計中的指標。”


    聽到這裏,所有人都興奮起來,部長激動地站起身,整理了一下情緒,開口問道:“那就是說,這份設計是可行的?”


    總工點點頭,繼續解釋道:“以前轉爐技術的問題在於效率低、質量不均、無法大批量生產。但這份設計巧妙地解決了所有症結。”


    “它將會產出質量更高、數量更大的鋼材。


    我完全可以斷言,這將推動我國鋼鐵產量在不久的將來衝到世界第一!”


    聽到這裏,在場的各位部領導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激動得臉紅脖子粗、拍手叫好。


    這無疑是鋼鐵工業發展史上的偉大裏程碑!有了這項技術,我國鋼鐵業必將騰飛!


    其實,這份看似神奇的設計圖之所以如此超前和完美,完全是因為它使用了後世的技術。


    趙學成利用超級工程師技術,直接將21世紀的頂尖煉鋼技術搬了回來


    這份設計中精妙的結構、精準的參數,都源自未來成熟的工業水平。


    相比之下,當前時代的技術自然是不堪一擊。這份設計對現有的條件來說,簡直是毀天滅地的“降維打擊”。


    更厲害的是,趙學成在設計中還較為保守,隻采用了2000立方米的中等規模爐體。


    要知道,在他原本的時代,5000立方米的超大型轉爐都已經不是新聞了。


    考慮到當前材料和製造工藝的限製,趙學成沒有選擇那種規模龐大的設計。


    但即便是這2000立方米的轉爐,對現在的水平來說也已經是巨大的飛躍。


    “這個圖紙的設計者究竟是哪位前輩?請一定引薦給我們!”總工熱切地請求道。


    其他工程師們也都急切地湊過來,紛紛表示非見不可。


    他們已經迫不及待想跟這位設計師好好探討、請教了。


    “對對!請引見引見!”


    “我們有那麽多問題想問問!”


    “這位前輩的造詣,定是我們這些後輩無法望其項背的!”


    滿場工程師都激動起來,個個都想親自談話。


    總工更是不住地稱讚這個設計師的功底深厚,感慨他們能夠節省二十年的探索彎路。


    然而工業部部長和劉副部長卻都是麵露怪異之色。


    一幫老頭子稱一個小夥子為前輩,著實有些滑稽。


    於是部長站起來,笑容有些拘謹地說:“各位,設計者的身份可能和你們想的不太一樣......不過我會盡快安排你們見麵,屆時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直接詢問。”


    “什麽?不一樣?”眾人一愣,都不禁用奇怪的眼光打量起部長。


    部長雙手背在身後,衝著劉副部長使了個眼色。


    後者也迅速站起身,大聲道:“我們先散會吧!有關設計師的事晚些再通知大家。”


    會議室裏頓時議論紛紛,個個都猜測起這個神秘設計師的身份來。


    ……


    另一邊,趙學成還對工業部的情況一無所知。


    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到了下班時間,推著車準備離開實驗室回家。


    這輛改造過的車架修長、車胎寬大,與其他老式自行車不同,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這是什麽車?”


    “怎麽造型這麽酷?”


    眾技術員都驚歎地圍了上來,仔細打量著這輛與眾不同的車。


    “連車架都不一樣了,是用合金管焊接的!”一個技術員驚呼。


    “車胎也變寬了好多啊,肯定比原來平穩多了。”另一個人分析道。


    “這改造的太帥了!”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稱讚起來。


    趙學成笑了笑,解釋道:“我改裝了一下,讓它更輕便一些。”


    “科長也太厲害了,這技術我們還要向你請教啊!”眾人都興奮不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四合院:從62年帶領國家起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隻山竹榴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隻山竹榴蓮並收藏四合院:從62年帶領國家起飛最新章節